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情人節:由乞巧節「迎紫姑」演變而來,為何紫姑後來被封廁神?

2021-01-08 憶史記

導語

西方有2月14情人節,中國自古以來則有傳統的七夕情人節。但我國的七夕起初並不是情人節,而是由一種傳統的"乞巧節"衍變得來。

隨著時代變遷,到了宋代文化鼎盛時期,乞巧節就逐漸衍變成七夕情人節。那麼宋朝前的"乞巧節"是如何被改成情人節的呢?

乞巧節與神話故事緊密關聯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很多習俗跟文化無法沿襲到今天,有的保存下來後也換了當初的模樣。而"乞巧節"早於七夕節,乃七夕情人節的前身,古人又稱七姐誕、七巧節,顧名思義跟古人七姐有一定聯繫。

然而古代的七姐和鳳姐、李姐一樣,凡是後面有個姐字的多數是令人尊敬的大美女。而七姐習俗,起源於書生董永老家的龍店,當初董永家背山面湖,有一片風景秀麗的湖水相伴,當中有一處青蔥小山坡,因翠綠優美被村民譽為"思姑墩",而董永跟七仙女的愛情故事跟此地有著很多淵源。

七仙女劇照

在神話故事裡,玉帝的第七個女兒偷偷下凡遊覽,可能跑到了董永家的湖裡洗澡,結果被董永看到,為了留住美麗仙氣的七仙女,董永心生一計,趁仙女洗澡之際,就偷走了人家的衣裳,故此在陰差陽錯之下,董永終於跟七仙女有了一段美好姻緣。

可惜,仙與人不同途,就如人鬼殊途般,最終七仙女被迫返回天庭,留下董永一人單身思念。而每次董永都跑到思姑墩抬頭望天嘆息,期待娘子從天而降。

董永、七仙女畫

後來,思姑墩這個地方就成了七仙女七姐有望歸來的勝地,坊間百姓越傳越神,就形成了拜祭習俗,每逢正月的初一和十五,鄉親們就在思姑墩大搞祭祀活動,香燭旺盛,燒紙祭酒,還請來樂人奏樂,擺放數量眾多的美麗的花燈。

之後有少年騎竹馬於花燈叢玩耍,且在那裡穿花、放銃吹橫簫,女子們就抱團在香桌前舞蹈歌唱祈禱七姐回來,主要是唱一種古代彩歌,由嗓子嘹亮的女子帶頭領唱,然後其他女子附和,而該傳統活動就被當地人叫做請七姐或"團山"。

因為牛郎織女的佳話傳說,又衍變出農曆七月初七的慶祝活動名為"乞巧節",而七仙女的織女形象,深入人心,凡間女子都以她當好榜樣,故此也有不少女子在活動時,衷心祈求七姐能保佑她獲取一段好姻緣。

七夕節由乞巧節演變而來

關於乞巧節的起源,有人說大約始於先秦,成型於漢朝。文獻《西京雜記》寫:"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這裡的開襟樓指的是未央宮的漢掖庭,每當農曆七月七日這一天,漢朝皇宮的宮女們就會漢掖庭上穿七孔針,之後形成習俗人們紛紛效仿之。

該節日在漢朝正式開端後,歷經多個朝代洗禮,經過大唐盛世的薰陶,到了宋朝,受到空前文化繁榮的影響,從而演變成七夕情人節。

當時七夕節是一個體現宋朝詩詞、舞蹈歌曲、藝術審美以及表達信仰的漢族傳統習俗節日。

古代女孩過乞巧節

乞巧節在宋朝的演變,儀式眾多固定成節日

每當在農曆七月初一到初七這段時日裡,漢人就開始了以牛郎織女為主題的七夕活動,一共連續慶祝七日八晚,當中的節目繁多,花樣百出。

年輕男女且徹夜狂歡,整場大活動依次序進行,分別進行坐巧、迎巧、祭巧、拜巧以及卜巧、娛巧跟送巧等分次活動,每一個活動環節都有樂團吹簫彈琵琶敲笙調節氣氛,還有美女陪舞,熱鬧非凡。

