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5的改進幅度很大?發動機依然是難題,機體已接近殲20?

2021-03-02 環球防務新觀察

雖然國內網絡上關於31001/殲31戰機的爭論很多,但是關於上艦這一點,大家還是有共識的,那就是想要上艦,31001/殲31必須進行改進。《艦船知識》雜誌發布的新年掛曆,就疑似出現了改進後的31001/殲31艦載機,目前國內網絡給這款31001/殲31版隱身艦載機取名為殲35。相比目前狀態的31001/殲31,殲35的改進幅度很大,主要集中在機體,該機的機體更大,至少看上去已經接近殲20。客觀來講,這個版本的殲35,是能夠滿足國人期待的。

31001/殲31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使用兩臺發動機引發的各種麻煩。毫無疑問,以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目前的技術實力,想要研發成功美國F135那樣的超大推力高性能渦扇發動機,根本沒有可能。至少在短期內,完全做不到。所以,中國的中型隱身戰機,包括隱身艦載機,就必須選擇兩臺發動機,31001/殲31選擇兩臺發動機的設計必然是缺陷,但這個缺陷不是31001/殲31的研發者造成的,是整個中國的無奈。可是,很明顯,兩臺發動機的設計,再加上原本體積就更小的中型隱身戰機的定位,必然帶來一堆麻煩。

最大的麻煩就是航程性能。內置彈艙可提升戰機的隱身性能,但也會擠佔機體的內部空間,而這些被擠佔的空間,原本可以用來裝載燃料。因此,31001/殲31目前狀態的航程和作戰半徑,必然很難看。此前企業發布的所謂1200公裡作戰半徑,根本沒有多少人認同。畢竟米格29的例子就在那擺著,同樣的發動機,31001/殲31想要做到遠超米格29的作戰半徑,基本沒有可能,尤其是在內置彈艙還佔據部分機體內空間的情況下。

而這個問題,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限制了31001/殲31艦載機的多用途性能,其遠程對地打擊能力,必受影響。增大機體和更高性能、更省油的發動機當然是重要改進思路,但是高性能發動機是中國製造的瓶頸,增大機體就成了幾乎唯一的選擇。但是,增大機體必然會帶來其他問題,一個不慎就會滿盤皆輸,殲35似乎很好的避免了這些。

疑似殲35在增加翼展的同時,機體也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大,再加上細節方面的修形,殲35遠比31001/殲31美觀。更關鍵的是,這樣的殲35,完美的解決了31001/殲31的缺陷。殲35內置彈艙似乎並未過多的增大,依然是採用兩個機腹彈艙,並未像殲20一樣在前機體兩側設計彈艙。這項設計,最大的好處就是增加了機體內空間,可以增加更多燃料,增大航程和作戰半徑。而且,雖然目前還沒有證據,但是機腹兩個彈艙的容積比31001/殲31更大,也值得期待的。如果目前公開的疑似殲35設計完全實現,上艦,就不會有任何問題,在空軍服役、在國際市場受到追捧,也是可以預見的。

目前關於殲35的改進,包括最新新年掛曆當中出現的疑似殲35,還都只是猜測,但是綜合來看,如果能改進到這個狀態,31001/殲31必定會收穫更多的好評。成為中國第一款隱身艦載機,也不會再有問題。只不過,殲35目前的外形,似乎還有些中庸,以中國航空工作者目前的水平,絕不會滿足於此,未來真正的殲35,極有可能會更好,更加驚人。(利刃深藍航跡)

