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分享不是好孩子?是孩子不懂分享,還是你不懂孩子!

2020-12-20 豆寶說育兒

常常會聽到有大人教訓寶寶,說「寶寶不願意分享、自私、不是好寶寶」,這些話每天出現的頻率非常的高,總之,幾乎所有有寶寶出現的「社交」場合,那就一定少不了這些話。

到底是誰給寶寶下了「不懂分享就不是好寶寶」的定義呢?對於寶寶來說,學會分享確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會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

不過很顯然,家長們讓寶寶學會分享的過程,並不是那麼的「快樂」。或許家長們忽略了,這個過程之所以並不「快樂」,其實是因為你對寶寶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了解。

寶寶分享的先決條件

對於寶寶來說,是沒有「分享」這個概念的,在寶寶2、3歲的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這個時候他們對物品開始有了「所有權」的概念。

在寶寶的意識中,這些物品就是「我的」。在這個時候,家長們跳出來說「你應該分給別人」,換成誰都不會樂意啊!寶寶學會分享的先決條件,一定得是安全感極大的「擁有」。所以,在教寶寶分享之前,首先要讓寶寶感受擁有。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寶寶在心理層面上的成長,是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的。所以家長們在進行引導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

而且每一個寶寶的心理髮育的階段,其實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家長們也不用看到別的寶寶會分享,而自己家寶寶不會分享就著急。寶寶都是要按照自己的生長發育規律來成長的。

沒有樂趣的分享都是強迫

很多時候,如果一件事讓寶寶感覺不快樂了,他們就會下意識拒絕做這件事。如果寶寶拒絕分享,家長們就要好好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做了什麼事情,讓寶寶走入了「分享並不快樂」的誤區。

比如,不顧寶寶的反對,硬是要寶寶分享、在寶寶面前誇獎其他會分享的寶寶、又或者是因為寶寶不分享而不停地責罵他。

讓寶寶保留「最愛」

家長們在引導寶寶學會分享的時候,一定不要在一開始就強迫寶寶割捨自己的「最愛」。

任何人對於自己的物品都是有佔有欲得,更何況這個階段的寶寶還處於意義佔有欲爆棚的時期。

這時候要寶寶拿出自己的「最愛」,實在是太強人所難了。所以家長們不妨從讓寶寶分享一些數量很多的物品開始。

家長們不要覺得讓寶寶學會分享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只要耐心、正確的引導,寶寶一定很快就能在分享中找到樂趣,並愛上分享的。

不過家長們可不要忘記,一定要尊重寶寶,如果他這次真的不想,那就下次再來!

