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鱈魚本應是人們的最愛,可在幾年前,「假鱈魚」卻鬧得人心惶惶,無人敢買。要想知道此事來龍去脈,還得從真正的鱈魚說起。
事件
曾因被造假而被「鱈藏」
幾年前,有無良商家用不宜食用的油魚來冒充「鱈魚」騙錢,引起軒然大波。具體情況是這樣的:有些消費者食用了某種「鱈魚」後,出現了嚴重的腹瀉。後查清原因發現,這些「鱈魚」其實是被統稱為「油魚」的「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所冒充的。
棘鱗蛇鯖
而在這次「假鱈魚」事件之後,人們恨屋及烏,對所有「鱈」們一併避之若浼——鱈魚、銀鱈魚、深海鱈魚等,通通被冷待,名副其實地被大眾消費者「鱈藏」了。
好在風波過後,如今人們對「鱈魚」已經沒有那麼大的敵意,很多人也開始重新接受這種海產品。不過去過市場、買過漢堡、吃過日料的人還是會有疑問:市面上這麼多鱈魚,味道、口感、價格都有著頗大差異。它們到底要怎麼區分?
說起來,很複雜;但稍稍歸納之後,其實也不難。
解構
「鱈」的兩大家族
首先我們得明確一件事:「鱈」這個詞,在當下的國內外市場裡,包括了「鱈魚」和「銀鱈魚」兩種,它們之間有相似之處,但實際上毫不相干。
第一大家族:鱈魚
科學理論上最純正血統的「鱈魚」:真鱈
鱈魚大家族魚丁興旺,鱈形目下約13個科共幾百種。廣義上,它們都可以被稱為「XX鱈魚」。但通常說來,鱈屬下只有3個種可以不加定語地直接稱之為「鱈魚」,也喚作「真鱈」或「真鱈魚」。它們分別是大西洋鱈、大頭鱈(太平洋鱈)和格陵蘭鱈,其中存在感比較高的是大西洋鱈。
大西洋鱈
「大西洋鱈」分布於北大西洋及北極圈寒冷海域,從北歐至加拿大及美國東岸廣闊水域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是目前有且唯一最貨真價實、質量最高的「真鱈」。
太平洋鱈
「大頭鱈」又叫「太平洋鱈」,外形與大西洋鱈相似但個頭較小,分布於我國北部、白令海、阿拉斯加等海域,是北美市場上比較普通的一種食用魚類,常常被做成煎魚排或魚肉漢堡。
「格陵蘭鱈魚」產量少,市場上一般不多見,所以都比較默默無聞。
這三種「真鱈魚」,體型都比較大,肉實少刺,口感清淡,幾乎適合各種烹飪方式,以人類的視角它仿佛就是為了餐桌而生的物種。群遊的習性又利於大規模捕撈,於是,吃魚不愛吐刺的歐洲人對大西洋鱈的愛,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食材市場公認的「鱈魚」:狹鱈
所以,除了上述3種「真鱈」外,其它的,包括鱈形目其餘的幾百種「XX鱈魚」,其實都不算「真」的鱈魚。但是,按目前食材市場的歸類,同樣有3種依然屬於可以食用、加工,並且也能被喚作「鱈魚」的鱈類。它們被稱為「狹鱈」,分別是黃線狹鱈、細鱗壯鱈、斑紋腔吻鱈。我國市面上常見的鱈魚肉製品和冰鮮鱈魚段,大多來自它們。
黃線狹鱈
其中,「黃線狹鱈」是最常見、產量最大的「鱈魚」,甚至一度是世界上產量最高的魚類。它主要分布於朝鮮半島東岸、日本北部、韃靼海峽、鄂霍次克海與白令海周緣以及美國加利福尼亞中部和阿拉斯加。朝鮮、日本和阿拉斯加都是它的重要產地。於是,根據產地,它又被稱為「阿拉斯加鱈魚」或「阿拉斯加狹鱈」。「黃線狹鱈」魚肉口感清淡,脂肪含量高,質地細嫩,刺少肉多便於處理,而且價格親民,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魚種,超市裡也常能見到去皮切段的黃線狹鱈售賣。在餐廳銷售上,最深入民心的黃金鱈魚排、蟹肉棒、魚糕、魚板,還有關東煮裡的各種魚餅和竹輪、我國北方地區能見到新鮮的明太魚等,都是「黃線狹鱈」的魚肉或魚漿製品。
