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稱,廣受兩岸食客歡迎的美國龍蝦,又稱波士頓龍蝦。其實,它是螯蝦類,不是真正「龍蝦」,兩者在外觀、口感上皆有差異。美國龍蝦在兩岸餐飲界掀起一陣旋風,一大原因是成本低,且消費者存在迷思,看到「龍蝦」兩字,多半願意買單。
臺灣《旺報》網站1月10日報導,兩岸食客過年少不了大吃龍蝦,市面近年賣到蝦叫的美國龍蝦,與大陸盛行的小龍蝦算是「近親」,都有一對大鉗子,同屬螯蝦類。只不過小龍蝦生活在淡水,美國龍蝦多為海水養殖。
無論是小龍蝦或是美國龍蝦,和正統有粗須、無螯的澳洲龍蝦,在生物分類上都非同一科(真正龍蝦屬於龍蝦科)。兩種龍蝦最大的差異是一個有螯,一個沒有。
福容飯店行政主廚鄧正中表示,兩岸餐飲市場之所以出現「波士頓龍蝦」崛起的現象,一大原因是對「龍蝦」兩字的迷思,「美國龍蝦屬於螯蝦的一種,嚴格來說並不算正統龍蝦,但消費者看到波士頓龍蝦名稱有『龍蝦』兩字,就覺得自己吃的也是龍蝦。」
鄧正中分析,波士頓龍蝦之所以在兩岸餐飲市場炙手可熱,原因是價格,對餐廳業者來說成本差很大。拿活體售價的波士頓龍蝦與正統的澳洲龍蝦相比,成本要低得多。
正宗澳洲龍蝦肉多紮實,波士頓龍蝦螯大身小,看起來個頭大,其實殼重量佔了居多。鄧正中透露,由於成本差異,「這也是為什麼市面有餐廳敢打出『龍蝦吃到飽』。」市面龍蝦料理究竟用的是哪種龍蝦,從價格上即可看出端倪。
鄧正中說,目前臺灣使用的龍蝦多為進口養殖龍蝦,市面常見的波士頓龍蝦又分為活體、冷凍進口,等級和售價有所不同。「活體進口的波士頓龍蝦,由於含水量高,宰殺料理後吃起來口感並不差;但如果是冷凍進口的波士頓龍蝦,口感與肉質吃起來和真正的龍蝦就明顯有差,會較乾柴。」
「波士頓龍蝦」究竟是不是真的龍蝦,過去也曾經引起消費爭議。有臺灣消費者在知名旅遊評論網站投訴,高雄某主打波士頓龍蝦料理的餐廳,「賣的不是真的龍蝦,而是美洲螯蝦。」
消費者抗議,這間餐廳名字是龍蝦餐廳,但供應的是卻是有大前腳的螯蝦,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海鮮食材。餐廳也不甘示弱回應:「我們叫做波士頓龍蝦餐廳,理所當然是賣波士頓龍蝦。」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