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湖裡創新園推行「四維黨建」模式「四大亮點」引領人才成長

2020-11-29 臺海網

湖裡區工業園區黨工委組織開展湖裡創新園黨員政治生日會。(通訊員鄭潔雯提供)

臺海網7月6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在鮮紅的黨旗前高舉右拳,道出最堅定的承諾——剛剛過去的「七一」,湖裡區工業園區黨工委組織湖裡創新園黨員政治生日會,黨員們重溫入黨誓詞、曬出「學習強國」積分、觀看紅色電影《古田軍號》,擦亮黨員身份、牢記入黨初心。

作為聚集了6000多家各類創新企業的園區,湖裡創新園有6.2萬從業人員、平均年齡30.2歲。在湖裡區工業園區黨工委領導下,園區黨建工作不斷創新、自我超越,從最初的4個支部、185名黨員,到如今的105個黨組織、1300多名黨員,以黨建工作的實效,進一步促進園區整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通過充分發揮園區管理服務「四大亮點」優勢,湖裡創新園緊扣「大園區、園中園、微型創客平臺」錯落交織、創客「年輕、分散、流動性大」的特點,創新推行「四維黨建」工作模式。

主營收入從2012年的225.9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536.6億元,在黨建引領下,園區發展步入快車道。接下來,湖裡創新園將進一步推動園區黨建工作向縱深發展、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湖裡區全面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的現代化中心城區再添動力。

服務貼心

「四大亮點」引領人才成長

每日值班小組督導21個疫情網格小組落實防控情況,確保園區67個樓盤和在建項目有人抓、有人管;落實「服務企業特派員」制度,園區22名黨員幹部深入440家企業面對面問計問需,對接企業了解困難近4000家次;推出多鏈條網上政企服務,加強政銀企對接、企業產品連結服務,為企業提供復工復產「綠色通道」……

紮根基層、建強陣地、活動豐富、暖身暖心,是湖裡創新園開展管理服務工作的「四大亮點」。園區營商氛圍得以「由冬入春」,與紮根園區、沉在基層的黨建組織體系密不可分。園區黨工委採取網格管理、分片共建、連點成片的方式,在點、線、片、面上逐層建組織、抓覆蓋、促落實。至今,園區已建成6個黨建網格片、76個樓宇黨員聯絡站、420個企業黨員聯絡點,配備12名非公黨建工作指導員、420名兼職黨建聯絡員。

近年來,園區打造了黨群中心、創新驛站、創享天地、天地雅園四大平臺,實施「大物業」管理,構成園區「4+1」服務模式。這其中,黨群中心按照「六有七室兩統一」的標準進行規範化建設,設有黨建成果展示室、黨員談心室、黨代表服務站等空間,為園區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提供陣地。

陣地是基礎、活動為載體。近年來,園區結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開展主題黨日活動289場、覆蓋黨員15800多人次。創辦樓宇黨建「解書幫」,設置「談習語、講國學、誦經典、讀原著、學傳承、辨是非」六個模塊,促進好書精讀;舉辦政治生日會、紅歌賽等活動,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悟初心、守初心、踐初心……都成為讓園區黨員深受啟發、銘記於心的「紅色瞬間」。

豐富生活更需溫暖身心,園區黨工委堅持黨員「有問題必談心、有困難必幫助、有病痛必探望」,積極開展各類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共舉辦黨員群眾創業就業培訓452個班次,成功推薦2萬人次創業就業。

理念暖心

「四維黨建」助力園區建設

「我們的高層、骨幹層、研發層,半數以上都是黨員。」江平生物是園區的一家「三高」企業,企業以黨建引領推動人才隊伍建設。

在日復一日抓好黨建工作中,園區黨工委善於總結、勇於創新,探索完善了組織保障、方法創新、人文關懷、共創共享「四維黨建」工作模式,把黨的工作做到各個階層。

組織保障,重在創新制度。在組織下沉、硬體完善的基礎上,園區黨工委提出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實體化的工作要求,印發黨建制度、定崗定責、考核評估等制度措施,做到時間、任務、責任人員、工作效果「四個明晰」,進一步激發非公黨建工作指導員隊伍埋頭苦幹、真抓實幹的精氣神。他們用園區身邊的榜樣和身邊的典型編撰的《讓黨建之花在樓宇盛開綻放》一書,已被廈門大學圖書館收藏,得到更多人認可。

