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爭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排頭兵

2020-12-15 SZNEWS

河源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丁紅都接受深圳報業集團記者專訪。深圳報業集團記者陸穎攝

燈塔盆地田園綜合體將老圍屋翻新改造,融入人文元素,引進企業打造系列民宿。

贛深高鐵河源東站建設如火如荼。

河源市區全景圖。陳仕平攝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14日訊(深圳報業集團記者 鄧自強 葉曉濱 成功 周婉軍)「在『兩個大局』深刻變化、『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性交匯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對廣東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東人民的深厚感情。我十分榮幸在現場聆聽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倍感溫暖、倍覺振奮,倍添信心、倍增幹勁。」

12月4日,河源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丁紅都在接受深圳報業集團「續寫『春天的故事』·走筆南粵權威訪談」全媒體採訪組專訪時表示,河源將把總書記對廣東的關懷厚愛轉化為做好各項工作的強勁動力,深刻認識深圳發展之於全省大局、河源發展的重要性,堅持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按照「灣區所向、深圳所需、河源所能」要求,找準河源市工作與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實施綜合改革試點的結合點,在更高起點上推進「示範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全力以赴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為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作出河源努力、河源貢獻。

同飲東江水河源與深圳親緣深厚

河源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有著深厚的淵源。在地理位置上,河源與廣州、深圳及香港的直線距離均在200公裡以內,是粵東西北唯一同時近距離接受三個國際都市輻射帶動的地級市。在歷史上,河源與深圳兩地同屬惠陽地區,「我住東江頭,君住東江尾」,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據統計,河源目前有近60萬人在深圳工作和生活,河源60%以上的企業有著「深圳基因」,兩地交往非常密切。2013年,深圳全面對口幫扶河源以後,不僅給河源帶來實實在在的項目和真金白銀,更帶來開放的理念、先進的管理方式和務實高效的作風。

「河源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深圳幾十年如一日的大力支持與傾情幫扶。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切實肩負起全力以赴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重大歷史使命。」丁紅都表示,總書記重要講話讓河源有了「天時」,河源的區位佔了「地利」,深圳和河源的深厚淵源佔了「人和」,這是河源發展的「天賜良機」。

「河源要巧借善用深圳改革探索之活力、創新試驗之動力,從改革經驗借鑑、改革成果共享上『借船出海』。」丁紅都表示,接下來,河源將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找準河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搶抓「雙區」建設、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和「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等重大歷史機遇,按照「中央要求、廣東使命、深圳所需、河源所能」,把全力以赴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實施綜合改革試點作為大機遇、大文章、大平臺抓緊抓實抓好,不斷提升產業、生態發展水平,並結合新一輪「深調研」工作,形成一批務實的調研成果,與編制「十四五」規劃緊密結合起來,推動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在河源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

堅定四個關鍵詞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河源與深圳一衣帶水、手足情深,2013年以來又結成全面對口幫扶的關係。在新的發展徵程中,河源如何肩負全力以赴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重大歷史使命?對此,丁紅都提出了「四個關鍵詞」。

一是「暢通通道」。丁紅都表示,河源將提升連接長江經濟帶和大內陸的「黃金通道」優勢,全力支持深圳加快打造現代化國際化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如大力推進連通深圳方向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贛深高鐵、梅龍高鐵、河惠莞高速公路紫金至惠州段建設,積極配合規劃深圳至河源、銜接杭深高鐵的高速鐵路,助力深圳形成與長三角地區聯繫的東向新通道等,通過交通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同時,藉助「雙區」對外聯繫廣泛、專業服務發達的優勢,有序組織和鼓勵企業搶抓訂單、拓展市場,推動市場採購貿易、跨境電商、保稅物流等新業態加快發展,打通融入「雙區」的雙向貿易通道,形成與「雙區」深度融合的經貿網絡。

二是「戰略腹地」。河源將以打造深圳產業轉移和擴張發展的首選地為目標,進一步拓展深圳市發展空間。談起全力打造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戰略腹地規劃時,丁紅都打開了話匣子,「依託深圳大學灣區(河源)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河源將規劃建設一批高新技術試驗地和成果轉化地,同時積極引進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形成『深圳總部+河源基地』『深圳研發+河源生產』產業協作體系。此外,河源會積極參與深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全過程,在河源建設災備中心,為深圳探索數據資源跨境、跨域、跨級融合互通和協同應用提供更多信息數據資源支持。全力推進建設深河產業共建示範區,有序引導深圳現代服務業體系向河源延伸拓展,加強與深圳康養休閒旅遊合作共建。」

