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與八分書的淵源,你清楚嗎

2020-12-11 騰訊網

隸書又名佐書、分書。隸書可分為古隸和八分,秦漢初期波磔(蠶頭雁尾)不很明顯都屬古隸,反之左波右磔、蠶頭雁尾,左右分背明顯的就是八分書。

「八分」說法的來歷主要有,唐張懷瓘《書斷》云:「漸若八字分散,故曰八分。」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說:「言其勢左右分布相背然也。近人胡小石在《書藝略論》中也說:「隸書既成,漸加波磔,以增華飾,則為八分。」《乙瑛》、《禮器》、《曹全》等東漢碑刻是八分書的典範,而《史晨》結體方整,端莊典雅,用筆圓潤,疏密勻稱,提按得法,被後世譽為「八分正宗」。八分的代表人物是蔡邕,人稱八分高手,《熹平石經》即出自其手。

對隸書起源問題的研究,裘錫圭先生更是在其《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八年版)一書中指出:"隸書在戰國時代就已基本形成了。"而且關於隸書的起源,現在已至少追溯到了春秋末年的山西候馬盟書,常耀華先生曾專門撰寫了《開隸變端緒的東周盟書》(載《中日法史論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出版)一文,明確提出:"東周盟書宜為隸變之濫觴"。他指出,盟書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藏頭露尾、有輕有重、有肥有瘦的新型筆劃,例如撇、捺筆劃的出現,大大簡化了篆引纏繞的筆法,改變了筆劃的基本走向,由上下運轉變成左右舒展,從而使篆書的扭結得以解放,使字勢由二維向著四維空間擴張,形成八面來風之勢"。由此可見,隸書的起源,保守一點地說,也應定在春秋晚期,即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後為宜

如果從秦武王二年的青川木牘到東漢永興元年乙瑛碑的隸書的成熟,再到漢末三國時鐘繇楷書來劃分,經歷了先秦的秦隸、西漢時的古隸、東漢時的漢隸,漢後的今隸,前後大約六百年左右。隸書是由篆書的圓筆演變成為方折的筆畫,字形由修長變為扁方,上下收緊,左右舒展,運筆由緩慢變為短速,生動活潑、風格多樣,給書寫者帶來很大的方便。

漢隸,主要是指東漢碑刻上的隸書。漢隸是在西漢古隸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漸趨整齊美觀,並有規律的運用波磔。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是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字形比較左舒右展,有分張外拓之勢。它們的特點是用筆更為技巧,點畫的俯仰呼應、筆勢的提按頓挫、筆畫的一波三折和蠶頭雁尾及結構的重濁輕清、參差錯落,令人嘆為觀止。風格多樣且法度完備,或雄強、或雋秀、或瀟灑、或飄逸、或樸茂、或嚴謹,如群星燦爛,達到了藝術的高峰。漢隸中,《乙瑛》結體方整中有跌宕之姿,筆劃規矩有法度,捺畫沉著有力,用筆方圓結合。《禮器》結體富於變化,字形有長、有方、有扁、有大、有小,極為生動,秀麗典雅,筆畫瘦朗勁健,收筆處多見方析,捺畫特別肥厚,斜度大,長筆的波畫下重筆,尾部尖挑狀。《石門頌》全名為《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清楊守敬認為「其行筆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康有為稱為「高渾」「勁挺有姿」由此可見。後人對於此碑推崇倍致。其結字上疏密大小不一,瀟灑自如。行筆如行雲流水,不留痕跡,極為老辣,代表了漢隸的最高成就之一。

隸變既然在秦代基本完成,那麼隸書的成熟期也就不會晚至西漢末年或東漢晚期。現已有許多學者明確提出:隸書確立在西漢初年已經開始(參見牛克誠《簡冊體制與隸書的形成》一文,載《中日法史論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出版)。其實,不僅是隸書的確立,而且是隸書的成熟也在西漢初年就完成了。這裡所說的隸書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今隸,或者叫八分隸書。一般說來,所謂八分隸書的顯著特點乃是構形扁方,筆劃已具有規律性的波勢和挑法,左波右磔對比強烈,字形內斂而外張,構形部件穩定一致。如果我們根據這些特點來檢測帛書中的隸書抄本,那麼,誰都會很容易發現,這些八分隸書的主要特徵,在帛書中已充分地顯示了出來。以帛書《相馬經》為例,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歸納出如下特點:

一、 構形比較規範,結構趨於扁平方正。

二、 用筆已很有規律,橫畫切鋒重人,方起尖收,呈蠶頭雁尾之態,點、挑、撇、捺已成為構形的主要筆劃,並且各以成熟而定型的姿態組構字形。

三、 線條以方折為主,長短相聚,粗細相間,已完全沒有篆書線條圓轉纏繞的態勢。

四、 章法上則分行布白,整齊有序,或行距推近、字距拉開,或行距較寬、字距較密,均疏密有致,整齊劃一。

相關焦點

  • 淺議隸書與八分書的內在聯繫!
    而幾千年來的創造、使用以及演化發展,為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也創造了不同的字體形式,例如先秦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秦漢的篆書與隸書、唐代的楷書等,這些字體之間往往有著較為清晰明顯的界限,隸書和八分書這兩種字體卻常常不分你我,例如就曾經有人譏笑歐陽修曰:「歐陽公誤以八分為隸!」,而這位仁兄就是李清照的丈夫,宋代古文字研究家趙明誠.。那究竟何謂「八分」?何謂「隸書」呢?
  • 什麼是書法中的「八分書」?
    今天人們談論書體,往往懂得篆隸楷行草之分。不過,在閱讀古代書論時,往往會看到「八分書」的這種書體,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就書法的傳流次序來看,它由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書、隸書一路走來。到了漢末魏晉之際,「八分」這個名稱開始在典籍中出現。
  • 漢字形體變遷的第二階段:秦漢的隸書
    從小篆到秦漢的隸書是第二大階段。隸書由簡略的篆書逐漸發展而成。戰國時代的兵器文字已趨簡潔,相傳秦代開始有了與篆書接近的隸書,隸書在民間使用。漢代,隸書不斷發展,由接近篆書而改變篆書,成為日常應用的字體。隸書形成於秦代,其淵源是久遠的。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文字應用日廣,筆劃趨向省減和平直。
  • 蔡邕:刻在石經上的「八分書」(洛陽古代書法家之一)
    1、創製「八分書」,刻《熹平石經》  古人云,書畫同源。書法之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只是在秦漢以前,善書者很少能留下名字。為統一文字而創小篆的秦相李斯,大概是人們熟悉的第一位書法家。  中國書法真正繁榮是從東漢開始的。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隸書」由當時使用它的人多為「徒隸」(下級 胥吏)而得名。也有人稱它為「左書」,「左」即「佐助」的「佐」字,左書是佐助篆書的意思。隸書主要是在秦漢兩代使用,秦代使用的隸書稱為「秦隸」或「古隸」,漢代使用的隸書稱為「漢隸」或「今隸」。由於今隸的波磔(zhé)向左右分開,像個八字,因此又叫做「八分」或「八分書」。
  • 簡牘隸書書法,原來還有這麼多有趣的故事
    書體主要有隸書和草書兩大類,隸書自古隸至八分書可貫穿一線,草書自草隸孕化為章草、今草之線脈明晰可察,行書和楷書的痕跡也可在草書簡牘中窺得一斑。 《居延漢簡》 簡牘書的書風極為紛雜,時空差異和文字內容差異均對其紛雜的書法體格有著很大的影響。書寫者的文化差異是關鍵因素。
  • 學習隸書大家談·周庶民
    書法作品入展全國第六、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覽,全國千人千作書法大展,中國書協會員優秀作品展,第八屆國際書法大展,迎奧運·中國美術館全國名家書法作品邀請展,虎年新春賀歲·中國美術館情境書法邀請展,全國首屆行書大展等;榮獲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教育獎(提名獎)、中國西部書畫大賽一等獎、全國首屆群眾書畫大展銅獎等。多次擔任全國中小學生書法節、全國少兒書畫大賽等活動評委。
  • 百家姓「劉」字歷史淵源,及其行草八種寫法與示範,哪種你最愛?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一、造字淵源劉,這曾經是一個刀光劍影、殺氣騰騰的漢字!《書·顧命》說:「一人冕,執劉,立於東堂。」這裡的「執劉」就是手執兵器之意。後來劉字作為動詞引申為「殺戮」。
  • 為何將鄭板橋的書法稱為「六分半書」?
    鄭板橋在《五十八歲自敘》中曾雲「善書法,自號六分半書」,人亦稱之為「板橋體」。至於為什麼要自名為「六分半書」, 這個就得從鄭板橋的書法藝術說起。鄭燮(1693——1765), 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