而這些習俗儀式,都很注重乞巧的唱詞跟樂曲風格,主要突顯對中國農耕文化的崇拜。而節日中,男女穿的衣服、餐飲、祭品跟飾品、道具等等都紛紛向牛郎織女靠攏,從而形成極具原味的乞巧節。

明人仿仇英《漢宮乞巧圖》

南宋期間,有一位畫家把當時的乞巧節場面給畫了下來,起名為《乞巧圖》,使得我們深刻感受到,當時在七月初七這天,宋朝乞巧節的盛景。

通過分析,又能得出,該節日主要是以女子為中心。更加突出中國古代女子對織女的崇拜,以及對美好姻緣的渴望。

單從宋朝七夕節的活動環節來看,主要是舉行穿針引線乞巧、蛛網七巧、種生乞巧以及食巧果、渡巧、鬥巧等,這些活動一般男子都做不來,均是女子為主,刻意體現出女子的手巧。

不過就算如此,也有不少男子參加,有人男子進去的目的就是為了尋得一個鍾意姑娘,學牛郎一樣發展一段美好戀情。

宋朝學者陳元靚撰寫的《歲時廣記》有說:"七夕,京師諸小兒各置筆硯墨紙,站牽牛位前,寫"某某乞聰明",而女子則辦置針線盒,站織女位,寫"某某乞巧""。

由此看出,宋朝的七夕節,環節眾多,又多以女子為主,但也有男子參加,雙方互相祈禱心願,男的想變聰明,女的想變得更手巧賢惠,而過程中難免就有男女互動,且雙方都有一個共同心願找一個戀人。

所以在這種"七夕"節日的牽線之下,很多男女互生情愫,之後就發展成為了情侶關係。相關文獻記錄,七夕節在漢朝興起後,經過唐朝變得越加繁華昌盛,後宋朝延續唐朝的大部分習俗,使得七夕乞巧節到了就邁向了巔峰時代。

宋朝百姓安居樂業,對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更加追崇,而經濟實力又有足夠的支持,就把七夕節辦的越來越隆重,期間增設了許多節目跟習俗。

而且年輕男女更加大膽開放,均把乞巧節奉為尋求到真愛的最佳節日,想在牛郎織女的見證下,找到互託終身的伴侶,可能是受到這方面心理的影響,就使得宋朝的乞巧節,逐漸衍變成七夕情人節,並且沿襲到今天。

乞巧節女孩許願

乞巧節在南宋、北宋的區別,紫姑成了"廁神"

然而最早的七夕節受到了"迎紫姑"習俗的影響,這裡的紫姑也叫七姐,但是另有其人。古代勞動人民十分崇拜神靈,其是一種源生與農耕文明的功利迷信。

而我國古代多地均有拜祭紫姑的習俗,根據《顯異錄》描寫:"紫姑嫁給壽陽縣的李景當妾,為正室曹氏嫉妒,於正月十五晚,殺於茅房,天帝念其可憐,逐冊封紫姑為廁神"因此紫姑因禍得福,成廁所神後,就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敬仰的迎接,並且想通過紫姑佔卜。

現代人乞巧節祭祀

另外,《嶺南雜記》有載:"南雄風俗,女子每到元夕必設酒菜於月下,蓋以竹箕,以青帕覆之,以一箸倒插於箕上,兩者作書文,求問吉兇,未嫁少女,需邊唱邊拜祭,謂之"而這裡所唱的歌曲則被稱為"踏月歌"。

故此,迎紫姑又被百姓稱為迎七姐,但基於紫姑的結局,很明顯不是指董永的七仙女。之後,迎紫姑習俗繼續盛行,直到民間又傳出一個神話故事,正是董永賣身葬父,感動七仙女下凡嫁給他的愛情故事。

