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絕經後骨折」預防存在巨大漏洞,新策略能否奏效?

2021-01-10 騰訊網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導讀: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骨質疏鬆症及骨質疏鬆骨折已成為威脅我國老年人群健康的重要危險因素,尤其是在絕經後女性中。在本項發表於Nat Rev Endocrinol的文章中,作者對目前有關「絕經後女性骨折高風險人群」的篩查策略提出了質疑,並以研究為依據,提出了「更廣泛治療策略」的建議。

目前的篩查策略或存在較大漏洞

由於雌激素的缺乏,絕經後女性發生骨折的風險大大增加,這種骨折也常被稱為「骨質疏鬆骨折」或「脆性骨折」,一旦發生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並且人口老齡化趨勢也使得這一問題日益嚴重。此外,絕經後發生的骨密度(BMD)的進行性下降無疑也是導致這一時期骨折發生率穩步上升的關鍵因素。

大約有50%的白人女性在絕經後至少發生過一次骨折,在其他種族中,比例可能有所差異。不過,隨著壽命的延長,在大多數地區,處於危險中的女性人數和骨折發生的總數都在逐步增加。

許多國家目前關於脆性骨折的管理和預防策略,是利用臨床危險因素對≥60歲的女性進行篩查,在某些情況下還會進行BMD水平的檢測,然後對那些被認為是高風險的人群進行抗骨折幹預。但是,根據2017-2019年的分析表明,在這種篩查策略下,篩查出來的需要進行幹預的女性佔比僅為7%-25%,遠低於實際可能發生骨折的50%這一比例。這種不匹配表明了當前策略存在根本缺陷,因此需要重新審視目前的篩查策略,以及對於骨折一級預防的方法。

有關「BMD定義的骨質疏鬆症」的質疑

20世紀90年代早期,BMD被公認為最顯著的骨折危險因素,BMD也被用於定義骨質疏鬆症——T-score低於平均值2.5個標準差(即T-score<-2.5)。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定義只能覆蓋約20%的老年女性骨折。例如,NORA研究有力的證明了,隨著BMD的下降骨折風險穩步上升,然而在BMD值低於平均值1-2個標準差的人群中,骨折數量達到峰值,BMD在這個範圍內的參與者恰恰以女性居多。

其他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發現,即大多數發生骨折的絕經後女性,實際上並不會被納入到骨質疏鬆症的範疇。例如,Rotterdam報告,在發生骨折的絕經後女性中,僅有38%比例股骨頸BMD水平在骨質疏鬆症的範圍內。此外,在發生非椎骨骨折的人群中,如果根據BMD標準,只有21%的女性被納入到骨質疏鬆症。這些發現還在丹麥和澳大利亞的相關研究中得到了印證(在發生的老年女性骨折中,有80%未被歸類為骨質疏鬆症)。

總而言之,目前依據BMD定義的骨質疏鬆症與發生的真實骨折,在此類人群中並沒有表現出良好的一致性。因此,將骨密度T-score<-2.5作為骨質疏鬆症定義的實用性也受到了質疑。

對篩查策略的探索

在SCOOP、ROSE和SOS這三項納入12000-34000名老年女性的大型研究中,科研人員使用骨折風險預測簡易工具(FRAX)對參與者的骨折風險進行了評估,隨後進行健康指導,研究終點為骨折數量。對這三項研究進行meta分析得出的合併結果表明,這種方法可以顯著減少骨質疏鬆性骨折(HR 0.94,95%CI 0.89-1.00)和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HR 0.91,95%CI 0.84-0.99)風險。不過,就此類人群更好的篩查策略還需進一步探索。

更廣泛的幹預策略——雙膦酸鹽的使用

如果說,目前幹預策略的缺點是篩選出的高風險人群的範圍太窄,那麼我們可以做的另外一種選擇是更廣泛地實施抗骨折幹預措施。在過去15年中,有一些研究評估了這種方法可能帶來的獲益,這些研究共納入了多於4.1萬名女性,在為期3-7年時間中,這些參與者接受了激素替代或其他抗骨吸收藥物(如雙膦酸鹽)幹預。所有研究都顯示出了骨折數量的顯著減少,儘管不一定針對所有類型的骨折。

表1 骨折預防研究匯總

由於乳腺癌可以通過降低雌激素的循環水平對患者骨骼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這些患者中,抗骨吸收藥物常被用於骨骼保護。值得注意的是,在兩項於患有早期乳腺癌的女性進行的預防試驗中(一項使用唑來膦酸鹽,另外一項使用地諾單抗,納入了包括絕經前女性和BMD在正常範圍內的女性),在整體和每個亞組中,都顯示出了良好的骨折預防效果。

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在65歲以上的女性中(參與者伴有依據BMD標準定義的骨質減少),發現唑來膦酸鹽治療組的骨折風險大幅度降低,並且這種抗骨折獲益獨立於其他因素(包括年齡、人體測量、BMI、膳食鈣攝入量、基線骨折狀態、近期跌倒史、BMD等)。