  • 鄭板橋半夜睡覺手腳不停,因妻子的提醒,而獨創「六分半書」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聊聊鄭板橋的「六分半書」。「六分半書」是鄭板橋獨創的一種書體。鄭板橋所創的這種書體,糅合了各種不同書體的用筆。行筆隨意揮灑,瘦硬古拙,在圓轉連綿的行楷筆畫中,又滲入了濃厚的隸書用筆。
  • 隸書的筆法秘密,值得收藏!
    註:如圖片太小看不清楚,請點擊圖片放大觀看橫橫畫是隸書中最基本的筆畫,是從篆書中繼承而來,藏頭裹尾、平中寓曲。要寫得充實穩健、果斷利落、粗細均勻。藏鋒逆入,忌頓頭;圓筆用轉法調整筆鋒,方筆以折法調整筆鋒;中鋒提按,宜穩實;回鋒書筆,須自然。
  •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哪個是起源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起源是哪個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的字體,大家對於這些字體也比較熟悉,但是對於它們的起源,大家可能不是特別清楚,草書行書隸書楷書哪個是起源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中,隸書是起源。隸書起源於秦朝,是由篆書逐漸演變轉化而形成的一種文字。行書、草書和楷書都起源於漢代,且都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簡便轉化形成的書體。
  • 各界對劉炳森隸書褒貶不一,你怎麼看?
    劉炳森初臨《華山碑》,而後《乙瑛碑》《張遷碑》,最後《石門頌》,不僅研習宗法漢碑,又取法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等清代書家。而入晚期,更是銳意創新,將行草之筆意融入隸書之中,使其作品具有獨特的風格,世人稱之「劉體隸書」。 劉炳森隸書的顯著特點便是厚重滿溢。
  • 解析隸書寫法技
    隸書是從篆書發展而來,用筆特點繼承了篆書的曲線美,以扁方取橫勢,但最大的特點是:大氣、厚重、生動、而且不乏精緻,那如何學好隸書呢? 要想學好隸書,必須從隸書的基本筆畫、結構、章法三個方面去學習。
  • 鄭板橋為何稱自己書法「六分半書」
    近代研究者對「六分半書」有不同的看法。中央美院教授王鏞教授在其主編的《中國書法簡史》中指出:「他的六分半書,是以隸書為基礎,摻雜真、草、篆而形成的一種新書體。關於六分半書的來歷,眾說紛紜,不盡相同,大概的分歧在於各體所佔比例的分配上。」
  • 「性格迥異」的隸書,你喜歡哪一款?
    上期介紹初唐書法家褚遂良時,我們提到了「字如其人」這個詞,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字如其人」是真的嗎?那麼「字如其人」真的指的只是表面上的容貌和字跡的關係嗎?隸書,是五種傳統字體中的一種,由篆書演變而來,有秦隸、漢隸等,到東漢,發展達到頂峰,傳世的隸書碑刻作品有很多,
  • 劉炳森行草書作品,能與其隸書相提並論嗎?
    他的隸書在堅實的傳統功力基礎上,融合了現代的審美意識,並參以其他門類藝術的韻律和審美情趣,加上文學素養,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在當代中國書壇上獨樹一幟,被稱為「劉體隸書」,有口皆碑。在劉炳森眾多的作品當中,還有少量行草書作品,也同樣非常養眼。本文所附圖為他所書《昆明大觀樓長聯》。從這幅作品上看,劉炳森行草書具有很深的功底,而又堅守傳統,不追求時髦的流行書風,雅俗共賞,確實難能可貴。
  • 學寫隸書基本點畫的運筆
    橫畫是隸書中最基本的筆畫,是由篆書中的橫畫演變而來。書寫時一定要注意要寫得充實穩健、果斷利落、粗細均勻。藏鋒逆入,忌頓頭;遇圓筆用轉法調整筆鋒,遇方筆以折法調整筆鋒;中鋒提按時,宜穩實;回鋒書筆時,須自然。
  • 學成語,練隸書,雙收穫(圖文解析系列八)
    學成語,練隸書,雙收穫 (圖文解析系列八)原創培剛書畫2020-11-25 20:48:12鶯歌燕舞:漢語成語鶯歌燕舞的意思是:黃鶯在歌唱隸書解析鶯字中間的蓋頭要寫得寬泛,有承載上方覆蓋下部的作用。下面鳥部中間橫畫設計成波磔,有添加活泛的效果。歌字左右結構,均衡對等。燕字上中下結構,三個部分佔比相當。主筆波磔橫放在上部,有橫向貫通的豪氣。
  • 他是莆田名醫,可鄭板橋卻與之齊名,後人稱他為清代隸書第一人
    字汝器,號谷口,祖籍福建莆田,原明洪武間祖父一輩遷至金陵(今江蘇南京),為名醫鄭之彥次子,深得家傳醫學,以行醫為業,終學不仕,工書,雅好文藝,善收藏碑刻,尤喜漢碑。他的醫術在當地相當出名,直到晚年仍日「以醫道應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