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元氣、保衛氣、補陰津,此三穴一個冬天不生病!

2021-02-12 道醫課堂

秋冬季節,很多人畏寒怕冷、體虛易感,又口乾舌燥、身體乏力、失眠煩躁.這往往是因為身體元氣不足、衛氣不夠、陰津不足造成的。冬天養生除了要陪補元氣外,補陰津也很重要。

《孝經緯》曰:「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順應自然收養、閉藏之勢,可首選關元穴來收納我們人體陽氣,為來年春天的生發「儲備」身體能量。

關元穴,為任脈腧穴,與肝、脾、腎三經交會,具有藏精氣、溫腎陽之功。

取穴: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取穴,以肚臍為起點,「一夫法」取肚臍下3寸即為關元穴(註:一夫法,即手食指到尾指4指並排為3寸)。

做法:

按摩法:可行摩法,搓熱掌心後,把掌心覆蓋於穴位皮膚上順時針方向揉按穴位局部,以皮膚感覺溫和為度,每次可行10-20分鐘,每日可行多次。 

艾灸法:陽虛體質人群最適合艾灸,入秋後到整個冬季均可常灸,把艾條點燃後距離穴位皮膚約3-5釐米處懸灸,每次灸15-20分鐘,每日1次,每周可灸5日休息兩日。也可隔日一次。

注意:孕婦禁用關元穴。

效果: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按摩關元穴,能夠為腎補充陽氣,同時有調節內分泌之效。

秋冬寒冷,體虛易感的人群要早早開始進行艾灸,以期保衛氣,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

身,身體也。柱,支柱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飽滿之狀,並快速循督脈傳送使督脈的經脈通道充脹,如皮球充氣而堅可受重負一般,故名。

取穴:身柱穴在督脈上,督脈位於人體的後背正中間位置。

做法:這個穴位針灸和艾灸都可以,因為穴位在背後,所以艾灸時並不方便,可以由他人施灸(方法見關元穴),也可使用艾灸盒。

效果:主治秋冬感冒,對於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也有一定的療效。在預防感冒和增強免疫力上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三陰交位於腎陰、肝陰、脾陰三陰交匯處,按摩這個穴位就能滋補三個臟腑。

取穴:腳踝內側,足內踝尖,向上四指的位置就是三陰交。

做法:按揉為主,每天一次,每次20分鐘以上。

效果:一年四季都可常按三陰交穴。此穴不光可以滋補腎陰,還能滋補肝、脾,對出現眼睛乾澀、食欲不振、燥熱症狀的患者,有很好的輔助治療效果。三陰交還能幫助女性調理月經,保養子宮和卵巢。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道醫問診諮詢,添加微信號:daojiaow

