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內庭:灸此穴立能消食

2021-02-12 灸說

連載1 |《早晨醒來渾身沒力氣,灸一個穴位,第二天就滿血復活了!》

連載2 |《穴位施灸有先後,次序錯誤,疾病沒有出路,就不能治癒!》

連載3 |《灸命門和身柱,小孩疾病大都可以治癒,因為幼兒疾患多出於~~》

門脈  真脈、經脈、絡脈、門脈四脈,在中國也沒有明白的解釋。若宮(卯之助)氏說:「《中國醫學大辭典》中有門脈的字,卻沒有說明。」日本也只有三谷公器先生明了。

門脈通三十六門,此門不開,疾病不能治癒,因為進出無門。例如家中的大門,是進口的地方,也是出口的地方,身體也是這樣的。疾病也全要由門進出的。

門脈是病從膈入,從膈聚於期門,從期門出於肝,從肝往章門,從章門出於脾俞,從脾俞入於京門,從京門出於腎俞。即:疾病→膈→期門→肝→章門→脾→京門→腎。

用刺針來檢查,很容易明白。例如針脾俞,京門有針感,針得深些,腹部第二行的胃經滑肉門和梁門處有針感。但針刺胃俞,京門並無針感,背上髒俞比腑俞重要,也是這個原因。

 

中脘之灸 必要時,中脘可灸一、二百壯,古書中說可灸五百壯。

退小兒高熱,可將剃刀露出只需割破表皮的一點點刀鋒,在有熱的第一行上輕輕劃出一點點血,這是最簡單的退熱方法。患肺炎時,可取肺俞第一行。

切劃表皮方法,是把表皮劃破,以剛剛出血為度。這一個切法,不適用於單純的發熱。

要查出有熱的經穴,手指上用相當於五粒黃豆的重量壓在穴上,輕輕地摸上去,指頭上就會有感覺。這是以心來檢查的,沒有比這更完全的檢溫器了。人的指尖感覺,比器械還要靈敏。

 

裡內庭 是傷食的名灸穴,在足大趾與次趾的內側,恰在一般所謂內庭穴的裡面。灸此穴立能消食(參閱第60圖)。此穴的取法,可用墨點在足拇趾側的次趾下方,將足趾彎轉,使墨點印到腳心上,即取印有墨痕的一點灸治。如其初灸不覺得熱,是傷食的緣故,不論二十壯或三十肚,以灸到覺熱為止,可治傷食。


啞門與舌本神經  灸風府、啞門可治中風。啞門是舌本神經之出處,治舌強,用啞門很有效(參閱第61圖)。(編者註:瘂門即啞門,現在一般寫啞門。)

