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古代曆法變遷史,追溯閏日起源知多少

2020-12-02 騰訊網

據考古得知,夏代曆法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曆法,古人依據北鬥星鬥柄所指方位來確定月份。正是天象、曆法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閏年閏月閏日等知識才被農民所熟知。公曆是來自基督教,就是所謂救世主出生那年為公元元年,普通意義上陽曆每隔四年為一閏年,陽曆二月二十九天每增加一天就是閏日。幸運的是,2020年的閏月剛剛過完,農曆鼠年的閏月是在閏四月,還沒到。明天是農曆三月初一。鼠年會比豬年多一個月,一共13個月,380多天。當然,2020年公曆是366天,關於公曆閏年閏月閏日的起源,我們一起來溫習一下歷史知識吧!

1、大部分古代曆法都有閏月

中國曆法追溯至夏代,而瑪雅人早已掌握豐富的天文知識,制定出22種曆法,涵蓋太陽系及眾多地外星球運行周期。談及紀年、紀月、紀日,不得不提古埃及的太陽曆和蘇美爾人的太陰曆。希伯來、中國和佛教曆法裡日月分離,這意味著月球與地球相對太陽位置的不同,月球周期計算的一年和按地球軌道周期計算的一年大約相隔十一天,我們將周期性額外增加的月份稱作間隔月。關於間隔月的長短始終無法確定,執政官可以縮短或延長,有時因為政治需要長達一年。

2、凱撒大帝引進閏日概念

那位曾說出「我來,我見過,我徵服」名言的凱撒大帝,從一位執政官一躍成為羅馬帝國的獨裁者,他不僅改變了歐洲歷史進程,還重新制訂了羅馬日曆。埃及日曆的優越性在於日期的設定便於觀星,可是凱撒並不滿足於此,在埃及日曆基礎上,凱撒和亞歷山大的哲學家索西奇尼斯決定每四年增加一天在二月,閏日因此誕生。

3、計算出現問題

世界三大曆法包括公曆、回回曆、佛曆。其中公曆最初源自古埃及的太陽曆。經凱撒改編日曆計算的一年是365.25天,對於教會來說,復活節日期偏離原先設定,整整提前了大約十天。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重新修改曆法,確定保留閏日,不過把它從被400整除的年份剔除,這才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西方曆法——格裡高利公曆。專家指出最後一次修改仍然沒有解決公曆存在的根本問題,3030年後再考慮也不遲。

4、閏日習俗與婚姻有關

現代青年人流行慶祝西方節日,雙十一被戲稱光棍節。不過閏日才是真正的光棍節。在五世紀的愛爾蘭,傳統規定女人不可以向男人求婚,只有2月29日例外。不僅在愛爾蘭地區,希臘情侶也忌諱在閏日結婚。至於中國傳統習俗也是告誡年輕人不要在閏年結婚。可見自古至今、自中向外婚姻與曆法都有不為人知的秘密聯繫。

5、閏日出生之人被稱為「樹苗」

出生在星座邊界的人總是特立獨行,全世界僅有500萬人出生在閏日,機率只有1/1461,這些人在各行各業表現與眾不同。因為出生日期緣故,他們的性格似乎也刻上魅力的烙印。一些閏日誕生的嘻哈歌手、影星和演說家每四年才過一次生日,不得不說他們是真真切切的精英人士。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選題:閻浮界(制怒)

