V&A博物館|疫情中的博物館策展人都在忙些什麼?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轉載自英國VA博物館

通常而言,博物館的策展人/館藏研究員是這樣的?

但是,當博物館因疫情影響暫停開館時,

策展人/館藏研究員應該是怎樣的呢?

當然是,繼續洞察世界,透過現象看本質啦

Lego set, designed by Ellen Kooijman, Sweden, 2015, Museum number CD.51:1 to 6-2014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對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層次的影響與變革。從「在家辦公」到「安全距離」,從「健康碼」到「口罩手套防護服」,從「搶廁紙」到「囤麵粉」,我們的日常生活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怎能逃過博物館策展人的法眼

這場流行病以一種奇怪的方式將那些我們從未在意過的物品帶到了我們眼前——V&A博物館設計、建築和數碼部高級策展人/研究員柯鹿鳴(Brendan Cormier)

V&A博物館設計、建築和數碼部高級策展人/研究員柯鹿鳴(Brendan Cormier)和同事就在此特殊時刻展開了對新冠肺炎大流行中的物品」(Pandemic Objects) 的深度觀察與思考。儘管像3D列印防護面罩和無觸碰感應開關門這樣的新鮮發明層出不窮,但它們僅僅是搶眼應景的創造,還是真的會對社會產生實際意義,目前尚未可知。因此,博物館設計部門的專家決定把目光鎖定因疫情而被賦予了非凡含義的尋常之物,正式推出進行時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中的物品」研究。

新冠肺炎大流行中的物品

Pandemic Objects

從提醒保持2米社交距離的告示,到向醫護工作者致敬的手繪彩虹,那些早就被數碼取代了的手寫自製標誌在特殊時期又重新登場。作為整個英語國家眾多公共場所告示的標準說法,「Due to Covid-19」(由於Covid-19)這幾個字在過去的幾個月裡不知道被書寫和鍵入了幾百萬次。這幾個字成為了人類社交中的新線索,也代表著這場大流行給公共領域帶來的驚人的變化。

策展人視角:柯鹿鳴認為自製標誌的復興讓我們關注到社會中的「編輯層」(editorial layer)。編輯層存在於商店標牌上、公交候車亭內,以及街頭巷尾的很多公共空間中。它們向我們傳遞信息,透露城市的氣質和特徵,也揭示了信息傳遞者與接受者之間的社會權力關係。自2005年以來,網際網路論壇和社交媒體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社會「編輯層」,我們的目光從街頭轉移到了手機屏幕。儘管社會「編輯層」重生於這場悲傷的危機,但手寫的信息傳播的流行也為我們帶來了些許振奮。

Home-made sign, Toronto, Canada. Image credit: Julie Boganowicz

Amelia, five, Aaron, seven and Alex, three, each made a rainbow. Image credit: Angela Carss

英國V&A博物館今日起向全社會發出「疫情隔離期的自製標誌」召集令,無論是小朋友為支持醫護工作者而手繪的彩虹畫,還是店鋪臨時關門的告示,我們統統歡迎。請將你的自製標誌發送至 homemadesigns@vam.ac.uk 或在社交平臺上以話題方式與我們分享:英文使用#homemadesigns,微博中使用#VA自製標誌#。在收到大家的提交後,博物館的專家會討論並決定其中的哪些作品可以進入到V&A博物館的永久收藏。這些標誌已成為我們在隔離期間與外界進行交流的重要方式。通過收集這些物品,我們希望以視覺圖像的形式記錄下疫情隔離期人們豐富的生活肖像。

對於許多人來說,旅行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逃避之道,更是激發我們好奇心的一種方式。我們如何在不離開椅子的情況下與世界相遇? 隔離期的我們,在線上的虛擬旅行中尋求慰藉和冒險。有些人通過谷歌街景來滿足他們的旅行需求,花很多時間在遙遠地方的某條小街上閒逛或在3D城市景觀中平移。

策展人視角:策展人艾拉·基加隆(Ella Kilgallon)認為,「扶手椅旅行」在2020年有了新的含義。儘管例如羅伯特·拜倫(Robert Byron)的《前往阿姆河之鄉》(1937)這樣的現代旅行手記仍然給人一種冒險的感覺,但谷歌街景卻使我們能夠自己「走」在大街上,隨心所欲地去到想去的任何地方,並欣然等待旅程上的驚喜。也許只有在當下,我們中的許多人才發現虛擬旅行的樂趣。

Google Street View image of Half Dome, Yosemite National Park, US, which was closed to the public on 20 March.

