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花燈圖特展:看畫中的「萬戶春聲」

2020-12-22 澎湃新聞

傳統節慶起源於農業社會,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間,為了調節生活節奏,反映歲時季節的變化,遂訂定各種節日,並隨著時間遞嬗,逐漸形成豐富的節令習俗。從各地的新年慶祝,一直到圍爐守歲,不外乎謝神與祭祖儀式,表達對天地萬物的感謝、慎終追遠以及對未來的祈願。其間,不僅蘊藏著倫理觀念,也包涵了深刻的人文情懷。正在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燈輝綺節─花燈節慶圖特展》,通過三個精心策劃的單元「年節年俗」「花燈迎春」「歲朝報喜」,讓觀眾宛若穿越時空,親臨其境般賞覽古代濃厚的年節歡慶興味,體驗燈市之輝煌盛景。

新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從臘月冬至祭天、臘八節敬佛,到祭灶送神、迎神的儀式;除夕驅疫、祭祖、分歲、守歲;元旦爆竹迎新、拜年賀歲,直到元宵觀燈,才算完成整套年節儀式。這一系列的年俗活動,除了表達對天地神祇及萬物的感謝與敬畏,也包含慎終追遠與飲水思源的文化傳承。藉由古代畫家的巧手,新春佳節也以多種角度,呈現各種禮俗與歡慶氣氛。

在「年節年俗」單元,共展出明代吳彬《歲華紀勝圖冊-大儺》、清代董邦達《繪御筆範成大分歲詞》、清代劉權之《萬戶春聲》等9幅明清時期作品。

明 吳彬 歲華紀勝圖 冊 大儺

吳彬,萬曆(1573-1620)間人。所繪人物,形狀奇特,自成一家。「大儺」是除夕打鬼驅疫求吉的儀式,以戴假面裝判官、土地之類,驅祟出城外;另有銅鼓驅疫習俗,如橋上一列送祟隊伍,其中兩人手舞足蹈,裝扮成「儺」的奇特面貌,四人抬著「神祇」,橋頭兩人抬鼓,一人打鼓,一人敲鑼引導,描寫儺儀時鬧烘烘的景象。畫中人物外形肖似陶偶,通體結構雖不盡眞實,但細看卻處處充滿變化。

清 劉權之 萬戶春聲

劉權之(1739-1818),乾隆二十五年(1760)翰林,官至大學士,善書、畫。《萬戶春聲》選自《億春書瑞》冊第一開,畫過年即景,城垣連綿,房舍林立,遠山掩映,煙雲無際。河岸邊,孩童燃鞭炮戲耍。鄰裡友人,互道恭喜賀年,大有「千家萬戶臘月鬧,阡陌道路互道吉」的春節熱鬧景象。通幅設色淡雅,線條簡練,點染隨意。

正月一日是為歲朝,此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展覽「歲朝報喜」單元中,8幅自宋代至民國時期的作品,展示了以歲朝命題的吉祥畫,描繪茶花、臘梅、水仙、南天竺和靈芝等新春應景花卉,展現春暖花開、歲首迎新的洋洋喜氣;同時,還有描繪以親朋故舊走春拜年,孩童嬉戲於庭,慶賀新年的新春情景。歷代畫家作歲朝圖,蘊含有元旦開筆,預祝全年皆萬事吉利之意。

傳 宋 趙昌 歲朝圖 軸

本幅畫梅花、山茶、水仙和長春花等新春花卉,色彩明麗,以硃砂、白粉、胭脂、石綠畫成,再用石青填底,顯得富麗堂皇。構圖壓縮景深,採取層層往上堆棧的方式,坡石和繁密交錯的花木布滿整個畫面,將自然生態轉化成圖案式的趣味,燦爛繽紛,富裝飾性,與「歲朝圖」的吉祥命意相齊。

這幅畫據傳為宋代趙昌(10-11世紀間)所繪。趙昌善畫花卉,每於清晨朝露下,對景描摹,故自號寫生。本幅雖有「臣昌」二字款,但以筆墨畫風論,應是宋以後畫家的託名之作。

傳 宋 緙絲 新韶嬰戲(局部)

緙絲是以簡單的平紋木機,採通經斷緯織造,將紋樣描繪在經面上,依畫稿所需調配各式色線,分別裝進梭子中,依圖案設計來回穿梭於圖形的經線之間,周圍留下鋸齒狀的空隙,又稱為「刻絲」。這幅為紅地設色織,牡丹文石滿布畫面,花形繁複碩大。孩童十人,於新春過年時節,戲耍於花間,有著官服,有穿僕役、馬夫服飾,扮演官員出巡、差役鳴鑼開道的戲碼,陣仗威風,既富趣味,又具吉祥意涵。

清 金廷標 戲嬰圖 軸

《秋庭戲嬰圖軸》是北宋宮廷畫家蘇漢臣的代表作之一,畫作描繪了二個兒童在庭院中圍著小圓凳,聚精會神玩推棗磨遊戲的情景,畫面自然真實有趣,用筆工細,設色鮮豔,構圖新穎,是一件難得的兒童題材畫佳作,同時也是研究兒童服飾、玩具、宋代家具的重要史料。這幅作品不久前還曾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中亮相。