相關焦點

  • 肝氣鬱結者的福音:膽經合穴,灸一穴可養生排氣
    xue)別名:筋會穴,陽陵穴取穴方法:位於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該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溼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溼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2)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
  • 必殺:一穴定牙痛
    下牙痛:在健側合谷穴大拇指揉按100下,需有酸脹感。(左下牙痛揉按右手,反之亦然孕婦禁用)牙齦腫痛:揉按偏歷,一般可見條索狀物,揉散即愈。(孕婦亦可用)全牙酸痛吸氣加重:用翳風,按壓一百下即愈。穴位查找方式下載一個經絡穴位圖解(灸大夫圖標的,裡面每一個穴位都有視頻指導) 下面給同行及中醫愛好者看的:選穴原因稍提下:臨床針灸對火牙效果更好,常以下關、頰車、合谷,三要穴針刺。
  • 魚肉穿腸過,「消食」很重要
    其實,進食油膩的食物引起肥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疾病,如消化不良,便秘等等,您莫慌,灸姐今天的口號是「過好年,過幸福年,過健康年」,所以即將為您帶來「消食」小貼士。      方法一:「穴位消食」      選取穴位      1.四縫:在第2-5指掌側,近端指關節的中央,一側四穴(經外奇穴);簡便取穴:手心掌面,除大拇指外,餘各指的第1、2節橫紋中央點處;
  • 熱門閱讀:《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天星十一穴歌訣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天星十一穴歌訣天星十一穴歌訣三裡內庭穴,曲池合谷徹。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專心常記此,莫與閒人說。三百六十穴,不如十一穴,此法少人知,金鎖都門 。將針治病患,有如湯沃雪。非人莫傳與,休把天機洩。三裡三裡在膝下,三寸兩筋間,能除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積聚,腫滿膝脛酸,勞傷形瘦損,氣蠱病諸般。
  • 如何找準會陰穴 此脈才動 百脈俱通
    原標題:如何找準會陰穴 此脈才動 百脈俱通華龍網2017年12月26日14時訊 李時珍說:「此脈才動,百脈俱通;一通百通有全坤」。李時珍說:「此脈才動,百脈俱通;一通百通有全坤」。【道 家 認 為】道家宗師張紫陽他在《八脈經》云:「此一脈,散在丹經,上通泥丸,下透湧泉。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尻脈周流,一身貫通。和氣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康強,容顏返壯。在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生氣之根,產鉛之地也。」
  • 收元氣、保衛氣、補陰津,此三穴讓您寒冬不生病!
    順應自然收養、閉藏之勢,可首選關元穴來收納我們人體陽氣,為來年春天的生發「儲備」身體能量。關元穴,為任脈腧穴,與肝、脾、腎三經交會,具有藏精氣、溫腎陽之功。取穴: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取穴,以肚臍為起點,「一夫法」取肚臍下3寸即為關元穴(註:一夫法,即手食指到尾指4指並排為3寸)。
  • 收元氣、保衛氣、補陰津,此三穴一個冬天不生病!
    順應自然收養、閉藏之勢,可首選關元穴來收納我們人體陽氣,為來年春天的生發「儲備」身體能量。關元穴,為任脈腧穴,與肝、脾、腎三經交會,具有藏精氣、溫腎陽之功。取穴: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取穴,以肚臍為起點,「一夫法」取肚臍下3寸即為關元穴(註:一夫法,即手食指到尾指4指並排為3寸)。
  • 章芝堂每日一穴:章門穴
    【取穴方法】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和緩之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後歸於地部。    【功能作用】降濁固土。    【此穴為髒會穴,統治五臟疾病】    (1)消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腸炎洩瀉,肝炎黃疸,肝脾腫大,小兒疳積。關注微信公眾號經絡技巧。    (2)其他疾病:高血壓,胸脅痛,腹膜炎,煩熱氣短,胸悶肢倦,腰脊酸痛。    【臨床運用】經多年臨床研究發現:章門穴主要用於治療脾之虛症和肝之實症效果較好。
  • 太白穴:人體的補中益氣丸,最強健脾穴!
    「太白」為古代星宿之名,傳說此星有平定戰亂、利國安邦之能。「太」,同大,為廣大、寬闊之意;「白」,意晨曉東方泛白,太白星即為啟明星。該穴是脾經要穴,善於升脾陽清氣,令人有晨起頭目清爽感,以物示意,故名太白。
  • 經典保健灸配方(收藏版)
