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養生:調養脾胃是關鍵,溫胃散寒屬首要

2021-02-22 武漢靈泉寺


霜降(公曆2017年10月23日  農曆九月初四):

  霜降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進入此節氣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這時中國黃河流域一帶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於播種三麥等作物。

  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此節氣中豺狼將捕獲的獵物先陳列後再食用。

  每年陽曆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我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千裡沃野上,一片銀色冰晶熠熠閃光,此時樹葉枯黃,在落葉了。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為此時菊花盛開,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

  霜是水氣凝成的,水氣怎樣凝成霜呢?南宋詩人呂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寫道:「驛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陸遊在《霜月》中寫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說明寒霜出現於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沒有雲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會凝結在溪邊、橋間、樹葉和泥土上,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說「濃霜猛太陽」就是這個道理。有《霜降》詩云:「時逢秋暮露成霜,幾份凝結幾份陽。荷敗千池蕭瑟岸,棉白萬頃採收忙。」

養生:

  秋末,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比如很多人易犯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容易復發或加重。故在飲食上宜平補,多食粥及其他滋潤的食物,以生津潤燥,固腎補肺。

  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溫胃散寒是首要原則,南瓜、山藥、紅薯等都是霜降很好的進補食材。



  《藥師法門健康養生隨許法》中有霜降平補方——茯苓10克,大棗3粒,當歸3克,枸杞子10克煎水喝。茯苓是由松樹的精氣凝結形成,它具有滲溼利水、健脾的功效。如果在松樹邊挖下去,往往就能夠找到茯苓。把茯苓的表皮全部削掉,裡面的核心部分就叫做茯神,茯神具有安神養心的藥效。


