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孩子的邊界感,究竟有多重要?

2020-09-11 小馬快跑國際早教

今天和幾個寶媽聊到小時候大家都是怎樣撒野的,偷玉米,爬樹,捅鳥窩,下河抓魚,偷摘別人家種的水果……

聽起來我們小時候幹的事都特別「驚險」又刺激,現在的娃,哪裡有這樣的機會去幹這些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過度保護不利於孩子探索

現在的孩子被保護得太好了,過度養育和嚴苛的安全標準,在保護孩子的同時,也切斷了他們探索周遭世界的機會,孩子都沒見識過什麼是危險,如何防範危險呢?

儘管我們的意圖是好的,但是孩子終究要獨自去面對各種危險。那些在孩子能力範圍內的小冒險,還是應該讓他們親自去體驗。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和我的想法一樣,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多給孩子自由,不願磨滅他們好奇愛冒險的天性。可是「多多嘗試,少少限制」之後,我們又該如何管理孩子,明確我們的底線和原則呢?

有人說,你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他要玩刀,你也給他玩嗎?他要把電池放進嘴巴裡,你也讓他去「嘗試」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探索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答案是:給孩子設定規則!

探索的邊界在於設定規則

很多父母聽到給孩子設定規則,那就是規定孩子不能幹什麼,那不是會抹殺孩子的創造力和天性嗎?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需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則。對孩子來說,也需要從小循序漸進地培養一定的規則意識。

這裡說的規則,並不是說讓孩子一定不能幹什麼,而是給孩子設定邊界。

圖片來源於網絡

適度的規則能帶來安全感

實際上,給孩子邊界,更能保護好孩子的安全感,讓他放心的發揮創造力,這樣他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有人說:「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放肆,不放肆叫做規矩,不活潑叫做呆板。」

對於孩子來說,真正有必要的規則是很少的,也是為孩子一生做準備的。簡化的規則會顯得特別重要,孩子也易於遵守,當孩子從這些規則中獲益,他進入社會以後便會適應各種規則。

圖片來源於網絡

沒有自控力的孩子給他自由等於失去了邊界。我們要做到的,應該是知道如何在規則的框架中使用自由。

自由和規則需要平衡

在自由和規則的衡量中,很多時候,我們又會容易出錯。當家長給予孩子的自由大於規則時,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家長偷懶,覺得只要孩子不打擾到自己隨便他幹嘛;一種是崇尚新教育把自由看的過重。

偷懶的家長,不用多說,這樣管教出來的孩子,很多時候讓人生厭,我就遇到過電梯裡亂跳,把電梯按鍵狂按一遍的熊孩子,他媽媽卻靠在電梯最裡面玩手機,全程沒提醒孩子一句話。

圖片來源於網絡

崇尚新教育,把自由看得過重的家長,認為任何一點限制都會讓孩子自卑或者破壞他的創造力,因此,對孩子極度放養,孩子調皮搗蛋影響到他人,他們也認為這是孩子的天性,長大了自然會好。

父母這樣的「放養」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自我的表達需要規則

蒙臺梭利教育中,對於自由和規則,是這樣說的:

「自由與紀律是內在緊密相連的。沒有紀律,談不上自由;沒有自由,紀律也無法實現。」

自由允許我們釋放自己的本性,表達個體的自我。紀律則可以確保我們在考慮到他人及其權利的基礎上,練習使用我們的自由。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自律才能自由!當孩子的能量不再用於試探規則和邊界的時候,才能真正的用於發展他自己。

