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過了60歲每年要去醫院通兩次血管。答案是什麼?醫生告訴您

2020-08-25 神外醫生張偉

這個問題我在平時的工作中也經常遇到。每年到了秋冬季節或者是冬春季節,都會有很多老人來到醫院,要求疏通血管。他們大多數要求靜點一些活血藥物和腦保護藥物。其中的大部分人在用藥後都表示自己以往的症狀好轉不少。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每年有必要兩次靜點藥物來疏通血管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老年人為什麼會要求一年通兩次血管呢?

老年人之所以會提出這種要求,我想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在這兩個季節,心腦血管發病率會明顯升高。很多老年人在這兩個季節因發病住院,這就引起其他老年人擔心,所以要求住院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調整,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達到維護自身健康的目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人到了60歲以後,很多醫生會要求老年人一年進行兩次體檢,其中第二次體檢的重點是放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方面。每次體檢完畢,醫生都會根據檢查的結果,為老人調整一下用藥,這就給老人一種錯覺,以為心腦血管疾病一年需要用兩次藥物,所以才有了一年通兩次血管的說法。

老年人一般會選擇哪些藥物「通血管」

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這種行為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其中一部分老人一旦住院就要求大量輸液,要求所謂的疏通血管,這種做法意義並不大。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需要採取一個長期的綜合策略。目前,臨床上最長應用的是抗血小板藥物和他汀藥物聯合長期應用。而靜脈給藥時間有限,隨著時間的延長,藥物會很快衰減,根本達不到長期控制症狀的目的。


關於輸液治療,在很多國內和國際的指南當中,對於輸液治療都不提倡[1、2]。其綜合原因是由於藥物在體內有一個代謝的過程,輸液結束後,藥物在體內很快代謝乾淨,並不能長期地控制住疾病的發展。

目前,很多年齡較大的患過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到醫院要求輸液,一般都會選擇改善微循環的藥物和腦保護藥物。其中改善微循環藥物大多數為中成藥,藥物成分均為大分子,其對腎臟會帶來很重的負擔,而且這類藥物並不能使血栓消失,不能達到通血管的目的

很多患者要求應用神經營養藥物,認為神經營養藥物可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其實,在臨床上關於神經營養藥物的功效存在很多爭議,很多神經營養藥物的功效證據不足。相對來說比較有效的神經營養藥物是維生素類藥物,其他的神經營養藥物的應用存在著很大的爭議。臨床上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神經細胞凋亡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逆轉這個過程。

心腦血管可以通開嗎?

通過前文我們可以知道,從藥物的應用方面來講,改善微循環藥物和神經營養藥物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上,都不具有太多的優勢。而且顱內的動脈血管一旦閉塞,如果不是急性期,很難通過藥物治療達到疏通的效果。陳舊性病症,即使血管開通了,已經梗死的部分組織已經不可恢復功能,達不到任何治療目的。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輸液治療在短期內控制症狀是有意義的,但從長期來看應該仍以口服藥物為主。

簡單來說,不能指望一輩子應用靜脈輸液的方式來維持心腦血管健康。醫生的用藥原則一般是,只要能夠口服藥物控制就不建議注射藥物;只要可以應用注射藥物,就儘量不用靜點藥物。就是說給藥方式儘量簡單。這樣才能保證老年人長期規範用藥。

老年人應該怎樣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1. 老年人每年進行體檢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一年兩次體檢。在秋冬交際或者冬春換季的季節,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往往會明顯升高。在這段時間到醫院進行體檢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到院之後需要完善相關身體各項指標的檢查,通過這些檢查結果來確定藥物的用量和應用方式是否正確,然後對相關的治療策略進行調整,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是完全有可能的。
  2. 積極治療基礎疾病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如果老年人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基礎疾病,會大大提高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所以,必須嚴格控制這些基礎疾病,才可以有效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3. 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必不可少的。戒菸戒酒、健康飲食、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健康的心理、合理的體育鍛鍊,這些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4. 儘量減少靜脈給藥,靜脈給藥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極端的給藥方式,如無必要,儘量不用。由於心腦血管性疾病,需要長期用藥,所以,醫生一般會選擇比較簡單的給藥方式,這樣才有利於患者長期規範用藥。

