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立春,便是雞年了。
對於雞,國人頗為青睞,不僅在傳統的曆法中,把大年初一定為「雞日」,之後才是狗日、羊日、豬日、牛日、馬日、人日,還把雞譽為「五德之禽」,稱其「文武勇仁信」俱備。同時,我國的陸地版圖也恰如一隻報曉的雄雞。海南島,便處在「武德」之所。而在這片沃土上,不僅肥美鮮嫩的文昌雞享譽海外,「金雞對文筆,福祉此中求」的定安金雞嶺、樂會(今瓊海)上元佳節的賽肥雞民俗、海南「吟絕」明朝才子王佐的《雞肋集》……諸多「雞人雞事雞文雞景」,均令人齒頰生香。
「瓊雞美食」:無雞不成宴
「無雞不成宴,無魚不成席」。說起美食,雞,既可「丹雞披華採」,登得宮廷宴會;亦能「故人具雞黍」,溢美田家飯桌。
譬如大名鼎鼎的滿漢全席中,正月十六舉辦的「表彰先進」的廷臣宴裡,便有多組「御菜五品」中的雞絲銀耳、耗油仔雞,「餑餑二品」中的「絨雞待哺」;皇家祝壽的萬壽宴裡,也有「攢盒一品:龍鳳描金攢盒龍盤柱」中的五香醬雞、桂花醬雞,多組「御菜四品」中的參芪燉白鳳(烏雞)、首烏雞丁、荷葉雞。節令宴裡,更有「膳湯一品」罐煨山雞絲燕窩、「燒烤二品」中的烤山雞(隨上薄餅、甜麵醬、蔥段、瓜條、蘿蔔條、白糖、蒜泥)、多組「御菜五品」中的雞絲豆苗等。而在民戶田家,河南道口燒雞、安徽符離集燒雞、山東德州扒雞、浙江紹興醉雞、海南白切文昌雞等美味,也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海南,養雞由來已久,黎族創世史詩《五指山傳》,便有大洪水時代先人將雞帶入葫蘆,之後「養雞又養鴨」的表述;《漢書·地理志》中,亦有海南「民有五畜」(師古曰:「牛、羊、豕、雞、犬」)的記錄。同時,雞的品種也頗多。僅《正德瓊臺志》《道光瓊州府志》等志書的物產篇中,便有烏骨、番毛、矮腳、雪裡炭、潮雞、雉雞、山雞、白臉雞、火雞、竹雞、錦雞等,均為海南古人的盤中美饌。如潮雞,唐代貶相李德裕在《謫嶺南道中作》一詩裡便有提及,「三更津吏報潮雞」。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稱這種雞「潮至則啼,身小足矮」。中原地區無此美味。而山雞,還一度被視作南方的貢品。南朝劉宋時期的劉敬叔所撰《異苑》不僅講述了南方以山雞為貢品獻給曹操的傳聞,還留下了「山雞舞鏡」「山雞映水」「山雞照影」,比喻自我欣賞的典故。
現如今,肉質滑嫩、肥而不膩的文昌雞更是家喻戶曉。這道據說因明朝名臣瓊山人丘濬和文昌人邢宥而聞名的佳餚,不僅躋身「海南四大名菜」,在粵菜榜上也頗為走俏。《海南周刊》此前有文,稱1930年代初,瓊籍在港巨商周雨亭、周成梅家族及商界鄉賢的一頓文昌雞飯宴,還促成了宋子文1936年的「回瓊圓願之旅」。而以文昌雞飯為基礎的海南雞飯,更在漂洋過海後,逐步發展成了新加坡的「國菜」。
或許是「愛雞及物」,海南不少物產,也有著與「雞」相關的冠名。如海南的蕉果中,就有一種四季結果、適宜餵哺嬰兒的「雞蕉」。《民國儋縣誌》載:「又有雞蕉,子小如牛蕉,亦四季實。」而海南小吃「雞屎藤粑仔」,更是鄉土氣息濃鬱的美味了。
「瓊雞美景」:秀色實可餐
秀色可餐,美景競秀。鍾靈毓秀的海南,自然少不了以雞寓吉祥的景色,如雞嫋嶺、雞母塘等。其中,尤以鍾秀並獻的定安金雞嶺為勝。
金雞嶺景致如何?明朝南京禮部尚書、定安進士王弘誨在《南溟奇甸集序》中曾概括稱:「文筆以峰勝,金雞以嶺勝,馬鞍以石勝,橋頭以泉勝」。山川鬱以鍾奇,人文森而蔚起。如此美景自然引得不少文人墨客為之揮毫。
近水樓臺先得月,海南才子捷足先登。這廂,大明臨高舉人王佐剛如詩仙重生,吟詠出「聞說雲中好養雞,仙人家住武陵溪。何年海上朝三島,雞放雲峰頂上啼」,與「謫仙人」李白的「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相應和;那邊,已有清朝定安進士莫紹德揮毫獻瑞:「仙人一去尋千古,留與金雞作地靈。夜半傳聲天下白,雲中翹足眾山青。聯翩風翼翔文藪,蜿委龍驤奠海溟。五指中條開勝域,建江西望錦圍屏」,點讚瓊州的人傑地靈。吟詠之間,才華橫溢;運筆之時,文思泉湧。與王佐同列海南四大才子、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郎、「寫絕」張嶽崧,作為定安人,自然不甘人後,藉五指山、金雞嶺筆走龍蛇,題對聯「五指獨鍾靈禮樂文章擅有明無雙國士,金雞遙獻瑞衣冠俎豆開昌建第一人家」,追思先賢丘濬。