為此,織女的善良形象一度深入人心,眾多女子紛紛學習,所以慢慢的也稱七仙女為七姐,而老一點的婦女就叫她做七姑。

迎紫姑神

後來該習俗發展到宋朝,逐漸變成繁榮流行的七夕節。

《醉翁談錄》記載:"是日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從七月初一始,車馬嗔咽,初三,車馬不通,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這裡的潘樓正位於宋朝國都的汴京,足可說明,七夕節在當時的熱鬧程度,其人群在初三日已經圍得人車不通,到夜晚才散去,若是到初七當天,想必更是熱鬧異常。

宋朝汴京熱鬧夜景

另外,南宋百姓還會在七夕前,提前幾天準備好蔬果餅食,紅雞,禮品等互送親朋好友。

到了七夕當天的傍晚就迎來最節慶時段,此時華燈初上,萬家燈火通明,過節的人們紛紛湧入街頭慶祝,而滿城的女童,無論貴賤富窮,都會換上一身新衣服,成為整條街最靚的女。

而北宋那邊,富貴的家庭則會在七月初六白天以及七日晚上,在自家張燈結彩,自稱為"乞巧樓",還在樓閣上擺設瓜果餅蔬,肉乾美酒、文房四寶、針線、布匹等供大家吃喝玩樂。

小男孩則在表演吟詩作對,小女子就表現巧活,上香祭祀,稱為乞巧,婦女就對著月亮穿針,抓小蜘蛛藏入盒子中,第二天查看,若蜘蛛網正圓,則代表得巧了。

女孩上香祭祀

結語

縱觀乞巧節的演變過程,先是由古老的"迎紫姑"、"迎七姐"的習俗衍變得來,後來因牛郎織女的故事影響,使得古代男女們均想通過該節日祈求一段良好幸福的姻緣。

到了宋朝後,該思想跟潮流逐漸達到巔峰,此時不管是南宋或北宋的男女均十分重視七夕節,最終"乞巧節"在經過歷朝文化薰陶影響跟沉澱之後,終在宋朝大放異彩,使得宋代男女願意把渴望得到愛情的想法充分表露出來,從而形成了中國的七夕情人節。