◆  ◆  ◆  ◆  ◆ 


相關焦點

  • 【生活氣象】霜降養生:調養脾胃是關鍵 滋陰湯水最適宜
    「補冬不如補霜降」 滋陰湯水最適宜    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記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霜降過後即立冬,此時「補霜降」應以養陰為基本法則。養陰的內涵,一方面是指陽氣內收,精氣斂藏,另一方面,太陰對應肺脾,少陰對應心腎,因此秋冬時節也是調養肺脾和心腎的好時機。
  • 【節氣】霜降節令養生
    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霜降時節,豺狼將捕獲來的獵物先陳列後再慢慢地食用。大地上草枯黃了,落葉喬木的樹葉開始枯落。一些蟲子蜇伏在洞裡,開始進入冬眠狀態,不再像原先那樣活躍了。「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霜降是最後一個秋天的節氣,北方地區最低氣溫可達0℃左右,有霜凍,土壤凍結,冬作物停止生長,進入越冬期。
  • 霜降習俗吃牛肉 ,冬補不如霜降補!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今日19時22分,迎來霜降節氣這是隸屬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 霜降保「胃」戰!養脾胃好過冬,秘訣全在這4碗湯裡
    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它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此時,天氣漸冷,開始有霜,草木開始泛黃、落葉。
  • 補冬不如補霜降,這份養生指南請收好
    10月23日7時00分,霜降。霜降是由秋到冬的過渡節氣,顧名思義,霜降意為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空氣中的水汽在夜晚溫度降低時遇到地面上的物體,就會附著於其表面凝結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霜降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意味著冬天的開始。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我們的影響。
  • 胃脹:健脾益胃,增強脾胃功能,離不開的中藥和中成藥解析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健脾養胃是養生的基礎,只有脾胃健壯,飲食能消化,消化能吸收,全身的營養氣血才有保障。
  • 天寒多食溫胃品
    每年冬季都是胃潰瘍、胃炎、胃神經官能症等疾病的多發季節,這與精神因素、氣候變化及寒流的不時侵襲等因素有關。冬季,天地間陽氣日退,陰寒漸生,氣候轉冷。脾胃素虛或胃有宿疾的人,受寒涼之氣影響,胃絡易失溫煦濡養,胃功能紊亂,氣鬱拘急而發生疼痛、悶脹諸症。此時,可自制一些溫胃飲食,幫助自己和家人過個溫暖的冬季。玫瑰溫胃茶玫瑰花6克,砂仁、胡椒各6粒(研碎),用開水衝泡作茶飲服。此方有行氣健胃止痛之功,適合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伴有胃痛嗜雜、胸腹脹悶等症狀者。
  • 【養生】霜降靚湯:慄子白果燉土雞
    「霜降」是中國傳統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也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中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千裡沃野上,一片銀色冰晶熠熠閃光,樹葉枯黃,片片凋落。
  • 霜降 宜進補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
  • 胃,你還好嗎?
    胃(腹)脹、消化不良、腹瀉等,節後食欲不振、便秘也屢見不鮮。中醫認為胃主受納和腐熱水谷,脾主運化而輸布營養精微;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一納一化,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輸布及生化氣血之功能。脾胃就像人體裡面的石磨,胃是石磨中的磨眼,主盛納,脾是石磨的磨盤,主消磨。水谷入胃,就像豆子裝在磨眼之中,然後經磨盤研磨成豆漿與豆渣。
  • 【霜降食療】霜降喝無花果茶,潤肺潤腸又益胃
    今年10月23日進入霜降節氣。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它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也意味著將步入冬季了。在這段時期,養生首先要重視保暖,除了適當增添衣物,還要慎食冷物,可適當進食具有健脾養胃作用的食物,如糯米、牛肉、豬肚、草魚、板慄、花生等。另外,霜降時肺金當令,秋燥明顯,燥易傷津,在這段時期,養生還要重視滋陰潤燥,少食辛辣發散。而玉蜀黍(玉米)、蘿蔔、百合、蜂蜜、淮山、無花果等都有不錯的養陰潤燥功效,適宜這段時間用來制膳或「煲湯」。
  • 保胃健康 | 冬至後進補、補不進去?5碗湯,專調脾胃各種「虛」!
    對於脾胃氣虛的人來講,冬天進補的重點應是先健脾益氣,儘量搭配甘溫補氣的藥物,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才能更好地吸收與調養身體。如果不注重健脾補氣,過食或者誤食滋膩的食物,不但沒有達到進補的目的,還會加重脾胃運化的負擔,出現腹脹、不能消化,甚至拉肚子等不適。所以吃膏方進補前,應該先服用有「進補開路方」之稱的健脾胃中藥。
  • 胡蘿蔔和它一起煮,養護腸胃、改善視力、增強記憶力,吃法更養生~
    補充足夠的鋅,有助於提高腸胃黏膜的修復能力,老年人腸胃黏膜比較薄,可以經常食用這道菜來改善腸胃健康。做法:胡蘿蔔和土豆切絲,鍋中熱油,先下入胡蘿蔔絲,炒至3成熟時下入土豆絲一起翻炒,根據個人口味調味即可。
  • 秋季養生,白色入肺,蓮子銀耳粥尤佳
    這個季節,養生應當遵循潤燥、補肺、養陰法則,可選用防燥不膩的立秋3寶——南瓜、銀耳、水梨,調理脾胃,或是蓮子銀耳粥,以達到到滋陰、潤肺、護脾胃的補益效果。立秋是鍾夠民俗中24節氣之一,每年8月7、8日為立秋。因正逢夏、秋季節交替,大家的日常飲食應該少吃生冷寒涼食物,多吃熟、溫、軟、易消化食物,應以蒸、煮、燉、燜為主,忌油炸、燒烤、煎等烹調方式,以調養脾胃。
  • 養生專題 消化性潰瘍的調養方案3 藥膳食療
    草果辛溫,燥溼溫中,用治寒溼阻滯中焦、脾胃氣機逆亂之脘痛腹脹、噁心噯氣、嘔吐反胃等。     陳皮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善治寒溼中阻之嘔吐、呃逆。雞肉溫中益氣。     上四味皆為辛散溫通之品,且辛香燥烈,同入脾、胃二經,相輔相成,共奏散寒止痛、燥溼理氣之功,用之炒飯又具健脾益胃之效。
  • 【節氣養生】霜降保肺飲
    霜降保肺飲,大理州中醫醫院中醫專家團隊處方,由沙參、百合、麥冬、蓮子等組成,功效滋陰潤肺、養心安神,適合於各種體質人群在秋末的保健,無特殊禁忌。霜降過後,楓樹、黃櫨樹等樹木在秋霜的撫慰下,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非常壯觀。大家在外出登山、欣賞美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保護膝關節,切不可運動過量。膝關節在遇到寒冷刺激時,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冷時應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老年人運動時,不宜做屈膝動作時間較長的運動,要儘量減少膝關節的負重。
  • 佛門高僧的養生食譜,這個冬天一起補起來!
    特別推薦:南師肚臍貼肚臍是人體非常關鍵的部位,被稱為「養生要穴」。胎兒時它是生命營養的唯一入口,出生後它是全身經絡的總樞。古人有云「臍為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藏之根」,在中醫看來,肚臍是個防病治病的「長壽穴」,稱之為「神闕穴」。
  • 今日霜降 | 這份【國宴】養生食譜,請籤收!
    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人們的影響
  • 冬藏陽氣,補中益氣的根本是調養脾胃!
    健脾養胃的食物,與補益脾胃的中草藥配製成藥膳效果更佳。功效:母雞益氣養血,健脾胃,療虛損,善補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