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多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反之,家長注意這3點

2020-12-16 園園媽育兒日記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不會爬就跨入了走的階段,有的家長還特別驕傲,覺得孩子特別棒,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先爬然後再走,而自己家的孩子卻不用經歷爬行階段。

小玉的兒子現在10個月了,和兒子一般大的孩子都在家裡爬來爬去,而小玉家兒子死活不爬,而且小玉見兒子不爬也就沒有讓孩子爬行,直接扶著兒子練習走路了。

每次和同齡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小玉感覺特別有優越感,因為別人家孩子都在地上爬,唯獨自己的兒子在練習走路。每次小玉都會說一句:「我家兒子就是棒,直接練習走路」

小玉的兒子從很早就開始練習走路,確實在小玉的幫助下,兒子1歲的時候可以放手自己走路了。

和兒子同齡的夥伴也在這個階段學會了走路,可是唯一不同的一點就是,小玉發現自己的兒子會走路之後總是摔跤,不是摔自己的頭,就是摔後腦勺,看著兒子走路真是提心弔膽。而那些經歷過爬行的寶寶,走的特別穩,他們摔的時候,都知道要蹲下,從來不會摔到自己。

有次小玉帶兒子去醫院體檢,問到兒子走路總摔跤的這個問題,醫生反問小玉:「寶寶是先爬再走,還是先走再爬」?小玉特別驕傲的對醫生說:「我家兒子可厲害了,沒有爬行就直接會走了」。本想著醫生會誇獎自己家孩子,可是沒想到醫生卻對小玉說:「你這家長太糊塗了,孩子之所以摔跤就是因為沒有經歷爬行,回家繼續給寶寶練習爬行去吧」!醫生的話讓小玉半天沒有緩過神來。

一、為什麼有的孩子沒有經歷爬行這個階段

1、家長不讓孩子爬

有的家長在寶寶小的時候,一不讓寶寶趴,二不讓寶寶自己玩,有事沒事就喜歡抱著寶寶,限制了寶寶的自由。等到寶寶大一點寶寶想要爬行的時候,家長又覺得地上髒不衛生等情況限制孩子的爬行,整天就知道抱著孩子,不讓孩子著地,就這樣錯過了孩子爬行的最佳時期,孩子錯過這個階段也就不願意爬了。

2、孩子不會爬

有的孩子不是不想爬,而是想爬卻不會,而這個時候家長又沒有方法,沒能及時幫助孩子解決不會爬的原因,於是孩子就這樣錯過了爬行的階段。還有的孩子不想爬,只要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哭鬧,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哭,只要孩子一哭家長就抱起來,孩子形成了習慣,爬行這個階段就這樣錯過了。

3、家長認知錯誤

有的家長從小就開始讓孩子練習站立,家長覺得這樣可以練習孩子腿部的力量,孩子腿有勁,將來能夠長的高,家長讓孩子一直站,導致孩子習慣了站立這種模式。等到該爬行的時候,孩子的肢體特別不協調,腿不會打彎,孩子爬起來自然會費勁,所以孩子也就不願意爬了。

可能有的孩子比較懶,確實不願意爬行,一讓孩子爬孩子就哭鬧,這個時候家長可不能心軟,因為家長一旦心軟,孩子就學聰明了每次就會用哭威脅家長,這樣孩子就不用爬了。可是古話說的「三翻六坐八爬」是有道理的。

二、爬行對孩子的好處

1、有助於大腦的發育

爬行有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因為寶寶在爬行的時候可以去接觸各種各樣的東西,孩子看到的、摸到的、都會通過觸覺傳遞到孩子的大腦裡面,孩子大腦接受到刺激之後就會形成記憶,等到下次再碰到這種東西的時候,孩子就知道該怎麼辦。

2、有助於骨骼肌肉發育

孩子爬行的時候可以鍛鍊孩子骨骼肌肉的發育,孩子剛開始爬行是匍匐爬行,這個時候孩子的全身都在用力,身上的肌肉在孩子爬行的時候就得到了鍛鍊。漸漸地孩子的肌肉力量達到之後,孩子開始試著用手膝爬行,這個時候就練習到了孩子的骨骼,上肢、下肢以及腰背部都能得到鍛鍊。

3、協調能力好

孩子爬行的時候,剛開始是平地爬行,當孩子爬的特別好了之後,平地爬行已經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於是孩子就開始找各個不平整的有障礙的地方爬行,這個過程特別鍛鍊孩子身體的協調能力。孩子遇到障礙的時候,會想先抬胳膊還是先邁腿呢?孩子練習的多了不只是對孩子的肢體協調有幫助,孩子大腦的統合也會越來越好。

其實孩子不會爬就直接走,跟家長有很大的關係,家長根本就沒有意識要練習孩子的爬行,更沒有意識到爬行對孩子的重要性。

三、家長該如何練習寶寶的爬行

1、抱多趴

家長要想讓寶寶在該爬行的月齡會爬,家長從寶寶小的時候就要開始著手,在寶寶小月齡段的時候,家長要少抱多趴,從小練習寶寶背部以及頸部還有上肢的力量,孩子的力量達到了,等到爬行的時候才願意去爬。