方法創新,重在工作實效。園區堅持以方法創新為突破點,探索黨組織、網際網路、書記隊伍「3+」模式,增強園區黨建工作的創新力和有效性。「老帶新、強帶弱」,「1+X」聯建模式讓「1」家黨建基礎好的黨組織牽頭,帶動「X」家相對薄弱的黨組織共同提升;成立「湖裡創新園網際網路行業聯合黨委」,以網際網路技術推動園區黨建創新,以大數據助力企業黨員管理服務;創新「書記+」模式,培育「領頭羊」以激活黨建隊伍——不同群體、不同方法,讓園區開展黨建工作事半功倍。

人文關懷,重在以人為本。園區堅持以人文關懷為切入點,最大程度給予非公企業黨員政治上的關懷、精神上的鼓勵、生活上的幫助,增強園區黨建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通過推行「黨代表在一線服務、黨組織書記在一線接待、意見建議在一線收集」機制,園區黨工委依託76個樓宇黨員聯絡站廣泛收集企業和黨員意見,每年確定至少6個為基層黨建辦實事項目,為黨員排憂解難。

共創共享,重在提振活力。通過成立園區大黨委,園區吸納81家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天地和誠物業、海關、廈航等8家駐園單位黨組織,2個社區黨組織等各類主體,共建交流平臺、共議重大事務、共促園區發展,形成了「資源集聚、區域聯動、共建共享」的非公黨建新格局。

發展舒心

「四大引擎」推動經濟騰飛

揭開紅布、掌聲響起——不久前,湖裡創新園舉行了省級人才驛站示範站揭牌儀式。揭牌儀式上,福建省人社廳引進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趙永莉表示:「園區創新驛站發揮了良好的示範帶頭作用,希望能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學習的一個榜樣。」除了滿足人才的基本需求,園區創新驛站主動策劃人才經驗交流、培訓學習等精準服務項目,盡力創造適合人才成長的環境。

園區做好黨建工作,歸根結底是服務人才、服務企業,為園區經濟發展創造一流營商環境。隨著黨建創新工作的風生水起,園區形成了創新發展「四大支撐」,向著「園區大提升」目標大步邁進。

在黨建引領下,園區打造全國首個共享職工之家,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範園、公共法律服務站、新階聯實踐創新基地、青年之家、公益發展中心等陣地,形成了創新創業「硬體支撐」。園區今年先後獲評省級勞動和諧單位、省級人才驛站示範站、省級示範性「青年之家」等榮譽,輻射帶動各類工作同步提升。

園區6.2萬名從業人員中本科以上學歷佔78%,包含「雙百人才」15人、區重點產業人才26人、區拔尖人才12人、區臺灣專業人才5人——硬體支撐催生「人才支撐」,湖裡創新園已成為湖裡區重點打造的人才創業和產業發展集中區。人才支撐又帶來「黨員支撐」,園區黨的組織和隊伍不斷壯大,整體建設發展啟動了「加速度」。

主營收入從2012年的225.9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536.6億元,黨建工作最終帶動形成「經濟支撐」,成為園區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有力保障。硬實力又不斷反哺園區黨建——園區每年劃撥不低於200萬元黨建經費,以高要求高標準培育典型、建設場所、提供保障,形成了「經濟——黨建」良性循環。(廈門日報記者 葉舒揚 通訊員 鄭潔雯)