Image credit: Ella Kilgallon

隔離期的你都在看些什麼?流媒體時代,很多人對娛樂的需求幾乎可以完全通過視頻平臺來滿足,要麼支付一定的會員費,要麼為平臺散布強制性廣告支付我們的注意力。

策展人視角:策展人克裡斯蒂安·沃爾辛(Kristian Volsing)認為這些基於算法的平臺正在一步步定義和收窄我們的品味,把我們帶入一條短視的文化死胡同。另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是隔離期的娛樂方式會對未來的娛樂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比如有些電影的首映已經從原定的大屏幕轉向了在線視頻平臺。觀看電影還是不是一種共享體驗?好萊塢電影的未來會是怎樣的?電影的製作甚至也可以不必集合作業,專業人士通過適當的技術手段各自獨立完成某個部分即可製作一部電影。電影的製作、發行和觀看都會因為疫情而改變嗎?

Image credit: Brendan Cormier

疫情中的麵粉與酵母,從廚房裡最不起眼的東西搖身一變成了讓人趨之若鶩的奢侈品。社交平臺儼然變成了「烘焙奧運會」,爭奇鬥豔的作品層出不窮。所以,超市存貨售罄,小麥價格大漲。

策展人視角:策展人凱薩琳·弗拉德(Catherine Flood)認為,麵粉成了「特權階層之物」並不僅僅是說麵粉在超市中難得稀有。當一個人可以曬出花式烘焙時,這也向我們說明了這個人可以「在家辦公」,這個人有「閒暇時光」,而那些衝在抗議前線,或者其他社會服務的提供者在這個階段是無法參與「烘焙奧運會」的。麵包對於很多人來說,它一直與生存安全感緊密相連,新鮮出爐的麵包的氣味也讓我們感到滿足美好。這場麵粉大戰的終點不止於完成烘焙,人們還要對其進行拍照,通過社交媒體分享。這一切,都讓我們重新思考食物從哪裡來,如何產生,如何被消費。

策展人自己在疫情隔離中烘製的麵包 Image credit: Catherine Flood

羊毛手套為我們保持溫暖,皮革手套給我們帶來時尚感,橡膠手套在洗滌中保護我們的雙手。多數情況下,手套起到了物理屏障的作用,保護我們免受外界傷害。隨著英國對PPE個人防護資源需求的提升,包括V&A博物館在內的多個博物館都將藏品修護部門使用的丁腈手套捐獻給了抗疫前線。 但在博物館的語境中,專家們佩戴手套的原因多數不是保護自己,而恰恰相反是保護要被觸碰的對象。

策展人視角:策展人傑西·埃迪(Jessie Eddie)認為,手套的這種雙向保護功能在這場大流行中得以彰顯。對於有些金屬藏品而言,指印中的天然油脂和鹽會形成活性腐蝕部位,這些腐蝕部位最終會腐蝕到物體表面,並且很難去除。當然,手套還保護博物館專家免受研究對象中有害物質的傷害,例如石棉、放射性物質、汞、農藥和毒藥。

Snuff box with young woman, Johann Christian Neuber, 1775 – 80, Dresden, Germany. Museum no. LOAN:GILBERT.350-2008. Image credit: Jessica Eddie

除了上面列出的五種「新冠肺炎大流行中的物品」,我們的策展人也正在不斷拓展他們的搜索範圍,尋找在大流行中具有特別意義的物品。你願意為V&A博物館的策展人推薦並分享理由嗎?歡迎你通過微信後臺留言的方式告訴我們。或者你願意為下面列出的物品投上一票,表明它們在你心中的重要性?

迅速反應收藏機制是英國V&A博物館收藏業務的新線索——用收藏來回應那些設計和製造領域的重大歷史時刻。這個新的收藏策略使得V&A博物館儘可能與那些影響了設計、建築及科技,或被設計、建築及科技所影響的重大事件無縫對接。通過該機制收藏來的藏品會在博物館的74a展廳輪迴展出,而該展廳也是博物館的首個回應對藝術、設計和建築產生影響的全球事件、科技變革、政治變動和流行文化的展廳。

我們要做的就是考慮博物館以外的世界,以及設計是如何幫助我們學習的,並思考我們是如何生活的,此時,此地。 ——V&A博物館設計、建築和數碼部研究員Corrina Gardner。

