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海東的拉麵傳奇:在全國開了兩三萬家店

2020-12-11 新華社客戶端

海東的拉麵傳奇:在全國開了兩三萬家店

半月談記者 馬千裡 駱曉飛

從「一口鍋、兩口子、三張桌子」起步,青海省海東市以回族、撒拉族為代表的各族群眾經過30年的打拼,17.8萬拉麵人在全國280個大中城市開辦了2.78萬家拉麵店,年均經營性收入超過150億元。如今,拉麵產業已經成為海東市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生支柱產業和脫貧攻堅重點產業。

來自青海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這碗面,何以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蹚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脫貧致富之路,進而改變了一方人的生活?又是如何化繭成蝶,成為中國餐飲文化的代表之一?

1

脫貧致富「一碗麵」

海東市位於青海省東部,全市173萬人,轄兩區4縣,是國家六盤山片區和「三區三州」脫貧攻堅重點地區,也是青海省貧困面積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2015年底精準識別貧困人口4.48萬戶,17.57萬人。

「吃了上頓沒下頓」「春耕時節連化肥都買不起」……這一度是當地不少群眾窘困生活的真實寫照。

上個世紀80年代,一些懷揣致富夢想的海東農民開始嘗試外出尋求商機,並敏銳地抓住了「開拉麵店」這門生意。在各級政府強力助推下,三代拉麵人藉助「親幫親、鄰幫鄰」的經營方式,讓拉麵產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壯大於全國各地。

一名工人正在往一家牛肉麵館配送麵粉 張宏祥 攝

今年50歲出頭的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白莊鎮山根村村民馬維林,是走出大山創業的第一代拉麵人。打拼了20多年的他,如今在長沙開了3家「撒拉人家」拉麵連鎖店。馬維林說:「山根村現在90%以上的人家都在外開拉麵店或者在拉麵店務工,依靠拉麵,整個村子都脫了貧。」

10多年前在深圳、天津開拉麵店掙得「第一桶金」,而後成功轉型回鄉辦企業的化隆回族自治縣農民馬勇告訴半月談記者,剛出去開店的時候,為了找合適的店面,他每天騎自行車頂著炎炎烈日沿街尋訪,有時一天要騎五六十公裡,屁股都磨出了泡。

馬勇在養殖場的包裝車間內查看流水線 張宏祥 攝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拉麵產業讓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在化隆縣群科鎮的荒山上,馬勇創辦的青海綠禽養殖場一年一個樣。從2015年開辦現代化養雞場到現在,他已經累計投資了近1億元,計劃將養雞場的規模擴大到30萬隻。

馬勇在自己創辦的青海綠禽養殖場內 張宏祥 攝

據了解,海東市拉麵產業從業人員返鄉創辦的企業有460多家,吸納就業人員近7000人。拉麵產業正在開創一條帶動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新路子。

「海東市有1.28萬戶,7.26萬名貧困人口通過拉麵產業實現了穩定脫貧,佔全市近10年累計脫貧人口的37%。」海東市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調研員馬金星說,拉麵產業收入已經佔到海東市勞務總收入的57%,特別在以勞務增收為主的化隆縣和循化縣,拉麵產業帶來的人均收入已經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

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海東市委書記鳥成雲說:「拉麵產業已經成為海東群眾擺脫貧困的『致富面』、促進社會穩定的『和諧面』、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面』、提升生活品質的『小康面』。」

2

拉麵人在哪裡,服務就在哪裡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青海省各級政府出臺了上百項政策措施扶持拉麵產業。從以縣級政府的名義為拉麵務工人員開具外出經營介紹信,到與40多個大中城市建立協商共管機制,政府部門的服務從未缺位。

海東市近年先後在拉麵從業人員比較集中的城市建立了14個流動黨支部,市縣兩級在全國設立了102個辦事處和服務站,加強與輸入地政府聯絡互動,指導拉麵店規範經營,協調解決拉麵人子女上學、看病就醫、用工社保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