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如果以前沒有患過心腦血管疾病,一般是不需要藥物治療的。如果患過心腦血管疾病,則需要應用藥物治療,大多數臨床醫生會選擇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來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復發。這兩種藥物被一些醫生形容為人的兩條腿,缺一不可。

以上就是張醫生關於老年人是否需要一年兩次到達醫院進行輸液治療的一些觀點。如果您同意我的觀點,歡迎您關注,點讚或留言。創作不易,感謝您的支持,我是神外醫生張偉。

【參考文獻】

[1] NERENBERG K A, ZARNKE K B, LEUNG A A, et al. Hypert ension Canada. Hypertension Canada&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生命召集令超能團頭條健康科普排位賽#

相關焦點

  • 老年人要求每年靜脈點滴疏通血管,有治療意義嗎?看醫生怎麼說
    每年到了秋冬季節或者是冬春季節,都會有很多老人來到醫院,要求疏通血管。他們大多數要求靜點一些活血藥物和腦保護藥物。其中的大部分人在用藥後都表示自己以往的症狀好轉不少。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每年有必要兩次靜點藥物來疏通血管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老年人為什麼會要求一年通兩次血管呢?
  • 30歲年齡60歲的血管,軟化血管謠言要避開,9條原則才真有益
    近年來看到很多年輕人猝死的新聞,比如巴西聖保羅時裝周上一名26歲男模特猝死、25歲名校畢業碩士家中猝死、27歲浙江某醫院醫生打籃球猝死、35歲華中科技大學老師聽課猝死。據統計,每年有近60萬人猝死,其中大多數是不超過35歲的年輕人。為什麼出現這些情況?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腦血管問題是最主要致死因素。
  • 手背青筋明顯,是血管堵塞或靜脈曲張嗎?醫生闢謠!
    門診來了一位男子,40來歲,掛號的原因是手背上「青筋突出」,有人告訴他是痰溼熱毒導致的瘀血阻滯,建議他吃藥調理。這個大哥是農民,後來來城裡打工,主要是搬運。因為給他開的藥,需要好幾千塊,所以他猶豫不決,聽一個朋友介紹找到我,我說首先我是心臟醫生,這個肯定不是心臟病,就算要看也去別的科室看。知之為知之,不能瞎忽悠。但這個手背所謂的青筋,也無需去看,我給您講完,您去把號可以退掉,畢竟每天搬東西挺累,十幾塊錢,說不定得搬好多東西呢。
  • 廣東83歲前高官要登南極點 曾去過兩次北極(圖)
    此前匡吉已經去過兩次北極 有望成全球登上南極點年齡最大的長者  在許多老廣都已經或正在陸續返回廣州時,已經83歲高齡的匡吉卻剛準備其南極之行,按計劃,他將於12月19日從香港啟程,用24天的時間探訪南極大陸,並將乘坐冰上飛機降落至南極中心點。屆時,匡吉將成為全球登上南極中心點年齡最大的遊客。
  • 血管破裂,醫生給他換60釐米人工血管
    29歲的江西銅鼓小夥陳敏(化名),因患上主動脈A型夾層,被當地醫院認為「只有半個月生命」。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專家採用國際最前沿技術,為他完成了60釐米全胸腹主動脈的人工血管置換,成功地挽救了這個年輕的生命。據了解,該技術在國內僅幾家醫院能開展。陳敏是一名廚師,一年多以前,他突發背部劇烈疼痛,當時就倒在地上。
  • 想過跳樓、寫過遺書,28歲女孩6年經歷兩次絕望!媽媽一句話讓她落淚
    小逸28歲的人生,經歷過兩次與死亡擦身的絕望:21歲時,她被查出巨大肝細胞瘤,輾轉求醫中,多次被告知,無法醫治,活一天算一天;去年,她的父親因為多種疾病,同樣命懸一線……求生無門時,一位醫生輾轉聯繫到小逸,為她做了手術,之後,小逸的人生被改寫;父親身陷絕境時,她再次找到了曾經救治過自己的那群醫生,小逸的父親最終度過了危險期
  • 感染MRSA的17歲少年甦醒 醫生闢謠「濫用抗生素說」
