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在平時的工作中也經常遇到。每年到了秋冬季節或者是冬春季節,都會有很多老人來到醫院,要求疏通血管。他們大多數要求靜點一些活血藥物和腦保護藥物。其中的大部分人在用藥後都表示自己以往的症狀好轉不少。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每年有必要兩次靜點藥物來疏通血管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老年人之所以會提出這種要求,我想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在這兩個季節,心腦血管發病率會明顯升高。很多老年人在這兩個季節因發病住院,這就引起其他老年人擔心,所以要求住院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調整,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達到維護自身健康的目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人到了60歲以後,很多醫生會要求老年人一年進行兩次體檢,其中第二次體檢的重點是放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方面。每次體檢完畢,醫生都會根據檢查的結果,為老人調整一下用藥,這就給老人一種錯覺,以為心腦血管疾病一年需要用兩次藥物,所以才有了一年通兩次血管的說法。
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這種行為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其中一部分老人一旦住院就要求大量輸液,要求所謂的疏通血管,這種做法意義並不大。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需要採取一個長期的綜合策略。目前,臨床上最長應用的是抗血小板藥物和他汀藥物聯合長期應用。而靜脈給藥時間有限,隨著時間的延長,藥物會很快衰減,根本達不到長期控制症狀的目的。
關於輸液治療,在很多國內和國際的指南當中,對於輸液治療都不提倡[1、2]。其綜合原因是由於藥物在體內有一個代謝的過程,輸液結束後,藥物在體內很快代謝乾淨,並不能長期地控制住疾病的發展。
目前,很多年齡較大的患過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到醫院要求輸液,一般都會選擇改善微循環的藥物和腦保護藥物。其中改善微循環藥物大多數為中成藥,藥物成分均為大分子,其對腎臟會帶來很重的負擔,而且這類藥物並不能使血栓消失,不能達到通血管的目的。
很多患者要求應用神經營養藥物,認為神經營養藥物可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其實,在臨床上關於神經營養藥物的功效存在很多爭議,很多神經營養藥物的功效證據不足。相對來說比較有效的神經營養藥物是維生素類藥物,其他的神經營養藥物的應用存在著很大的爭議。臨床上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神經細胞凋亡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逆轉這個過程。
通過前文我們可以知道,從藥物的應用方面來講,改善微循環藥物和神經營養藥物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上,都不具有太多的優勢。而且顱內的動脈血管一旦閉塞,如果不是急性期,很難通過藥物治療達到疏通的效果。陳舊性病症,即使血管開通了,已經梗死的部分組織已經不可恢復功能,達不到任何治療目的。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輸液治療在短期內控制症狀是有意義的,但從長期來看應該仍以口服藥物為主。
簡單來說,不能指望一輩子應用靜脈輸液的方式來維持心腦血管健康。醫生的用藥原則一般是,只要能夠口服藥物控制就不建議注射藥物;只要可以應用注射藥物,就儘量不用靜點藥物。就是說給藥方式儘量簡單。這樣才能保證老年人長期規範用藥。
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如果以前沒有患過心腦血管疾病,一般是不需要藥物治療的。如果患過心腦血管疾病,則需要應用藥物治療,大多數臨床醫生會選擇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來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復發。這兩種藥物被一些醫生形容為人的兩條腿,缺一不可。
以上就是張醫生關於老年人是否需要一年兩次到達醫院進行輸液治療的一些觀點。如果您同意我的觀點,歡迎您關注,點讚或留言。創作不易,感謝您的支持,我是神外醫生張偉。
【參考文獻】
[1] NERENBERG K A, ZARNKE K B, LEUNG A A, et al. Hypert ension Canada. Hypertension Canada&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生命召集令超能團頭條健康科普排位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