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思考過一個問題,如何讓自己快速地了解「心理學」,既不複雜,又不囉嗦。思來想去,我想到了,用兩個最簡單的感覺來概述:「存在感」、「安全感」。
你會發現這兩種感覺脫離於心理學的專業詞彙,可以籠統的概述心理學大部分知識,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很適用(當然了,我單純是想了解心理學,並未有意願去鑽研,所以請看這個問題的來源,而不要著眼於理解「心理學」的對錯與否)。
比如你去餐廳吃飯,你讓服務員招待你,服務員沒有回應,然後你就大發脾氣,非常生氣。這種就是存在感缺失,你在別的地方獲得的存在感,在這裡失去了,心理上感受到落寞,感受到不受尊重,從而怒火中燒,極為憤怒。
再比如一個女人遠嫁,滿心以為得到了愛情,然而時間久了,既沒受到丈夫的關懷,也沒受到婆婆的照顧,整天鬱鬱寡歡,想要逃離這個家庭。這種就是安全感缺失,哪怕你用「不受尊重」、「不被理解」、「親情淡薄」,都沒有一個「安全感缺失」能夠說明她的問題。
有沒有發現,人很多時候善於用簡單詞語來概括一個學科,一類知識所表達出來的東西,且一旦在這方面嘗到了甜頭,就會將方法移植,不斷在方面實驗。而這正是當下快餐文化的顯著特點,快,簡單,易於複製。
規則,各種各樣的規則,當初小農經濟的時代,那時的規則就是以家庭為單位務農,豐收,當年有收成,來年繼續耕種,每家每戶都有小塊田地。所以當時的規則就是一個,種地,收穫,再播種,種地,收穫…,就算你僱傭小工,增速產收,那也是圈在這一個規則裡,脫離於規則就沒有事情可做,當然了,那時的人農忙都顧不過來,就更別提想跳出這個規則了。
一個規則造就不了快餐文化,但多個規則勢必會讓人走捷徑,而走捷徑正吻合了快餐文化的特點-「快」(我並不是說現在要回到小農經濟時代,而是說種類繁多的規則造就了快餐文化)。
2. 什麼把快餐文化推向了頂峰?
那些隨口而出的「時間、機遇」,恰恰是把快餐文化推向頂峰的罪魁禍首。「時間是金錢,抓住時間就是抓住機遇」,聽起來很有道理,恰恰是制定規則的人用以推銷他們的概念、產品而堆砌出來的口號。
仔細想想一點用也沒有,只不過為了烘託出緊迫感,將消費者的視線轉移而已。當你看到那些「勵志的雞湯文」、「某音裡的人生感悟,所謂的方法論」無一不是在渲染這種氛圍,充斥「時間、機遇」的緊迫感。
飽受「時間、機遇」之苦的人越發覺得浮躁,易怒,不論是環境,還是群體,都向外噴發出種種焦躁感。這一切都來源於快餐文化讓他們的生活變得很「簡單」(這裡的簡單和快餐文化的特點很吻合)。
手機、電腦的出現,也讓問題的解決變得越發容易,無需刻意思考,身邊的碎片化知識,手機、電腦裡的各種提示,早已不知不覺告訴你答案。所以快餐文化下無需過多思考,得到的都是答案。這也進一步體現快餐文化下,學習成本太低,結果來得太容易,思考過程的缺失,結果變得空洞、單薄。
3. 快餐文化對人的影響。
身處在娛樂當下,飽食快餐文化的人,成天被碎片化信息包圍,而這類碎片化信息也恰恰是在製造焦慮,信息焦慮。人在做選擇的時候也會發現由於選擇過多,漸漸失去了正確判斷、明智選擇的能力,這是挺可悲的。
隨即應運而生的「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類的書目、文章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是快餐文化的具體表現-忽視基礎和過程,一味地追求結果(成為一個好命運的人,一個成功的人)。不斷充斥著焦慮,不斷壓榨著個體,不斷替人選擇,不斷讓人失去選擇的能力。很有意思的是,我們擔任雙重角色,既是焦慮的製造者,也是焦慮的承受者。
同樣,快餐文化讓分享變得廉價,弱化了知識含量;傳播也變得簡單,張口就來,但毫無營養;抄襲成風,仍趾高氣昂……
最後,「規則」繁多的當下,要想擺脫快餐文化實屬不易,但嘗試多些思考去過濾它,還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你喜歡帥叔的文章,請關注我,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不論多少,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