今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分布在各地的拉麵店幾乎全部關門停業,絕大多數海東拉麵人在疫情防控期間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減少跨區域流動,選擇留在拉麵店經營地。海東市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每年春節期間,海東市在外拉麵人員返鄉高達14萬人左右,而今年只有1.47萬人返鄉,只佔這個群體的8.2%。在廣大拉麵從業人員的支持下,海東市疫情防控實現了「零輸入、零感染、零報告」。

不少海東拉麵人還積極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線,樹立起海東人勇於擔當、團結友愛的良好形象。

位於化隆縣綠洲生態園內的拉麵雕像 吳剛 攝

在武漢經營拉麵店的馬文德,自發組織20多人的志願服務隊,為火神山醫院運送物資、為援鄂少數民族醫護人員開辦食堂,一個月內為防疫工作人員送餐1萬多份;同在武漢經營拉麵店的武漢市化隆商會會長韓索力麼乃免費為防疫人員送牛奶,還帶頭捐款……

黨中央做出復工復產決策部署後,海東市針對返崗復工後的用工難、進料難、資金難等問題,及時派出工作組到拉麵人比較集中的城市協調解決。同時,海東市政府出臺連續3年、每年籌集1億元資金扶持拉麵產業的政策,將「拉麵貸」在2019年發放3.5億元的基礎上又增加了3億元。

2017年以來,海東市委市政府連續3年持續開展送政策法規進拉麵店活動,通過政策解讀引導廣大拉麵從業人員遵紀守法、誠信經營、顧全大局,積極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使得群眾的政策認同感大大提升,融入當地社會的理念進一步增強。而隨著拉麵人守法經營、團結友愛形象的樹立,這個群體所代表的海東地方形象和城市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3

在傳承中「華麗轉身」

第一代拉麵人以苦幹創業,第二代拉麵人讓拉麵店在全國落地開花,而在城市成長起來的第三代拉麵人,已經不再滿足於做好一碗拉麵,而是利用網際網路發展電商,推動拉麵產業做大做強。

今年27歲的韓曉峰2014年大學畢業後考上了公務員,但幹了不到一年,就辭職回到了拉麵行業,如今,他已是化隆縣都市綠洲生態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曉峰給自家的拉麵店註冊了「諾爾曼」商標,初步實現了連鎖經營。「我們不能固守於拉麵,還要想辦法通過拉麵把青海高原的綠色農牧產品都帶出去。」韓曉峰說。

「諾爾曼」拉麵店面匠韓玉龍在錄製拉麵培訓節目 張宏祥 攝

上海姌碧邇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福龍是「80後」,他從化隆老家出來後在拉麵店從跑堂幹起,現已在上海開了4家拉麵連鎖店,並用現代物流理念建立起食材配送鏈,吸納了近30人就業。

「經過三代人的努力,青海拉麵產業正實現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化隆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局長馬玉忠說,化隆縣搭建的中國拉麵網電商平臺註冊企業和個人用戶超過了5.5萬,依託拉麵網建設的電商服務中心覆蓋包括42個貧困村在內的全部鄉鎮。

化隆縣拉麵產業服務中心主任馬春雲介紹,到2020年底,網上商城將連接全國3000家拉麵店,提供一鍵下單購買拉麵廚具、食材等服務。「面對在線經濟的新機遇,從拉麵產業供應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到人才培訓體系,『網際網路+拉麵』已覆蓋到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

7月9日,化隆縣拉麵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內,一名拉麵師傅正在演播室內直播拉麵製作 吳剛 攝

今年45歲的韓光遠也從拉麵產業的快速發展中找到了新商機,從拉麵店轉行做起了拉麵相關配送項目。「我們現在面向廣州、上海、北京等10多個省市的拉麵店做餐飲食材、地方特產等配送服務,將來我們還要向以農副產品加工銷售為主的大型綜合貿易企業發展。」韓光遠說,拉麵產業已經將許多產業串聯起來,基本形成了一條種植、養殖、加工、物流和銷售產業鏈。

