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知了的童年(散文)
張萬強/文/圖
小時候,在我的記憶和印象裡,有段非常難忘的童趣—抓知了。
秋天,在我們村知了可以說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每到這個季節,天氣晴朗的時候,村子周圍山上山下,地頭田野,房前屋後,萬木蒼翠,鳥飛燕翔,刺耳的蟬鳴,給寂靜的小山村增添了一道激越的音符,美麗動聽。
說知了,就需要了解一下知了的知識。知了中文名叫蟬,別稱:知拇吖、嗶蟬、海咦、蛭蟟、蛣蟟、知了龜、知了猴、蛣蟟龜等。在未脫殼之前我們當地的村民們稱它叫爬杈。
知了最喜歡棲息的果樹是,蘋果樹、梨樹、桑果樹、桔子樹、柚子樹、核桃樹;木材類樹是,榆樹、柳樹、白蠟樹、梧桐樹、楊樹等。
知了通常會在每年的六、七月份從蛹變成蟲,然後在數日之內進行產卵,卵會在第二年五、六月份之間孵化。而孵化出來的幼蟲會生活在地下,5-12年左右才能破土而出,靠吸食植物的根為主,幼蟲生長一段時間以後就會經過一次蛻皮,從而直接變成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知了,而成年的知了是靠吸收植物的汁液為食。
知了多半在夜間破土而出,尤其是雨後夜晚土地鬆軟的時候出土的居多。知了到了秋末冬初,胸殼裡就會生滿了蟲,往往是爬不高,飛不起來就會慢慢死去。在地面生存的時間比較短暫。
知了性寒、味香,具有散風宣肺、解熱定驚等功能。可稱其為當今食品中蛋白王。食用蟬蛹有助體虛患者康復等,其營養價值很高。
其實這些知識都是以後才知道的。那時候農村信息閉塞,加之這些知識在課本之外也沒有人普及,小時候光聽大人說,知了不僅營養豐富,而且營養價值高,連爬杈殼都能入藥。小時候光聽說夜裡有人打著電燈去榆樹園摸爬杈,一晚上能摸到一洗臉盆。不過我沒有幹過這事,只是聽說而已。一直於後來在餐桌上吃到過這東西,覺得味道著實不錯挺香的。現在城市公園裡,每到夏秋季節的晚上,總有父母帶著子女拿著手電摸爬杈尋趣找樂子的。
知了能連續不斷地發出響亮的聲音;雌蟬雖然在腹部也有發聲器,但不能發出聲音。雄蟬會鳴叫,鳴叫的目的引起雌蟬的注意,也可以說是愛情的呼喚,也可以說是尋找配偶的需求。
雄蟬的鳴叫可以用"知了、知了、知了",或者用「喳喳「,「吱吱「」來形容。全世界蟬的種類繁多,有3000多種。在我國,一年四季不同的季節就有不同的蟬鳴。
在南方春天有「春蟬」,有人形容其鳴叫為「醒啦、醒啦」;北方的夏天有「夏蟬」,鳴叫的寓意為「熱死啦、熱死啦」、「知了、知了」;秋天時有「秋蟬」,其鳴叫意為「服了、服了」,冬天有冬蟬,也是其壽終正寢的季節,發出的是悲鳴的「晚啦、晚啦」的聲音。這只是人們對雄蟬鳴叫的形象比喻和描述,真正的蟬鳴確實比較悅耳動聽,激越高亢。尤其是在悶熱的夏秋季節,能聽到不絕於耳的蟬鳴,確實令人心曠神怡,精神振奮,激動異常。
抓知了我是跟著五叔學的,完全是照著五叔的樣子去做的。小時候我們老家門前就有棵比碗口還粗的榆樹,每年的夏秋季節就會落滿了知了,那時候農村人都喜歡端著碗擺大街吃飯,樹上再有知了叫著,那叫一個愜意和爽。吃過飯五叔總會利用午休的時間,去捉知了。一來二回看的多啦,就也開始動手幹了起來。
在我們村抓知了最常見的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一根馬尾巴絲杵,一種是用麵筋粘。這兩種辦法都離不了長樹杆或有一定高度的長竹竿,竹竿頂部再固定一根較細的竹竿或硬鐵絲,把一根馬尾巴絲固定上去,打上活扣,看見知了後慢慢靠近頭部,待其鑽進套子套緊啦,把杆子拉回就抓到啦。
麵筋粘,就是在家裡抓上一捏麥粒,在嘴裡反反覆覆的爵,直到把它爵成一團,越粘越好,在手指甲上粘試一下,粘度很大就把他纏在頂端細竹子或鐵絲上,看準啦知了所處的位置,小心翼翼的把竹竿靠近,待到一定的距離就快速出擊穩準狠的把麵筋貼上知了的翅膀。這樣的話知了自然就束手就擒啦。
就因為大部分知了都容易落在樹的較高的地方,因為它的膚色重如果不尋聲去瞧很難發現它所處的位置。一般說夏天的知了比較機靈不好捉,有時候杆未到就逃掉啦,秋天的知了相對反應遲緩,容易好捉。
捉知了好不好捉,還與它在樹上所處的位置有關係,如果它處在樹杈之間遮擋比較嚴,杆子不好觸及的地方,就不好捉。這裡面也有很多技巧,幹多啦如果有經驗的話,看準10個能抓到五六個,少的兩三個,成功率極低。每抓到一個就會興奮一陣子。
抓到的多啦就用鍋炒,少了放在煤火膛裡烤熟了吃,知了的胸膛裡滿是肉,鮮嫩鮮嫩的,那時候人急吃個知了相當於改善了頓生活。如今想來仍然回味無窮。
儘管捉知了已經離我遠去幾十年啦,但他在我的記憶裡始終是深刻的抹不去的。雖然都是捉知了,但時代不同意義也不同,賦予的內涵也不同。這些只有經歷了的人才體驗更深,感受最多。在我的記憶裡它不僅是童趣,更具有時代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