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說,冬天的三個月,指陰曆,也就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是天地自然萬物閉藏的時間,對於人體來說更是最好的調整身體,閉藏精氣,進步的最佳時節。
冬至正是「陰陽大變身」的時候,也是人體抵抗力最差的時候,極容易受寒,也極易生病。所以,冬至前後養生的核心就是:「躲寒、躲冷」。
防寒保暖,宜勤搓手、常曬背、暖雙足;平日要注意頭部、腳部和頸部的保暖,避寒風,避冷水,避生冷飲食。
養生先養心。冬季是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儘量躲是非,就能避免因情緒激動引起的突發疾病了。
中醫認為「冬季與腎臟相應」、「腎開竅於耳」,冬至以後經常按摩耳朵,有助於腎臟的保健和氣血的順暢。
(1)拉耳垂:用兩手的拇指、食指同時按摩耳垂,先將耳垂揉捏、搓熱,然後向下拉耳垂15-20次,發熱發燙為度。
(2)提耳尖:用雙手捏住雙耳上部耳輪,適量提拉耳尖,提拉的時候大拇指和食指順便對耳尖進行按摩,以微微發熱為度。
(3)摩耳輪:拇指位於耳輪內側,其餘四指位於耳輪外側,揉搓2-5分鐘,再往上提揪,以耳部感到發熱為止。
同時,冬至是一年中艾灸養生的最佳時機,此時艾灸可將節氣、艾灸和穴位三者結合,更好地溫陽補氣、溫經散寒。推薦神闕穴和督脈。
冬至期間,氣候寒冷,應注意養心陽藏腎精。冬至養腎宜順應時令,遵循「冬藏」養生之道,做到多「儲蓄」、少「透支」,就能健康長壽。另外,還應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食物或結合藥膳進行調補,以助發陽氣、利於封藏。
★溫補類食物:如龍眼肉、荔枝、飴糖、扁豆、山楂、胡桃等。溫補一定要適量,並且要忌生冷,飲食還是以清淡為主。特別是血虛的人適宜吃溫性食物。
★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銀耳、山藥等。
★滋補類食物:如木耳、黑棗、芝麻、黑豆、海參、甲魚等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