本文編輯:木木only

相關焦點

  • 三千年的氣候變遷史:中國古書中的動物,問你知多少?
    中國典籍中的動物,問你知多少       自然發生變化,最敏感的是物種。竺可楨曾經根據竹、梅和荔枝等植物在歷史上的分布情況,研究三千年的氣候變遷史。研究中國環境史的學者是幸運的,中國不僅生態多樣,物種豐富,而且現存古籍、動植物志和地方志也記錄了大量物種。
  • 古代曆法很多,有史可查的都近100種,是怎麼保證準確性的?
    除此以外,現代被我國廣泛使用的還有一種發源於我國的傳統曆法,也稱「農曆」或者「陰曆」。但事實上,我國也不是從始至終就只有「農曆」這一種曆法。嚴格來說,我國古代曆法的變遷,其實就跟古代政權的更替一樣,也是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變革,這才伴隨著對天文學研究程度的日益加深,逐漸形成了現如今的「農曆」。就好比《二十四史》中的「律曆志」,作為從古至今一路傳承下來的官方正史,其嚴謹程度應該還是足夠的吧?
  • 追溯人類真正的起源-超古代的外星文明?
    追溯人類真正的起源-我們是來自超古代的外星文明嗎?說起人類的起源,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在2013年6月6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倪喜軍研究員等人的成果,他們在對一具最古老的靈長類動物化石做了長達10年的研究後,分析出它的一系列形態學特徵,從而證明:類人猿起源於約5500萬年前。
  • 什麼是「曆法」?它的產生基礎有哪些?我國曆法有多少種?
    寒來暑往,時光從未停止流轉;日月穿梭,星辰轉換,晝夜交替,人們如何記得得活了多少年歲?只有那太陽升了又落,落了又升;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鳥兒飛走了又飛回,枝葉黃了又綠。人類是聰明的,在如此多的物理天文現象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規律,並總結了出來,形成了指導人們生產生活的時間點,這就是「曆法」。
  • 中國古代冶鐵術起源探尋
    關於我國冶鐵技術的起源,歷來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前,基於對中原地區早鐵器時代鐵器考古發現的認識,學術界對我國冶鐵技術出現的時間曾有過夏代以前說、商代說、西周說、春秋說等等。但關於起源問題,一般都堅持本土說。   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早期人工鐵器在我國廣大地區,尤其是新疆地區的不斷發現,本土說發生了動搖。
  • 我國古代天文曆法――星象
    古代埃及人重視觀測天狼星,因為每年天狼星與太陽一起升起的時候,就預示著尼羅河要泛濫,而尼羅河泛濫帶來的肥沃土壤,正是埃及人播種的需要。我國上古的夏朝,宿三星的觀察,每年三星昏見西方,就意味著春耕季節的開始,參宿就成了夏族主祭祀的星了。晚起的商族,著重觀察黃昏現於東方地平線上的亮星,看中了心宿三星,最亮的心宿二就是「大火」。
  • 中國古代史:古人類的起源
    大家好,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幾千年,但是,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即史前史,卻非常漫長。人類的起源是史前史首要的重大課題。人類是由一種古猿演變而成的。人類從古猿分化出來,大約經歷了1000萬年的時間。1000萬年前,地球上有很多猿類;500萬年前,有了原始人類的留世遺存。
  • 天文科普:古代天文學說知多少|平塘研學行
    古代天文學說知多少地心說:米利都學派形成初步理念,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後經亞里斯多德、託勒密進一步發展而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蓋天說,是古代漢民族的宇宙學說。這一學說可能起源於殷末周初,它在發展過程中也有幾種不同的見解。早期的蓋天說是認為天圓地方的,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穹隆狀的天覆蓋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但圓蓋形的天與正方形的大地邊緣無法吻合。
  • 瑪雅預言之瑪雅曆法
    瑪雅人認為,每個歲差周期內太陽系也經歷著季節變遷,並將之分為五季,2012為立秋。瑪雅人把歲差周期分為五季(因為太陽並不在地球公轉的軌道對稱軸上,分為五季更精確),每季為5125年,25800/5=5160年,接近5125年。太陽系正在進入公轉的第五季。
  • 人類語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萬年前
    人類語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萬年前——比之前的估計早2000萬年。這一發現是2000年由英國、美國和德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被稱為「弓形束」的大腦組織和一項人類語言路徑聯繫而得出的。「弓形束」是一束連接大腦中對處理語言很重要的區域的神經纖維。
  • 科學網—探尋人類DNA進化「密碼」
    古人類DNA的探測,可以幫助了解現代人基因組的變遷,不同人種與各地基因交流和基因庫環境適應有何關係。 ■本報見習記者 袁一雪 在現代科學蓬勃發展的今天,很多自然界的現象,都能夠從這套科學體系中找到答案。 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因為人類對於這個世界的了解,還存在很多未知空白,人類本身就是最大的一個謎。
