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知了的童年(散文)

2021-01-11 登高望遠1169

抓知了的童年(散文)

張萬強/文/圖

小時候,在我的記憶和印象裡,有段非常難忘的童趣—抓知了。

秋天,在我們村知了可以說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每到這個季節,天氣晴朗的時候,村子周圍山上山下,地頭田野,房前屋後,萬木蒼翠,鳥飛燕翔,刺耳的蟬鳴,給寂靜的小山村增添了一道激越的音符,美麗動聽。

說知了,就需要了解一下知了的知識。知了中文名叫蟬,別稱:知拇吖、嗶蟬、海咦、蛭蟟、蛣蟟、知了龜、知了猴、蛣蟟龜等。在未脫殼之前我們當地的村民們稱它叫爬杈。

知了最喜歡棲息的果樹是,蘋果樹、梨樹、桑果樹、桔子樹、柚子樹、核桃樹;木材類樹是,榆樹、柳樹、白蠟樹、梧桐樹、楊樹等。

知了通常會在每年的六、七月份從蛹變成蟲,然後在數日之內進行產卵,卵會在第二年五、六月份之間孵化。而孵化出來的幼蟲會生活在地下,5-12年左右才能破土而出,靠吸食植物的根為主,幼蟲生長一段時間以後就會經過一次蛻皮,從而直接變成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知了,而成年的知了是靠吸收植物的汁液為食。

知了多半在夜間破土而出,尤其是雨後夜晚土地鬆軟的時候出土的居多。知了到了秋末冬初,胸殼裡就會生滿了蟲,往往是爬不高,飛不起來就會慢慢死去。在地面生存的時間比較短暫。

知了性寒、味香,具有散風宣肺、解熱定驚等功能。可稱其為當今食品中蛋白王。食用蟬蛹有助體虛患者康復等,其營養價值很高。

其實這些知識都是以後才知道的。那時候農村信息閉塞,加之這些知識在課本之外也沒有人普及,小時候光聽大人說,知了不僅營養豐富,而且營養價值高,連爬杈殼都能入藥。小時候光聽說夜裡有人打著電燈去榆樹園摸爬杈,一晚上能摸到一洗臉盆。不過我沒有幹過這事,只是聽說而已。一直於後來在餐桌上吃到過這東西,覺得味道著實不錯挺香的。現在城市公園裡,每到夏秋季節的晚上,總有父母帶著子女拿著手電摸爬杈尋趣找樂子的。

知了能連續不斷地發出響亮的聲音;雌蟬雖然在腹部也有發聲器,但不能發出聲音。雄蟬會鳴叫,鳴叫的目的引起雌蟬的注意,也可以說是愛情的呼喚,也可以說是尋找配偶的需求。

雄蟬的鳴叫可以用"知了、知了、知了",或者用「喳喳「,「吱吱「」來形容。全世界蟬的種類繁多,有3000多種。在我國,一年四季不同的季節就有不同的蟬鳴。

在南方春天有「春蟬」,有人形容其鳴叫為「醒啦、醒啦」;北方的夏天有「夏蟬」,鳴叫的寓意為「熱死啦、熱死啦」、「知了、知了」;秋天時有「秋蟬」,其鳴叫意為「服了、服了」,冬天有冬蟬,也是其壽終正寢的季節,發出的是悲鳴的「晚啦、晚啦」的聲音。這只是人們對雄蟬鳴叫的形象比喻和描述,真正的蟬鳴確實比較悅耳動聽,激越高亢。尤其是在悶熱的夏秋季節,能聽到不絕於耳的蟬鳴,確實令人心曠神怡,精神振奮,激動異常。

抓知了我是跟著五叔學的,完全是照著五叔的樣子去做的。小時候我們老家門前就有棵比碗口還粗的榆樹,每年的夏秋季節就會落滿了知了,那時候農村人都喜歡端著碗擺大街吃飯,樹上再有知了叫著,那叫一個愜意和爽。吃過飯五叔總會利用午休的時間,去捉知了。一來二回看的多啦,就也開始動手幹了起來。

在我們村抓知了最常見的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一根馬尾巴絲杵,一種是用麵筋粘。這兩種辦法都離不了長樹杆或有一定高度的長竹竿,竹竿頂部再固定一根較細的竹竿或硬鐵絲,把一根馬尾巴絲固定上去,打上活扣,看見知了後慢慢靠近頭部,待其鑽進套子套緊啦,把杆子拉回就抓到啦。