相關焦點

  • 神木檸條塔礦業有限公司:發揮高品質黨建作用 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陝煤集團神木檸條塔礦業有限公司黨委把準「把方向 管大局 保落實」職能定位,將黨的建設與企業高質量發展深入融合,持續提升黨建引領力,走出了一條以黨建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特色之路
  • 肖自力:推行能人黨建模式 建設幸福美麗新村
    近年來,四川省長寧縣把開展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與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相結合,學習春風精神,大膽探索以「農村致富能人培帶」、「農村黨員代言人評選」和「村級黨組織帶頭人儲備」三大機制為鏈條的「能人黨建」模式,為建設幸福美麗新村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組織基礎和人才基礎。
  • 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第三輯)
    以96345 黨員志願者服務為載體 打通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上海浦東「十年磨一劍」——陽光驛站十餘年探索與實踐北京朝陽區「紅芍社」: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服務管理創新「一本通」 規範發展黨員工作黑龍江漠河 推行黨建創新項目 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甘肅隴西 實施鄉鎮幹部
  • 交流|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二是以高素質專業化幹部人才隊伍推動發展。持續優化結構,強化多崗位歷練,健全培訓培養體系,不斷提升領導班子引領發展能力。積極培養複合型領軍人才,開展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創新實施科技人才成長計劃,實施首席專家體系建設、專業師隊伍建設等系列措施。弘揚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廣泛開展勞動競賽、技能比武。設立院長令和市場開發預先承諾等專項獎勵,激發各類人才隊伍活力。
  • 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 :「 一經多緯 」 黨建項目引企業點讚
    為了順應民營企業黨建的潮流,2018年以來,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黨工委創新地提出了「一經多緯」雲創黨建項目,讓黨建助北部園區間形成合力,快速發展,促其形成服務深圳、輻射莞惠汕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和綜合服務區。 「非公組織的黨建不能流於形式,不能單是搞搞活動、打造一個黨建活動中心就是抓好了黨建。」
  • 探索黨建引領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 王森近年來,鶴峯縣立足黨建引領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新變化新特點新規律,以「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堅持把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擺在重要位置,凸顯政治屬性,突出政治功能,強化政治引領,不斷完善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工作格局,加大基礎保障力度,開闢了黨建引領城鄉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新路徑和新境界。
  • 黨建創新引領村轉社區「穩轉快融」
    「四步建黨」:構建村轉社區戰鬥堡壘 農民集中居住後,由分村、分組合居變為多組、多村甚至跨鎮混居,原有的以「血緣」、「地緣」關係為紐帶的自然村落黨組織設置模式已難以適應基層黨建工作的需要。成都根據村轉社區四個階段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置黨組織,把黨的基層組織建成保障穩轉快融的戰鬥堡壘。 立足「有序籌建」組建臨時性黨組織。
  • 守初心講奉獻,他們以黨建引領貫穿發展始終
    12月3日,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黨委為了強化"抓好黨建是本職、不抓黨建是失職、抓不好黨建是瀆職"的責任擔當,將黨組織政治引領、組織引領、能力引領和機制引領嵌入到公司治理各環節和生產經營各方面,以黨建促改革、強發展、保穩定,取得明顯成效。
  • 廈門湖裡區重拳出擊除惡治亂 為「平安湖裡」增亮添彩
    (湖裡公安分局 提供) 臺海網7月30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偽裝成離異女性,通過網絡發帖等方式誘惑被害人添加QQ好友與其聊天,再以「話術本」中的女性口吻誘惑被害人在鏡頭前露臉裸聊;誘導被害人下載木馬軟體,從而獲取被害人通訊錄,最後以將「裸聊視頻」發送給親朋好友為威脅實施敲詐勒索……日前,湖裡警方成功打掉一個利用視頻裸聊方式實施敲詐勒索的犯罪團夥,先後抓獲犯罪嫌疑人