韓光遠在自家的食用油配送點查看配送狀況 張宏祥 攝

據了解,截至目前,僅化隆縣已經圍繞拉麵產業形成了400餘家以公司化方式運行的合作社和380多家企業,經營餐飲服務、牛羊肉冷鏈配送、調味品加工等20多個行業細分領域,帶動逾1.5萬貧困戶從事油菜、飼草種植和牛羊養殖等。

7月7日,海東市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青海拉麵產業數位化平臺」框架合作協議如期籤約,雙方將共同打造拉麵產業數位化平臺,推動拉麵產業全鏈路數位化升級,培育青海拉麵產業總部經濟,促進拉麵產業高質量發展。

海東市委副書記朱向峰說,下一步,海東市計劃組建青海拉麵品牌運營管理公司,設計註冊體現青海拉麵整體形象的商標,培育一批品牌形象俱佳、輻射帶動明顯、發展後勁充足的「龍頭企業」。

(完)

相關焦點

  • 海東的拉麵傳奇:在全國開了兩三萬家店
    上個世紀80年代,一些懷揣致富夢想的海東農民開始嘗試外出尋求商機,並敏銳地抓住了「開拉麵店」這門生意。在各級政府強力助推下,三代拉麵人藉助「親幫親、鄰幫鄰」的經營方式,讓拉麵產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壯大於全國各地。今年50歲出頭的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白莊鎮山根村村民馬維林,是走出大山創業的第一代拉麵人。打拼了20多年的他,如今在長沙開了3家「撒拉人家」拉麵連鎖店。
  • 青海:海東實現拉麵經營收入131億元
    來自海東市政府的消息,截至10月底,海東市拉麵產業實現經營收入131億元,利潤46億元,拉麵從業人員工資性收入53億元。從海東市走出去的拉麵店遍布全世界,為青海拉麵開創了一片新天地。數據顯示,海東籍拉麵人在國內279座大中城市開辦拉麵店2.83萬家,在20多個境外國家開設拉麵店39家,註冊登記拉麵自主品牌81個,品牌門店有1685家,拉麵勞務從業人員達17.96萬人,拉麵產業已成為海東市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生支柱產業和脫貧攻堅重點產業,7萬多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 海東拉麵匠變身「廣州好人」
    韓木海買接受時報記者採訪拉麵從業人員認真聽講青海新聞網訊 在廣州,說起拉麵匠韓木海買,可謂算是拉麵人當中的明星。今年10月份,「廣州好人」榜揭曉,來自海東的拉麵匠韓木海買獲得2018年10月「廣州好人」榮譽,也是黃埔區唯一一名獲此殊榮者。
  • 拉麵穿針引線「一帶一路」 青海海東驚豔亮相杜拜
    圖為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海東市委書記鳥成云為嘉賓演示拉麵穿針。 李增兆 攝中新網杜拜6月13日電 (胡友軍)拉麵可以穿針引線,味道更是美妙不凡,青海海東讓杜拜驚豔,眾多杜拜民眾豎起拇指點讚!當地時間6月11日18時,2019中國·青海拉麵演示推介暨投資洽談會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市舉行。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海東市委書記鳥成雲,阿聯皇室顧問KhaledAlblooshi,中國駐杜拜總領館經參處參贊金磊,中國貿促會駐海灣地區代表處總代表周光耀,海東市副市長劉振華等300餘位嘉賓出席活動。
  • 「中國拉麵」上雲 青海海東合作阿里推動拉麵產業數位化
    7日,阿里巴巴集團與海東市人民政府在海東籤署了《青海拉麵產業數位化平臺合作框架協議》,並舉行了阿里巴巴本地生活「中國小吃產業帶」項目全國首發儀式。啟動儀式前,雙方就共同打造拉麵產業數位化平臺,推動拉麵產業全鏈路數位化升級,打造阿里巴巴本地生活「中國小吃產業帶」項目進行了交流。