麵筋粘,就是在家裡抓上一捏麥粒,在嘴裡反反覆覆的爵,直到把它爵成一團,越粘越好,在手指甲上粘試一下,粘度很大就把他纏在頂端細竹子或鐵絲上,看準啦知了所處的位置,小心翼翼的把竹竿靠近,待到一定的距離就快速出擊穩準狠的把麵筋貼上知了的翅膀。這樣的話知了自然就束手就擒啦。

就因為大部分知了都容易落在樹的較高的地方,因為它的膚色重如果不尋聲去瞧很難發現它所處的位置。一般說夏天的知了比較機靈不好捉,有時候杆未到就逃掉啦,秋天的知了相對反應遲緩,容易好捉。

捉知了好不好捉,還與它在樹上所處的位置有關係,如果它處在樹杈之間遮擋比較嚴,杆子不好觸及的地方,就不好捉。這裡面也有很多技巧,幹多啦如果有經驗的話,看準10個能抓到五六個,少的兩三個,成功率極低。每抓到一個就會興奮一陣子。

抓到的多啦就用鍋炒,少了放在煤火膛裡烤熟了吃,知了的胸膛裡滿是肉,鮮嫩鮮嫩的,那時候人急吃個知了相當於改善了頓生活。如今想來仍然回味無窮。

儘管捉知了已經離我遠去幾十年啦,但他在我的記憶裡始終是深刻的抹不去的。雖然都是捉知了,但時代不同意義也不同,賦予的內涵也不同。這些只有經歷了的人才體驗更深,感受最多。在我的記憶裡它不僅是童趣,更具有時代的象徵!