    保健灸簡便易行,效果明顯,取穴不多,便於掌握,比針法要容易,只燒皮膚,不觸內部重要組織,相對來說也比較安全。只要經過醫師指點,或根據個人的身體素質和臟腑功能的偏盛偏衰,以糾偏補弊的原則,有重點地選擇配方進行施灸即可。
  • 附分穴:頸項強痛、肘臂麻木
    取穴方法:俯臥位,平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處取穴。附分穴位於脊柱區,第二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或俯臥取穴。 特異性:附分穴為手、足太陽經之交會穴。附分穴意義:臟腑外輸脊背的氣血物質在此構成膀胱經經脈的附屬分支。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乾熱風氣。運行規律:循膀胱經上輸頭頸。功效作用:運化膀胱經水溼上行天部,舒筋活絡,疏風散邪,附分穴有舒筋活絡的作用。
  • 每日一穴:關元穴的位置、穴位療法、功效及主治病症
    溫灸:用艾條、艾灸貼溫和灸,每天溫灸3-5分鐘,有強腎壯陽,增加男性性功能的功效,建議長期堅持使用,效果顯著。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並經此穴輸轉至皮部。它為先天之氣海,是養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古人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1. 強壯穴:作為保健強身長壽穴,用灸法。2.
  • 保健養生最通行的一種灸法:溫和灸
    溫和灸也就是艾條灸,一般將點燃的艾柱手持或者放在溫灸器後,放在人體經絡、穴位所在位置的皮膚上,通過熱和能量輸入,引起人體應激反應來進行肌體自我調節,疏通臟腑,平衡陰陽,從而達到提高人體免疫力防治疾病的作用,由於不會造成灸瘡,溫和舒適,所以得到普遍的應用和深受歡迎。
  • 每日一穴【01.16~01.18】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
    季冬·小寒·三候雉始雊·足太陽膀胱經【1月16日】陽綱穴(胃腸不適的救星)[主治]
  • 神闕穴:打通這1穴,經絡全通不生病!
    艾為純陽之草,灸為純陽之火,對人體陽氣的提升,有神奇的效果。堅持艾灸一個月、一年、甚至更長,就會發現,氣血充足了,眼睛清澈明亮了,神採奕奕,精氣神十足,一點都不輸給年輕人。因為艾灸,通過經絡將正氣注入你的體內,循經導向,找到身體中的寒溼病灶,並將它們排出去,讓人體臟腑陰陽平衡、氣血正常運行,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 神道穴:壯陽益氣【點睛之穴】
    神道穴:壯陽益氣定位方法:取穴時採用俯伏坐位,神道穴位於後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五、第六胸椎中央處。主治病症:神道穴的主治病症為:暈眩、頸部酸楚、肩部酸楚、心悸、呼吸困難、情緒不安、紅臉症等。〖人體穴位配伍〗配關元穴治身熱頭痛;配神門穴治健忘驚悸;配百會穴、三陰交穴治失眠健忘、小兒驚風、癇症;配心俞穴、厥陰俞穴、內關穴、通裡穴、曲澤穴治胸痺。〖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 迎香穴:治療鼻炎,鼻塞,感冒~
    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或仰臥姿勢,迎香穴位於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釐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主治疾病:迎香穴的主治疾病為:鼻炎、鼻塞、鼻竇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尤其是當您上齒牙痛時,指壓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指壓療法快速止牙痛。
  • 禾髎穴:能夠處理關節無力等問題
    《銅人》針三分,禁灸。在面部,橫平人中溝上1/3與下2/3交點,鼻孔外源直下。鼻子下面,嘴唇上面的那條溝,叫做人中溝。把人中溝分成三等分,距離鼻子一等分,距離上唇二等分的點,即是「人中溝上1/3與下2/3交點」,這點其實就是人中穴。以人中穴為基點作一條平線;再從鼻孔最外側往下作一條豎直線,這兩線有一個交點,這交點處就是禾髎穴。
  • 肩髃穴——肩部保健不可缺
    《銅人》:灸七壯至二七壯,以瘥為度。若灸偏風,灸七七壯,不宜多,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灸不畏細。刺即洩肩臂熱氣。
  • 冬天一定要灸的一個穴位,它是扶陽大穴,但90%的人不知道!
    也可以說它是一個祛寒回陽的妙穴。人體受到寒邪之後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這在中醫裡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可是,不會針刺怎麼辦呢?八脈交會穴,既能針又能灸,"針刺則治病,灸治則養命",針刺不可能人人掌握,艾灸療法是簡單易學的綠色養生療法,適合日常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