  • 亮海東特色 秀拉麵絕活 - 青海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記者 魏慧敏 實心、實料、實功夫……7月24日下午,在第二十一屆青洽會海東市主題城市館——青海拉麵暨河湟美食技藝展主題日活動上,極具特色的青海拉麵技藝展示驚豔亮相,讓現場嘉賓和市民讚嘆不已。 活動一開始,拉麵師傅們將準備好的麵粉經過反覆揉搓後,不一會兒就成了光滑的麵團。
  • 2667家店面1.9萬從業人員 看青海拉麵人的上海故事
    「縣裡的拉麵服務中心、地鐵公司、街道辦都成了我們家的親戚!」馬進雲笑著說。馬進雲的兒子前幾天去重慶參加海東市組織的拉麵經濟經營人才培訓。馬進雲說,兒子比他有文化,正在琢磨拉麵店品牌註冊和裝修設計的事情,兒子想「搞大點搞好點」。馬進雲9歲的孫女馬雪婷在一旁的小隔間裡學習,一位中年男子在給孩子輔導。
  • 「青海年·醉海東」拉麵精英雲集青海化隆爭霸演繹中國拉麵英雄匯
    比賽現場有來自青海省、甘肅省、重慶市等省市的回、漢、藏等多民族拉麵人68支比賽隊150人同臺競技爭霸。各隊參賽選手拉麵精英展技藝、亮絕活;和面、揉面、拉麵、煮麵、比賽激烈刺激,場面熱鬧非凡。地處黃河谷地北側的化隆縣是一個以回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20世紀九十年代,化隆廣大貧困農民,迫於生計,走出大山創業,依靠一碗麵,走遍全國各大城市。
  • 青海海東市與阿里巴巴集團共建拉麵產業數位化聯盟
    魯丹陽 攝   中新網青海海東7月7日電 (魯丹陽)「青海拉麵產業數位化」平臺合作框架協議籤約暨阿里巴巴本地生活「中國小吃產業帶」全國首發儀式7日在青海省海東市召開。  上世紀末,青海東部農區海東市化隆縣、循化縣、民和縣等地的農民紛紛走出貧瘠大山,憑藉拉麵技藝,通過開拉麵店謀出路。
  • 青海海東:「一碗麵」脫貧一方人
    央廣網海東12月16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段莉 馬玉芳)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青海省海東市「拉麵人」用充滿「青海味道」的「一碗麵」走出一條致富路,「拉麵經濟」成為帶動當地各族群眾脫貧增收的龍頭產業。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一家拉麵店內,拉麵師傅張榮正在忙碌,不一會兒一碗碗熱騰騰的拉麵就被端到了顧客面前。幾年前,張榮報名參加了縣上組織的勞動力轉移培訓,考核合格後,走上了「帶薪在崗實訓+創業」的脫貧道路。
  • 蘭池拉麵:中國版一蘭拉麵1個月開30多家分店覆蓋全國20多個城市
    中國版一蘭拉麵1個月開30多家分店覆蓋導語:吃貨達人朋友都知道全球最有名的拉麵叫做「一蘭拉麵」,它是日本拉麵界的網紅,24小時不打烊,曾經創下了七天七夜人們去排隊吃拉麵的金氏世界紀錄所以不管它味道怎麼樣,已經是拉麵界的傳奇了。今天我們在中國也可以吃到這碗面了,只不過由於境內監管的原因,它必須跟境內的機構合作,可是不論是從形式到內容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在中國這家店的名字叫做「蘭池拉麵」。
  • 【媒體看化隆】賦能大數據讓拉麵產業更智慧
    9月23日,農展會拉麵展區裡圍滿了遊客。經過和面、醒面、溜條、拉麵等流程,一碗色、香、味、形俱佳的拉麵擺在了顧客面前。  「湯清亮,肉酥香,面韌長。」這是來逛農展會的遊客嘗到一碗地道化隆拉麵的普遍感受。「喜歡海東這座城市,更喜歡吃海東的拉麵,一碗麵裡能體驗到海東的『色香味』。」一位外地遊客說。
  • 青海拉麵 從街頭小攤登「大雅之堂」
    拉麵師傅一邊拉麵一邊說,都顧不上抬頭。據介紹,此次海東參展的3家企業,每家平均一天能賣出1500多碗拉麵,按每碗20元計,一家店一天收入可達3萬元。一整天,青海拉麵廳的展臺前都是賓客滿座,一天下來,3位拉麵師傅也已經累得抬不起手。