相關焦點

  • 蚊子咬了十幾個大包,抓了30多個知了猴,油炸知了猴,童年的記憶
    蚊子咬了十幾個大包,抓了30多個知了猴,油炸知了猴,童年的記憶。每年的夏季,就是知了猴出土的季節,雨後或者是下午五六點鐘是捉知了猴的最佳時機。記得小時候,吃過晚飯就會和幾個小夥伴到外面捉知了猴,感覺那時候的知了猴特別多,每次都會捉好多。
  • 夏天來臨,農村小河邊樹林裡抓知了,一隻可以賣到一元
    蟬的幼蟲,特別是雨夜,特別多,童年的回憶;各地俗稱略有不同:「姐溜」;「結了」 ;「 爬叉」,「知了 」;「碟拉猴」。這些都是它的名字。進入樹林,一般我們首先會尋找樹下新的「知了」窩,生活地下一年,馬上要出土的知了洞口形狀上跟螞蟻洞口相似,但不同的是,知了窩只要輕輕一碰就會變大,成為手指粗大小的洞口,知了一般就在洞口向下一點的位置。這一時間段需要「眼力」,許多有經驗的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洞口真假。
  • 【原創散文】蟬鳴聲聲憶童年
    「 池塘邊的榕樹上, 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著有趣的童年。」 每當聽到這首歌時,蟬鳴聲聲的童年便會浮現在眼前。           農村之夏多半是沉浸在靜謐和祥和之中的,遠離都市的車水馬龍和繁華喧囂,遍地生長的各種樹木便替代了城市的高樓大廈。於是蟬便有了天然的棲息地,不絕於耳的蟬鳴便成了夏的主旋律。
  • 知了從樹上產卵,為何卻從地下爬出來,知了猴打洞時的土去了哪裡
    說到知了猴相信在農村生活過的人並不陌生,一到了三伏天知了猴就會從地下爬出來,記得小時候一到了暑假我們就盼望著知了猴能早一點出現,因為知了猴不僅能祭奠我們的五臟廟,還可以將抓到的知了猴賣掉,記得小時候一隻知了猴要兩毛錢,運氣好的話一晚上能抓到十來只知了猴,就有兩三塊錢的巨款了。
  • 致童年 那些回不去的童年記憶只能珍藏在照片裡
    童年的記憶要從冬天說起,大雪紛飛的寒冬臘月,喝一罐奢侈的露露能讓一整天都沉浸在甜味中,多少年了,喝的越來越多了,但是永遠也喝不出童年露露、健力寶甚至1毛錢一袋的那種汽水了。童年過年的時候,鄉村裡的民俗非常豐富,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似乎已經在慢慢消失甚至已經只能靠記憶留存,一場盛大的社火表演,召集了成百上千的村民、兒童一起表演,那種熱鬧場面,似乎都已經沒有了,只留下一張張燦爛的笑臉。童年的記憶就是在小水坑戲水,自己玩的沾了一身的泥還是不亦樂乎的悠哉悠哉。
  • 農村人愛吃的知了猴放冰箱一年了,還能吃嗎?知了猴如何保存?
    其實知了叫,這也是它們吸引異性的一種方式。知了的生命也就20幾天,必須要儘快和異性交配,然後產卵完成任務。在北方地區,到了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這個期間,很多人一到晚上就會去山裡面抓知了的若蟲,也就是知了猴。因為在他們的眼中,知了猴並不是害蟲,而是一種營養美味的滋補佳品。有時候運氣好,一晚上一個人就能抓到幾百隻知了猴。
  • 知了太多,實在抓不完!杭州綠化發號召:求幫吃!
    今天,一條微博熱搜讓很多吃貨躁動起來~因知了實在太多,杭州綠化管理站發起號召:「杭州知了太多,請愛吃的人幫忙抓一下就拿柳樹來說,杭州的河邊、湖邊種了好多,以前都是綠油油的,自從知了多了以後,就一下子成了枯黃色。這些枯枝,很多時候,就是因為知了。
  • 《八月》:關於童年的「散文詩」電影
    作為一部凝聚導演個人情感的、關於童年的「散文詩」電影,不僅僅是對90年代人文氣韻的生動呈現,更是通過時代輓歌的形式致敬了一代人的理想,平實的黑白影像呈現出成長的詩意與浪漫,顯得尤為迷人。精緻聲畫的童年影像影片《八月》原名「曇花」,曇花一現,象徵的是一種美好消逝、韶華不復的感傷與憂愁,而英文名「The Summer Is Gone」(夏日已逝)正是從另一種角度闡釋曇花的含義,暗含著一種緬懷與追憶。
  • 80後農村孩子的童年趣事,你做過幾件?
    ,手機、電腦、平板可以完全滿足人們娛樂需求,人們似乎也越來越離不開它們,包括農村人亦是如此,回想在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的年代,我們似乎沒有對任何東西產生依賴,而且玩的好像更開心,今天我們就回想一下童年時的那些趣事吧。
  • 聽障爸爸抓知了是全家的生活來源 李秋露一家四口用笑容回擊困難
    爸爸知了抓得最多的一天  賣了98塊錢  這個家庭的收入來源,除了種些蔬菜拿去賣,就是媽媽帶著爸爸在工地上打零工。「他聽不見,別人不要他幹活的,除非我也在……」李秋露的媽媽孔阿姨幹活實在,「一般女人一天也就掙130元,但她能掙150元。」
