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地下隱藏著一座600多年的元朝皇宮殿,探索紫禁城的前世

2020-12-17 陌上花開兩相思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說起故宮,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故宮是這些歷史最好的見證者。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每天去旅遊的人不在少數,最出名的兩個景點應該就是萬裡長城和故宮了,如果你來北京不來這兩個地方看一下那就相當於白來了。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故宮對外開放迎來了非常多的人的觀賞,讓人們對這座神秘的宮殿有了更多更全新的認識,故宮是明朝和清朝兩代皇帝的皇家宮殿,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先後有過24位皇帝在宮裡居住過,但是在明朝和清朝之前,還有建立了80多年的元朝,而當時的元朝的首都就是在北京,被稱為元大都。一直以來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歷史學家,那就是在一些歷史資料裡面,記載了元朝首都就是在如今的北京,但是目前為止除了故宮之外,並沒有發現其他的皇家宮殿。直到2016年的夏天,故宮博物館的專家終於確定了元朝的皇家故宮遺址,竟然一直埋藏在故宮下面,就在故宮的慈寧宮花園底下,這令在場所有人都感到震驚。

在2016年的夏天,故宮博物館的專家學者找到了這座元朝的皇家宮殿遺址之後,發現裡面保存了很多完整的瓷器,還有一些碎片,在對這些瓷器碎片進行分析之後,更加確定了這個遺址就是元朝宮殿的遺址。而專家們也還原了當時的場景,可能是元代宮殿之所以消失的無影無蹤,是因為明清時期為了修建新的宮殿需要重新打地基,就將原本的宮殿拆除,只剩下慈寧宮花園底下的這一座沒有被拆,所以才得以保存下來。而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還是有很多歷史疑問沒有被解開的,但是相信隨著考古學家們的努力,這些疑問終將會被打開。

不過現在考古專家也不敢繼續挖掘了,因為畢竟元朝宮殿是在故宮的地底下,故宮原本的建築結構是比較複雜的,希望在不破壞原有基礎建築的基礎上,讓元朝大內宮殿重見天日,而這對於考古發掘的難度是相當大的。所以現在考古學家都達成了共識,發現遺址先不要急於往下挖掘,要謹慎的揭露出其大概的位置、性質等,最終拿出一套科學研究保護髮掘方案!我們也希望可以通過考古學家的努力,能夠讓地下宮殿早一點浮出水面,讓更多的人可以一睹元朝宮殿的風採。