相關焦點

  • 不懂分享就不是好孩子?究竟是孩子不懂分享,還是你不懂孩子?
    孩子不懂分享就是不是好孩子!這是誰下的定義,過來,我保證不打你!「寶寶,把XX給小朋友玩一下吧!」「不要!」「哎呀,這麼小氣幹什麼,要懂得分享!大方一點!」「不要!」「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哇……!」
  • 不分享就是自私?不是孩子不懂分享,而是你不懂孩子
    每當孩子拒絕別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或者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給小夥伴時,家長就會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要學會分享。如果孩子就是不分享的話,就會被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可是這真的是孩子自私的表現嗎?試想一下,如果你花高價買了自己特別喜歡的一樣東西,然後讓你借給朋友用幾天,你是不是也不願意?
  • 因為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以所有的疼痛你不懂
    昨天逛了超市,一起去吃了烤肉,趁著他出來,找機會和他聊了幾句,注意,是幾句,因為我們的對話在這段時間,從來沒有超過十句……很多人不理解我,說為什麼這麼難過和糾結,孩子不過是不讀書而已,何必如此愁眉苦臉?是的,因為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以所有的疼痛你不懂!在我剛剛過了28歲生日不久,孩子就出生了,我們同一個星座,同一個農曆的月份,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緣分。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心理學家:父母可以用5招教出愛分享的孩子
    女兒一聽,馬上大哭起來,手上卻還是固執的抓住小熊不放。朋友小王趕緊把兒子拉到身邊,訓斥道:「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是哥哥,怎麼還搶妹妹的玩具呢?」然後拉開了她兒子的手,把小熊遞給了我女兒。這下好了,朋友的兒子也開始大哭起來。 我們趕緊各種哄勸,最後兩個孩子好不容易都不哭了。
  • 全英文,是孩子聽不懂,還是家長聽不懂?
    由於是第一次全英文的方式學英語,他對老師的一些話語不能立即產生理解,但是在老師通過課件裡的動畫片、英文歌曲,實物的毛絨玩具、教學卡片等營造的語言環境中,這個孩子的整體接受程度一直處於平均線水平之上。直到坐在教室後面的媽媽說了一句「孩子聽不懂」,這個小男孩的上課表現急轉直下。
  • 為什麼孩子上課聽不懂?
    (學生的提問能力被抑制住了) 對策:第一種情況,可以讓孩子找到自己最好的朋友,分享上課的內容。如果自己在講解的過程不能很好地複述出來,那麼不懂的地方就是問題。 第二種情況:孩子聽不懂,為什麼會聽不懂呢?1.孩子需要對老師講解的內容進行解碼,2.孩子新學到知識和自己大腦中舊知識進行連結3.新學到知識不局限於課堂上運用,而是運用到生活場景中。
  • iEnglish丨沉浸式全英文教學,是孩子聽不懂,還是家長聽不懂?
    等孩子有了問題,往往你已經力不從心,他的習慣冰凍三尺……好學,自信,陽光,感恩,堅強……這些品德也不是砸錢能換來的。真正有價值的投資是投資自己和孩子的學習成長!前些年還在上家公司工作時,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觀摩和研究孩子們上課的視頻回放。其中有一個5歲的小姑娘讓我印象很深。
  • 2歲女兒不懂「分享」,鄰居親戚指指點點,是孩子的錯嗎?
    ,什麼都不懂,沒有配合大人演一場戲,就給女兒定義成「嬌氣」的人,還有說女兒小氣的,寶媽心裡感覺挺生氣的。,也不是寶媽的錯,這是孩子在3歲之前的敏感期,是很正常的行為表現,小編來和大家說一說孩子敏感期這些事。
  • 孩子的世界,大人永遠不懂?
    不管你信不信,孩子的世界大人永遠不懂。這個不是危言聳聽,這個就是科學和事實,那為什麼在父母不是完全懂自己的孩子的情況下,有的家長​也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好?還能​考上清華大學或者北京大學呢?我們總是從相對的角度來分析少數的個案吧​!
  • 不懂感恩的孩子,背後的家長往往也不懂「貝勃定律」,試試這麼做
    文 | 小允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不懂感恩的孩子背後往往也有一個不懂教育的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想要讓孩子感恩,首先就得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懂得「貝勃定律」改變孩子的一生。
  • 在孩子不懂分享之前,不要勸他大度,對孩子沒太大好處
