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內鏡:與單純清流質飲食相比,積極的腸道準備方案並不增加臨床獲益?

2021-02-13 齊魯醫聲

近期,《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發表了一篇關於膠囊內鏡腸道準備的文章,結論頗有意思,先給大家介紹一下。

目前,對於小腸膠囊內鏡(video capsule endoscopy, VCE)檢查前腸道準備的方法和劑量尚有爭議。鑑於此,加拿大的一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旨在評估2種主動性腸道準備方案與僅清流質飲食腸道準備方案有效性和耐受性的隨機對照研究。

符合VCE檢查適應症的患者被隨機分為三組:即

單純清流質飲食組;

檢查前一天晚上服用2包匹可硫酸鈉和硫酸鎂(P/MC組);

檢查前一天晚上服用2 L 聚乙二醇(PEG組)。

各組患者在檢查前10 min均口服80 mg二甲矽油。腸道準備期間,三組患者的飲食限制方法相同。

該研究採用了三種方式分別對小腸的清潔度進行評估:

5分評分量表;

小腸清晰視野所佔的時間比例;

經驗證的計算機化清潔度評估。

共有198位患者參與、且其中的175位患者最終完成該研究。從總體5分量表評分及遠端1/4小腸的清潔度來看,與單純清流質飲食組相比,應用P/MC或PEG進行主動性腸道準備的方案並無明顯獲益。同時,各組間對病變的檢出率也無顯著差異。

然而,在耐受性方面,患者可以輕鬆或非常輕鬆完成腸道準備方案的比例分別為:僅清流質飲食組93%、P/MC組67%以及2 L PEG組13%(p<0.0001)。

所以,研究者做出了如下結論:對於膠囊內鏡檢查前小腸清潔方案的選擇仍有爭議。該研究證實與僅清流質飲食相比,主動的PEG和P/MC方案並不能使小腸的總體清潔度和小腸遠端清潔度有更大提高。

幾點思考

1. 就該研究的方法來說,有兩點值得我們關注。

其一,在評價腸道準備質量時不僅應用了主觀測量工具(5分評分量表),而且應用了較為客觀的計算機化評估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結果和結論的說服力。

其二,在評價腸道準備質量和耐受性時應用盲法,消除了研究者對不同處理方法的主觀傾向性。

2. 就該研究設計來說,僅用清流質飲食對患者進行腸道準備確實令人耳目一新。然而,該方法面臨潛在較大的腸道準備失敗風險。對於我們國家目前的醫療環境來說,國內研究者很難會這樣進行研究設計。

3. 該研究認為積極的腸道準備無益於小腸清潔質量的提高。個人覺得,這個結論並不十分科學。因為,該研究中所用的瀉藥劑量可能並不充分。就PEG來說,2 L的劑量似乎不足。

在我國,膠囊內鏡檢查前腸道準備的PEG劑量一般為3 L,比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推薦的2 L還要多1 L。然而,在西方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推薦劑量為4 L的背景下,該研究反而用2 L對小腸進行腸道準備,這應該是導致出現上述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期待未來的研究對該問題進行進一步解決。

4. 該研究結論對目前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不大。

參考文獻

Hookey L, Louw J, Wiepjes M, etal. Lack of benefit of active preparation compared with a clear fluid-only dietin small-bowel visualization for video capsule endoscopy: results of arandomized, blinded, controlled trial. Gastrointest Endosc. 2016 Jul 20.