人的自信不是來源於「我什麼都能做」,而是來源於「我有些不能做」。這些「能和不能」就是規則。

自由須在規則框架內

我們可以給予孩子自由,但自由也不是絕對的,它是和規則相對的。因為沒有規則就沒有自由,同樣沒有自由也沒有規則。

規則是自由的前提,忽略規則的自由,會導致混亂最終失去自由,自由是規則的重要組成,沒有自由或自由空間過小的規則最終會被自由打破。

圖片來源於網絡

教育者要做的,是給兒童建立一個規則和自由的安全環境,讓兒童可以在這個環境裡自然地順應自身規律成長和發展。

孩子需要規則,他們只有在規則的保護下才會感覺安全。

孩子也需要自由,他們只有在自由中才能成長為他們自己想要的樣子。

相關焦點

  • 玩具被搶卻讓孩子學會分享,是對孩子的傷害,培養邊界感很重要
    一個孩子的時候,家長們要處理的問題已經很多了,而當有兩個孩子的時候,遇到的情況也許會更加令家長們措手不及。比如孩子和小夥伴在玩鬧的時候,總少不了有小矛盾的產生。孩子的玩具被搶就是常見的情況,令孩子難過,還讓家長煩惱。
  • 照顧孩子的邊界感
    今天看了一位孩子媽媽的感謝信,感謝郝醫生對於自己孩子身體的調理。我作為有過相同經歷和感覺的孩子媽媽,我想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情緒。聽過一個節目,裡面講了孩子出生後家庭必須的一個儀式。當孩子生下來之後,其實整個大家庭,包括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需要舉辦一個儀式,來確定這個孩子的撫養責任,當然不出意外的是這個孩子的母親。(從傳承上,我也認為是孩子的母親)。
  • 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邊界感很重要,需要注意這三點
    很多父母不理解,說:「我都把自己能提供的最好的給了孩子,他們能有什麼不滿意的?」但可能父母無微不至的愛,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負擔。現在的孩子接觸到的網絡信息比較多,比較早熟。很多母親也認為,」孩子是自己身體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但是,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就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生命與人格,他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是下面內容的前提。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對於孩子而言,個人隱私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意味著,孩子與家長無論是多麼親密的關係都需要有著一定的邊界感,也許家長認為沒有必要,但是在孩子眼中,邊界感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對於需要邊界感的這種想法也是非常強烈,家長們也不要隨意冒犯孩子們的邊界感。
  • 再關心孩子也別侵犯孩子隱私,「邊界感」的破壞,是對孩子的傷害
    2、形成獨立性格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孩子,往往是最有邊界感的人。因為這些孩子可以獨立思考,當面對一些誘惑的時候,可以保持距離,不會輕易的上當受騙。而使孩子擁有獨立思考,想要讓他們形成獨立性格,就需要家長認真對待自己和孩子的關係。
  • 孩子做事唯唯諾諾,多半是父母的問題,邊界感缺失的教育是失敗的
    每個心理成熟的人,都會在自身和他人之間,建立起一道相對清晰的邊界,邊界感能幫助我們區分權利和責任的歸屬,明確自身的課題,卸下不必要的重負,從而收穫心靈的自由。既然邊界感對於人生的幸福如此重要,懂得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感就自然是我們每個為人父母者必不可少的功課。
  • 缺乏身體邊界感的孩子,拿什麼保護自己
    舉報後,有數百個當年被吳某某傷害過的學生聯繫到她,舉報吳某某有摸胸和私處的行為。5月1日,綿陽涪城區公安局發布通報表示:經查,吳某某涉嫌刑事犯罪,已被刑拘。最近很多人都在討論兒童性侵,暴露出來的被侵犯的兒童數量之多,犯罪行為之惡劣讓人觸目驚心。更可怕的,是絕大多數性侵都發生於熟人之間。
  • 溺愛成就的巨嬰,沒有邊界感的親子關係有多毒?
    但這種關係的無限延伸,卻讓孩子在成年後,也將嬰兒期毫無邊界感的關係應用到成人世界的所有關係中。溺愛成就的巨嬰,將毒害孩子一生的社會關係。但在沒有邊界感的家庭中,父母有意無意地就忽略了孩子的這個重要的需求。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還沒學會放手,等到孩子成家立業,還在放不下心中的「孩子」,插手他們自己的家庭生活,很有可能就要影響孩子的婚姻生活以及和他們與年邁父母的親子關係。
  • 親子關係需建立邊界感,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
    當警察勸說「媽媽哪有不嘮叨的」時,朱某情緒異常激動:「她不是一般的媽!」「你10個媽都比不上我一個媽!」這件事看起來雖然是一則家庭糾紛,實則反應了母親的越位,即沒有邊界感。她說:「在女孩子最青春的年紀,我的頭髮究竟有多短?有好幾次,我被誤認成男生。」成年以後,她的婚事自然是媽媽最關心的頭等大事。因為和男友的感情一直有問題,她內心對結婚特別不情願甚至感到恐懼,但因為媽媽認為她應該且必須結婚。最終她還是結婚了,可是,婚後卻絲毫沒有感到幸福喜悅,好似墜入無底深淵......因為媽媽的控制,她感覺自己活得很壓抑,內心雖然明白,卻無力擺脫這種束縛。