總之,這些研究表明,雙膦酸鹽的使用或許有助於改善目前的狀況。並且,依BMD定義(T-score

策略推廣前需要關注這些問題

推行更廣泛的藥物幹預策略前,應至少考慮三個主要因素:成本、依從性和安全性。

1.成本

目前,在任何國家,雙膦酸鹽仿製藥的價格都很低,因此成本並不是一個限制因素。此外,英國國家健康與保健卓越研究所於2017年發表的評估表明:當10年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1%時,口服雙膦酸鹽治療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當10年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大於5%-10%時,口服唑來膦酸鹽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

2.依從性

幹預措施是否能夠獲得成功,患者的依從性顯然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和已經發生骨折的女性相比,低至中度骨折風險的女性可能並不太願意使用藥物。

雙膦酸鹽的長期骨吸收抑制作用是一個優勢。例如,唑來膦酸鹽最初每年使用一次,但2018年在骨質疏鬆女性中進行的研究顯示,每18個月給藥一次,對於骨折的預防獲益仍然明顯。並且,其抑制骨吸收的作用持續時間遠遠超過3年,理論上可以延長劑量間隔。因此,如果每3年用藥一次被證實是有效的,那麼目標人群的依從性可能會大大提高。

3.安全性

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安全性問題,因為有研究顯示這些藥物與頜骨骨壞死和不典型股骨骨折(AFFs)有關。前者在腫瘤患者外患者中極為罕見;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隨著抗骨吸收治療時間的延長,AFFs變得越來越常見。

大多數關於AFFs的數據都是基於口服雙膦酸鹽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瑞典國家股骨骨折資料庫還沒有任何有關只暴露於靜脈注射唑來膦酸鹽患者發生AFFs的記錄。此外,在唑來膦酸鹽的III期試驗中(長達9年的每年給藥,旨在評估AFFs風險),也沒有發生AFFs的記錄。這些研究似乎表明靜脈注射唑來膦酸鹽引起AFFs的可能性比口服阿侖膦酸鹽小。不過,考慮到唑來膦酸鹽的使用要少得多,這樣的推斷需謹慎。

據推測,AFFs的發生可能是由於在股外側皮質早期應力性骨折中機體優先攝取雙膦酸鹽所致(阻礙了正常癒合)。不過,攝取窗口可能會隨著唑來膦酸鹽的間歇給藥而大大減少,因為唑來膦酸鹽在每次給藥後僅在循環中存在數小時。

在2018年對絕經後骨質減少女性的研究中,唑來膦酸鹽治療組沒有發生AFFs,而骨折風險顯著減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亞裔患者發生AFFs的風險似乎比歐洲裔者大,因此作者推測這種廣泛的治療方法在亞裔人群中可能不太適合。

本文小結

為了更好的預防絕經後女性的骨折風險,根據現有的證據,作者認為通過修訂和簡化幹預閾值(閾值的確立應該依據成本效益和風險效益,而非BMD或骨折史)來擴大雙膦酸類藥物在絕經後老年女性中的使用是合理的(不過由於可能的AFFs較高風險,這種策略或許不適合亞裔人群)。

