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變現,是網際網路行業的永恆話題。
如何激活用戶?流量怎樣變現?原有非盈利產品如何向商業化產品演進?以及純商業化場景的研發與實現,都是決定一款網際網路產品能否最終「落地」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衡量網際網路企業是否以及能否發展至下一個階段的重要指標。
隨著後移動時代的到來,網際網路企業已經完成了從流量運營到用戶運營的思維變遷,這種變遷直接決定了商業化產品研發的方向,大前端在其中的價值也就越發突顯——從廣告的觸發、展現、點擊,再到最終的轉化都有大前端發揮的空間。
為了探索商業化場景下大前端技術的最佳實踐案例,GMTC 特別邀請到了來自百度的原生商業大前端技術負責人陳敏亮老師,並做了一次採訪,希望可以為正處在商業化進程中的企業,帶來一些啟發。以下是採訪內容:
1.GMTC:陳老師您好,請簡單介紹一下自己,以及目前在百度負責哪些工作。
陳敏亮:我是 2008 年畢業進入百度的,在百度有啊電商方向,參與了這個方向從 0 到 1 的過程。當時整個前端界還處於從 Table 布局邁入 DIV 布局的時期,『表現與內容分離』等概念也才剛剛出現,不過我們部門團隊起點非常高,前後端都有非常多大牛,比如前端就是月影大牛帶隊,因此有啊前端幾乎是當時業界的最佳實踐。
之後大約在 2011 年中從百度離開進入開心網,當時的開心網已經規模非常大,因此我的工作重點是核心功能重構。
第一個『燙手』的項目是開心網整站 IM 的重構,當時挑戰還是比較大的,幾萬行代碼,幾乎完全的面向過程和零文檔,時間也只給了 1 人 / 月;當時的策略也比較簡單,完全拋開原有代碼(1 個月時間想先搞懂這堆代碼再開發是幾乎不可能了)僅從線上功能 + 後端接口出發梳理產品需求,然後從零開始設計 + 開發,最終大約在 3 周左右完成第一個版本,代碼精簡到 1 萬行左右。
新方案中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設計點:當時因為還沒有 web socket 因此採用 long-polling 實現和後端通信,與此同時又有不少用戶會在多個 tab 中同時使用開心網,這就會給伺服器增加很大的壓力,新的設計會在多個 tab 中競選一個 polling proxy,由它負責和後端通信以及向其他 tab 派發消息;唯一的 proxy tab 被關閉後其他 tab 中會立即重新競選新的 proxy;此外,還將多 tab 之間 IM 窗口狀態同步由後端同步優化為純前端同步,整體減少了不少的冗餘請求。在完成 IM 重構後又基於 Bigpipe 以及插件化等技術對主站進行了重構,甚至在最後還基於 PhoneGap 開發了一款獨立的移動端遊戲。
在 2013 年初重新回到百度,在 FEX 以及貼吧先後負責了基礎組件庫、框架以及創新 APP 等方向,在這期間也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技術探索,包括 React Native 的全 APP 實踐(感興趣可見 17 年 QCon 分享)以及 WebRTC 方向等;
最近幾年專注商業變現領域,負責手百信息流、好看視頻、貼吧等原生場景變現,探索大前端技術 & 理念(動態化、圖形渲染、GraphQL、Low Code 等)、邊緣輕 AI 等技術在變現場景中的應用以及大前端團隊在商業變現業務中的邊界突破與價值提升等。
2.GMTC:「大前端商業化」這個概念出現的還比較早,您認為它的核心是什麼?
陳敏亮:流量變現本質是用戶與客戶的連接,從大前端視角又可以拆分為用戶與流量 C 端的連接以及客戶與支撐平臺 B 端的連接,最終構成用戶與客戶間的連接。
商業化場景中的大前端仍然是『前端』,角色職責中依然有業務交付、用戶體驗、效率、質量等等,大前端的最大優勢在於與用戶(廣義)的零距離接觸,從下往上具有對內容的表達與解釋能力,從上往下又具有對用戶行為的感知能力。
我認為『大前端商業化』的核心是在用戶與客戶連接的場景之下,並且在大前端的基礎職責之上,進一步挖掘與發揮大前端的優勢能力,提升用戶與客戶的連接效率。
3.GMTC:商業變現產品相比常規用戶產品,其大前端技術具備更強的業務導向和效果導向,這一點具體是如何體現的?
陳敏亮:對於用戶產品,業務指標的提升核心依賴產品功能的持續迭代或者策略的優化,大前端在業務交付之外的技術對業務指標的提升權重會很低,它在用戶產品中對業務指標影響可以說是間接而有限的,我們會更多的從自身能做的優化出發去開展技術工作。例如如果業務指標是 DAU,那就不太可能基於此直接拆解出依靠性能優化提升多少 DAU,往往是定性的認為用戶體驗本身是關鍵的,對提升 DAU 是正向的,因此直接做了就好了。
在商業化的背景下,大前端的工作對業務指標的影響則會更直接。例如廣告的點擊率與廣告的展現元素強相關,元素的位置、色調、大小等等都會直接影響點擊,進而影響收入。
因此,商業化背景下的大前端可以以終為始地將業務指標的提升拆解 / 歸因到內容的表達解釋、用戶行為感知等優化等工作上,再輔以商業側更全面的數據評估系統與方法,便形成了更強業務 / 效果導向的風格與氛圍。
4.GMTC:您認為大前端商業化的關注點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有哪些相應的變化?
陳敏亮:PC 時代到移動時代帶來的是用戶注意力的變化,從原來相對固定的時間、空間以及相對集中的注意力消費,到移動時代的時間、空間多變,並且隨著信息流化、視頻化的的逐步推進,用戶注意力越發的發散與多變。
這些變化會給用戶理解以致流量變現帶來不小的挑戰。但移動時代的到來不僅僅帶來了挑戰,也同樣帶來了機會。
不論是 Web 端還是 NA 端都擁有了更強大的能力,例如更強勁的性能,設備傳感器訪問能力等。基於此,大前端商業化的關注點從性能、穩定性等基礎關注內容擴展到用戶理解與更強的內容表達手段。
5.GMTC:大前端團隊在商業變現業務中的該如何突破能力邊界,提升團隊價值?
陳敏亮:前面提到過『大前端商業化』的核心是在用戶與客戶連接的場景之下,並且在大前端的基礎職責之上,進一步挖掘與發揮大前端的優勢。體驗、效率、質量不論是在 C 端還是 B 端都是大家的基礎職責,也是立身之本。
在此之上的團隊價值提升重點是充分利用好團隊角色在內容表達與用戶行為感知兩方面的能力。
從 C 端看,內容表達重點是選擇合適的全鏈路創意表達與交互形式,在內容呈現給用戶之後能獲取用戶最大的注意力以及達成最大的轉化效果。是否合適需要考慮不同維度的因素,例如用戶、流量、設備等。
用戶行為感知能力則能在用戶發散與多變的注意力場景中幫助我們更好的捕獲用戶興趣,更準確的理解用戶,這裡的核心是利用好 NA 端能力。
本文經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歐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