  • 始於雙曆法並行,上一次是8年前
    用公曆是為了跟世界接軌,便於統計,而使用農曆則是為了農業生產,如果只使用一個曆法,那是沒有雙閏年的。中國公曆和農曆並行的現狀還是跟國際接軌造成,在古代,世界都是以農業生產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因此歷代統治者和老百姓都非常重視曆法,由於古代交通不便,因此世界各地產生了很多曆法,僅僅中國各朝代的曆法就達到幾十種,當然有些只是小的改動,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曆法,如、彝歷、傣歷、羌歷、和藏曆是使用比較廣泛的曆法。
  •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
    對於採用黃道坐標系的西方天文學記錄而言,採用赤道坐標系的中國古代天文學記錄資料,也許是人類探索宇宙和地球奧秘的寶貴財富。為了能夠綜合東西方天文學成就,科學地說明歲差與北極星變遷之間的聯繫,作者將從古代中國天文學和現代天文學觀測成果的角度去重新考察歲差現象。中國古代天文學一直沿用赤道坐標系,因此對北天區的觀測記錄應該可靠的。
  •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2021-01-15 1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假如把金融視作一臺時間機器——讀《千年金融史》
    ⊙劉英團假如把金融視作一臺時間機器——讀《千年金融史》⊙劉英團 金融不僅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的工具,更是國家博弈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戰略支撐。「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明自身的起源。」在《千年金融史》中,戈茲曼教授不但把金融概念與技術創新融合在一起,還圍繞金融在人類演變中的作用,闡述金融對人類社會、文明的塑造和推動作用。他認為,金融不但對城市文明的誕生、古典帝國的興起以及對世界的探索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在近代歐洲,金融活動還催生了用數學方法量化分析風險的傳統,這使大航海時代和地理大發現成為可能。
  • Leap Day: 閏日知識大放送
    當時羅馬獨裁者尤利烏斯·愷撒(愷撒大帝)和天文學家索西琴尼商討後制定了我們今天所謂的儒略曆,儒略曆共有12個月、365天,每四年加上一個閏日(2月29日)。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想要改正這一錯誤,於是建議我們時不時跳過一個閏日。他的格里曆(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公曆)規定,在能夠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跳過閏日。舉例來說,2000年有一個閏日,因為2000能被100和400整除;而2100年沒有閏日,因為它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
  •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上的傑出成就, 我列了幾個, 你知道多少來留言
    古代的這六種曆法,都以一回歸年為365.25日,所以也稱「四分」。根據云夢秦簡的記載,秦國使用額項歷,魏國則使用夏曆。顓頊曆,以每年為365日又1/4日,採用19年7閏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曆法之一。它與儒略曆(儒略創製於公元前46年)相同,但在時間上卻早於儒略300多年。也有人研究確定,顓頊歷成於春秋末年,那將比儒略曆早500年。
  • 中國古代五大天文學家 ---石申
    他不但編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而且在四分曆、歲星紀年、行星運動、天象觀測和中國古代的佔星理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一、佔卜星象,探尋奧秘群星閃爍的天空絢麗而神秘。從古自今,人類不斷探尋星空的奧秘,內心總是充滿虔敬。古人甚至把日月星辰奉為神明,希望能夠通過星象的變化預測人間的禍福。
  • 陰陽八卦及古代天文曆法
    (一)古代計時的方法1.漏壺 2.圭表 3.香篆 4.輥彈(gun dan)(二)古代農曆1.陰陽曆陽曆主要以太陽運動為依據,以一個回歸年,即太陽從春分點運行到下一年的春分點為一年。現在通用的公曆就是陽曆。陰曆主要以月亮運動為依據,以一個朔望月,即月亮從合朔(月亮位於地球和太陽的正中間)到下一次合朔為一個月。
  • 瑪雅曆法的新解讀(三)
    長達5125年的瑪雅曆法周期在瑪雅曆法中13個白克頓周期等於一個曆法周期。周期長度大約5125年。這與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冰河學家朗尼·湯普遜,發現的地球氣候顯著變遷的周期為5200年,非常吻合。有證據顯示大約5200年前,太陽的能量先是大幅降低然後又出現了一次短期的噴發。因此,湯普遜相信,這次太陽能量的大變動,是導致產生這些記錄在案的氣候變化的原因……這是否意味著,瑪雅曆法也在跟蹤太陽能量的變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