三是「生態屏障」。丁紅都表示,河源將堅決保護好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嶺,強化支持深圳綠色發展的生態屏障作用。加強深河區域環境保護合作,共同推進深河自然資源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整治,協同深圳一道築牢生態屏障。與此同時,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攜手深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提到河源的生態環境,丁紅都語帶自豪,「幾天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剛剛公布2020年度獲得『中國天然氧吧』稱號的地區,河源萬綠湖因負氧離子濃度高、環境優良而榜上有名,歡迎深圳市民到河源來呼吸負氧離子濃度高的新鮮空氣!」

四是「公共服務」。丁紅都表示,河源將全力完善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公共服務。「從加強民生融通,對標深圳政策體系,推進教育、醫療等領域合作,加快推進萬綠湖優質水直供深圳項目建設,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建設一批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方面,成為深圳的『大農場』『後花園』『康養地』。」

打造三大高質量發展平臺加快融入深圳都市圈

從深莞惠一體化到深莞惠經濟圈(3+2)協同發展,再到正在規劃的深圳都市圈,河源等兄弟城市與深圳的全方位聯動越來越緊密。

「目前,正在編制的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將河源納入其中,這是河源發展的重大機遇。如何在深圳都市圈中找準定位、發揮優勢、實現互補,是河源正在謀劃的一件大事。」丁紅都說,河源正積極參與高標準編制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以深圳先行示範區引領帶動,攜手深圳及其他兄弟城市共建共育深圳都市圈。

他表示:「河源將在『一核一帶一區』建設中,著力打造三大高質量發展平臺,帶動城市、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融入深圳都市圈。」

走進河源市燈塔盆地,緊鑼密鼓推進項目建設的場景隨處可見:種業小鎮、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燈塔盆地分中心、燈塔盆地農高區農業醫院、發酵蔬菜產業園、美林油茶、忠信黑蒜……一個個如火如荼的場景,讓人感受到奮進的足音。

燈塔盆地位於河源市腹地,總面積2291平方公裡,是「雙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具備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明確提出「支持河源燈塔盆地創建國家農高區」。

目前,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管委會(籌)已經掛牌運作,並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和河源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全力把燈塔盆地打造成引領河源未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平臺。

丁紅都告訴記者,「我們將堅定把燈塔盆地作為生態河源的『主戰場』、鄉村振興的『主引擎』,打響『萬綠河源』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把大灣區『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水缸子』招牌打得更響、擦得更亮。」

加快「融深」「融灣」質量效益提升,離不開高質量發展。河源把江海聯運、綜合保稅區、市高新區打造成為支撐河源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功能平臺。

丁紅都介紹,河源已對這一平臺的重點項目進行了系統部署:加快推動東江航道千噸級擴能升級及河源港口建設,與「雙區」實現江海聯運、鐵水聯運,穩步推進綜合保稅區申建工作;系統推進東源縣保稅物流中心(B型)投入運營,積極推進龍川縣保稅物流中心(B型)申報;推動市高新區充分發揮現代產業龍頭帶動作用,在加速打造產業新城、科技新城過程中,輻射帶動引領全市產業轉型升級、提檔增速。

一條高鐵串起沿線豐富資源,創造互聯互通無限可能。納入深圳都市圈一體化發展,交通「硬聯通」是先導。

「河源將以高鐵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為支點、撬動江東新區打造都市經濟主戰場和未來城市核心,以釣魚臺片區打造『城市客廳』為支點、撬動中心城區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推動高鐵綜合樞紐、釣魚臺片區『雙核』聯動,高標準建設都市經濟帶動戰略核心載體,輻射帶動3000多平方公裡的現代河源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承接『雙區』城市功能疏解、社會服務延伸。」丁紅都說,隨著贛深高鐵開通,河源將劃時代地進入深圳1小時經濟圈,深河兩市將走得更近、更融合,同時折返線修建也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未來每天將開行12趟列車,成為河源與大灣區核心城市的通勤車。

丁紅都表示,到2025年,完成高鐵新城片區15平方公裡開發建設,構建完善的高鐵經濟產業生態圈;到2030年,預計江東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常住人口達45萬。假以時日,河源的每一個縣都將有高鐵通達,每一片土地都將「融深」「融灣」。

加快「融灣」「融深」,既離不開與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也需要優化營商環境實現體制機制「軟聯通」。

「目前,河源與深圳在體制機制『軟聯通』方面進行了系列嘗試。兩市醫療、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繳存異地互認取得重大進展,兩地建築企業資格互認等制度紮實推進。」丁紅都說,河源學習借鑑深圳系列改革舉措,開展優化營商環境攻堅年工作,提出了打造以珠三角平均水平為標準的營商環境目標。

這些都是河源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的重要支撐。現在,河源正在以這三大高質量發展平臺為戰略支點,構建具有區域競爭力和帶動力的高能級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融入深圳都市圈,在服從服務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實現綠色崛起。