2、小推車練習法

寶寶到了爬行的月齡,還不會爬的話,家長可以給寶寶用小推車練習法,把寶寶的腿抬起來,讓寶寶用上肢來支撐。練習寶寶上肢和腰部的力量,家長也可以抬著寶寶的腿,讓寶寶向前走,這樣可以練習寶寶上肢的協調能力。孩子的上肢力量能達到之後,孩子爬行也就簡單了很多。

3.毛巾練習法

有的寶寶不會爬行,是因為腰部力量不足,所以寶寶的肚子抬不起來,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用毛巾幫助寶寶爬行。用毛巾從寶寶的肚子下方穿過,然後家長抬起毛巾的兩頭,給寶寶的腰部一些力量,讓腰部抬起來,這個時候家長在前面用玩具引導寶寶,一點點往前爬。

針對寶寶的爬行家長可不能忽視,爬行對孩子的成長階段至關重要,孩子一旦錯過爬行後期整天的運動能力都會受到限制。還有孩子雖然會爬但是量達不到的話也會影響孩子將來的運動能力。所以家長不僅要教會寶寶爬行,還要監督寶寶爬行足夠的量才可以。

今日話題:你的寶寶是先會爬,還是先會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一般的小孩都是先會爬,再會走,為什麼有的小孩先會走路不會爬?
    先會爬再會走和先會走路不會爬,是孩子成長過程都有可能出現的成長狀況,按照一般發展規律來看,孩子一般都是先會爬再會走,那麼孩子成長過程這兩種情況究竟有什麼區別?2、想像能力也會有所不同:爬行中寶寶的空間思維意識得到開發,他們會把平面的物體轉換成現實中的立體圖案,大腦和小腦的神經得到密切配合,這非常有利於寶寶大腦發育;3、好奇程度也有所不同:爬行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寶寶好奇心理,先爬行的寶寶他們的敏感意識和感官能力都會更突出。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在很多人認知中,小孩子應該都是先學會爬然後在會走,可是真正有過孩子的父母才知道,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啥差別?李玫瑾:差別很大
    ,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是這樣,有的孩子是先會爬再會走,而有的孩子直接跳過了「爬」,直接就會走了。對此還有了不曉得爭議,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爬就走說明更聰明,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孩子究竟是「不爬就走」還是「先爬後走」,有著很大的區別。
  • 「先會爬」和「先會走」的寶寶有啥區別?四方面差異明顯,別大意
    不是所有孩子的成長,都會遵循這樣的的規律,有時候寶爸寶媽的幹預,也可能會讓孩子的能力,超前或是落後。就拿孩子爬這件事來說,按理說應該是先會爬再會走,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沒有爬行直接到走的階段,但據說不會爬行對寶寶的影響還挺大。
  • 「不爬就走」與「先爬再走」的孩子,有何不同?三點差距逃不開
    然而,並不是所有寶寶都能學會爬行的,有的家長可能發現了,自家寶寶還不會爬呢,就直接開始走路了。 甚至見到這種情況,家長們還覺得很驕傲,認為這說明孩子智商高,長大後肯定非池中之物,大有出息。 那麼,這種觀念是否正確呢?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差距真大,家長要懂
    有了孩子後,天天照顧孩子非常辛苦,不過當看到孩子慢慢地長大,又覺得很有成就感、喜悅感。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身體發育快慢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孩子五六個月會坐起來,但有的孩子卻不能,直到七八個月才能做到這個動作。孩子學走路也是如此,有的快有的慢。
  • 先爬後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有何不同?將來3方面差距明顯
    有不少寶媽被寶寶「還不會爬就先走」的問題所困擾,這是因為她們聽說,寶寶不會爬就先走,寶寶長大問題多,不僅會影響智力發育,還會影響視力發育,這讓很多家長擔心起來,畢竟有不少很多家長是相信三翻六坐八爬的說法。眼看孩子到了月齡,還還沒學會爬,家長心裡難免會著急起來。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俗話說得好:「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可見,孩子發育的過程是有規律的,如果父母不小心打破了這些規律,家長不僅操心,孩子也會跟著受罪,特別是寶寶爬行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有的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就算沒有經歷過爬行的階段,直接學會的走路也沒有問題,畢竟,爬行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學會走路,況且地上又髒又涼,還不如給孩子每一個
  • 先爬再走的孩子,比不爬就走的孩子聰明?美國兒科學會這樣說
    先爬再走的小孩子,比不爬就走的孩子更聰明?有的寶媽看到孩子還未爬就直接走,會莫名的驚喜,覺得自家寶寶雖然沒有經過爬行,但可以「超前發揮」,不由的讚嘆寶寶聰明。還有些家長認為先走不爬的孩子因為經常摔倒,看起來肢體不協調,所以覺得不會爬就學走路的孩子,大腦發育有問題?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 「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區別真不小,家長別大意
