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對於孩子的生長發育尤為關鍵,但睡對了養精神,睡錯了傷身體。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孩子的生長發育,離不開充足的睡眠,除了夜間的休息之外,我國普遍都還存在睡午覺的習慣,但是,一旦睡眠方式掌握不當,不僅不能起到「充電」的作用,還會對其健康產生危害。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童童今年三歲了,父母工作忙,從出生起就一直由奶奶帶。打小身體就不太好的他,身高個子也都比同齡人要落後一些,對此,童童奶奶內心別提有多著急了。
聽聞小孩子多睡覺就能長個子,於是奶奶每天都監督童童睡午覺,只要童童不自然醒,都不會去「打擾」,漸漸的,童童的午睡時間逐漸從半小時,增加到了兩三小時,有時候甚至還直接睡到了吃晚飯。
可是,幾個月過去了,童童的個子沒見長,精神卻越來越差了,每天都是無精打採的,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來。
感覺到不對勁之後,奶奶帶童童去了醫院檢查,醫生在詳盡了解童童的日常習慣情況之後,告訴奶奶,孩子這是睡多了。
同時醫生也告誡童童奶奶及其他就診家長,孩子睡午覺有這三個壞習慣,會讓孩子越睡越疲憊,大腦和身體發育甚至可能受到影響,一定要避免。
1、時間過長
不同於夜睡,午睡只是一個「調劑品」,幫助身體進行短暫的充電,如果時間過長,肌肉長時間處於鬆弛狀態不活動,易導致血液;流通不暢,導致大腦供養不及時,增加醒後疲憊感,影響到神志,使得思維越來越遲鈍。
此外,人體一天的睡眠時間是有限的,如果白天睡得過長,勢必會壓縮夜間的睡眠時間,但後者正是促進生長發育的關鍵激素——生長激素的快速分泌期,如若被打擾抑制,將會白白錯過長高的機會,身高發育受到影響。
幸孕姐小貼士:
隨著月齡的增加,寶寶午睡時間需逐漸減少,具體看參考:
2-3月齡寶寶:午睡5小時為宜;
4-6月齡寶寶:午睡3小時為宜;
7-12月齡寶寶:午睡2小時為宜;
2-3歲寶寶:午睡1小時為佳;
3歲以上的寶寶:午睡半小時至1小時。
2、趴著睡
長期趴著午睡,不符合人體的結構力學,易阻礙體內血液流通,導致大腦供血減少,引發頭暈等不適情況。
此外,孩子的脊柱尚處於發育階段,這種睡姿一導致脊柱呈彎曲狀態,緊繃得不到休息,導致其出現僵硬、肩膀痛等不適。
對此,父母需要及時糾正孩子的這種不當睡姿,需保證其頭部不受擠壓,如果不能在床上小憩,最好呢個準備U型枕,讓孩子背靠著睡覺。
3、吃完就睡、醒來就學
這是我國小、初、高中生的常態,但是對身體的隱患極大,不利於高效學習。
人在吃飯之後,為了幫助消化食物,體內的血液會集中在胃部,就會導致大腦血液水平隨之降低,產生疲勞、睏倦的感覺。
如果吃完就睡,易加重大腦缺氧的情況,使得這種不適感翻倍增加,醒後頭暈、頭疼。
而在醒後,身體機能從休眠狀態恢復到正常的工作狀態,需要一定的時間調整、緩衝,如果缺乏這一時間,反而會使得學習適得其反,效率事倍功半。
父母如何讓孩子睡好午覺
正常情況下,適當的午睡可以提高孩子下午的精神狀態,所以父母一定要利用好這段時間,為孩子的學習生活、生長發育助力。
1、養成良好的睡眠規律
良好的睡眠規律是孩子睡好午覺的關鍵,父母日常儘量讓孩子在同一時間午睡,讓機體養成這樣的生物鐘,否則,雜亂無章、毫無規律的午睡,對孩子來說,毫無質量可言,反而讓身體更難受,增加疲憊感。
2、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首先,需要讓孩子在飯後半小時再進行午睡,睡前不宜讓其情緒處於過度興奮或低落的狀態,確保以良好的機體狀態進入睡眠。
其次,在孩子睡眠途中,父母也需要周圍出現刺激性環境,例如強光直射、噪音過大等,給孩子營造安穩的睡眠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