金雞報曉,水碧山青。登金雞嶺觸景抒懷,他鄉來客亦文採飛揚。瞧,明朝廣東南海諸生梁子壽麵對文筆峰、金雞嶺、馬鞍岡的秀美,出手便是三篇佳作。在他的眼中,金雞嶺不僅景色絕美,「翠削奇峰迥不倫,春深瑞色散嶙峋。晴瞻海外三山秀,俯挹天南萬戶新」,而且初開仙靈,「色借金烏開曉曙,形流絳幘報佳辰。誰言雄峙無長夜,特立蒼蒼捧赤輪」。而在明朝江蘇沭陽訓導黃鏊的筆下,金雞嶺更仙氣十足:「聞道仙人海上家,金雞千仞鎖晴霞。春風楊柳啼山鳥,淡月桄榔度曙鴉。天近鳳池峰展彩,洞臨鵬海水流花。何時得策盧敖杖,與客同登博望槎。」「人山為仙」,明嘉靖年間任定安縣教諭的廣東化州人姚守轍,亦天馬行空,留下《金雞獻瑞》,歌歲稔時和:「羽人家卻在丹丘,雞放雲峰最上頭。早喚三農春夢醒,寒衝八表月光浮。南來海闊無函谷,北望山高憶鳳樓。奇甸太平今有象,和聲夜夜滿忠州。」另一位南海人、明末才子岑徵,同樣妙筆生花,留下157字長詩,追問「金雞何年始見形,從此奇山遂得名。神物式憑佳氣聚,光輝直與文峰並」,慨嘆「何如奇嶺胤禎祥,德輝下覽如鸞凰」。而明嘉靖舉人、慶遠知府、廣東南海人姚光虞,更有168字《金雞獻瑞》詩,「矯首天南空空悵望,慷慨為作金雞歌」。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登金雞嶺遠眺,明朝萬曆年間的一代文壇盟主、湖北陽新人吳國倫,亦飽蘸激情:「海日初升萬象齊,南山高處唱金雞。能令百越無長夜,似出三山指大迷」,稱此美景如出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一般。就在這「文以地生輝,山以文益秀」的神融氣泰間,「金雞聞道」時定民安,「海外鄒魯」氣候已成。
「瓊雞趣事」:雞鳴吉祥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嶺金雞見幾多趣。
以民俗而言,晚清定安拔貢莫尊謙在《建江竹枝詞》中,便有「白酒黃雞共賽神」的見聞。而在瓊海樂城,上元佳節賽肥雞的習俗,至今人氣十足。這個相傳由城隍爺祭禮演變而來的活動,看誰家養的雞最重,以「雞」寓「吉」,深得當地民眾和遊客的青睞。另據記載,在文昌,舊時還有以「雞骨佔休咎」算吉兇的風俗;在舊時的郡城,人們則有「競家戲圍棋,鬥雄雞」的習俗。志書中載有一種竹雞,便是雞中鬥士,見到同類一定要大戰幾個回合,「形如鷓鴣,褐色,斑赤文。居竹中,見儔必鬥」。
在《嘉靖廣東通志·瓊州府》雜事篇中,記有「祝雞翁」和「雞窠小二」兩則趣事。此「祝雞翁」非漢代劉向《列仙傳》中首提的那位仙風道骨的善養雞者,而是李德裕的自嘲。志書引《六帖》稱,李德裕到崖州後,曾給「老同事」段文昌之子、著有《酉陽雜俎》的段成式寫信:「自到崖州,幸且頑健。居人多養雞,往往飛入官舍,今且作祝雞翁。」在劉向筆下,祝雞翁頗為長壽,養雞就養了一百多年。而說起長壽,「雞窠小兒」的傳說也不遑多讓。志書引宋《易詞微志》稱,「李員為承旨,太平興國中奉使過海至瓊,逢一翁,自稱楊遐舉,年八十。邀員見其叔父,連年一百二十,祖宋卿,年一百九十五。梁上雞窠中小兒出頭下視,宋卿曰:『此乃九代祖也,不語不食不知,朔望子孫列拜而已。』」壽比南山!這則趣聞當是古人對於「海南長壽島」衷心的讚譽了。
「雞窠小兒」雖是傳說,但也寄託了人們「借雞言吉」的美好願望。稽覽史冊,「雞年大吉」的先賢還為數不少呢。像前文提及的定安人莫紹德,便是在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雞年高中舉人。瓊籍朝官奉遣出使南洋第一人、瓊山人李珊,則在明景泰四年癸酉雞年中廣東鄉試舉人。他先後任南京福建道監察御史、廣西按察使僉事,留下「因不避權豪,人稱李閻羅」的清名。被《廣東通志》稱為「上接文莊(丘濬),下啟中介(海瑞)」的崖州人鍾芳,同樣於雞年登上舉人榜,在明弘治十四年辛酉雞年中舉,並最終成為「嶺南巨儒」。而在鍾芳中舉整整60年之後,另一個辛酉雞年,後來任明朝南京禮部尚書的定安人王弘誨,也喜中舉人。大名鼎鼎的海瑞,也是在明嘉靖二十八年己酉雞年考中舉人……在清代,清代海南最早登進士、有賢令之譽的定安進士莫魁文,於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雞年中舉;清代海南人入翰林第一人、參與《國史》《四庫全書》編纂以及《永樂大典》補佚的瓊山進士吳琠,於清乾隆三十年乙酉雞年喜上舉人榜……
瓊人爭赴瓊林宴,南溟奇甸吉雞鳴。雞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