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曇寺,是青海樂都之旅不得不去的一個重要人文古蹟之一。始建於明代早期,迄今已有600多年,是青海省唯一的明代早期官式群組建築,也是我國西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規模宏大的明朝寺院建築,有「小故宮」之稱,為青海省第二大勝跡。
據歷史資料顯示,當年明代為強化對安多的控制,建有 「西蕃諸衛」、「土流參設」、茶馬互市外,尊崇藏傳佛教成為重要國策。因而皇帝曾在該地區敕建大批藏傳佛教寺院。尤其是從蘭州經永登、樂都至西寧一線更是寺院林立。現為全國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寺,除了樂都瞿曇寺還有永登妙因寺、顯教寺、大佛寺等古建,且至今保存完好。
這座古老的佛寺,別看是採用漢式廟宇形制,但實際上這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該寺因所藏珍貴文物以及巨幅彩色壁畫而聞名。但最先令我感到著迷的是,這寺院的建築和格局設計。
這座寺廟在最初修建時,還只有一個小佛堂,後在明朝四位皇帝的扶植下,寺院規模越來越大,也是越來越壯觀。雖為藏傳佛教寺院,但寺院大多建築採用的是漢式廟宇形制, 且比起廣泛的磚石建築,瞿曇寺留有大量木製建築物,且造型獨特,具有佛寺之外的意境之美。
佛殿門的造型也極為雅致,在秋日的餘暉下,木製建築物令人感到無限美好。像這樣的佛門,不論是在西北地區,還是南方,是藏傳佛寺還是漢傳佛寺,都十分少見。
寺內的瞿曇殿(1392年)、妙因寺萬歲殿(1427年)、顯教寺大殿(1482年),是瞿曇寺重要古建之一,是研究14、15世紀藏傳佛教寺院形制和甘青地區古建築做法的重要例證。在明初,安多地區出現了許多「漢式」藏傳佛寺,比較典型的就是由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四位皇帝賜建的瞿曇寺。
作為漢式廟宇形制的藏傳佛寺,卻因為文化和歷史的關係,不僅是被當時的僧人和信眾所接受,更成為了樂都重要的宗教場所之一。但讓後人倍感驚詫的是,時間過去了600多年,這些佛殿依舊保存完好,在歷史的長河裡,散發著古樸的氣息。
寺內,最為壯觀最大的一座建築物要屬隆國殿,俗稱大殿。建於明朝宣德二年, 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而建,兩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勢連綴抄手斜廊,還有造型端莊的大鐘樓和大鼓樓對峙左右,非常宏偉壯觀。因此,瞿曇寺有「小故宮」之稱。自建起至今,不僅保存完好,還留有大量珍貴文物。
但整座寺院最值得探究和參觀的文物就是壁畫,這些壁畫過了600多年,依舊色彩奪目,且壁畫內容仍是清晰。寺院畫廊共有50餘間,面積近400平方米,其中28間布滿了巨幅彩色壁畫,堪稱寺內最為珍貴的藝術品,它是用連環畫的方式描繪釋迦牟尼一生的故事。場面宏大,畫藝精湛,為瞿曇寺一絕。
儘管瞿曇寺大多建築物為漢式廟宇形制,但寺內也有明顯的藏傳佛教建築物,最為醒目就是院落裡的白塔,這是典型的藏傳佛教建築,在西藏、青海、雲南和四川等地都非常普遍。
風景幽雅的瞿曇寺背倚羅漢山,前臨瞿曇河,面朝鳳凰山,藏匿於雄渾而清幽的風水形勝之地。寺內古木參天,在秋日下更顯柔和,甚至是充滿了詩意。安靜、古樸,沒有塵世喧囂。精美、雅致,於長河中沉澱了600餘年古韻。 是探訪樂都人文之旅,一定要去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