相關焦點

  • 元宵佳節「迎紫姑」:廁神紫姑與正月十五
    元宵佳節「迎紫姑」:廁神紫姑與正月十五 2018-03-02 16  紫姑是古代神話中的廁神,也寫作子姑、廁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這麼重口味的神,原本是苦命人。她的原名叫何麗卿,據《三教搜神源流大全》載:  紫姑神者,山東萊陽縣人也,姓何名媚,字麗卿,自幼讀書,唐垂拱三年,壽陽刺史李景那納為妾,其妻妒之,遂陰殺之於廁,自此始也,紫姑神死於正月十五日,故顯靈於正月也。
  • 正月十四迎「廁神紫姑」,她的名字叫什麼?這個神靈如何認定的
    過年迎神敬神文化,是從臘月就一直貫穿始終的,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但是大多數民間所迎的俗事神及道教神,都會在除夕之前迎接。尤其是與家宅六神中,門神、戶尉、土地神、灶神、井神這五位,在臘月二十三之前就會敬奉,為何唯獨「家宅六神」中的廁神,要到正月十四才迎接?
  • 古代民間祭祀廁神紫姑的習俗
    中國古代有正月十五夜祭祀廁神紫姑的習俗。這一習俗據說是以真人真事為依據的。《顯異錄》記載:「紫姑,萊陽人,姓何名媚,字麗卿。壽陽李景納為妾,為大婦曹氏所嫉,正月十五夜,陰殺於廁間。上帝憫之,命為廁神,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於廁間迎祝,以佔眾事。」
  • 大多數人不知道的廁神——紫姑神
    每當上元節的時候,居家婦女便要迎廁神。說起來風俗很奇怪,節前的一天,鄧糞箕一隻,飾以釵環,簪以花朵,另用銀釵一隻插箕口,放在坑廁側設供。同時,另設供案,點燭焚香,讓小兒輩對它行禮。紫姑(廁神)的由來說法一:最早的關於紫姑的記載,見於南朝劉敬叔的《異苑》卷五,說紫姑神早已有之,她原是一戶人家的婢妾,因被主婦所嫉恨,總讓她幹髒活加以折磨。
  • 廁神紫姑(故事篇)
    於是在祭祀時,要取一隻新的糞箕,用釵環裝飾,簪上花朵,插上筷子,用一支銀釵插在箕口上,糞箕這時便是紫姑的化身。對的,那個時候還沒有紫姑的神象,都是用扮好的糞箕來做為紫姑的化身。祭祀廁神的工作都是由女性來做的,裝扮好糞箕後由兩名婦人將糞箕抬到糞坑邊,放在供案上,點燭焚香祭拜。另在香案上擺上沙盤,左右由兩位女子扶住,扶箕的女子將箕口對著沙盤。
  • 百神傳說之廁神紫姑
    廁神,民間司廁之神,主要供奉的有,紫姑(坑三姑娘),戚姑,後帝,三霄娘娘等。廁神能先知,人們多迎祀於家,佔卜諸事。
  • 春節習俗:元宵節 迎紫姑 走百病 巴烏節[圖]
    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佔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 正月十五 元宵節 送孩兒燈 迎紫姑 走百病 偷菜節 巴烏節
    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
  • 元宵前夜迎紫姑,問良緣子女桑蠶農事,佔卜兇吉禍福
    正月十四日,對婦女們來說,有一項奇特的娛樂——迎紫姑。清代詩人姚瀚寫有一首《紫姑詞》,對少女們月夜迎接紫姑的衣著裝束、物什用具、行祈步驟寫得具體生動。其詞曰:池陽女兒十六七,翠袖紅襦嬌欲滴。歲歲年年接紫姑,東家姊妹西家集。紫姑轎,出新奇,兩竿湘竹一張箕。
  • 廁神傳說之紫姑顯靈
    曲氏一看正是廁神紫姑,同供奉的神像一模一樣。原來是廁神救了自己。原來糞坑也是廁神的管轄範圍,今天看到曲氏要屈死在     裡面,所以顯靈救人。     廁神紫姑出身小妾,被大夫人害死在茅房,後來天庭玉帝憐惜她,就封她為廁神,專管人間廁所之諸事。     廁神紫姑看曲氏善良賢淑,無子無女更是可憐,就決定救人救到底。於是紫姑趁天晴時就架起一朵祥雲向南海觀世音的紫竹林飛去。
  • 史上最「重口味」的神:廁神「紫姑」法寶是糞 還能佔卜吉兇