    是不是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這樣的性格還是自私?真希望孩子是一個善良大度的乖寶貝。不過我們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交流的是:在孩子不懂分享之前,不要勸他大度,否則對社交能力和性格發展都不利。1、孩子不願意分享是正常的成長階段孩子抱著玩具不撒手,不願意分享,這其實是物權意識的表現,他開始知道了「你」和「我」的區別,意識到了物品的歸屬權,這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一個成長階段,而絕非自私。
  • 孩子不是講不聽,而是聽不懂
    作者:王麗芳(antonia wang),曾任臺灣立法委員助理,女兒出生後成為全職媽媽,已出版數本知名育兒著作:《孩子教我看懂愛》,《勇於與眾不同——樂當幸福不良媽媽》,《我不是天生會當媽媽》。女兒剛剛出生的時候,我去參加臺北市舉辦的「閱讀起步奏」,那是一個可以領繪本的親子共讀講座。那位講師分享了一件事,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家長要先了解原因,「對症下藥」教他懂得謙讓
    很多大人希望孩子懂得謙讓,這樣跟他人相處的時候,也能減少很多矛盾。可最近毛毛媽發現,自家孩子特別的「自私」,一丁點謙讓的美德都沒有。毛毛的玩具和零食永遠都不會分享給別的小朋友,但是卻經常去「享受」別人的零食,或者是玩具。這讓媽媽覺得特別生氣,因為孩子如此自私的行為,沒少被別人背後議論。
  • 如果你讀不懂孩子的心,不如嘗試讓孩子指引你前行
    不懂為什麼孩子會因為一點小事發脾氣;不懂孩子為什麼做不好一件簡單的事情;不懂孩子為什麼放棄我們給他創造的好機會;不懂孩子為什麼不懂得感恩我們對他的愛;更不懂孩子們到底在想什麼,他們到底需要什麼。一、請嘗試信任他們很多時候,家長遇到孩子對自己的某個訴求的時候,都會下意識的往自己覺得好的方向來滿足孩子的需求,但最終卻以孩子的不滿告終。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就會開始焦躁,我都已經給他最好的,為什麼他還是這樣,他到底要什麼?
  • 我不懂英語?不懂英語教育?不要用不懂敷衍你對孩子的教育責任
    大家好!我是羅老師!你也可以和我的學生一起稱呼我Luo sir。廣東沿海城市一位在職多年紮根一線的小學外語教師兼班主任,同時也是兩位「神獸」的爸比。其實你也懂教育每件生活小事中,都隱藏著寶貴的教育契機,每個家長身上,都隱藏著尚未開發的教育能力。不要用」我不懂「來敷衍你對孩子的教育責任。
  • 孩子見到熟人不打招呼,不是沒禮貌,而是他們不懂!
    可誰知,在媽媽不停的催促下,小女孩沒忍住,直接大哭了起來…這樣的問題並不少見,經常也有爸爸、媽媽糾結類似的問題,"為什麼小朋友遇見熟人不打招呼你?"、"在家明明很懂事的孩子,一到外面為什麼就不敢說話了呢?"、"見到人就跑,鄰居阿姨又不是沒見過,咋在外面一見到就跑開了呢?"
  • 孩子說「家長不懂他」 親子關係怎樣改善?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和父母的「溝通衝突」形式多樣——復學後的初一生離不開手機了;在老師面前很聽話,回到家就和家長對著幹;說父母不懂他,不是「摔門而出」就是「閉門不出」……與子女間激烈的爭執背後,站著手足無措的父母。怎麼辦?親子關係還能變好嗎?聽心理老師細細剖析。
  • 哪是孩子不懂,分明是你忽視了他的感受好不好?
    自己的感受被人忽視,相信這種體會你我都有過。不論是對方的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過,被忽視者的內心總是不舒服的。作為成人,我們可以把這種不舒服的感覺說出來或訴諸於筆端。但是,孩子呢?當他們的感受被身邊的人視而不見時,他們更多是用哭鬧宣洩著內心的委屈,或是用其他行為以示反抗。
  • 《無限》諫言:拋棄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告訴她「你還小不懂」
    媽媽告訴無限:「你還小,很多事情你還不懂。」以此簡單粗暴的方式,解釋了父母之間離婚的原因。父母常常覺得,孩子還小,許多事情即使和他們解釋了,他們也是無法理解的,與其如此,那不如先不說。但是,作為孩子也是這麼想的嗎?顯然,並不是。所以,無限才聲嘶力竭地喊道:「既然不懂,那你跟我說再多也沒用呀。」
  • 不懂「少兒身份證」好處的家長看過來,別因為你的不懂害了孩子
    文|秘籍君前幾天朋友帶著她六歲的兒子去辦了身份證,打電話給我說以後再也不用時刻擔心兒子被人販子拐賣了,之前每天那麼多丟了孩子的新聞、尋找孩子幾十年的新聞讓她每天提心弔膽的。兒子放學他老公晚去幾分鐘接都會發好大一通火,沒有大人帶著兒子不能單獨出去,連她兒子平時下樓去小區門口的超市買零食都得跟著去,現在給兒子辦了身份證,而且還錄了指紋,這心終於踏實了。她老公都說媳婦終於正常了,之前就像得了被害妄想症。朋友還給我普及了剛剛從警察叔叔那裡知道的少兒身份證的好處,尤其這幾項讓我直呼好方便,趕緊催著嫂子給小侄子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