    尤其是學會走路,象徵著寶寶開始獨立探索世界的一個新標誌,所以很多家長都更在乎孩子是不是會走路,對於其他的則不是太關注。原來,當女兒小的時候,家人總是擔心寶寶爬會傷著膝蓋,再加上家裡人照顧孩子的很多,所以寶寶經常被大人抱著,很少有在地上自己爬行的機會。
  • 先爬後走的孩子,和不爬就走的孩子,3個方面差別明顯
    每個孩子的成長發育都有著一定的規律性,我們經常會說七坐八爬,也就是說孩子在七個月左右的時候應該可以獨立的坐著,在八個月左右的時候基本上能夠爬著前行。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遵循這樣的規律,比如有的孩子也許根本就不會爬,但是走路卻比較早。先爬後走的孩子隨處可見,但是不會爬直接就會走的孩子卻不常見。
  • 先爬再走?不爬直接走?產生差距很大,細細看護不要傷害孩子
    孩子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全部的牽掛,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牽扯整個家庭,所以對於孩子的成長的所有事情都是格外注意的。孩子很小的時候都是先躺著幾個月,然後學會翻身,再學會坐著,再學會慢慢爬,最後才學會走。這個進程是比較符合大多數孩子的成長過程的,這樣也是很適合孩子慢慢成長,一步一步的去完全掌握適應身體,並且協調運用。但是同樣存在一些孩子,他們沒學會爬就已經會走了,直接跳過了爬的這一個環節。吳大媽有一個九個月大的小孫子,孩子長得白白胖胖的,很是惹人喜愛,誰見了都忍不住誇幾句。
  • 孩子「先爬後走」和「直接走路」差別有多大?家長心裡要有數
    文丨飯飯媽雖然孩子在一天天的長大,很多家長和孩子都開始漸漸面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寶寶爬行和走路的問題。在很多家長眼裡,他們的固有思想就是孩子就是應該先學會走再學會爬,但是有的孩子卻還沒有學習爬行,就已經學會走路了。
  • 李玫瑾:「先爬後走」與「不爬就走」的孩子,在將來差距很大
    但是很多家長往往認為既然有的孩子能跳級,十多歲就能上大學,那麼是不是就是說明聰明的孩子可以打破這樣的成長規律,更快更好地成長呢?家長認為反正孩子最後都是需要靠走來完成行動,那麼學習爬就是沒用的行為,早點讓孩子練習走路,也許能讓孩子發育得更快。但是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其實在嬰幼兒發育的過程中,爬行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孩子不會爬就走和學習爬行再學習走路的孩子之間可是有著很大差距的。
  • 寶寶「不爬就走」和「先爬再走」有區別嗎?這3方面差距很大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不爬就走」?我進一步和朋友解釋,寶寶正常的發育順序一定是先爬行後學步的,除非是一些「外部力量」打亂這種正常發育。如經常讓寶寶「扶坐」或「靠坐」,這就會鍛鍊寶寶的上肢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扶站」。
  • 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後有什麼區別?這4點很明顯
    #育兒有招##「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文丨合格父母導語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先爬行,然後再學習走路,也是一個必經的路程,但是有的孩子,也會不經歷爬的過程,就直接會走路了,許多父母看到這個景象是,大部分會比較開心,甚至還覺得自己孩子可能更加聰明
  • 孩子不會爬,可能錯失這3點好處。家長該怎樣引導孩子學爬?
    除此之外,在爬行時,寶寶的大腦和小腦也在協調合作,密切配合,讓他能不斷調整自己的姿勢,保持平衡,爬得更穩,這一過程,能促進孩子大小腦的發育和聯繫呢。3.這看似簡單的爬行,對寶寶的好處這麼多,有人還呼籲孩子需要500小時的爬行時間,雖然不一定需要這麼長,但家長也不能忽略。該怎麼教寶寶學爬呢?既然爬行對寶寶有這麼多好處,該怎麼教他學會爬呢?1.
  • 孩子「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長大有啥區別?三個差距很明顯
    可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所有的寶寶都能夠學會爬行,有的直接跳過爬行,開始了行走,家長認為這是一種高智商的表現,事實真的如此嗎?​」與「先爬再走」孩子之間的差距1、身體協調能力上的差距尹文剛教授曾說過:「爬向屬於一種水平方向的運動,而站立行走屬於一種直立方向的運動,兩者側重性不同,但需要共同發展。」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文/小朵朵說育兒我們都知道,在什麼年齡段就應該學習那個年齡段應該學習的東西,每個人都是從嬰兒開始發育成長,而俗話說:「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周歲會走。」由此可見,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
  • 「先爬後走」和「先走後爬」的孩子,差別有多大?
    其實,這個朋友家的寶寶並非是個例,有很多家長朋友也都拿這個問題來諮詢過我。「先爬後走」和「先走後爬」對寶寶以後的發育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先爬後走是發展規律在傳統的育兒觀念中,老一輩的人認為孩子越早會走就越聰明,至於爬不爬的基本不去考慮。事實上,還有更多養育者人為的幹預了孩子大運動的發展,如我們常見的學步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