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晃悠悠一年都過去了,眼瞅著明天就是冬至,北方人今兒都家家戶戶忙著和餡兒發麵,等著明天包餃紙。傳下來的老話兒說,冬至不吃餃紙,會凍耳朵。
但不知道大傢伙兒有沒有深究過這習俗是打哪兒來的呢?
度娘是這樣說的:
這醫者自古都是菩薩心腸,就拿這「醫聖」來說,看不得這勞苦百姓吃苦受難。想必這古時候兒冬天的氣溫要比現在低很多,那個時候可沒什麼「大氣變暖」這一說,冬天老百姓常常都會生凍瘡,很多人這耳朵都凍爛了。再說這古時候的消毒醫療手段也有限,很多人的瘡口不及時治療就會發炎感染。張仲景見此情形,命其弟子搭棚支鍋,煮「祛寒嬌耳湯」分食給大家。
這嬌耳,便是我們如今的餃子。只是相對「餃子」二字,我更喜歡嬌耳這貼切的稱呼。
北方人冬至吃餃子,以抵禦寒冬侵襲,暖身撫胃。
而南方的許多地方則食用湯圓、九層糕及燒臘等,這裡面就屬年糕是我的心頭好,雖然年糕和發糕是近親,相煎何太急啊~
之前說過老媽是寧波人,中國最道地的年糕就出自寧波。
要說這年糕也是歷史悠久,傳說是人們為了紀念伍子胥而成為逢年過節的傳統飲食。
年糕形狀各異,不同於韓國的年糕,多為小圓柱形。中國的年糕有扁平條狀、方正塊裝還有超大圓柱形的水磨年糕,這烹調方法也多種多樣。
今天分享給大家一種在日本較為流行的做法,日本稱年糕類的糯米製品為麻糬,是在中國傳統做法上有所革新。
紅豆提前泡水幾小時紅豆洗淨放進小鍋裡,加上三小碗水。
不蓋蓋子開大火煮5分鐘。
關火將紅豆濾出來,這步有助去除紅豆的豆腥味。
將紅豆倒進高壓鍋裡,加上四碗水水,冒氣之後關小火煮15分鐘,之後等待高壓鍋自然排氣。(當然如果沒有高壓鍋,就需要足夠的耐心了)
高壓鍋完全排氣之後打開鍋蓋之後是這樣的:豆子爛熟,還有一定的量的湯。(如果沒用過高壓鍋或是不熟練的盆友,請在爹媽的指導下完成,畢竟為了吃一碗年糕湯玩兒命,確實划不來)
將60克白糖加入年糕湯,關於甜度,自行增減吧。
年糕放入烤網,小火慢烤。(不用烤箱,平底鍋煎一下也可。也可以把年糕換成湯圓啊、芋圓什麼,味道超讚)
至焦黃變身完畢後取出放進盛好的紅豆湯碗裡即可。這個量夠2個人每次吃一小碗,吃兩次。一次吃不完的紅豆湯要放進冰箱保存~
預告一下明天吃餃紙,小朋友們請帶好自己的碗筷,搬著自己的小板凳前來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