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伴隨我們的文化一同進步,如之前茹毛飲血時代,吃生肉的習慣已不復存在,但在西餐裡還有一些半生的肉。實際上因為中餐文化與西餐文化不同,當我們在描述食物美味時用到的語言短語都會不一樣。
舉個簡單例子,我們在形容一道菜好吃的時候可能說「你是怎麼做的,味道就好像出自餐廳廚師之手」而老外在描述一道吃好吃的時候會說「這道菜就像家庭大餐。」食物不同,文化不同在描述兩種食物的語言上顯然也會不同。
於是在國外問答網站上就有老外提問了:在描述中國食物味道或烹飪時,哪些短語至關重要?其實我們在描述中餐食物味道時會說:芳香四溢、香飄十裡、油而不膩、香脆可口、鹹甜適中、甘脆爽口等等,這些詞彙形象生動的描繪了食物美味。在烹飪方面,我們可能會說:水磨工夫、巧奪天工、手藝精巧、心靈聰慧、手藝工巧等等,當然像中餐這些描述食物味道,烹飪的短語或者是詞彙,老外是很難理解的,即便是一些老外掌握了漢語也很難放入特定的環境中使用。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關於老外的提問:在描述中國食物味道或烹飪時,哪些短語至關重要?一些老外是怎麼回答的?有老外的回答亮了。
有外國網友回答道:色香味俱全,意味著食物的屬性必須包括顏色、味道、氣味、紋理。據我所知,這句短語,適用於你吃到任何美味的中國食物,但實際很少有人知道它代表什麼。
還有老外的回答亮了,他說道:在中餐館吃飯的時候,我常聽人說「好吃的炒鍋」來形容熟食。它的字面意思是「炒鍋食物的本質」。很難描述你是否從未品嘗過它,但食物的加入賦予了新鮮美味。大部分中國菜都是由均勻切碎的蔬菜和非常快速烹製的極高熱量的肉類組成。這種右手烹飪風格帶來了「炒鍋」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無法實現的。
還有老外的回答亮了,他說道:熾烈的火焰,呼吸的炒鍋。想想烤多汁的牛肉或海鮮,清爽而潮溼的蔬菜或美味的炒飯。將炒鍋想像成「炒鍋的氣息」當炒鍋將火能噴射到炒菜中時,給食物帶來獨特的濃縮風味和香氣。幾乎難以形容這種味道是烹飪的絕佳品質。
關於形容中國菜美味的短語,還有老外的回答亮了,他說道:看起來不錯、聞起來很好、我餓了、這是驚人的、它是有營養的、它介紹了食物的成分、每個功能的食材、影響食物味道順序調味品、烹飪的時候、掌握熱、食物的獨特性等等。
還有網友指出了正確答案:首先,記住這五個詞:苦,辣,酸,甜,鹹。這五個詞在漢語中經常用來形容味道。我們往往認為吃起來苦的食物對身體有好處,比如苦瓜。在一些內陸地區,辛辣食物是人們的最愛。酸的食物對消化有好處。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喜歡吃甜食。像中國燻肉這樣的鹹味食物是一種保存肉和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