從Christian Louboutin五種顏色深淺不同的裸色鞋履到世界上第一臺3D列印槍,從第一屆難民奧運團隊設計的旗幟到英國就歐盟成員資格舉行公投前分發的「脫歐」宣傳單,有的超越了傳統設計的局限,有的針對社會熱點事件,有的反映了重大歷史時刻,還有的展現了當下人們最突出的生活狀態。每件收藏都提出了一個關於全球化、流行文化、政治和社會變革、人口學、科技、法律或法規的不同問題。

來源:新華號 國際博物館信息中心

相關焦點

  • 國際博物館人「雲上對話」:疫情下博物館的力量
    馬昌 (Nick Marchand,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國際部主任):英國博物館界在重回正軌。但後疫情時代下,很多事情都不同以往。博物館的開館時間縮短,實行人流控制和更嚴格的運營流程,這些都是借鑑中國的經驗。大部分英國博物館預測重新開館的早期,觀眾人數只有以往最大流量的15%-25%。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疫情後首展:躍入歷史的「海浪」
    文獻區,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現場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這場疫情後的首展中,文獻佔據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同於以往意義上的歷史資料,出現在展覽中的是由藝術家們提供的個人文獻:你能看到出現在張恩利畫中的舊水管、鐵桶和皮球,鳥頭組合用過的照相機,也能看到八九十年代的磁帶和版本較早的貢布裡希的
  • 疫情之下,博物館設法自救—新聞—科學網
    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因新冠疫情而關閉,其在空曠的大廳中舉辦了一場獻血活動。
  • 疫情期間夢境會有怎樣改變?倫敦博物館邀民眾分享
    中新網11月27日電 據英國《衛報》26日報導,倫敦博物館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合作,邀請倫敦民眾分享他們在新冠疫情期間所做的夢。倫敦博物館的數字策展人福提尼·阿拉瓦尼說,博物館想通過這種方式,講述疫情期間的倫敦故事。
  • 博物館把一堆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品都鎖在儲藏室了
    這是羅斯科基金會在1986年捐贈的,代表了藝術家畢生的作品中相當大的一部分。首席策展人弗蘭克·凱利說,在博物館的東翼完成翻修重新開放後,那些畫裡至少有十幾幅將被展出。進入保險庫本次調查涉及到的絕大多數的藝術品都是由藝術家,收藏家和基金會所捐贈的。除了潛在的稅務優惠,捐贈者通常認為只有大的博物館才可以保證那些重要的藝術作品能得到妥善保管。
  • 西南博物館聯盟2020年年會暨「區域博物館創新發展」學術交流活動...
    同時,聯盟舉辦的「區域博物館創新發展」學術交流活動,達到了進一步深化館際間的融合發展,促進西南博物館的創新發展的目的。  自2010年西南博物館聯盟成立以來,西南地區的文博成員單位以聯盟為紐帶,以項目合作為載體,以共同發展為目的,在創新中發展,在合作中共贏。截自2020年11月10日止,西南地區博物館加入聯盟的文博單位及企業已經達到103家。
  •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的「抗疫日記」
    封館之初,方勤由於此前參加的一個會議中有確診病例,只能在家隔離,不能進館。他就讓同事每天早上發送館裡的情況照片,「看了館區現場發來的圖,心安。」他在日記裡寫道。待14天隔離期一到,他立刻逆行進館,與值守的同事們並肩作戰,成了第76位。之後的日記裡,第一句就加了「我進館封閉××天」。但是他一直都沒對外說自己封在館區,「不然問候的人會很多。我要安心抗擊疫情!」他說。
  • 成都博物館館長李明斌調任上海大學博物館館長
    什麼情況啊?今天才剛剛任命的!」上周,成都博物館也正式宣布免去了李明斌成博館長的職務,「我還是那句話,我是歷史樂觀主義者,我祝願並相信,成都博物館今後會越來越好。」 成都博物館門前排起長隊 紅星新聞資料圖 劉海韻攝 不過,對於成博的未來他毫不擔心:「我們已經有一個成熟的策展人制度,所以,不會因為我的離任而受到大的影響
  • 疫情之下的動物園世界|斯堪森|露天博物館|羅馬動物園|疫情
    今天在朋友圈裡無意間看到條消息,身在瑞典的朋友提到斯德哥爾摩斯堪森露天博物館內的動物園面臨了財政危機。當地居民通過新聞得知這一情況後,有超過一萬人次以購買年卡和捐贈的方式幫助動物們度過難關,大家的熱情使得該博物館的網上商店都差點兒崩潰。
  • JK羅琳筆下奇獸 現身倫敦自然史博物館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作者JK羅琳著作「怪獸與它們的產地」中的玻璃獸和幻影猿。 受疫情影響而關閉好幾個月的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重新開放,並與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s)攜手打造「神奇的怪獸,大自然的奧秘」(Fantastic Beasts.