在一年慶典中,以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最具歡喜意象。「元宵」又名上元節、元夕節或燈節,可溯源至漢武帝對「太一神」的崇拜,以盛大的燈火進行祭祀。唐代已由祭神燈火演變成可供遊賞的花燈,夜舞百戲,喧囂熙攘,盛況空前。宋代元宵節前後會置設「燈市」,懸售各式奇巧燈彩,明代以後更為風行。現代的元宵節盛會,除延續觀燈、猜謎、擲炮城及品嘗元宵美食等活動,復結合時尚、科技與傳統等豐富元素,綻放綺麗繽紛的視覺效果,為燈節妝點出無比歡樂的氣氛。

觀燈、提燈自然是畫家喜好的主題。畫家們記錄古時元宵燈節的盛況,傳達出燈月交輝,迎春納福的景象。

清 畫院畫 十二月月令圖 一月

《十二月月令圖 一月》描繪農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賞花觀燈活動。亭臺樓閣處處張燈結彩,戶外施放煙火,人物集聚品評各色燈具,觀賞滿園盛開梅花。門廊屋頂多採用厚重卷棚頂,圓弧頂宅門與彎蜒遊廊,將院落劃分出幾個獨立空間,沿著斜角線縱向延伸,頂端即重簷卷棚觀景樓閣。後方庭院空地高架盒子彩燈,婦孺老少群聚觀賞各種技藝表演,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清 昇平樂事圖 冊

《昇平樂事圖冊》共計十二開,描繪宮廷仕女、孩童,於庭院中嬉戲鬧元宵,賀新年等歡樂情景。畫中提燈有象、鶴、鹿、蝙蝠、鷹、兔,魁星等,樣式多元,製作精美,清宮過年奢華景況,表露無遺。圖冊描寫了各樣的吉祥涵義圖樣,如第一開《白象花燈》,象馱插著如意、戟之花瓶,有太平有象、吉祥如意等寓意,是民間過年喜愛的題材。依精麗之畫風看來,應為院畫家所作。