  • 人民日報頭版:天津創新黨建引領,打通社會治理「最後幾米」讓水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天津出臺配套措施,夯實「一核多元」基層治理模式。1月7日的人民日報頭版刊登名為《天津創新黨建引領,打通社會治理「最後幾米」讓水流到地頭》的文章,人民日報記者以深動的筆觸和貼地氣的報導,關注天津創新黨建的新作為和社會治理的新成效。
  • 華雲科技:「黨建+科技」驅動創新引擎
    華雲科技:「黨建+科技」驅動創新引擎 來源:​中國電力報 2020-11-17
  • 黨建引領:凝聚企業發展動力
    如何推進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深度融合?中國鐵建黨委在探索中前行,不斷開啟企業發展的「活力之源」。以黨建工作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也成為中國鐵建獻給改革開放40年的精彩樣本。改革開放的40年,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40年,是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40年,也是黨建引領國企改革發展的40年。
  • 黨建引領「三中心」共融發展,凝聚黨群服務「乘數效應」
    黨建引領「三中心」共融發展,凝聚黨群服務「乘數效應」 2020-11-10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湘江集團:以黨建引領企業轉型創新發展
    今年以來,湘江集團堅持從嚴從實,強力培根鑄魂,著力把企業黨組織核心作用轉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以黨建引領企業轉型創新發展
  • 河南鄭州中牟縣:創新組織架構 建立「332」黨建模式 推動新型社區...
    但較城市社區而言,其血緣、地緣關係仍較密切,並留有豐富的集體資源,無論傳統村的治理模式,還是城市社區的治理模式,都不適用於新型社區。在這種背景下,中牟縣結合新型社區建設實際,推行「332」(三委三區兩覆蓋)黨建模式,有效促進了新型社區治理。 二、主要內容 (一)成立「三委」,健全領導及管理服務機構。
  • 黨建引領 改革創新 青島城陽區天河小學打造發展「新引擎」
    中國山東網12月4日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人才為本   位於城陽區流亭街道空港片區的天河小學,是一所按照省級規範化學校標準建設的新市民子女學校,為了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天河小學黨支部突出黨建引領,重視改革創新,打造學校發展的「新引擎」,把學校建設成高質量、有特色、現代化的學校。要實現這一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目標,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黨員教師隊伍,而如何鍛造這樣一支隊伍?天河小學做了有效的探索。
  • 堅持黨建引領、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寫好精緻模範機關創建...
    聚焦凝心聚力,加強思想建設 開展重溫入黨誓詞、結對幫扶等活動,到一戰華工紀念館、樹山印記紀念館開展現場教學,在全系統開展向退休老黨員王文政學習活動,創新開展具有單位特色的「海洋大講堂」,通過內部互相學習交流和「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講黨建、研業務、謀發展,在全局營造了幹事創業良好風尚。
  • 國網甘肅電科院:以高質量黨建 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貫徹落實好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不斷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要求「各級黨組織要提高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把廣大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
  • 創新「黨建引領『5i』服務」!貴陽高新區啟林創客小鎮激活企業創新...
    新增入駐企業26家、累計孵化畢業企業22家、解決就業崗位300餘個……1月4日,記者從貴陽高新區獲悉,過去這一年,高新區啟林創客小鎮不斷加強平臺建設,通過創新「黨建引領『5i』服務」,為創新創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吸引大數據、人工智慧、文創、新能源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正加速集聚
  • 創新人才成長的張弛之道-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舉國呼喚創新人才的時候,兩人獲獎不僅提振了中國本土創新信心,而且也引發了對創新人才成長道路的深入思考。     通過回顧屠呦呦、王澍榮獲國際大獎過程,可以發現兩者不同的成長軌跡。前者是全國範圍內的聯合攻關,後者是個人率性發展。這是兩種不同的創新模式,第一種模式可以稱為聯合創新,第二種模式屬於個人創新。聯合創新是我國的優勢,個人創新則是短板。建設創新型國家,一方面要發揚優勢,集中各方資源,加大聯合創新力度,出更大更好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