  • 林格:一個人的成就,早在他童年的時候就註定了的.|開講
    童年是一個人一生的原動力,童年的夢想世界,隱含了一個人一生成長的密碼。做教育,我經常倡導教師和父母,要千方百計守候每一個孩子美好的童年,因為這關係他一生的自由和幸福。舉一個例子:在我的童年的記憶中,最為難忘的莫過於知了的聲音了。
  • 我的「六一」粘知了、打彈弓、玩泥巴……
    「六一」,勾起了我無數的童年回憶。粘「知了」、捉蚯蚓、抓蟈蟈;打珠子、打彈弓、打鳥吃;管他什麼:豌豆蟲、打屁蟲、蜻蜓、蝴蝶、螢火蟲、鐵古牛、啞巴果、折猛和蝗蟲,……都是我們的天然玩具。側耳聽:樹上知了叫不停,地上麻雀嘰嘰嘰。微風吹葉沙沙響,水管噴水嗞嗞嗞。
  • 知了蟲·金飛機·臭殼子
    知了是一種頗常見的昆蟲,法布爾《昆蟲記》裡有詳細描述。那一篇改編後,進入小學語文課本,只是把知了的土名換成了學名《蟬》。我不是昆蟲學家,對知了生活習性說不上熟悉,只是覺得知了最值得一寫的還是它的叫聲。我家院牆外有棵非常高大的古木,長了無數的枝,枝上生了無數的葉。夏天的時候,古木把半個院子罩在樹蔭裡。這樣的環境,適合知了在上面安個家休閒。整整一夏天,在院子裡、客廳裡、書房裡,我都能聽到蟬鳴。回想起來,有三個地方的蟬鳴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是第一個。
  • 知了營養好但不能隨便吃 有人10顆油炸知了下肚差點休克
    夜晚剛剛脫殼的蟬  這兩天,我們的「鄰居」杭州又一次出名了,原因是今年杭州知了成災,杭州綠化管理站向全國號召:「請愛吃的人幫忙抓一下。」他想了想說,當天晚上第一次吃了油炸知了,以前從來沒有吃過,聽人家說知了油炸後很好吃,營養也很不錯,男子想嘗試一下。他自己動手去樹上抓知了,拿回家洗乾淨,油鍋裡一陣翻滾後起鍋,搭配著黃燦燦、噴噴香的知了,他還喝起了小酒。誰知道兩三個小時後,男子皮膚出現一塊塊的紅疹,而且渾身瘙癢,料想情況不對,趕緊到醫院就診。
  • 散文選刊○方向明: 童年記趣
    有多篇在全國、省、市的散文、詩歌比賽中獲獎。其中《拜梅為師》被收錄中國古典文獻封面,並在線頭條閱讀。現為筆墨天方詩社社長兼平臺總編輯。都市頭條認證編輯。  前幾天,我在整理書房時候,一本90年代梁曉聲的小說《年輪》又映入眼帘。小說反映的是知識青年在北大荒的生活,忽然間勾起了我在北大荒生活的記憶。我的父母親是50年代響應黨的號召,從上海部隊去北大荒的。
  • 散文丨蘇啟平:溫暖的草垛
    童年的我們不會去思考這樣沉重的問題,我們想到的是肆無忌憚的玩耍。整個寒假,田野成了遊樂場。我們躲在草垛旁邊,甚至鑽進草垛中間捉迷藏。不過我們最期待的還是在開啟草垛的時候抓老鼠。堆積一冬的草垛,被牛吃得矮了一大截。過了春節,田野開始發綠,布穀鳥便到處叫了起來。大人們慢慢地一層一層揭開草垛。孩子們一雙一雙好奇的眼睛死死地盯著,生怕老鼠從我們眼皮底下跑走。
  • 鄉土散文:抓魚摸蝦的日子
    盛夏酷暑,驕陽似火,知了在樹上撕心裂肺地叫著,遍布在田間地頭的溝渠水塘裡也是流水潺潺,有水就有魚蝦。於是每天早晨吃過飯,我們幾個小夥伴就相約帶著網兜、鐵鍬和臉盆等工具,直奔田野去抓魚摸蝦。我們常常把一條水溝的上遊的水堵住,然後在下遊攔上網,等水流漫漫小了,水溝裡的鯰魚、黑魚、鯽魚和產條魚等,就開始在水裡穿來跳去鬧騰起來,這時我們興奮得像水猴子一樣用手或網把魚兒抓起來,放到水桶裡,等到晌午時,我們再把「戰利品」分了。
  • 劉傑的鄉情散文:童年的「冷湯」
    童年的「冷湯」劉傑
  • 「中天助學」炎熱夏日,耳聾的爸爸上山去抓知了,這是一家人的生活...
    由於媽媽受傷,聽不見的爸爸沒法由媽媽帶著打工,這個夏天只能上山抓知了。「知了一斤能賣五十幾塊錢。」媽媽孔阿姨說。只是爸爸的世界是安靜的,其他上山抓知了的人可以循著聲音去找,而爸爸不行,只能靠眼睛看,去那些難走的、沒有人去過的地方。
  • 《大地之歌》:一首關於故鄉與童年的散文詩
    以少年阿普的成長曆程為主線的「阿普三部曲」:《大地之歌》《大河之歌》《大樹之歌》,構成了一部反映印度風土民情和人生世俗的散文詩三聯劇。而雷伊也成為印度電影宗師一般的存在,使印度電影邁向了全世界。影片講述了少年阿普的出生與童年的經歷,苦讀詩書的父親自以為能憑藉文化知識在城中闖出一番事業,丟下妻兒外出謀生。母親、祖母、姐姐杜爾加和阿普留守在村中祖祖輩輩生活著的小屋裡,過著清貧而平靜的生活。阿普在這樣的環境下既無憂無慮地快樂著,也目睹苦難地痛苦著,逐漸到了入不敷出的困頓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