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是家人的希望,小孩的健康是作為家長必須在第一時間去呵護的,對於小孩鵝口瘡下面給大家做了一個詳細的解答。
什麼是小兒鵝口瘡?
鵝口瘡又名雪口病,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炎。多見於新生兒、營養不良、腹瀉、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兒。新生兒多由產道感染或因哺乳時奶頭不潔及汙染的乳具感染。
怎麼判斷孩子是否為鵝口瘡?
鵝口瘡是小兒常見的口腔疾病,患病的小兒主要以口舌黏膜上出現淡黃色或灰白色表淺、如豆大的小潰瘍,局部灼熱疼痛為特徵。口瘡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冬天食用蔬菜較少,發病率就比較高。
有了鵝口瘡的寶寶常表現為寶寶嘴巴裡有很多像奶斑一樣的東西粘在口腔壁上,與新生兒吃奶留下的奶很難區別。如果用棉籤能擦掉則為奶斑,擦不掉則為鵝口瘡了。
不嚴重時新生兒無特殊不適,隨著病情加重,新生兒可表現出煩躁不安,進食減少,且因進食時疼痛而拒食。嚴重的可擴散到咽喉,引起吞咽困難;若擴散到氣管可引起黴菌性腸炎和黴菌性肺炎,甚至全身性念珠菌感染。
哪些會引起小兒鵝口瘡?
西醫學認為,細菌感染性口腔炎常以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為主要致病菌。這些細菌在急性感染、長期腹瀉等機體抵抗力低下狀況下,若口腔不潔,則致細菌大量繁殖,從而引起的急性口腔黏膜損傷。
寶寶得了鵝口瘡如何處理?
1.用2%蘇打水溶液少許清洗口腔後,再用棉籤蘸1%龍膽紫塗在口腔中,每天l一2次。
2.用制黴菌素片1片(每片50萬單位)溶於10毫升冷開水中,然後塗口腔,每天3—4次。一般2—3天鵝口瘡即可好轉或痊癒,如仍未見好轉,就應到醫院兒科診治。
怎樣預防鵝口瘡?
先看看這些引起鵝口瘡的念珠菌是怎麼來的吧。這些肉眼看不見的黴菌主要來自產婦陰道、帶菌的醫護人員以及沒有經過嚴格消毒的奶瓶和尿布。寶寶的皮膚或口腔黏膜接觸到這些被黴菌汙染過的東西後就會引起局部的感染。所以剛做母親的產婦,和嬰兒室醫護人員應該注意個人衛生,母親餵奶前應該洗手並用溫水擦乾淨自己的奶頭,醫護人員每次接觸孩子以前也要把自己的手洗乾淨;每次用奶瓶前要經過沸水消毒。當發現寶寶的口腔裡長出白色絮狀物時,有的老人喜歡用手或布擦洗口腔,這樣做是徒勞的,白斑過幾天又會重新長出來。即使表面上擦掉了仍然有許多黴菌存在,到了一定時候又繁殖起來。
由於弱鹼環境不利於黴菌生長,故可用2%-5%的蘇打水清洗口腔。其他方法如1%甘油或中藥冰硼散塗口腔均有療效。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每毫升含制黴菌素5~10萬單位的液體塗局部,每天3次即可,塗藥時不要吃奶或喝水,最好在吃奶以後塗藥,以免衝掉口腔中的藥物。在使用任何藥物前都要到醫生處諮詢。
感染鵝口瘡有危險嗎?
沒有。感染鵝口瘡很少有不適症狀,而且塗抹制黴菌素很容易治療。但如果你的寶寶感染鵝口瘡後表現得非常煩躁不安,可能會影響寶寶吃母乳或配方奶。那你就需要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看到寶寶餓了但因為感染鵝口瘡吃奶吃得很痛苦時,做媽媽的心裡肯定會非常難過,不過,這通常只是暫時的。照顧好你的寶寶,多安慰他,並按醫生的指導合理用藥,幫助寶寶緩解不適,寶寶很快就能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