攜手共建深河特別合作區開啟「飛地經濟」發展新模式

「當前深圳正肩負總書記、黨中央賦予的新時代歷史使命,尤為需要戰略縱深和廣闊腹地。河源緊鄰深圳,對口幫扶工作開展以來與深圳形成深厚的合作基礎和廣泛的合作空間,是深圳可以依託的最佳戰略腹地。」

丁紅都說,「河源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利益共享』的『飛地經濟』模式,正在攜手深圳共建深河特別合作區,積極探索核心帶動周邊、周邊支撐核心之路,努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協同發展。」

他介紹,河源現已布局了深河共建產業園(高新區)、深河科技園作為「深河特別合作區」的試驗區、起步區,其中「深河特別合作區試驗區(即河源高新區與南山區共建產業園)」建設進展順利,將於今年底投入運營,目前已經有16家企業籤約入駐,為兩地「飛地模式」創造了經驗。

「接下來,我們將加強與深圳溝通對接,探索以市場化為主導的管理架構,由兩市商定範圍建立深河特別合作區,充分發揮深圳在機制、理念、招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和河源在空間、區位、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將深圳的輻射帶動作用和河源的特色特點共同發揮出來,在政府引導的基礎上,形成頂層設計更合理、資源配置更高效、產業發展更高端、體制機制更靈活的『飛地模式』,打造我市全域全面融入『雙區』建設的核心平臺,進一步拓展深圳市發展空間,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廣東樣本』。」

丁紅都向記者展示了藍圖的一角,「河源正在加緊與深圳科技工業園(集團)有限公司的全面對接、細化合作,爭取早日推動項目落地,把深河科技園打造成為投資1000億元、招商1000家、營收1000億元的科技產業新城,走出一條深河合作市場模式新路子,奏響『深河特別合作區』建設的恢宏樂章。」

丁紅都表示,河源作為深圳都市圈的一員,雙方又是全面對口幫扶合作關係,在產業、科技、人才、民生等各領域有著深度合作,隨著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的全面推開,河源必將是影響最直接、帶動最明顯、受益最大的城市之一。

後發亦可先至,彎道正好超車。用這句話來形容河源當前的發展態勢,再合適不過。客家古邑,萬綠河源,這匹粵北「黑馬」,正以逐日追風般的速度,走出一條與生態河源、現代河源相得益彰的高質量經濟發展新路。這裡就是綠色崛起的河源!