  • 在博物館,聽動物學家講動物冷笑話,是什麼體驗?
    UCL的格蘭特博物館由著名動物學家Robert Edmond Grant於1828年創建。和UCL旗下十餘個博物館一樣(不過一些未向公眾開放),是UCL的教學、科研場所。直到現在,UCL生物系的學生依舊會使用裡面的標本、骨架進行研究工作。博物館二樓「表示圍觀」的骨架們。
  • 博物館學畢業的人,最後都到哪裡去了?
    這個感性的70後大男孩的動情講述,為我們帶來了文博工作中感性的一面。也將一個與博物館密切相關的學科,文物與博物館學帶入大家的視野。其實,從北京故宮到西藏布達拉宮,從最繁華的都市到最偏遠的聖殿,我們能看到這些國家寶藏,都離不開文博工作者的守護付出。
  • 好展覽都是「同義詞」——博物館「文明展」的當下與未來
    文明展中的精彩之作上海博物館於2020年5月26日開幕的「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以下簡稱「江南展」),是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影響,眾多展覽按下「暫停鍵」之後,最早按計劃開幕的特展之一。總體而論,此特展以較高的經典內容再協同、再詮釋、再提煉能力,體現了清華藝術博物館和策展人強烈的學術創新意識,是高校博物館展覽策劃的優秀代表。
  • 博物館裡 灰塵偵探在行動
    許多人知道,博物館裡通常都有文物保護專家、文物鑑定專家、策展人等專業人士對各種藏品進行鑑定、維修、展覽;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博物館裡還有著一群被稱為預防性保護專家的專業人士,他們利用新技術和工具,從環境、空氣、溼度等方面對藏品進行保護。不久前重新對公眾開放的英國大英博物館裡,就有著這麼一群專家,其中的代表是被媒體稱為「灰塵偵探」的菲比安娜·波多尼。
  • 國際博協最新報告: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館現狀
    調查概述與2020年4月相比,2020年9-10月各地博物館的情況更複雜:歐洲和亞洲的大多數博物館都是開放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大多數關閉,其他地區情況是混合的。博物館繼續豐富其線上活動。如果我們考慮社交媒體、直播活動或在線教育節目等渠道,調查分析顯示全球博物館所有類別的活動數量都至少增加了15%。
  • 外媒:疫情致美國多家博物館賣藏品求生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新媒體專電 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0月24日發表題為《當博物館割捨藏品以求生存》的報導稱,疫情導致政府債臺高築,博物館也未能倖免,一些私人經營的美術館甚至採取了一種合法但令人不解的做法:處理藏品以確保生存。
  • 疫情之下 美國私人博物館賣藏品求生
    參考消息網10月29日報導 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0月24日發表題為《當博物館割捨藏品以求生存》的報導稱,疫情導致政府債臺高築,博物館也未能倖免,一些私人經營的美術館甚至採取了一種合法但令人不解的做法:處理藏品以確保生存。
  • 「噁心」食物博物館開幕 炸狼蛛蛾幼蟲啥都有
    中新網12月11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想來點兒活蛆芝士、炸狼蛛或帝王蛾幼蟲嗎?當地時間10日,「噁心」食物博物館在美國洛杉磯市中心開幕,現場提供了40多國80種「噁心」食物,所有「願望」一次滿足。據報導,「噁心」食物博物館的展期為兩個月,創辦人威斯特意在通過此舉展示不同文化及食物,及將來可能上桌的「美食」。威斯特10月首次在其家鄉瑞典開展,他表示,基於外界一再對永續性蛋白質來源及糧食安全議題展開辯論,他便有了成立「噁心」食物博物館的想法。
  • 《時空書寫:中國抽象藝術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時空書寫:抽象藝術在中國」展覽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由李旭策展,邀請了來自北京、上海、杭州、廣州、天津、重慶、深圳等地的28位中國藝術家,參展作品66組,共計174件,涵蓋了水墨、油畫、雕塑、裝置、攝影和錄像等各類表現方式。
  • 疫情不結束,實驗賽不停!科技館博物館聯合戰「疫」在行動
    隨著活動熱度的上升,這一股從北京到全國,從一線城市到邊遠縣城的科學實驗熱潮仍在繼續發酵,發動大家共同抗擊疫情,既向抗「疫」英雄致敬,又讓自身的科學素質得到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澳門科學館也積極加入到活動中,西藏、新疆、寧夏、青海、內蒙等地方的科技館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