在這一廣泛策略下,接受藥物幹預的女性比例將高於目前的篩查方案。雖然,這種策略並不能完全消除老年女性人群的骨折問題,但對於降低這種對老年健康帶來重要影響的疾病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2021-01-1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女人絕經後,哪些疾病進入高發期?婦科主任列出4種,提前預防
    但是女性達到一定的年紀之後就會出現絕經,也就是說過了絕經期之後女性也就不會來月經了,同樣也就沒有生育的功能,因此這個時候女性就不能通過月經來判斷身體的健康情況了,而女性絕經之後身體和精神也是會出現很多的變化,比如焦躁、易怒、煩躁等,一部分女性還會出現失眠、心慌、頭疼等,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上都是很容易出現問題,而這些問題很有可能就是和身體的健康有很大的關係,醫生提醒:女性絕經之後要預防4種疾病的發生,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乳腺癌預防新策略:運動、飲食、疫苗,效果如何?
    同時,WCRF評分每增加一分,乳腺癌的發生風險就會降低8%,尤其是在絕經後的婦女中,更是降低了12%。不過,此次研究沒有發現WCRF評分和絕經前婦女的相關性。這一研究結果再次證實,WCRF推薦的飲食及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癌症發生,尤其是對於絕經後女性來說,可以顯著降低乳腺癌的發生風險。其中,WCRF評分的核心是糖攝入、飲酒以及體重。
  • Nature子刊:每20名女性中就有1名患有乳腺癌,該如何預防?
    ◆ 更年期的年齡:與平均自然年齡相比,絕經年齡越大,乳腺癌的相對危險度每年增加2.9%。◆ 分娩:35歲以前生育可提供預防乳腺癌的長期保護,其中第一次生育年齡尤其重要。如果年齡小於20歲,與無生育婦女相比,長期RR降低70%。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單線態裂變來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新方法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預防骨質疏鬆須謹記5要訣
    預防骨質疏鬆須謹記5要訣 骨質疏鬆即骨質疏鬆症,是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組骨病,骨組織有正常的鈣化,鈣鹽與基質呈正常比例,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為特點的代謝性骨病變。在多數骨質疏鬆中,骨組織的減少主要由於骨質吸收增多所致。以骨骼疼痛、易於骨折為特徵。骨質疏鬆症的危害性大,嚴重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死亡率可達10%~20%。因此要及時預防骨質疏鬆,做好相關保健措施。
  •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7
  • 關注骨質疏鬆性骨折(椎體/髖部骨折)術後骨折癒合
    文獻報導[6]軟骨內成骨延緩是骨質疏鬆性骨折癒合的共同本質特徵,同時發現外源性生長激素對骨折癒合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骨松骨折的臨床癒合時間長,有較高的不癒合率和延遲癒合率,並且癒合後再骨折的概率較大。雙膦酸鹽類藥物總體安全性較好,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例如長期使用BPs類藥物預防繼發性骨折的療效是否掩蓋了與使用BPs類藥物相關的骨折癒合障礙,最終引發非典型性骨折或下頜骨壞死風險依然存在爭議。因此,臨床上對更優化的抗骨質疏鬆藥仍有較大需求。
  • 幾位大牛Nature子刊同時發布:單原子Pt和單原子Au同臺競技!
    近日,兩篇Nature子刊相繼報導了單原子催化劑催化CO氧化反應,讓我們去一探究竟!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Jingyue Liu,Botao Qiao和清華大學的Jun Li等深入比較了負載型單原子Au催化劑和Au納米粒子(NPs)的催化性能。
  • Nature子刊:「跳躍基因」或助長癌症
    由於跳躍基因並不等同於突變,它們不能被傳統的癌症基因組測序所識別,所以人們很難判斷「跳躍基因」的存在,或者是出現的時間和地點。近日,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一種在腫瘤生長過程中被稱為「跳躍基因」的遺傳現象。這項研究發表在的Nature Genetics雜誌上。
  • Nature曾爆審稿系統漏洞:作者審自己的稿子,當即撤回28篇文章
    然而,這後兩種邀請方式,可能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漏洞:在篩選中一不留神忽略了什麼,邀請到了作者自己審稿。特別是作者自己想刻意為之的時候,更是防不勝防。 2014年11月27日Nature有一篇文章,就爆出了審稿系統中的巨大漏洞,有編輯邀請到了作者自己來審他們的稿子。
  • 我的三篇Nature子刊之旅
    作者 | 愛吃魚的大番薯 審校 |玉米地裡吃過虧 那些年錯失的正刊 背景:本人年方不到三十,卻早已經邁入中年油膩肥胖的行列,目前在某課題組做二當家,目前2篇Nature子刊一作
  • 上大《nature》子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化機制
    導讀:通過有目的地調節原子尺度結構和局部應力狀態來控制剪切帶動力學來設計具有增強的可變形性的延展性非均質金屬玻璃(MGs)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本文將冷卻至低溫時的局部原子結構變化與觀察到的改善的剪切穩定性相關聯。與短程級(SRO)和中程級(MRO)的非仿射熱收縮有關的增強的原子級結構和彈性異質性改變了剪切轉變區(STZs)活化過程的特徵。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三軍大Nature子刊】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與腫瘤幹細胞...
    他們不僅揭示了CSC在腫瘤微環境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機制及其診療意義(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內容之一),而且發現免疫細胞和因子對CSC的誘導與調控作用以及CSC逃逸免疫而發生轉移的機制(J Immunol 2012, 189: 444-53; Cancer Res 2014, 74: 5746-57),拓展了腫瘤免疫微環境研究新領域,提出靶向CSC免疫微環境的治療新策略(Cell Stem
  • Nature子刊深度解析!有效預防乳腺癌的多種關鍵措施!
    如今研究人員完全由能力利用已經驗證的風險評估模型來推測個體患乳腺癌的風險,而且這些模型的準確性很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繼續提高,特別是在納入新的風險因素後,比如多基因風險和乳房X射線密度等;目前人群能夠獲得以證據為基礎且價格低廉的藥物,同時這些藥物也會得到衛生機構的推薦;然而實踐證明,廣泛實施這些措施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當我們加深對乳腺癌發病的理解並開始開發和檢測新型預防性藥物時,我們或許就需要考慮接受和堅持目前使用現有藥物所面臨的障礙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20-0159-4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在存在明顯噪聲和遮蓋的情況下學習和識別危險化學品的能力。
  •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2020-09-02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重編程巨噬細胞,或助力癌症早期篩查
    Gambhir博士表示,「如果人體沒有給足夠的信號表明癌症的存在,我們能否『強迫』免疫細胞發出可檢測的信號?」沿著這個思路,Gambhir和他的團隊利用了一種特殊的免疫細胞亞群——巨噬細胞,這種免疫細胞會自然地搜尋身體中受損或功能失調的細胞。他們將巨噬細胞基因工程化操作,讓其轉變為「線人」,來檢測和標記小鼠體內的癌症。結果發現,該技術的表現超過了一些最先進的早期腫瘤檢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