相關焦點

  • 膠囊內鏡:消化道攝影師
    「膠囊內鏡」全稱為「智能膠囊消化道內鏡系統」,患者在接受檢查時,只需要用水服下一顆智能膠囊,它就會通過胃腸肌肉的蠕動,按照胃--十二指腸 --空腸與迴腸--結腸的路線運行,做個全程的「消化道攝影師」,然後以數位訊號傳輸圖像到病人隨身攜帶的記錄裝置上,醫生再根據膠囊所拍攝的圖像作出及時診斷。
  • 神奇的「藥丸」 膠囊機器人幫你實現無痛胃鏡檢查
    據了解,重慶是中國膠囊內鏡的發源地,金山科技則是中國第一家研發出膠囊內鏡的公司。該公司更是在2010年研製出全球第一個磁控膠囊內鏡,可以控制膠囊在體內的姿態。王金山介紹到,目前,中國已發展成全球膠囊內鏡研究機構最多、品類最齊全、臨床使用量最大的國家;其中,膠囊內鏡每年的使用量已近200萬人次,超過5000家公立、私立醫院在使用;除了醫院消化科使用膠囊內鏡外,各大體檢中心也廣泛使用膠囊內鏡做正常健康人群的體檢及胃腸早癌的篩查。
  • 為你介紹:無痛腸鏡檢查準備及注意事項
    腸道準備:應嚴格按照內鏡中心書面交代的方法進行腸道準備,即口服高滲溶液進行全消化道洗腸準備,以確保全大腸處於潔淨狀態從而讓內鏡檢查醫師可以順利插鏡並發現細微的病變,而糞渣殘留在腸腔中將嚴重影響醫生的視野,增大插鏡的難度和風險,阻礙醫師對病變的觀察,甚至導致檢查無法進行。
  • 張紅傑教授:磁控膠囊內鏡在上中消化道檢查中應用價值
    供稿:李雪廷來源:消化客 GUT GUEST | 微信號 JSPHXHK張紅傑教授首先介紹了磁控膠囊胃鏡檢查前準備的藥物、方法、評估標準。張紅傑教授強調:黏膜的可視性是決定磁控膠囊內鏡檢查成功與否的關鍵!
  • 【教練分享】腸保健康、增加腸道免疫力
    但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許多疾病都跟腸道健康有關係,像是癌症、失智、肥胖、三高、腎臟病、動脈硬化、關節炎、憂鬱症、失眠等,竟然都跟腸道不健康有關係!醫學研究發現,依附在腸道周邊的神經細胞,大約有一億個,與嵴髓神經細胞的數量不相上下!大腦與腸道神經之間的訊號傳遞,百分之二十是從大腦傳給腸道,百分之八十是從腸道傳給大腦,如此可見,腸道對大腦的影響程度有多大了!
  • 國家衛健委發布最新流感診療方案:銀翹解毒顆粒和銀黃膠囊被點名
    為確保全國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流感醫療救治工作平穩有序,進一步提高流感規範化治療水平,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組織制定了《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20年版)》。       新版流感診療方案的修訂說明指出,這一版診療方案主要對以下內容進行了修訂完善:進一步完善了兒童流感臨床表現、併發症等相關內容,增加了流感與「新冠肺炎」的鑑別診斷,進一步規範了流感抗病毒藥物使用方法,對輕症流感中醫辨證治療予以進一步完善。
  • 科普:腸道息肉病
    臨床表現多數大腸腺瘤性息肉起病隱匿,無任何臨床症狀,少數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和黏液,稀便,次數增多,還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適,偶有腹痛、消瘦、貧血等全身症狀,極少數大便時有腫物自肛門脫出。有家族史的病例往往對息肉的診斷有提示作用。有些典型的腸道外症狀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腸道外症狀就診,切不可忽視。
  • 你的腸道又抗議了?快過年了,這樣做,可以預防腸胃敏感
    飲食油膩、日常的不良飲食習慣、或感染了強大的有害菌,就會導致腸道內菌群生態失衡,就會出現腹瀉、大便不成形等症狀。有些人因為在外工作、加班、長期飲食不規律,腸道菌群長時間無法調節到平衡狀態,腹瀉便秘症狀就容易反覆,並可能伴隨口臭、臉色陰沉等情況,也加大了患腸胃炎甚至癌症的概率。
  • 口腔內鏡:涎石病、阻塞性唾液腺炎患者的新療法!
    唾液腺內鏡診療技術在唾液腺疾病中的應用,相較於傳統治療方法,內鏡診療技術具有創傷小、併發症較少、恢復快等優點。小的結石可以採用導管內取石籃直接從導管口取出,而不需要增加切口;大的結石可以通過口內或者面部的小切口取出,避免了腺體切除的風險,也減少了面神經受損的風險。