    「他已經被治好了60%-70%,雖然還沒完全脫離生命危險,但目前生的希望大於死的可能。」四川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中心主任黃曉波說。  讓羅地鵬陷入重症的始作俑者,正是他感染的MRSA(金黃色葡萄球菌)。在此前媒體和網絡的表述中,羅地鵬感染的MRSA被形容為「超強細菌」,由濫用抗生素引起,一度引發輿論恐慌。「MRSA感染是一種常見病,可防可控可治。」 黃曉波特別向成都商報闢謠。
  • 血管裡有垃圾?定期輸液通血管?聽聽醫生怎麼說
    >甚至很多年輕人,也鼓勵長輩們去定期輸液,以達到通血管保健康的目的。這不是個例,醫生都紛紛發聲:這種做法真的很坑人。血管受壓閉塞如腫瘤壓迫臨近血管、外傷導致局部水腫壓迫血管等,導致血流中斷,引起局部組織壞死。那血管堵了,依靠輸液疏通血管真的科學嗎?秋冬季輸液通血管,科學嗎?答案來了!這個真的沒有科學考究!
  • 年底扎堆體檢 不要盲目跟風 醫生告訴你20—60歲體檢最該查什麼
    體檢該查什麼?有沒有針對性?記者昨日針對市民小梁的疑惑,採訪了6位由單位安排體檢和4位自行體檢的市民,得到的回答統一,「別人查什麼,自己就查什麼。」大家的回答是否科學?西安南郊一家醫院康復理療中心孟教授接受採訪時說:「體檢十年一關卡,關鍵看你在哪個年齡階段,否則不光花了體檢費,該查的還沒有查清。」
  • 輸液衝血管防腦梗,68歲大爺突發急性腎衰竭!醫生勸你別犯傻
    68歲的楚大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多年,最近多地出現明顯降溫現象,楚大爺害怕天一冷血壓升高,會誘發腦梗,所以來到診所輸液衝血管。他採用的是以706代血漿為溶媒,配丹參注射液進行輸液的方法。第一次輸液後他感覺良好,自覺頭暈、胸悶的症狀改善很多,所以一周後又去診所進行第二次輸液,結果這次輸液回家後沒過一周,楚大爺就出現了少尿、噁心、腹脹的症狀,來到醫院檢查後發現肌酐高達760μmol/L,被確診為急性腎衰竭。為何輸液「衝血管」會導致腎衰竭?
  • 翁文駿醫生告訴你答案
    術後於8月12日到省腫瘤醫院住院,醫生和附一院的主任溝通完,建議先做放療,之後再化療。於是開始做計劃,建膜,8月30號開始做放射,要做29次。但是醫生沒有做全腦全脊髓放射,也沒有做PET-CT。諮詢了主任醫生,說不需要做PET-CT。所以請問您:這種情況放療和化療要一起同時做嗎?要不要做全脊髓放療呢?如果放療完要多久可以開始進行化療?
  • 有什麼要注意的嗎?心血管專家告訴您答案
    有什麼注意的嗎?心臟支架後最怕什麼?首先科普下心臟支架手術;心臟支架手術又叫做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採用局部的麻醉,將球囊導管以血管穿刺的方式導入到血管中。在體外給球囊加壓,使其膨脹,膨脹了的球囊就可以撐開血管壁,血管通道變寬,病變血管中血液流通就變得通暢了。
  • 17歲少年感染超強細菌MRSA病危 醫生闢謠並非濫用抗生素引起
    昏迷17天後,17歲的簡陽高中生羅地鵬終於在重症監護室甦醒了過來,看到許久未見的父母出現在病床前,他喊不出聲,只能激動地扭了一扭身體。本來已經打算好回四川為兒子辦後事的父母,終於看到一絲曙光。11月11日晚,羅地鵬因為感冒被同學送到簡陽當地醫院,誰也沒想到,這場「小感冒」卻急速惡化為「ARDS呼吸衰竭」,最後確診為重症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血源性感染,感染性休克,膿毒性心肌病,多器官功能障礙徵,消化道出血。此後,羅地鵬就陷入了長達17天的昏迷。「他有60%-70%的希望被治癒,我們會竭盡全力!」四川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中心主任黃曉波介紹。
  • 協和醫院:最頂尖的醫生,也要拼「基本功」
    3月4日,南方周末記者採訪了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韓丁,他同時是第一批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的領隊。此前,2020年1月26日下午,韓丁率北京協和醫院、北京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等6家醫院121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擰不緊水龍頭」,醫療「天團」也沒用南方周末:您很早就到武漢了,剛來時是什麼感受?
