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回顧性的基於人群的168例結直腸癌成年人的研究結果,結腸鏡檢查後的結直腸癌更有可能在近端結腸中出現,並且顯示微衛星不穩定性(MSI)。MSI是指與正常組織相比,在腫瘤中某一微衛星由於重複單位的插入或缺失而造成的微衛星長度的任何改變,出現新的微衛星等位基因現象。
研究報告說,總共有64%的結腸鏡檢查後的大腸癌位於近端結腸,而檢出的大腸癌為44%(P = .016)。此外,在結腸鏡檢查後的結直腸癌中有32%檢測到微衛星不穩定性(MSI),而在檢測到的結直腸癌中則有13%(P = .005)。這些發現可能表明結腸鏡檢查後結腸直腸癌和檢測到的結直腸癌的潛在生物學差異。需要進行研究以「確定結腸鏡檢查後癌症是否通過可能加速腫瘤進展的特定遺傳途徑發生」。
研究人員指出,結腸鏡檢查後的結直腸癌是「大腸癌的一小部分,但在臨床上很重要」,該患者在進行結腸鏡檢查後未發現任何癌症,因此被診斷出來。這些癌症的全球患病率估計為3%至9%,合併患病率估計為3.7%。結腸鏡檢查後大腸癌的危險因素包括腺瘤檢出率低,檢查設備差以及非消化科醫生的檢查。然而,研究人員說,與檢測到的癌症相比,腫瘤特異性和患者特異性因素,包括結腸內的位置和存活率,增加了與腫瘤發生有關的潛在分子差異的可能性。
為了研究這個想法,研究回顧了1995年2月15日至2009年1月31日期間在猶他州的兩個大型臨床機構之一進行結腸鏡檢查的50歲至80歲之間的猶他州居民的數據。研究使用州人口資料庫,將這些患者的醫學信息與猶他州癌症登記處的癌症病史合併在一起。這使研究能夠將所有84種結腸鏡檢查後的結直腸癌(定義為在結腸鏡檢查後6-60個月內檢測到的)與可用於分析84種檢測到的結直腸癌(在結腸鏡檢查後6個月內檢測到)的組織進行比較。
在多變量分析中,MSI是唯一的分子特徵,在結腸鏡檢查後比檢測到的結腸直腸癌更為頻繁(優勢比為4.20; 95%置信區間為1.58-11.14)。然而,結腸鏡檢查後的結直腸癌更可能是早期階段(86%對比檢測到的結直腸癌為69%; P = .040)。兩組之間的五年生存期無顯著差異。
在研究中,結腸鏡檢查後結直腸癌的分子特徵與零星的MSI和鋸齒狀路徑重疊,表明這些機制在結腸鏡檢查後結直腸癌中起著不成比例的作用。還需要進行其他研究來確定這些結腸鏡檢查後結腸直腸癌是否通過散發性病變的家族性癌症途徑和/或鋸齒狀腫瘤途徑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