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幾個寶媽聊到小時候大家都是怎樣撒野的,偷玉米,爬樹,捅鳥窩,下河抓魚,偷摘別人家種的水果……
聽起來我們小時候幹的事都特別「驚險」又刺激,現在的娃,哪裡有這樣的機會去幹這些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現在的孩子被保護得太好了,過度養育和嚴苛的安全標準,在保護孩子的同時,也切斷了他們探索周遭世界的機會,孩子都沒見識過什麼是危險,如何防範危險呢?
儘管我們的意圖是好的,但是孩子終究要獨自去面對各種危險。那些在孩子能力範圍內的小冒險,還是應該讓他們親自去體驗。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和我的想法一樣,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多給孩子自由,不願磨滅他們好奇愛冒險的天性。可是「多多嘗試,少少限制」之後,我們又該如何管理孩子,明確我們的底線和原則呢?
有人說,你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他要玩刀,你也給他玩嗎?他要把電池放進嘴巴裡,你也讓他去「嘗試」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探索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答案是:給孩子設定規則!
很多父母聽到給孩子設定規則,那就是規定孩子不能幹什麼,那不是會抹殺孩子的創造力和天性嗎?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需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則。對孩子來說,也需要從小循序漸進地培養一定的規則意識。
這裡說的規則,並不是說讓孩子一定不能幹什麼,而是給孩子設定邊界。
圖片來源於網絡
實際上,給孩子邊界,更能保護好孩子的安全感,讓他放心的發揮創造力,這樣他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有人說:「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放肆,不放肆叫做規矩,不活潑叫做呆板。」
對於孩子來說,真正有必要的規則是很少的,也是為孩子一生做準備的。簡化的規則會顯得特別重要,孩子也易於遵守,當孩子從這些規則中獲益,他進入社會以後便會適應各種規則。
圖片來源於網絡
沒有自控力的孩子給他自由等於失去了邊界。我們要做到的,應該是知道如何在規則的框架中使用自由。
在自由和規則的衡量中,很多時候,我們又會容易出錯。當家長給予孩子的自由大於規則時,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家長偷懶,覺得只要孩子不打擾到自己隨便他幹嘛;一種是崇尚新教育把自由看的過重。
偷懶的家長,不用多說,這樣管教出來的孩子,很多時候讓人生厭,我就遇到過電梯裡亂跳,把電梯按鍵狂按一遍的熊孩子,他媽媽卻靠在電梯最裡面玩手機,全程沒提醒孩子一句話。
圖片來源於網絡
崇尚新教育,把自由看得過重的家長,認為任何一點限制都會讓孩子自卑或者破壞他的創造力,因此,對孩子極度放養,孩子調皮搗蛋影響到他人,他們也認為這是孩子的天性,長大了自然會好。
父母這樣的「放養」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蒙臺梭利教育中,對於自由和規則,是這樣說的:
「自由與紀律是內在緊密相連的。沒有紀律,談不上自由;沒有自由,紀律也無法實現。」
自由允許我們釋放自己的本性,表達個體的自我。紀律則可以確保我們在考慮到他人及其權利的基礎上,練習使用我們的自由。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自律才能自由!當孩子的能量不再用於試探規則和邊界的時候,才能真正的用於發展他自己。
人的自信不是來源於「我什麼都能做」,而是來源於「我有些不能做」。這些「能和不能」就是規則。
我們可以給予孩子自由,但自由也不是絕對的,它是和規則相對的。因為沒有規則就沒有自由,同樣沒有自由也沒有規則。
規則是自由的前提,忽略規則的自由,會導致混亂最終失去自由,自由是規則的重要組成,沒有自由或自由空間過小的規則最終會被自由打破。
圖片來源於網絡
教育者要做的,是給兒童建立一個規則和自由的安全環境,讓兒童可以在這個環境裡自然地順應自身規律成長和發展。
孩子需要規則,他們只有在規則的保護下才會感覺安全。
孩子也需要自由,他們只有在自由中才能成長為他們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