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對這本書的介紹:
一個90年生的韓國女孩,生活沒有什麼大起大落,卻總有著難以言喻的痛苦;會因為朋友的玩笑而放聲大笑,在嬉笑過後卻又湧上一股說不出的空虛;努力融入團隊,外表強裝正常,但內心早已千瘡百孔,每天都生出離職的念頭;一直被男友喜歡著,卻又總是懷疑他為什麼會愛上這樣平庸的自己。
每次聽到別人說「加油」都會更加厭倦,當然,肚子餓的時候,她還是會跑去吃辣炒年糕。這種並非抑鬱,卻又無論如何也不幸福的感覺,時刻折磨著她,終於有一天,她鼓起勇氣走進心理醫生的診室。
她把和醫師的12周對話都錄了音,每天回家聽著錄音重溫治療時的內容,於是就有了這本書。
她希望我們能看到她奮力高舉著的,搖晃的雙手,希望和她情況類似的朋友,能因為看到她的案例而感到安心,「原來並不只是我這樣」。請記得,感到辛苦時,覺得無論如何都是自己最慘,這並不是什麼自私的念頭。
我的感想:
10月的時候,我利用空閒時間讀完了這本書,讀完了深有感觸。作者雖然在寫自己的經歷,但總是能夠神奇地引發共鳴。不管多麼開朗的的人,都有難過乏力的時刻。更別說因為成長環境、生活狀態、與他人的關係(父母、兄弟姐妹、同學、朋友)等種種原因,內心千瘡百孔的人了。
有些人會帶著極端的、兩極化的態度對待每件事情,凡事非黑即白;有些人會封閉自己,不願對他人透漏自己的心事,帶著或輕或重的「被害妄想」;有些人會極度在乎他人的看法,處處敏感;有些人會深陷他人與自己的對比中,被羨慕妒忌迷昏了頭腦。
其實這些心理問題,總得可以歸結於兩大原因:
1.缺乏自信心,甚至於自卑。
2.眼界窄,對世界、對社會了解的太少。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心理疾病,真的沒有必要感到羞恥,這是需要去正視的。就像感冒了也需要吃感冒藥一樣,像感冒一樣輕微的「心理疾病」,也需要得到治癒。有的時候,脫離自己固有的視角,換一種角度看待人生,生活也許會明朗許多。如果你時不時地陷入一些莫名的憂鬱裡,不妨嘗試以下幾種辦法。
1.挑戰自己
做一些以前不敢做的挑戰。如果你上課不敢回答問題,不妨試著舉手,挑戰一下自己。沒準老師會給予你肯定,同學們的視線也沒那麼刺眼。
2.多讀書。
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書,用作家的角度看看世界、看看社會,學會接受他人的想法。
3.多出去走一走。
你可以去國內/國外,城市周邊。世界很大,不必每天因為身邊的瑣事糾結難過。
4.善待他人。
對自己的父母、朋友、同學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對陌生人多一些善意,你的給予也許會獲得不一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