  • 開拉麵店的阿三
    不不不,不是什麼「傳承幾代」「職人精神」「拉麵之神」「東京去這家麵館就對了」這樣的牛逼麵館,就是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外面看上去髒髒兮兮的小麵館。老頭叫三郎,大家都叫他阿三,在家裡排行老三。因為被人叫做阿三,於是店名也就圖省事,叫了「阿三拉麵」。留著一頭毛毛喳喳的寸頭,臉上總是一副誰也不服的表情,挺著圓滾滾的肚子,無論四季都是一件洗得發黃的白T恤的這個糟老頭,開麵館其實已經40年了。
  • 飛天拉麵:西人眼中溫哥華最傳奇的中式拉麵
    BCbay.com《舌尖上的溫哥華》美食專欄作者Ruby:在溫哥華,日本拉麵在美食愛好者的心裡佔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幾家最熱門的拉麵店:金太郎、山頭火、陣家、丸玉、元町食堂、飛彈而對於溫哥華的中式拉麵,你有沒有了解呢?在Downtown英吉利灣附近的Denman街上,就有一家叫做飛天拉麵的中式拉麵店,它在許多西人食客心目中的受歡迎程度絕不亞於上述的這幾家日本拉麵店。  飛天拉麵的英文名字叫做Legendary Noodle House,按照字面上翻譯,就是傳奇的拉麵。的確如此,如同寶貝小館是西人眼中最好吃的中餐廳,飛天拉麵也是他們眼中中式麵條的代表。
  • 夏至吃麵|青海拉麵又「拍了拍」武漢熱乾麵
    長期以來,青海拉麵與武漢熱乾麵結下了千絲萬縷的深厚情緣。「數」說青海拉面上世紀80年代至今,青海省已有近20萬名拉麵從業人員,在全國各地經營了近3萬家拉麵店,每年產值達上百億元。鼎鼎有名的「拉麵經濟」,助力青海各族群眾創造美好生活,功莫大焉!
  • 味千拉麵25家全新形象店連開,首家升級新店營收增長35%
    近來,擁有超過50年歷史的味千拉麵接連開出25家新一代門店,相繼進駐全國重點城市的熱門商場,並取得了不錯的經營成績。據了解,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味千拉麵開啟全面升級,明確了聚焦大骨熬湯,升級骨湯工藝並布局全球的戰略方向。面對瞬息萬變的商業大環境,味千拉麵也在不斷思考一個餐飲品牌的破局之道。
  • 餐飲人日記59| 神田川創始人林晨:第一家拉麵店,我虧了70萬
    19年前,彼時的杭州還沒有網紅店的概念,也從未出現過日式拉麵,創始人林晨帶著他的神田川,讓地道的日式風味走進了杭州。說起林晨,也算是杭州日料界的傳奇人物。93年他赴日留學,考入在日本被譽為「亞洲哈佛」的頂尖名校一橋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一橋作為享譽世界的研究型國立大學,林晨的考入,令日本人都肅然起敬。
  • 大美青海我的家 09 歲月流韻醉海東
    這種多民族的融合,成就了內涵豐富,形式多彩的海東人文,從而,也使得海東成為了風情獨特的民族民俗藝術集聚地。是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西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規模宏大的明朝寺院建築群。如今,全國最大的青稞釀造基地「青海青稞酒集團」就建在威遠鎮,生產的三個系列、七十多個品種的青稞酒行銷全國各地。
  • 百名面匠齊聚拉麵之鄉競技藝(附獲獎名單)
    9月29日,青海省第二屆拉麵行業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在海東市化隆縣群科新區黃河綠州生態園宴會大廳舉辦,來自全省六個市州的25家團隊,98位拉麵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