鱈魚製品常客,鼠尾鱈·細鱗壯鱈
超市裡常見的冰凍深海鱈魚塊,多數時候是來自於另外兩種鱈:一種是「細鱗壯鱈」,又俗稱鼠尾鱈,來自鱈形目鼠尾鱈科,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至美國加州海域;另一種冰凍鱈魚塊,也是來自鼠尾鱈科的「斑紋腔吻鱈」,肉質和細鱗壯鱈相似。
在國際上,這兩種鼠尾鱈的鱈魚塊製品,也能被直接稱為「鱈魚」。
第二大家族:銀鱈魚
市面上還有一種叫「銀鱈魚」的食材,經常讓大家犯迷糊。
相比鱈魚,銀鱈魚反而可能是我們最常接觸的一類「鱈魚」了。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它們其實並不屬於鱈形目,所以和鱈魚其實毫不相干,只是因為在肉質口感上與鱈魚接近,所以才「借了名字」來使用而已。但話雖如此,有些銀鱈魚的身價,有時候比真正的鱈魚們還要金貴。
北美商業捕撈最貴底層魚類:裸蓋魚
其中一種最為金貴的「銀鱈魚」,學名為「裸蓋魚」,又俗稱銀鱈魚、黑鱈,屬鮋形目裸蓋魚科,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海域,包括日本海、白令海以及阿拉斯加等海域。裸蓋魚的外形並沒有它的商品名聽起來那麼玉樹臨風,體色呈深藍灰色或灰黑色,所以也俗稱黑鱈。但是,作為一種冷水底層魚類,憑藉著富含油脂及細嫩口感的肉質,深受人們喜愛。它也是北美洲商業捕撈最昂貴的底層魚類。
國內市場上多見:南極鱈魚
另一種俗稱為「銀鱈魚」的,是「小鱗犬牙南極魚」,又稱銀鱈、南極鱈魚、智利海鱸和巴塔哥尼亞犬牙魚,屬鱸形目南極魚科,是南大洋及周邊海域的深海大型魚種。小鱗犬牙南極魚和裸蓋魚都棲息在距兩極很近的深海海域,不同的是,小鱗犬牙南極魚分布於南極附近海域,而裸蓋魚分布於近北極水域。這兩種魚都有著極佳的口感以及相似的高昂價格,它們通常以「冰凍銀鱈魚」片的形式出現在超市冷櫃中。
國內市場上的「銀鱈魚」多數情況下都是小鱗犬牙南極魚,裸蓋魚出現的概率稍低,前者的肉色更加白皙。
文章開頭所說的「假鱈魚」事件,其實就是針對「銀鱈魚」所引發的。被稱為「油魚」的異鱗蛇鯖,價格只是銀鱈魚的十分之一,但異鱗蛇鯖含有一種人類無法消化吸收的蠟脂,胃腸道敏感人群如果過量食用,可能會引起腹瀉,所以它早早被列入不宜食用的海產之一。
辨別
認準包裝袋上的商品名
那麼,鱈魚和銀鱈魚,究竟怎麼區分?
如果單靠肉眼乃至味覺來分辨,除了極有研究的行家外,幾乎無法知曉它們之間的區別。但由於它們的市場售價相差較大,作為普通消費者,又怎樣能精明消費?辨別兩者最簡單的一個方法、也是唯一能相信的方法,就是靠「商品名」。
鱈魚與銀鱈魚的區分
根據國家規定,通常只有鱈形目的魚類商品,可以直接標示為「鱈魚」。其中,上文提到的6個在狹義學術上、廣義市場上,都能被認定為血統純正的鱈魚,一般可稱為「鱈魚」「阿拉斯加鱈魚」「明太魚(黃線狹鱈)」,其魚肉製品的商品名,一般有黃金鱈魚排、蟹肉棒、魚糕、魚板、魚餅、竹輪等。而除了這6大鱈魚品種外,也可以用「鱈魚」,但必須加前綴如「深海鱈魚」「美味鱈魚」等。
而非鱈形目的魚類,包括「銀鱈魚」們,若果非要有「鱈」字出現,那麼在應用商品名時,必須同時標示通用名稱或與學名並列標示。比如「銀鱈」、「南極鱈魚」等,就必須在後邊標註「小鱗犬牙南極魚」,否則就是違反規定的。
所以在購買有固定包裝的冷凍鱈魚製品時,不妨看看具體是哪一種,對於散裝的冷凍鱈魚,通過價格和保存狀態,也能較容易地分辨其品質。
今天話題
你分得清鱈魚和銀鱈魚了麼?
今天作者
馮睿峻
排版
彭柔琪
部分圖片來源 綜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