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肯定都經歷過這種情況,孩子上一分鐘還在專心致志的做一件事,下一分鐘就跑去做別的事去了;
要么正在玩積木,「一溜煙」的功夫,就去玩拼圖了;孩子在做作業,沒幾分鐘就去吃水果了。
為什麼孩子的專注力這麼差?
一部分是因為孩子太小,大腦發育的還不算太完全;但是絕大部分是因為家庭教育的還不夠到位,例如:「孩子睡覺前孩子看電視、玩手機;孩子要做什麼事家長就「一股腦」地答應等等。
據大腦發育的教育分析,人的大腦中有兩種波,一種是與催眠有關的阿法波;另一種是與專注和思考的貝塔波。孩子在看電視、玩手機時,大腦中的阿法波處於活躍狀態;長時間看電視,孩子大腦中的阿法波就會比貝塔波活躍,導致孩子的專注力和思考力下降。
想要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要抓住3-6歲這段提升專注力的最佳時間。孩子3-6歲是接受事物最快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每天陪伴孩子進行睡前閱讀,這件「小事」,很多家長都做不到!
為什麼親子閱讀會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有日本兒童學家研究結果得出,親子閱讀能夠刺激孩子大腦中的前額葉,這樣就可以使孩子有超出同齡孩子的專注力。同時,他們會比同齡孩子讀的書多,懂得知識就多,這種知識積累效應,在未來學習時會有更高的效率。
很多家長在陪孩子做睡前閱讀的時候,抱著敷衍的心態對孩子做閱讀,只會按照故事書上的內容按部就班,這樣孩子對書中的東西了解的片面,不能引起孩子的思考。你想想,你跟孩子講的東西孩子都不懂,孩子以後好會想跟你一起閱讀嗎?
肯定是不會的,孩子甚至還會討厭親子閱讀。
怎麼才能讓親子閱讀變得更高效?
高效的親子閱讀不是你給孩子讀了多少本書,也不是你們閱讀的書有多麼生動,而是你在給孩子讀書的時候,孩子是否有所思考?
關鍵就在於此,親子閱讀就是鍛鍊孩子的思考力,就是鍛鍊孩子大腦中的貝塔波。
給孩子做親子閱讀的時候經常對孩子提問,例如:「故事講到結尾了,讓孩子嘗試的說出她想像的結尾是什麼樣的?」對孩子提問也可以讓孩子加強跟父母互動,也可以提升親子關係,也會讓孩子遇見什麼事情第一時間跟父母溝通。
在講故事的事的時候最好要有表情的,對於孩子來說是「壞人」的做出可怕的表情,「好人」的語言溫和,表情溫柔,如果再配上肢體語言就更好了,效果更佳。
故事內容越豐富,孩子就會越投入,孩子的專注力長時間得到這樣的鍛鍊,就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