⊙投稿合作:89928269@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相關焦點

  • 收元氣、保衛氣、補陰津,此三穴讓您寒冬不生病!
    寒冬季節,很多人畏寒怕冷、體虛易感,又口乾舌燥、身體乏力、失眠煩躁.這往往是因為身體元氣不足、衛氣不夠、陰津不足造成的。
  • 艾灸3穴,整個冬天不再冷!
    冬天,很多人會畏寒怕冷,手腳冰冷、身體虛容易感冒、容易疲勞乏力、睡眠也不好.這些其實都是身體元氣不足、津液失衡的原因導致。所以,冬天,除了要進補來補充身體元氣,同時,補充津液也非常關鍵。下面教大家用艾灸的方法來補元氣,補津液。
  • 冬季艾灸這三穴,女人年輕、漂亮很容易!
    一定要現在早早的保養自己,讓自己青春永駐大多女性都是寒性體質,所以女性非常容易因寒涼而生病,寒邪進入身體後消耗掉女性體內本就不多的陽氣,導致血液循環不暢,臟腑得不到滋潤,就容易出現衰老狀態,頭髮乾枯、面色萎黃、皮膚沒有光澤等健康問題。
  • 一個補元氣,長精力的好方
    補血益氣名方「玉靈膏」,百補氣血、補虛損名方「參桂百補丸」,主藥都是桂圓。玉靈膏是以西洋參來調和桂圓的熱性。原料為幹桂圓+西洋參,以10:1的比例進行配備。參桂百補丸雖說補氣藥之最黃芪、補血藥之最當歸,補脾藥之最黨參等等都用上,卻都在桂圓的統領之下,所以氣血虛、身體弱的人,吃桂圓是非常適宜的。
  • 兒科推拿|每日一穴:二人上馬
    本法對體質虛弱,肺部感染有乾性囉音、久不消失者配合揉小橫紋;溼性囉音配合揉掌小橫紋,多揉有一定療效。孫重三小兒推拿流派代表人物張素芳:張老認為此穴揉100-500次,亦可治療小兒腹痛、脫肛、遺尿、消化不良、咬牙等。提出本穴對於小便閉塞,療效明顯。
  • 隱白穴:治療婦科病的一大良穴!
    隱白穴之名意指體內經脈的陽熱之氣由本穴外出體表,《黃帝內經》認為,隱白穴的氣血為脾經體內經脈外傳之氣,因為蒸發外出,不被人所知,如隱秘之像,故而得名。《靈樞經本輸第二》言「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為井木」。脾經屬土,隱白穴為脾經五腧穴之木,是為土中木,為脾經與肝木互通相應之穴。
  • 太白穴:人體的補中益氣丸,最強健脾穴!
    「太白」為古代星宿之名,傳說此星有平定戰亂、利國安邦之能。「太」,同大,為廣大、寬闊之意;「白」,意晨曉東方泛白,太白星即為啟明星。該穴是脾經要穴,善於升脾陽清氣,令人有晨起頭目清爽感,以物示意,故名太白。
  • 小寒·養生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今年的1月6日,小寒節氣到達,開始進入最冷模式,此階段養生最重要的就是避寒,寒氣是很多疾病發病的主要原因,中醫講:寒性凝滯,則使經脈氣血阻滯不通,不通則痛。寒性收引,會令筋脈拘攣抽搐,關節屈伸不利。而現代人普遍陽氣不足,這個時候艾灸補陽就如雪中送炭了。《內經》曰:「諸寒收引,皆屬於腎「。冬天氣溫驟降,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
  • 寒露養生丨深秋做好這幾點,這個冬天不生病~~~
    摩鼻: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至有熱感後,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然後按摩鼻翼外緣的中點迎香穴20次。對冷空氣過敏的人在秋季容易出現鼻塞、流涕,經常按摩鼻部可緩解症狀。 摩喉:拇指與其他四指張開,虎口對住咽喉。
  • 每日一穴:細說外關穴
    小編教你一個小竅門,可以先按摩外關穴,然後深吸一口氣,捏住鼻子,閉住嘴,然後用力向兩個耳朵的方向鼓氣。此時耳朵裡會「轟隆」一聲,這是塌陷的耳膜回復到正常位置時產生的聲音,瞬間聽力就恢復常態了。按摩外關穴具有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並引導元氣出納運化於一身的效果。身體虛弱,反覆感冒,有時感冒好了以後也容易造成耳膜塌陷,出現暫時性的聽力下降,也可以用這種方法調理,免去吃藥之苦。點揉外關穴可以預防老年人的聽力下降。每天按摩外關穴,可以治療手腳麻痺、肘部酸痛、手臂疼痛、偏頭痛、落枕、肋間神經痛等。外關穴可用於治療急性腰扭傷。
  • 如何找準會陰穴 此脈才動 百脈俱通
    如何找準會陰穴 此脈才動,百脈俱通【密 宗 認 為】密宗認為:它貫通全身氣脈之要隘人體的某處眠伏著一條威力巨大的靈蛇,成三蜷半之形,其頭向下垂落。一旦喚醒靈蛇,它就會噴發出一股強盛的「靈熱」(又稱拙火、靈力),使人得到健康的身體和過人的精力,還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各種功能。故瑜珈云:「如果領悟了這火的秘密,這種人才是真正的覺者。」
  • 章芝堂每日一穴:章門穴
