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這一對中國人而言,最具深意的節日,使得忙碌了一整年的人們能夠忘記煩惱,歡聚一堂。暫時忘卻繁忙的工作,拋開繁重的作業,大大小小的人兒可以靜下心來享受來自家人的溫情。而食物,就是春節展現情感最獨特而又最必不可少的語言。於我而言,爸爸做的清燉雞,就是我的春節食譜上,不可替代的主角。
爸爸做的清燉雞之所以美味,其中的一個秘訣就是必須選用土雞。農戶家中散養的土雞,不受拘束,食穀物野蟲,飲清晨雨露,呼吸著新鮮空氣,自然生長,這樣的土雞,看起來羽毛髮亮、身形挺拔、活力充沛,做出的燉肉的味道也更加美味,那滋味,可不是擠在養殖場狹小而又暗無天日的空間中,吃著飼料、激素,催熟長大,批量生產的肉雞可以比擬的。
在市場中眾多在我看來一模一樣的土雞中,爸爸總是可以準確地選出最好的一隻,交給攤主處理好,然後,再將處理好的雞肉帶回家。
清燉雞的做法並不複雜,首先,用刀將雞肉剁成小塊並清洗乾淨,隨後,鍋中倒油燒熱,再將剁好的雞肉倒入鍋中翻炒,直至雞肉中的水分全部揮發乾。然後再將雞肉倒入燉鍋中,再加入蔥姜去腥,加入花椒、大香、桂皮、幹辣椒等調料增味。最後,就可以蓋上鍋蓋小火慢燉,慢慢等著雞肉變熟啦。
等到雞肉的香氣抑制不住地從鍋蓋下偷偷跑出來時,雞肉也就燉好啦!一般來說,第一個吃到雞肉的人,總是那個早就痴痴地守在鍋邊的我。用筷子夾起一塊雞肉送到嘴邊,胡亂吹幾口氣,便迫不及待地塞入口中,雞肉的香味便在嘴裡蔓延開來。燉了許久的雞肉,只需輕輕一咬,便能將骨肉分離開,嚼在嘴裡,唇齒留香,在鄉間長大的土雞平日運動充足,肉質緊實,肥瘦均勻,燉出的雞肉也肉質細嫩而又回味悠長。吃完了雞肉,再去喝一口雞湯,這雞湯經過小火慢燉,完美吸收了雞肉與各種調味料的精華,一口下去,口味濃鬱,回味無窮。說實話,我本是一個討厭喝湯的人,可獨獨這雞湯,我喝掉一碗,還想著第二碗。由於從小就被爸爸做的雞肉慣壞了,導致我再吃外面的雞肉,總是覺得味同嚼蠟,少了一分滋味。
平日裡爸爸工作忙,沒有時間給我好好做一頓飯,唯有春節那幾天難得清閒,可以為我花上一上午的時間,挑雞肉、買調料、開著小火慢慢地將雞肉燉出香氣。這一碗簡單的清燉雞,承載的是爸爸對我深深的關愛,更是我腦海深處,關於春節的一抹,最難以忘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