    正月十五是元宵佳節,在漢族的傳統中,這天還是「迎紫姑」的日子,只是這一古老的傳統如今已幾乎中斷。紫姑是古代神話中的廁神,也寫作子姑、廁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這麼重口味的神,原本是苦命人。傳說中的廁神紫姑也是受壓迫者,作為壽陽刺史李景的妾,每每被大老婆嫉妒,最後被大老婆秘密殺害於廁所中。民眾對弱者的同情是無力的,只能將這個女子敬奉為廁神,讓她的冤屈有所補償,這種精神層面的慰藉,儼然是似曾相識的「底層關懷」,也實在是太無力了。紫姑的冤屈,沉沒於幽暗的廁所,據說後人如廁時,常聽到她的哭聲,《搜神記》中說廁神紫姑「魂繞不散,如廁,每聞啼哭聲,時隱隱出現,且有兵刀呵喝聲。」
  • 紫姑不僅是「廁神」,更乃是生育之神,關於她的故事盡在此處
    在我國以紫姑為廁神,最晚在六朝時就已經出現了。據劉宋時人劉敬叔《異苑》所記:世有紫姑神,古來相傳,本是人妾,為大婦所嫉恨,常役使她做哪些打掃茅、豬圖一類又髒又苦之事,至於其他虐待更是家常便飯。某年正月十五日,她冤憤自盡。
  • 四川傳統文化習俗:元宵迎紫姑、祭門戶、抱蠶神
    元宵迎紫姑童兒放學店未開,家家鑼鼓喧如雷。新年風物幸無事,買的元宵燈未試。夾雨夾雪七五三,更將走馬為筱驂。迎春既過復迎喜,爆竹燒殘鬧房巳。更縛風鳶一尺長,街頭又看東風起。元宵節迎紫姑魏晉時期元宵節中又增添了祭門戶、抱蠶神、迎紫姑的內容。至隋唐時期元宵作為節名」正式出現,以後各代沿襲至今。
  • 煮豆粥與迎紫姑
    後來,人們在正月十五煮粥祈禱,把肉蓋在粥上面,爬上屋供送給神,口裡禱告說:「登上高處的粥,抓住老鼠的頭。看你還敢不敢來,等著三蠶老(養蠶的地方官)收拾你吧。」正月十五還有一種習俗,就是晚上迎紫姑,來佔卜即將到來的蠶事好壞及其他兇吉。紫姑,是中國神話中的廁神名。《異苑》卷五載:「世有紫姑神,古來相傳是人家妾,為大婦嫉,正月十五氣憤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
  • 元宵節活動大盤點之送孩兒燈、迎紫姑
    元宵節活動大盤點之送孩兒燈、迎紫姑 來源: 房天下綜合整理   2012-01-30 14:37 [摘要]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
  • 「元宵女神」紫姑神的傳說
    舊時每到正月十五夜間,家中的婦女兒童就會帶著樹枝木棍一類東西,來到廁所豬欄一類陰暗汙穢的角落,小聲呼喚著紫姑神的名字。據說當樹枝的一頭下沉的時候,就代表這位女神已經到來,可以詢問這一年的運勢了。這就是迎紫姑,在有些地方,人們還會為紫姑神製作小小的神像,格外簡單小人偶,穿的往往是紙糊或者破舊的衣服。
  • 第八十二回:最不可思議的仙神——紫姑
    說法二《顯異錄》:「紫姑,菜陽人,姓何名楣,字麗卿。壽陽李景納為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陰殺於廁中。天帝憫之,命為廁神。故世人作其形,夜於廁間迎祀,以佔眾事。俗呼為三姑。」,翻譯過來也就是:紫姑,姓何名媚,字麗卿,山東萊陽人。武則天時,壽陽刺史李景害死何媚的丈夫並把何媚納為侍妾,引起李景的大老婆的妒恨。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夜裡,大老婆將何媚「陰殺於廁中」。
  • 【中國古代神祗文化】美麗女子為何偏偏被封為「廁神」?
    舊時的元宵節流行祭祀紫姑神的習俗,紫姑神即家神「廁神」。女子迎紫姑祭紫姑,佔卜眾事,祈求紫姑多加保佑,賜福降祥。  紫姑何以成為廁神?據南朝宋人劉敬叔《異苑》載:紫姑本是一個地位低下的小妾,遭大婦妒忌,對她百般虐待,正月十五夜死去。於是人們在廁邊或豬欄邊迎祭紫姑,據說紫姑能佔卜眾事,對未來、蠶桑都能預先告知。而《顯異錄》中說得更為詳盡具體:紫姑是唐代萊陽人,姓何名媚,字麗卿,壽陽刺史李景納何媚為妾,李妻妒忌何媚年輕漂亮,於正月十五偷偷在廁所裡將何媚殺害。天帝憐憫何媚的悲慘遭遇,封她為廁神。
  • 春節小心消化不良:印度的廁所革命與中國的廁神紫姑
    如果說灶神是民間百姓最重視的「五神」之一,那麼,最輕視的「五神」之一是誰?無疑就是廁神。廁神是一位女性,在「神」的世界屬於特別的存在。其實,廁所很重要。在我們的文化中,廁所又被叫做溷藩、茅廁等。 如廁問題很重要,特別是春節、過節期間,吃的好東西太多,消化不良問題每年都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