    【取穴方法】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和緩之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後歸於地部。    【功能作用】降濁固土。    【此穴為髒會穴,統治五臟疾病】    (1)消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腸炎洩瀉,肝炎黃疸,肝脾腫大,小兒疳積。關注微信公眾號經絡技巧。    (2)其他疾病:高血壓,胸脅痛,腹膜炎,煩熱氣短,胸悶肢倦,腰脊酸痛。    【臨床運用】經多年臨床研究發現:章門穴主要用於治療脾之虛症和肝之實症效果較好。
  • 喝它補肝,揉它補肺……想要冬不病,補好五臟氣~
    中醫認為「天人合一」,這時人體中的「氣」同樣會在寒冬時節以藏為主。因此,嚴冬到來前,補好體內的「氣」,對冬季養生很重要。肝氣指肝臟之精氣與功能,有升發透洩和舒暢全身氣機的作用。肝氣不足,會導致肝的疏洩功能異常,表現為頭昏眼花、視物模糊、面色萎黃、煩躁易怒。肝氣不足者,每天用15克黃芪泡水代茶飲,20天為一個療程。
  • 大雪時節,最宜大補,還有人體自帶的十全大補湯,趕緊收藏!
    從大雪節氣開始,進入冬天的第二個月,也就是仲冬。這是一年中最可以大補的一個月。大雪節氣應該怎樣大補呢?陽虛體質的人其表現為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經常感冒、口淡不渴等,此類人群可在大雪時節吃些溫熱性食物來保暖,如羊肉、蝦、韭菜、胡桃肉等,而鴨肉、香蕉、黃瓜、梨、綠豆、冰糖等涼性或寒性的食物則最好少吃。
  • 熱門閱讀:《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天星十一穴歌訣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天星十一穴歌訣天星十一穴歌訣三裡內庭穴,曲池合谷徹。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專心常記此,莫與閒人說。三百六十穴,不如十一穴,此法少人知,金鎖都門 。將針治病患,有如湯沃雪。非人莫傳與,休把天機洩。三裡三裡在膝下,三寸兩筋間,能除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積聚,腫滿膝脛酸,勞傷形瘦損,氣蠱病諸般。
  • 氣陰兩虛百病生,生脈顆粒了解下
    氣在中醫學中既是人體的構成元素之一,也是人體內各種生命活動的推動力,推動著人體中各種有形、無形的生化、轉化和運行。陰則主要指有形之血、津液等,包括血液、汗液、唾液、甚至細胞液等。氣陰兩虛常見於熱性病中及重病或久病之後。熱性病中,熱盛耗傷陰津,氣隨液脫,致使氣陰兩虛。重病或久病傷及根本,病人本身元氣不足,體表的固攝之力不夠,就容易出現真陰虧損而致氣陰兩虛。
  • 綠色穴位療法:人體自帶的「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丸...」(實用)
    復溜穴稱此穴滋腎陰效果極好,相當於六味地黃丸的功效。2、十全大補湯胃火牙痛、咽喉痛、熱性的鼻出血,都可以揉內庭,所以它是一個去熱的穴位。7、補中益氣丸肺經有個穴叫中府,此乃中氣之府,是中氣匯集的地方,因此為調補中氣的要穴。太淵穴,是肺經的原穴,穴性屬土,土能生金,其補中氣之氣最強,按摩、艾灸都有顯效。此外,只要按摩太白、商丘、太衝三穴就會有補中益氣的效果。
  • 吃3黑、飲2茶、按1穴,全身上下都受補
    每年一入冬,「進補」就是咱養生一族繞不開的話題,小編今天就來聊聊立冬後該怎麼補~中醫認為,冬季最宜補腎,而黑色食物入腎,立冬後吃再合適不過!1. 黑芝麻 黑芝麻有「長生之食」的美稱,味甘性平,入肝經、腎經,有益肝補腎、潤腸通便、補益精血的功用。
  • 四白穴:散發脾熱【點睛之穴】
    定位方法:取穴時通常採用正坐或仰靠、仰臥姿勢,四白穴位於面部,雙眼平視時,瞳孔正中央下約二釐米處(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四白穴的主治病症為:指壓該穴道,能提高眼睛機能,對於近視、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療效。
  • 神闕穴:打通這1穴,經絡全通不生病!
    俗話說:「三分醫,七分養,十分防」;也常有人說:「年輕不養生,老了養醫生」,可見養生的重要性。人的一生,就是陽氣由盛轉衰的一個過程,陽氣是一個人健康的根本,養生就是護陽,越早養生,越受益、越健康長壽。堅持艾灸一個月、一年、甚至更長,就會發現,氣血充足了,眼睛清澈明亮了,神採奕奕,精氣神十足,一點都不輸給年輕人。因為艾灸,通過經絡將正氣注入你的體內,循經導向,找到身體中的寒溼病灶,並將它們排出去,讓人體臟腑陰陽平衡、氣血正常運行,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中醫認為,人體的肚臍就是一個重要穴位,此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