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關元穴的位置、穴位療法、功效及主治病症

2021-02-12 艾護益身

關元穴是人體的穴位。其位於臍下三寸處,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關元穴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患。

溫灸:用艾條、艾灸貼溫和灸,每天溫灸3-5分鐘,有強腎壯陽,增加男性性功能的功效,建議長期堅持使用,效果顯著。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並經此穴輸轉至皮部。它為先天之氣海,是養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古人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 強壯穴:作為保健強身長壽穴,用灸法。

2. 診生死:用指頭按穴,如果指下感到無力空空,離手時,穴凹無彈力,胸下堅硬如石頭,大限已到,活不久。

3. 助孕:子宮虛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

4. 補腎虛:臍下腎間之氣藏於此穴。腎虛而腰酸或陽痿者,用灸法。

5. 治痛經:冰品引發的痛經,熱敷或灸此穴。

6. 治虛喘:喘哮發作面色蒼白,用灸法,特效。

7. 治小腸病:因為小腸募穴,所以治小腸各種疾病。

8. 治糖尿病:強腎可緩解糖尿病併發症,需配合足三裡、三陰交穴。

9. 治排尿不順:灸後尿排順,也可以用拍法,五指併攏空拍,一次連續拍108下效果最好。

10. 治各種血症:本穴為血液循環的強壯刺激點,又為先天氣海,元陰元陽在此交會,虛症用灸,平時多揉按拍可促進血液循環。

關注微信公眾號輸入以下文字可以查詢以下病症艾灸方法:

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骨質疏鬆、強直性脊柱炎、網球肘、腱鞘炎、足跟痛、老寒腿、落枕;高血壓、低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腦血栓、腦動脈硬化、面癱、抑鬱症;鼻炎、咽炎、耳聾耳鳴、牙痛『便秘、消化不良、結腸炎、胃炎、胃寒、胃下垂、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大腸癌、食道癌、闌尾炎、痔瘡;感冒、咳嗽、哮喘、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甲狀腺炎』美容、黃雀斑、減肥、豐胸、狐臭、口臭、灰指甲、早老性白髮、痘痘;陽痿早洩、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腎虛、陰囊溼疹、精液不液化、附睪炎、精索靜脈曲張;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症、中風、失眠、神經衰弱、面癱、癲癇;尿瀦留、尿失禁、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腎炎;小兒遺尿、小兒腮腺炎、小兒百日咳、小兒洩瀉、小兒驚風、小兒夜啼、小兒疳積、小兒疝氣;白血病;胰腺炎、靜脈曲張、肺氣腫、頭痛、改善微循環、體虛多汗、甲亢、口腔潰瘍、上火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支溝穴的位置、穴位療法、功效及主治病症
    在前臂背側,當陽池穴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伸臂俯掌,尺骨與橈骨之間,與間使穴相對處取穴。
  • 章芝堂每日一穴:章門穴
    【章門穴的位置】位於人體的側腹部,當第11肋游離端的下方。    【取穴方法】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和緩之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後歸於地部。    【功能作用】降濁固土。
  • 玉枕穴:頭項痛、目痛、鼻塞
    ,目眩,目痛,鼻塞,癲癇等作用;玉枕穴的位置:當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詳見本文圖解玉枕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主治病症】緩解治療頭痛,目眩,目痛,鼻塞,癲癇等。【作用功效】玉枕穴,清熱明目、通經活絡【臨床應用】現代常用於解決脫髮,治療頭痛、目眩、視神經炎、青光眼。
  • 神道穴:壯陽益氣【點睛之穴】
    神道穴:壯陽益氣定位方法:取穴時採用俯伏坐位,神道穴位於後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五、第六胸椎中央處。主治病症:神道穴的主治病症為:暈眩、頸部酸楚、肩部酸楚、心悸、呼吸困難、情緒不安、紅臉症等。〖取穴方法〗人體神道穴位於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五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五胸神經後支內側支。〖主治疾病〗心痛,驚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風不語,癲癇,腰脊強,肩背痛,咳嗽,氣喘。
  • 太白穴:人體的補中益氣丸,最強健脾穴!
    此穴是人體健脾要穴,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兩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並有雙向調節作用,如揉此穴腹瀉可止,便秘可通。取穴位置可採用仰臥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勢,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 肝俞穴:疏肝利膽,理氣明目
    了點  擊  上  方  藍  字  關  注  我  們肝俞為經穴名。
  • 關元穴 : 益氣補腎
    關元屬任脈,該穴為小腸之「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並經此穴輸轉至皮部。它為先天之氣海,是養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古人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也是元氣的關隘,所以叫「關元」。「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常按摩或艾灸關元穴,可起到補腎壯陽、理氣和血、治痛經婦科病等的祛病養生功效。
  • 臑會穴:降濁除溼
    由於穴內氣血的變化是冷降收引,多氣多血的手陽明經天部陽氣因而匯入穴內,而本穴又位於手臂,故名。臑交名意與臑會同。臑窌。臑,動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陽氣。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匯入穴天部陽氣在此冷降為地部經水。理同臑會名解。手陽明少陽之絡會。理同臑會名解。
  • 【肩髃】肩膀的保健醫生 附肩髃穴的準確位置圖
    肩髃 肩膀的保健醫生 [jiān yú]主治 肩胛關節炎 中風 偏癱 高血壓肩髃穴是
  • 收元氣、保衛氣、補陰津,此三穴讓您寒冬不生病!
    順應自然收養、閉藏之勢,可首選關元穴來收納我們人體陽氣,為來年春天的生發「儲備」身體能量。關元穴,為任脈腧穴,與肝、脾、腎三經交會,具有藏精氣、溫腎陽之功。取穴: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取穴,以肚臍為起點,「一夫法」取肚臍下3寸即為關元穴(註:一夫法,即手食指到尾指4指並排為3寸)。
  • 穴位養生|您別小瞧了手指穴位!
    人體有三百多個穴位,穴位與神經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而穴位養生早已融入到各個家庭的生活中,但普通百姓真正了解穴位的並不太多。在自我健康意識越來越重視的今天,進行自我穴位按摩或給家人保健按摩非常重要,這也是一個健康好習慣的形成。俗話說,按穴防百病,既然手指疼痛可以反應身體狀況,那麼按摩或點刺手指上的穴位或可以養生。無論是腳上,還是手上都有很多的養生穴位。
  • 秉風穴:散風活絡,止咳化痰
    【腧穴釋義】秉風。秉,執掌之意。風,穴內氣血物質為運動著的風氣。該穴名意指小腸經的氣化之氣在此形成風氣。本穴物質為天宗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上行至此後,因吸熱脹散而化為風氣,風氣循小腸經而運行,如被執掌指使一般,故名。手陽明太陽穴足少陽之會。本穴物質為受熱脹散的水溼之氣,因其氣血強盛,且在同一個天部層次傳行,同合於陽明經多氣多血的溼熱之性及表現出足少陽膽經的風木之性,故為手陽明太陽穴足少陽之會。
  • 冬季艾灸這三穴,女人年輕、漂亮很容易!
    被業界譽為「最有思想的抗衰老灸養療法」!讓身體更年輕需要灸這三穴女人要想從體態、氣質上顯年輕,艾灸三穴,可保你一生美麗不顯老。這三個穴位分別是:神闕、關元、足三裡穴,其延緩衰老的功效不可小覷。穴當元神之門戶,故有回陽救逆、開竅蘇厥之功效。加之穴位於腹之中部,下焦之樞紐,又鄰近胃與大小腸,所以該穴還能健脾胃、理腸止瀉。艾灸方法:用艾條懸灸或艾灸盒灸,每次灸20分鐘即可。3.足三裡穴
  • 承扶穴的準確穴位圖及作用
    承扶穴取穴位置  位置:臀部下方橫紋線的正中央處,如果用力按會碰到骨頭。名稱釋義:承扶。承,承擔、承託也。扶,扶助也。承扶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外散。  【解剖位置】  在臀大肌下緣;有坐骨神經伴行的動、靜脈;布有股後皮神經,深層為坐骨神經。  承扶穴位描述  在大腿後面,臀橫紋的中點。共2穴(按身體對稱軸對稱,左右各1穴)。  承扶穴的準確穴位圖【取穴法】  俯臥位。於臀下橫紋正中點,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本穴。
  • 收元氣、保衛氣、補陰津,此三穴一個冬天不生病!
    順應自然收養、閉藏之勢,可首選關元穴來收納我們人體陽氣,為來年春天的生發「儲備」身體能量。關元穴,為任脈腧穴,與肝、脾、腎三經交會,具有藏精氣、溫腎陽之功。取穴: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取穴,以肚臍為起點,「一夫法」取肚臍下3寸即為關元穴(註:一夫法,即手食指到尾指4指並排為3寸)。
  • 每日一穴:心俞穴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本文標題下面的藍色字體「白雲山維一精油官網」再點擊「關注」,並點擊置頂公眾號,這樣您就可以每天觀看更多骨病的更多知識。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談到心俞穴,相信我們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當然,心俞穴是位於我們人體背部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因為我們人體背部的穴位比較多,所以許多的朋友們對於心俞穴的具體的位置不是非常的清楚,所以我們就需要了解心俞穴的具體的位置,下面我們就來一起詳細的看看心俞穴的位置和按揉的好處。
  • 天宗穴:肩頸疼痛、乳腺增生的剋星
    主治局部病證,氣喘。操作方法為直刺或向四周斜刺0.5~1寸。【取穴方法】位於背部,大約在肩胛骨的中央,與第四胸椎相平,左右各一。按壓時會有疼痛感傳到手臂。【主治病症】肩胛酸痛、肩周炎、肩背軟組織損傷、肘臂外後側痛、上肢不舉、頸項頰頷腫痛、乳癰、胸脅支滿、咳嗽氣喘、乳腺炎。
  • 【家庭保健】落枕的穴位保健方法
    「落枕」以後,應當慢慢地輕揉頸部,最好用點穴的療法,做到點中有揉,揉中有點,使攣縮的肌肉鬆弛,加快血液循環。若快速好轉,可以使用毛巾包裹一些碎冰粒,每次敷20分鐘左右,一天之內很快就會康復。       中醫療法:中醫治療落枕的方法很多,手法理筋、針灸、藥物、熱敷等均有良好的效果,尤以按摩理筋法為佳。
  • 攢竹穴:清熱明目,祛風通絡!
    攢竹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攢,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攢竹名意指膀胱經溼冷水氣由此吸熱上行。此穴為呃逆特效穴,同時由於「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常用於面部疾病、眼部疾病,如面癱、面肌痙攣、眉稜骨痛、眼瞼下垂、眶上神經痛、眶上裂症候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