  • FASEB J:一種常見的口腔細菌或能通過改變機體腸道微生物組來促進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長期以來,牙周細菌一直被認為會引發口腔內的炎症,同時還會系統性地增加炎性介質的水平。因此,牙周細菌的持續性感染或會增加患者的機體體重,並導致胰島素耐受性的增加(2型糖尿病發病的標誌)。胰島素的功能是幫助將血糖穿梭到各個組織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骨骼肌,機體所有葡糖糖的四分之一儲存都在骨骼肌中。
  • 狙擊「沉默的殺手」:DAA治療方案助力圍剿C肝病毒「軍團」
    近年來,C肝創新的抗病毒治療方案研發在國際上的進展非常快,創新藥物不斷湧現,其中就包括全口服直接抗C肝病毒藥物(DAA),一種不需要幹擾素參與、針對C肝病毒的抗病毒小分子藥物。目前,發達國家已開始在臨床上全面推廣DAA類藥物治療C肝,國外的指南中也將DAA類藥物作為一線用藥推薦。2015年中國《中國C型肝炎防治指南》也已前瞻性地將DAA類藥物納入相關推薦。
  • 過年腸道不添「堵」,清腸排便有幫手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改變和社會心理因素等影響,便秘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便秘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任何人群中。        改變不良的飲食結構,糾正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便秘的症狀。例如,增加食物中纖維成分,如蔬菜、水果、粗糧,粗纖維將使腸內容物膨脹,促進腸道蠕動,並軟化糞便,從而利於糞便排出。
  • 漫話大腸癌:術後飲食
    一.大腸癌術後早期膳食(按醫囑
  • 高血壓:單純舒張壓高,怎麼辦?
    那麼如果單純低壓高是不是高血壓?要不要降壓?我們再次強調血壓高於140/90,不管是高壓高於140或者低壓高於90都得考慮高血壓,而不是兩者都必須升高。單純低壓升高,多見於年輕高血壓患者,引起低壓升高的原因,還和我們的生活有關係。
  • 循環腫瘤細胞:從實驗室到臨床的預後意義
    關鍵點:1.血液是一種用於檢測惡性腫瘤患者腫瘤細胞的理想標本;2.惡性腫瘤患者外周血檢測CTCs的預後和預測價值已經在多種類型的腫瘤證實;3.CTCs裡程碑式的研究為CTCs作為重要的生物標誌物用於臨床提供了重要的臨床研究基礎
  • 論文解讀:得克隆對鯉魚腸道屏障功能和腸道菌群的影響
    我們已經發現得克隆會通過抑制抗氧化酶活性和增加脂質過氧化作用而擾亂魚類的新陳代謝並引起肝臟和腦部損傷,但其致病機理尚不清楚。我們推測得克隆可能會破壞腸屏障,進而通過受損的腸屏障進入血液,最終導致肝和腦損傷。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得克隆是否對鯉魚腸道物理屏障和腸道菌群的完整性有影響。
  • Gut:抑鬱症與腸道疾病之間的關係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臨床實踐研究數據鏈進行了一項嵌套病例對照研究,確定了1998年至2016年間4531例克羅恩氏病和10829例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病例。研究人員發現,與那些沒有確診IBD的人相比,IBD患者在確診之前的9年之內更有可能被診斷為抑鬱症;與沒有抑鬱症狀的人相比,在出現抑鬱症狀前報告胃腸道症狀的人患IBD的可能性高出40%。
  • 腸道菌群與疾病的關係
    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 小鼠肝癌的發生與來自於低位腸道的肝螺桿菌有[19]。研究發現,肝螺桿菌不僅使小鼠腫瘤模型中腸息肉的數量增加,也增加其乳腺腫瘤的發病率。然而,小鼠的乳腺腫瘤與人類不同,因此,肝螺桿菌對人類乳腺腫瘤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闡明[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