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如果去故宮遊玩的話,一定要去慈寧宮花園看一看,據說這片遺址保存的還算完整。今天的內容小編就跟大家分享到這兒了,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故宮地下隱藏著一座宮殿?直擊故宮發掘現場,圖9是最重要的發現
    除了發現大量瓷器碎片外,考古人員得出可一個結論,就是故宮下面隱藏著一座宮殿的遺址,即元朝宮殿遺址。【考古人員在清理土層】通過對土層年代進行定位,考古人員發現最上層為清中期的磚鋪地面和磚砌排水溝;中層為明後期的牆、門道基址、鋪磚地面、磚砌磉墩和明早期的建築基槽;最下層的素土夯築層和夯土鋪磚層基槽。這些發現為故宮修建歷史提供了實物證據。
  • 紫禁城的前世與今生
    北京故宮今年有一件大事。什麼事呢?600年大慶。 故宮,600歲了。一次差點被人刺殺的朱棣突然意識到舊都南京的危險,當時蒙古大軍再度逼近長城,於是朱棣想到一個一箭雙鵰的妙計,就是放棄南京,遷都到自己住了20多年的北平,改名北京。朱棣原先是藩王,在北平住的是藩王的宮殿,現在是皇帝了,需要建皇宮,這就有了現在這個故宮。
  • 這16本書,帶你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
    2020年,正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之際。這座歷經六百年風風雨雨的紫禁城,默默見證了朝代更迭、榮辱興亡、西風東漸、振興中華的歷程。故宮是一座燈塔,更是華夏文明的匯集地,一代一代華夏兒女,都能在深厚的歷史和文化中,汲取養分和力量。本書單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讓我們一起跟隨故宮院長和學者們的文字,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一起聆聽故宮文物背後的故事,感受歷史的沉澱,再次驚嘆中華文化的偉大與獨特。
  • 北京故宮與南京明故宮哪個大?專家稱實地測量才算
    儘管朱元璋當年在南京營造的皇宮已經化作了塵土,但伴隨著不斷考古,人們還是可以摸出一些道道,尤其是紫禁城的輪廓也逐漸清晰。紫禁城中最宏大的「金鑾殿」奉天殿不久前也被考古專家們「尋」到,根據現場測定,奉天殿臺基南北兩端長達75.5米,這讓人們不禁想到:要是南京明故宮沒有被毀,該是多宏偉。
  • 故宮太和殿是紫禁城裡最彰顯皇帝至高無上皇權的「金鑾殿」
    故宮裡大小房間號稱9999間半,據考證8000間左右,能叫宮殿的有70多間,其中最大最高最重要的一間,就是太和殿。位於前朝三殿之首,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先後被稱為「奉天殿"、"皇極殿」,順治二年(1645年)改為太和殿。
  • 故宮600年大展來了!紫禁城屋脊上的神獸搬下來給你看!
    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終於來了!此次展覽名稱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將於9月10日-11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開幕。布展現場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紫禁城宮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2020年,紫禁城建成已整整600年。紫禁城宮殿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這裡是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
  • 故宮養心殿為什麼總是潮溼陰冷?專家掀開地磚,佩服古人的智慧
    《過華清宮》李約:「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猶有樹長生。」故宮,一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古代宮殿,皇家建築。它經歷了兩個王朝的興衰覆滅,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交替。提到故宮,大家都不陌生,我們都知道它以前是帝王的宮殿,當時它有一個霸氣又好聽的名字——紫禁城。清朝滅亡,新中國成立之後,紫禁城內無人居住,為了保護這座具有中國歷史文化代表的建築,便更名為故宮,變身為旅遊景區,派專人看守搭理,人們可以進出參觀遊覽,想像一下古代帝王的日常生活。
  • 歷史中的紫禁城——故宮
    提起故宮,很多人會沉迷於他的輝煌,然而等到夜深人靜之時,當人聲鼎沸歸於平靜,這時的故宮便回到原本的紫禁城,「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正是描寫了故宮往日的悽涼。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 與歷朝皇宮相比,明清紫禁城原來那麼小?
    紫禁城,也就是現在的故宮,乃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城,有著近五百年作為皇宮的顯赫歲月。似乎比秦鹹陽,漢長安、洛陽,南朝建康,隋唐長安都要長久和輝煌。很多人都去過故宮,都會被故宮的金碧輝煌、綠瓦紅牆、高閣大殿彰顯出來的皇家氣度所折服,以為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座皇家宮城。
  • 600年的記憶:紫禁城歷史上的幾個關鍵詞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皇宮,它是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它不僅擁有中國古代最宏偉的宮殿建築群,還擁有一百八十餘萬件珍貴文物和大量的文獻檔案,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印記,是中華民族記憶傳統、傳承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
  • 故宮600年特展開幕:排隊給故宮「過生日」,觀展攻略來了
    紫禁城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到今年是整600歲生日。所以你能懂了,在600歲時最美好的祝福,就是希望它擁有更多的600年。為什麼要和孩子來看這個展覽?如果說走在紫禁城裡,是透過建築了解歷史,這個大展是將紫禁城的「時」「空」壓縮,把600年的故事向你完整講述了一遍。展覽結構展覽整體分為三大主題: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
  • 這個地方竟然隱藏了600多年?
    故宮跟長城都是中國令人驚嘆的宏偉建築。故宮的面積七十二萬平方米,剛建成的故宮有一萬多個房間,經過這麼多年的時間,現存的房間數量也有八千七百多間,在故宮裡穿梭仿佛自己的了古代。它見證了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的興盛和衰落。而它保存完好的建築,更是我國非常珍貴的財富。
  • 穿越600年看紫禁城:"太和殿脊獸"亮相
    今年,紫禁城迎來了600歲生日。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木質宮殿建築群,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巋然屹立了600年。在這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發生了無數故事。當下,故宮邀觀眾登午門城樓,賞金色屋頂層巒起伏,轉瞬看盡600年。
  • 明清兩代同皇宮 紫禁城來顯大同
    本文只是撿重要的建築說明一下,其他的暫時不說了,有興趣的可以實地參觀,畢竟以前老百姓可不能到皇宮裡面隨便遛遛彎。我們的故宮,以前叫紫禁城,是世界三大宮殿之一。(其他兩座是俄羅斯克裡姆林宮,法國的凡爾賽宮)。
  • 《紫禁城100》及《最好的皇宮》新書發布會舉行
    11月2日,故宮出版社在故宮博物院紫禁書院召開《紫禁城100》及《最好的皇宮》新書發布會,會上在展示兩本新書特點特色的同時,對外展示過去多年合作的故宮文化教育推廣的成果。其中,《國家藝術·十二美人》及《在紫禁城》分別獲得了2012年、2014年「中國最美的書」稱號。  故宮出版社總編輯趙國英著重向大家介紹《紫禁城100》、《最好的皇宮》兩本新書的特點、特色。《紫禁城100》在今年出版,以賀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院慶。
  • 你去過故宮嗎?那你知道它為什麼又被稱為紫禁城嗎?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 朱棣為何在紫禁城後面堆起一座煤山?景山對於明王朝有何特殊含義
    而建都北京,修建紫禁城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處理元帝留下的延春閣。元世祖在漢學大家謀臣劉秉忠的輔助下,以銀錠橋為中心,建設元大都。元朝大內的正殿為大明殿(不得不說這個名字起得實在是……),大明殿後就是延春閣,是元帝和皇后日常起居之處,朱棣怎麼可能讓這個晦氣的建築留在自己皇宮的後院?
  • 故宮那麼大,會不會有密道和地宮?也許你該從故宮的地磚開始了解
    紫禁城可以說是北京的象徵,也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在輝煌時期成就的展示。遊客的目的是了解古代帝王的生活,探索祖國的繁榮昌盛。今天的紫禁城只開放了一小部分。這個不發達地區仍然充滿了神秘。畢竟,過去是無法挽回的。
  • 紫禁城600年——所有過去 皆是未來
    我叫紫禁城,  明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皇帝頒布詔書,昭告天下:創建宮室……今以告成。這一天是1420年12月8日。  今天,2020年12月8日,我迎來600歲生日。  我有世界最大宮殿建築群: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 工匠翻修故宮,意外發現「地下宮殿」,六百年前的傳言果然是真的
    順治帝將清朝京城定在北京之後,便開始派遣工匠重新修繕紫禁城,這項修補工程耗時50餘年,在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在康熙之後紫禁城也一直在不斷地擴建整修,這才變成了現在恢弘大氣的故宮。但民間傳說其實在明朝朱棣開始修建紫禁城之前,北京城中就已經有了一座氣派的皇家宮殿,那便是忽必烈將元朝都城定在大都(北京)之後建立的元朝皇家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