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冰(國家公共營養師)
豆腐是由中國人發明,並影響了全世界的食物。豆腐的歷史,據傳最早可追溯到漢高祖劉邦之際。發展至今,豆腐的品種有很多,有傳統的北豆腐、南豆腐,還有水水滑滑的內酯豆腐、Q彈十足的日本豆腐。
你可知道,豆腐也分「三六九等」。
從營養上看,吃新式的內酯豆腐,遠不如吃傳統的南北豆腐。而我們常說的日本豆腐,其實根本不是豆腐。
年度饞人紀錄片《風味人間》,讓人見識了不同的豆腐,從中國到日本,從豆腐作坊到家常飯桌。
「在中國烹飪裡,豆腐是最好的配菜,配魚肉,得其鮮美;搭果蔬,得其清爽。」看到這,口水實在要把持不住。
還有更令人驚豔的,紀錄片用了顯微攝影來拍攝「點豆腐」,滷水一入豆漿,奇蹟便開始了。我們的視線第一次走進豆腐,看到了豆腐的奇妙變身,豆腐在「鎖水」的瞬間,也是美味的開始。
點豆腐這道工序很妙,它成就了豆腐的不同品種和口感。
大豆磨成漿,再「點」一下,成了豆腐
傳統豆腐的製法,大致分兩步:
一為製漿,即,將大豆製成豆漿;二為凝固,即,將凝固劑加入熱豆漿,利用蛋白質的「膠體沉聚效應」,使其凝固成形。這個過程,又叫「點豆腐」。
不過此時,仍是凝膠狀,凝膠含水量較高,被稱為「豆花」或者「豆腐腦」。
要將它們用模具或者用布包起來,通過擠壓或者依靠重力除去一部分水分,成為有彈性的固體,就是市場賣的豆腐塊了。
《風味人間》中的黃豆腐之所以黃,是用了薑黃染色。薑黃是天然植物染色劑,不僅可染色,還有一定的抗菌防腐作用。
北豆腐韌、南豆腐軟,內酯豆腐最水嫩
豆腐的不同品種,在於「點豆腐」的用料的不同。
我國北方地區的豆腐是滷水豆腐,用滷水「點」的,北豆腐含水量在85%左右,質地較為堅韌、粗糙;南方地區則是石膏豆腐,用石膏「點」的,南豆腐含水量在90%左右,質地偏鬆軟。
至於市面上柔軟、可口的內酯豆腐,其實是用新型凝固劑——葡萄糖酸內酯製成的。這種豆腐更保水,外觀細膩,口感也更嫩滑。
豆腐不僅改變了中國的飲食,還影響了世界。日本的絹豆腐就十分出名,去往京都的人,都喜歡嘗一嘗地道的絹豆腐。
日本「絹豆腐」極為軟嫩,它沒有凝固之後脫水成型的操作,而是直接裝在盒中成型,這樣的操作,用葡萄糖酸內酯就十分方便。
《風味人間》中做絹豆腐的日本老人,堅持傳統做法,用鹽滷來「點豆腐」。
內酯豆腐口感好,但營養差太多
豆腐值得常吃,是因為它保留了大豆中的營養成分,如植物性蛋白、鈣、鎂以及植物化學物(如大豆異黃酮、植物固醇)。
用大豆蛋白代替動物蛋白,對預防慢病有利;吃豆腐補鈣,性價比相當高;而鎂有益心血管健康。
那麼,吃哪種豆腐營養高呢?看下表:
數據來源:《中國食物成分表(2009)》,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出版
可以看出,內酯豆腐的蛋白質、鈣、鎂含量均不如傳統工藝「點」出來的南、北豆腐。
吃200克的北豆腐或300克的南豆腐,就能滿足一個成年女性一天蛋白質和鈣約各三分之一的需要量。
而如果換成內酯豆腐,你可能要吃上1斤多!
另外,豆腐容易變質,存放在冷藏區,一般2~4天為宜,務必早日吃完。如果吃不完,可以把剩餘的部分放入冷凍室,製成凍豆腐。
有一種日本豆腐,真名叫「水蛋」
我們常指的這種日本豆腐,也叫玉子豆腐,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豆腐,它的主要原料是雞蛋,而不是大豆。怎麼鑑別真假豆腐呢?
挑選豆腐時,記住看配料表。如果是真豆腐,那麼黃豆往往會排在配料表的前三位。再看營養成分表中的蛋白質,又再能辨別優豆腐或劣豆腐了。
本內容為《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轉載、轉摘、複製、翻譯等方式使用該作品者,須徵得本司同意。
本文來自《食尚健康》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