  • 夜讀|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邊界感某種程度上等於安全感,因此一旦你的邊界清晰,你會發現一切關係都會健康起來,幸福指數也會越來越高。親密關係中有邊界感是很重要的事著名作家紀伯倫說過:「在一起的時候要給彼此保留空間——橡樹和雪松並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長。」 兩個人相愛並不意味著兩個人能互相融合,彼此既有共同區域,又有明確邊界,這樣的伴侶關係才能長久。
  • 媽媽愛娃不是強勢「對她好」,多愛自己,保留邊界感是關鍵
    我們知道家長對孩子的愛都是毫無疑問的,愛孩子不是強勢「對她好」,在親子關係相處中,要保留一定的邊界感,才是親子關係穩定的關鍵。媽媽們可以多放些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既活出了自己,又可以在親子教育中分一杯羹,豈不一舉兩得?
  • 家庭教育中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
    我想原油大多是因為自己的朋友對自己沒有邊界感,不知道人與人之間要留有距離。但是這種距離感的確實不僅表現在彭于晏與朋友之間,我們家庭之中,就有很多父母不知道與孩子保持一些距離,就像電影《囧媽》裡徐崢的媽媽一樣,就像一個監控似的時時刻刻堅持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不在身邊就會一遍又一遍的對孩子進行靈魂拷問:在幹嘛呢?有沒有吃飯?
  •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的個人空間越來越大,以往我們能容納別人走得很近,現在卻需要一個很大的安全距離,在完全不被侵犯的自我空間內,我們才會感到舒服。 俄羅斯作家邦達列夫曾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
  • 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係,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環。有些父母以愛的名義,嚴絲合縫地要求著孩子,歸根到底,不過是想控制孩子,讓他們按照自己制定的標準生活。2沒有邊界感源於父母的控制和焦慮父母把孩子視為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奉獻著所有的愛,模糊了孩子的界限。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共生關係,讓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了緩衝地帶,一旦孩子決定離開,父母的世界就會崩塌。
  • 邊界感教育
    這就是所謂的「邊界感」。如果你動了別人的東西,就是跨過了別人的邊界了,那麼別人做出一些反抗行為,就是對你的懲罰。因為那就是別人的底線,是不可侵犯的。 家庭教育歷來重視「邊界感」的教育,因為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點私人空間,是不可以讓任何人進入的。那麼,私人空間也包括個人物品。每個人的電腦和手機都設有密碼,就是為了防止讓別人看。再比如女孩子的包包和化妝品,不太喜歡拿出來和閨蜜分享。
  • 80%的人際問題與邊界感衝突有關
    所有這些事情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我們的界限被打破了。人際關係中80%的問題與模糊的邊界感有關。人際關係中最常見的衝突是未經允許擅自闖入他人的界限。邊界感在人際關係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大多數人對他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下一步,我將和你學習邊界感。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會漸漸意識到邊界感的問題,並開始保護自己。很多父母會覺得即使孩子大了也要去知曉他的一舉一動,這樣才是關愛孩子,但是要明白孩子長大後,自我保護意識漸漸明顯了,也會去保護自己的隱私,希望有一點自己的小空間屬於自己。
  •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我想原油大多是因為自己的朋友對自己沒有邊界感,不知道人與人之間要留有距離。但是這種距離感的確實不僅表現在彭于晏與朋友之間,我們家庭之中,就有很多父母不知道與孩子保持一些距離,就像電影《囧媽》裡徐崢的媽媽一樣,就像一個監控似的時時刻刻堅持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不在身邊就會一遍又一遍的對孩子進行靈魂拷問:在幹嘛呢?有沒有吃飯?
  • 為什麼孩子想逃離父母?心理學:這是邊界感缺失的表現
    家長一次又一次的去侵犯孩子的利益,窺探孩子的隱私,就是因為缺少了明確的邊界感。一,邊界感指的是什麼?很多人都覺得邊界感指的是一種界限,可是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當中,這樣子的界限其實是看不見的,需要在心裡有一個明確的衡量。這個名詞和另外一個術語有關叫做刺蝟法則。
  • 孩子的需求無法滿足怎麼辦?確立「主體性」,建立孩子的「邊界感」
    有一次,小表妹吵著和弟弟玩,但是弟弟在玩遊戲並不理她,結果小表妹竟然把弟弟的手機拿起來往地上一甩,整個手機都差點摔壞了。氣憤的我找舅舅說理,一向疼愛小表妹的舅舅卻一句小孩子不懂事搪塞我們。最後,小表妹一句道歉都沒有說,繼續特別猖狂。 孩子的過錯應該由孩子自己承擔,缺失的邊界感,讓父母一味任由孩子的胡鬧撒潑。這種愛根本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在毀掉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