相關焦點

  • 河源市委書記丁紅都:河源爭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排頭兵
    ,在更高起點上推進「示範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全力以赴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為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作出河源努力、河源貢獻。01同飲東江水河源與深圳親緣深厚河源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有著深厚的淵源。在地理位置上,河源與廣州、深圳及香港的直線距離均在200公裡以內,是粵東西北唯一同時近距離接受三個國際都市輻射帶動的地級市。
  • 李希到河源調研:​抓住機遇加快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區,爭當融入...
    李希到河源調研:​抓住機遇加快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區,爭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排頭兵 2020-11-11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贛州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贛州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2020-12-22 15:29:02 來源:黑龍江網絡廣播電視臺 評論:0
  • ...十四五」 奮進新徵程 奮力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為韶關未來5年乃至15年的發展擘畫了藍圖,對韶關奮鬥「十四五」,奮進新徵程,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輝煌作出韶關貢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
  • 支持贛州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
    支持贛州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江西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支持贛州打造融入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若干政策措施》)於近日正式印發,這是繼省域副中心城市之後又一個為贛州量身定製的重大政策文件,是省委、省政府賦予贛州的又一重要使命。
  • 2019河源萬綠湖國際 馬拉松獲兩項榮譽稱號
    其中,2019河源萬綠湖國際馬拉松被中國田徑協會授予「銅牌賽事」稱號,同時獲得「最美賽道特色賽事」稱號。2019年12月29日,河源萬綠湖國際馬拉松在河源市體育館鳴槍開跑,賽事共吸引了來自中國、肯亞、衣索比亞、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義大利、丹麥、加拿大、美國等9個國家和地區,國內34個省級行政區,共計15801名選手參賽,吸引近8000名觀眾圍觀本次賽事活動。
  • 「圓夢小康」江西贛州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今年6月初,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將朝著將贛州打造成為革命老區與大灣區合作樣板區、內陸與大灣區雙向開放先行區、承接大灣區產業轉移創新區、大灣區生態康養旅遊後花園「三區一園」的定位,將贛州打造為江西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一幅加速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長卷,在贛南大地徐徐鋪展。
  • 對接大市場 搞活大流通 鶴翔蔬菜全力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銷售...
    對接大市場 搞活大流通鶴翔蔬菜全力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銷售市場懷化新聞網訊 7月7日,在距懷化城區20公裡的鶴城區黃金坳鎮坪星村鶴翔農業生態蔬菜基地,工人們正冒著盛夏高溫,採摘打包辣椒、黃瓜、茄子、苦瓜等時鮮優質蔬菜
  • 粵港澳大灣區:探索香港「再融入」
    如今,它的名字定為「粵港澳大灣區」。自下而上的國家戰略在珠三角,不管政商還是學界,對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並不陌生。從學術界討論到地方政府規劃,再到國家戰略的提出,珠三角從城市群到大灣區的規劃理念已經延續了二十餘年。
  • 贛州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隨著今年6月江西省政府出臺《關於支持贛州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的若干政策措施》,贛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按下「快進鍵」,一批協同發展項目「次第花開」。  「贛州與粵港澳大灣區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產業相連,是大灣區聯動內陸發展的直接腹地。」贛州發改委副主任馬曉聰介紹,贛州常年有200萬人在大灣區城市就業創業。
  • 招商引資 發展旅遊 大餘龍南全南加快融入大灣區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記者杜宇蔚/文三地主官動作頻頻加快融入大灣區發展在2019年江西省兩會上,江西提出「南下」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策略,並支持贛州建成贛粵開放合作高地和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一年多的時光過去了,從贛州市到其轄下縣市區,均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做了許多努力。
  • 2019河源萬綠湖國際馬拉松獲「銅牌賽事」「最美賽道特色賽事...
    其中,2019河源萬綠湖國際馬拉松被中國田徑協會授予「銅牌賽事」稱號,同時獲得「最美賽道特色賽事」稱號。賽事期間,15000餘名選手們奔跑在河馬賽道,領略東江美景,感受「恐龍之鄉」的奧秘,盡覽河源客家古邑的魅力風採。
  • 新起點,新機遇——港澳臺同胞盼更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新華社深圳12月1日電(記者王豐)在202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持續深化。不少港澳臺同胞表示,希望能更好融入大灣區發展,尋得人生發展新機遇。   香港青年麥騫譽與校友共同創辦的路邦動力公司已入駐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兩年,主營動感仿生機器人的研發和製造。
  • 廣東12個非大灣區地市負責人表示:融入對接「雙區」建設莫等閒
    省人大代表、雲浮市委書記黃漢標說,雲浮堅持立足「一區」、融入「一核」、協同「一帶」,對接融入大灣區、先行示範區、珠三角核心區,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主動融入、積極承接「雙區驅動效應」「雙核聯動」等外溢效應的具體舉措。我們將堅持從「交通東融」上率先突破,全力推進融入「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
  •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生態評價報告》編纂組訪談:科技金融生態的...
    在論壇上,中國科技金融聯盟、科技金融創新研究院、東莞松山湖基金小鎮、前瞻產業研究院四個單位聯合重磅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生態評價報告》(以下簡稱生態評價報告)。圖表1:《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生態評價報告》重磅發布
  • 東莞濱海灣新區融入大灣區產業鏈
    自2017年10月濱海灣新區正式揭牌以來,這片曾經荒蕪的灘涂發生了巨變,生態與產業齊飛的濱海生態智慧新城初具雛形。「濱海灣新區因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而生。近年來,新區以改革開放融入大灣區競合格局,努力把後發劣勢轉化為後發優勢,把區位優勢轉化為綜合優勢。」東莞濱海灣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羅斌說。
  • 大灣區時代下,廣佛新世界構築粵港澳生態都市生活
    位於佛山西站旁的廣佛新世界,構築粵港澳大灣區的宜居生活,配套進一步完善,價值大大提高。廣佛新世界實景,小區商業、社區及教育配套豐富。  當前,廣佛兩地提出攜手打造「超級城市」的概念,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廣佛兩地中心區域,南海區也提出了要搶抓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重大機遇,積極推進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動工,為打造廣佛「超級城市」核心區奠定堅實基礎。可以預見,「高鐵+地鐵+城軌+高速路網」的立體交通樞紐,將把同城生活帶上最便捷的快車道。
  • 沙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經濟生活圈」
    當前,沙田鎮積極對接大交通格局,對全鎮路網建設進行了系統謀劃,通過南沙大橋、沿江高速、穗深城軌等交通要道北上南下、東進西出,順暢連接珠三角東西兩岸,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經濟生活圈」。
  • 河源江東新區:奮力打造撬動河源未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平臺
    江東新區要紮實做好城市、功能、產業和江岸「四篇文章」,全力推動「三點三帶四組團」戰略發展布局,為河源「示範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做出新區貢獻。精雕細琢做好城市文章。新區圍繞「高規劃、大建設、精管理」,著力打造現代化未來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