此次《燈輝綺節─花燈節慶圖特展》的展期為2018年1月1日至3月25日。

相關焦點

  • 這些透著仙氣的畫最近在臺北展出 道教題材的中國古畫您見過嗎?
    《雲中雞犬圖》近日,臺北故宮舉辦了獨具特色的展覽:「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展覽精選數十幅古代以仙山為題材的繪畫,分「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展出。眼下,臺北故宮正在舉辦《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系統展示了道教主題的山水繪畫,此外同期舉辦的《偽好物》和《杏林春暖》兩個特展,也有不少道教主題的畫作亮相,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道教在藝術作品中的特色。佛教的目的是成佛,道教的目的是成仙。道教的觀點中,成仙好處很多,可以長生不老,可以騰雲駕霧,甚至能雞犬升天。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之說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 臺北故宮:美在善解人心
    和北京故宮不同的是,臺北故宮以企業化經營理念為民眾服務的做法更為徹底 那天來到捷運臺北車站轉車,走在人行道上,目光被牆上一幅畫作「法象威儀」(釋迦牟尼佛坐像>)吸引,原來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佛教文物複製畫,再仔細一看,旁邊還有四幅小複製畫,有翠玉白菜、青瓷蓮花式溫碗、碧玉瓜瓣杯及四庫全書,這四幅畫鑲在牆壁中,每一幅畫有三面,可以轉動,觀賞翠玉白菜時,用手轉一面,就可以看到翠玉白菜文物的介紹與出處。
  • 臺北故宮一年內將「假畫」集中展出兩次
    將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假畫」在一年之中兩度展出,這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展覽中實屬罕見。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這兩日對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了相關採訪,得知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假畫」也有藝術和學術價值,不可一概而論。臺北故宮博物院對這批作品集中展示,恰好是尊重學術、尊重藝術史的表現。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哪裡的國寶多?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躲避日本侵略的戰火,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貴文物遷出,幾經輾轉,1948年遷往臺灣。於是就有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其文物珍品中,有90%來源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建造於1962年,1965
  • 臺北故宮又換了一批書畫巨作,一起來看!
    4月初 臺北故宮的202展廳 (長期陳列巨幅書畫的專用展廳) 又換了一批巨幅書畫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全球好展|今夏,去臺北故宮動物園特展看「萌寵」
    臺北「故宮動物園」特展中的萌寵們不過更讓人高興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為小朋友們舉辦的「故宮動物園」特展現已開幕,將展至2019年9月25日,還推出了一個「故宮召喚師」遊戲。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將動物圖片與古畫並置展出,讓小朋友馬上就能分出圖畫和真實動物的差別,我們不妨用逛動物園的姿勢去臺北故宮看展覽吧。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在臺灣,和大陸一樣也有一個故宮,裡面有很多的奇珍異寶,非常受人追捧,甚至民間傳言臺北故宮的文物數量和價值可以媲美北京故宮。
  • 臺北故宮裡的3幅宋畫:每一張都價值連城,看一眼就是福氣
    宋畫的美,這一點其實是與當時的宋代社會相符合的,民風國風就那樣,小而美 精而簡。從一定的程度上來講,宋朝人對於繪畫和其他生活的審美,對於日本這個小國起到了精神層次的促進作品。包括站在藝術品的層面來講,宋代人的古畫,在日本都是擺在了最高等級的藝術之上。臺北故宮裡的3幅宋畫:每一張都價值連城,看一眼就是福氣!宋畫有多美,朝這邊看來。
  • 臺北故宮藏張大千國畫精選
    跟浙江博物館是黃賓虹先生作品最重要的收藏地一樣,臺北故宮是收藏張大千作品最多也最精的地方。展覽從張大千留存的3萬餘件作品中,精心挑選了173件文物。臺北故宮通過八個部分,全面展示張大千從敦煌臨摹開始,到摹古創新,最後在臺灣終老的傳奇人生。
  • 巔峰PK: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誰更厲害?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其實是一母同胎。抗戰爆發前夕,國民政府計劃將重要文物南遷。敗退臺灣之時,所運走的文物,便是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對比,吵了許多年。同為中國綜合性大型博物館首屈一指的存在,實力到底哪家強,不如看一下館藏寶物的比對!建築PK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相比,哪個故宮的藏品更具價值?竟然……
    不考慮博物館所在地的性質,否則北京故宮因原址的優勢完全不可比較了。我們只對比文物。按照大陸的不可出國出境文物的標準,臺北故宮約26件國寶可以入選。這個數量在大陸僅次於北京故宮(40),超過國博(23)。臺北故宮共有元以前繪畫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後像),加上南薰殿,數量上遠遠超過北京故宮,其他各大國內省級博物館估計有其零頭的零頭就不錯,但北京故宮在頂級藏品上略微強一點點。
  • 臺北故宮南院開館迎客
    記者幾年前趕在旅遊旺季拜訪臺北故宮,當時因中文語音導覽器早被人佔盡,只能以英文導覽器勉強代替,為了穿越人潮,在侷促的展室中多看文物一眼,也是被折騰得夠嗆。 聽說臺北故宮的「兄弟」南院籌建過程長達15年,其間遭遇天災人禍導致工期延宕。千呼萬喚始出來,正如馬英九所說,恰逢臺北故宮建院90周年,這份生日賀禮,「來得正是時候」。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北故宮「兩道大菜」——「翠玉白菜」、「肉形石」,盛名在外。 不過,圍繞著這兩件文物的爭議也始終未消。這不,最近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又登上了媒體。 6月5日,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恆在《香港商報》刊登一篇題為「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的文章。文章背景是,5月29日「好事多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舉行動土儀式。
  • 臺北故宮人
    但留下的便成大家,比如臺北故宮的副院長江兆申,以及蕭一葦、吳詠香、傅佑武、劉河北、梁秀中、羅芳、王懋軒等人。    1963年11月18日,溥心畬因喉癌溘然長逝,年僅68歲,人們把他葬在了陽明山上。據胡賽蘭講,溥心畬得喉癌是因為晚年煙不離手,常常一邊教畫一邊一根接一根地吸菸。
  • 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他是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有別與《早春圖》和《溪山行旅圖》,這幅畫作裡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物,其中之意表達的是什麼?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中國新聞周刊》:臺北故宮——美在善解人心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那天來到捷運臺北車站轉車,走在人行道上,目光被牆上一幅畫作「法象威儀」(釋迦牟尼佛坐像)吸引,原來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佛教文物複製畫,再仔細一看,旁邊還有四幅小複製畫,有翠玉白菜、青瓷蓮花式溫碗、碧玉瓜瓣杯及四庫全書,這四幅畫鑲在牆壁中
  • 來自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的碰撞
    臺北故宮位於我國臺灣省臺北市,臺北故宮修建於近代,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存放來自於大陸的珍貴文物。而北京故宮有著很長的歷史,走進故宮就會感到濃濃的歷史感,這種歷史感是臺北故宮不能比擬的。臺北故宮建築風格奇特,從外形看還是十分漂亮的,雖然面積沒有北京故宮大,可以藏品質量也是很高的。一說當年蔣介石撤往臺灣是命人將大批的寶物精挑細選,選了很多精品運往臺灣,甚至說到北京故宮裡只有一個空故宮而沒有文物。圖中的翠玉白菜就是臺北故宮藏品,可以說是國寶級的藏品,甚至看白玉白菜需要排隊觀看。
  • 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就在你家門口
    策展方從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五千餘件國寶級藏畫中,精選四十七幅進行了微噴複製,在畫廊進行全天候展示。其中有三幅還是當之無愧的「鎮院之寶」。  說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事實上,要論珍貴程度,這兩件文物恐怕連前一百名都擠不進去。真正的無價之寶,是三幅宋代的山水畫: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