  • 砥礪奮進 耕耘美好|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管外科
    他們就是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管外科醫護團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始建於1928年9月,其前身為國立河南大學附屬醫院。1958年從開封遷址鄭州,更名為河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1985年更名為河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00年正式命名為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作為省部共建醫院,該院臨床醫學已成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是具有較強救治能力、較高科研水平和國際交流能力的三級甲等醫院。
  • 血管狹窄到什麼程度,要安放心臟支架?內科醫生有話說,替您省錢
    關於心臟支架,有些人可能了解的不多,對於什麼時候安放支架也不明白,所以在支架價格高昂的時候機會覺得是醫生過度醫療,今天就和大家簡單的聊一聊。一般來說心臟支架術是治療我們的心臟部位血管狹窄的常用辦法。比起傳統的手術治療,做心臟支架的患者受到的傷害小、手術後恢復的快、而且在醫院待的時間也短,所以許多心血管狹窄都會採用這種辦法,所以一定程度上,心臟支架逐漸的慢慢了代替了傳統的手術,不過也不是說血管狹窄就需要安放支架,不僅要看病人的具體情況,也要看血管的狹窄程度,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討論一下,血管狹窄到什麼程度,要安放心臟支架?
  • 浙江60歲阿姨視力模糊還以為老花,沒想到血管裡長了一個「鴨蹼」
    如果把人體的動脈血管比作一條河道,血液就仿佛這個河道中流淌的河水,如果流通的河水中突然多出了一塊蹼狀物,那麼血流就會在這附近聚集,這時候可不是「紅掌撥清波了」。頸動脈裡的血液在蹼的推動下發生倒流,容易產生血栓,引發致命風險!60歲阿姨突然視物模糊 醫生診斷為頸動脈斑塊?
  • 醫生闢謠,帶您全面了解凍結肩
    我們的肩關節是身體上最靈活的關節,幾乎可以完成360度的旋轉運動,而且對於我們完成很多靈活的上肢運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麼靈活的肩關節,周邊必須豐富的肌肉、肌腱、韌帶,去保持它的穩定性,這樣才不能在做靈活運動的時候出現肩膀的脫臼。所以肩關節的結構是特別複雜的,對於肩關節的研究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每年都有新的認識和理念湧現出來。
  • 這位腎移植醫生60歲生日,收到這樣一份讓人淚目的特殊禮物
    此次驚喜的籌備者之一張甜甜(化名)告訴記者,「以前也想為他組織這類活動,他都不答應,這次60歲生日,我們一定要為他慶祝一下。」收到消息的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黨委書記袁魁昌也來到現場,為王洪偉送上了生日祝福,「醫生和患者是健康和生命的共同體,大家相互理解,相互感動。」
  • 醫生飛針走線完成主動脈血管替換 救回病人一命
    半年前,張平的姐姐也患過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在南京市第一醫院手術並治癒,張平的家人馬上把他送到第一醫院救治。  這三種病加在一起,有多嚴重?南京市第一醫院南京市心血管病醫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陳鑫說,張平的病情就相當於在心、胸和腹腔內安放了3個「不定時炸彈」,不拆除隨時都可能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