相關焦點

  • 殲35最新進展:改進幅度很大,機體已接近殲20,發動機依然是難題
    《艦船知識》雜誌發布的新年掛曆,就疑似出現了改進後的31001/殲31艦載機,目前國內網絡給這款31001/殲31版隱身艦載機取名為殲35。相比目前狀態的31001/殲31,殲35的改進幅度很大,主要集中在機體,該機的機體更大,至少看上去已經接近殲20。客觀來講,這個版本的殲35,是能夠滿足國人期待的。
  • 臺灣宣布自研隱形戰機 欲與殲20一戰?
    而在大陸先後曝光了殲-20和殲-31兩款隱身戰機後,臺灣「自行研發」隱形機的呼聲可謂更加高漲。那麼,經過多年的發展後,臺灣究竟有無能力打造出一款堪與殲20對抗的隱形戰機?然而,當前全球範圍內,符合下一代戰鬥機標準的飛機可謂屈指可數,除了中國大陸的殲-20和殲-31,俄羅斯的T-50,美國的F-22和F-35,基本就再沒有投入使用或即將達到使用條件的隱形機了。在這其中,臺灣最有可能獲得的就是F-35戰機。
  • FC31變身為殲35,為上艦機體全面放大,性能真能比肩殲20?
    海軍版「FC-31」也就是外界所說的殲35戰鬥機,與原型機FC-31相比,外界一致認為殲35將會進行較大的改變,當然這樣改變類似於F/A-18C/D變成F/A-18E/F戰機,在保證機體氣動外形整體不變的情況下,對部分機身設計重新進行調整
  • 殲-20的發動機技術,不比美國F-135和俄羅斯「產品30」發動機差!
    不少人認為殲-20採用圓形的三元噴口,天生不利於隱身,沒法像F-22的二元噴口那樣實現紅外和雷達隱身,而且其性能也比不上俄羅斯剛剛露面的第五代渦扇發動機「產品30」以及F-35戰鬥機使用的F-135發動機,事實是這樣嗎?殲-20的發動機尾噴管能不能隱身?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其發動機外部與機身連接處的包覆部分,採用了一種奇特的結構——鋸齒形裙邊結構。
  • 150架對21架,中國殲-20戰鬥機和日本F-35戰鬥機攻擊力橫向對比
    F-15J戰鬥機普遍採用AIM-9L和AAM-5近距格鬥飛彈,相對俄羅斯R-73近距離格鬥飛彈遜色不少,即使AAM-5近距格鬥飛彈採用推力矢量系統,機動性顯著增強,最大射程達到30千米,但面對解放軍空軍三代半戰鬥機,其輝煌戰機依然是明日黃花,根本無法同三代機深度改進型相比,空戰上經佔不上任何便宜。
  • 殲-11D「受蘇-35刺激復活」?yes……and no!
    11D的新原型機,然後一頓說什麼蘇-35啊,殲-11D啊,14所啊,607啊的一頓想像……對於此,列車長首先要同情一下這幾位以20元一篇的稿費為某網站寫文章,還要求「圖文並茂」的寫手。這種殲-15改進型,和此前傳聞中的「海三代半」方案並不同,「海三代半」方案還涉及對機體結構、飛控系統的全面改進,在「海四代」研製已經基本確定要進行的情況下,這個方案自然也就(至少現在是)偃旗息鼓了。只是當然了,殲-15現有的航電設備,基本可以說是「改進版殲-11B」水平,在我軍已經對有源陣雷達的重視程度已經達到歷史新高的情況下,未來不改是說不過去的。
  • 關於殲-11D
    在缺乏官方信息的情況下,只有從外觀上看,殲-11D採用了大量複合材料(綠色部分)和主動電掃雷達(斜切的雷達罩),還可能換裝了「太行」發動機,但基本氣動形狀沒有改動。現有平臺改進是一個很講究的平衡,改動小了不過癮,改動大了不如全新設計,沈飛把改進集中在結構和航電是有道理的。蘇-27的基本航電是80年代的蘇聯水平,早就過時了。
  • 俄空軍最新米格35戰機曝光!雷達罩細節,藏著殲20隱形的秘密
    ▲抵達庫賓卡的米格-35,背後是「雨燕」的老「支點」米格-35是「支點」家族迄今為止改進幅度最大的型號。它的改進核心就是「甲蟲-AE」有源相控陣雷達,這也是「支點」家族首次採用這種三代半、四代機標配的先進雷達,多目標、抗幹擾和隱形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米格-35才還用了RD-33MK渦扇發動機,單臺加力推力達到90KN,機上的電子戰套件全部換成新品,還在機鼻等位置加裝了可探測來襲空空飛彈的分布式光學定位系統(OLS)。
  • 臺灣首批F-16V開始升級,臺媒竟稱它可戰殲20……
    據中時電子報報導,此次臺灣空軍選擇了機體最老,壽命損耗程度比較嚴重的4架機體先在漢翔公司進行硬體維修,然後再由美方進行軟體的檢測和升級。洛克希德·馬丁的F-16升級型號F-16V於2012年在新加坡航展上首次亮相,基於老舊的F-16A/B Block20型,其主要改進為更換了AN/APG-83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
  • FC31總師表示3.0版將亮相,未來可能命名殲35,取代殲15定位彈射
    殲-15是一款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與2009年實現首飛,2012年首次在遼寧艦上降落,目前已將量產。殲-15戰鬥機機長22.28米,翼展15米,高5.92米,空重17.5噸,最大起飛重量約為32.5噸,最大飛行速度為2.4馬赫,最大航程約3500公裡。殲-15在外形上與俄制蘇-33非常的相似,殲-15在殲-11的基礎上新增鴨翼、裝配2臺大推力發動機,配置了國產的雷達機械掃描系統、數字式多餘度電傳作業系統、雙向數據鏈系統、機體建造使用了超過8%的複合材料等。
  •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很快,至少3個基地獲得了蘇-27SK/UBK,中國空軍也算第一次擁有了實打實的超視距空戰能力:N001"倒卡"雷達和R-27/R-37/R-77等空空飛彈的搭檔雖然算不上有多強,但總比當時的殲-8現代化改進版本+總數只有20餘發的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實用。中國的多數飛行員在此時獲得了三代機的實操經驗,這也給日後接裝三代機打下了相對堅實的基礎。
  • 殲-20戰機全解析!
    殲-20從2011號原型機開始,取消了驗證機機背上減速板這一用途單一的死重,改用組合舵面控制的方式替代減速板功能,成為國內首款取消減速板的戰鬥機,就是飛控系統重大改進的一個小小體現。此外,殲-20精心設計的側彈艙,使PL-10隨掛架伸出機體外待發時,彈艙門仍能關閉,不僅免去了F-22使用AIM-9X時,需要先發射後鎖定的煩瑣過程,在格鬥時,還能有效降低飛機自身阻力,並減少對隱身性能的破壞。據外媒報導,殲-20的主力超視距空戰武器PL-15空空飛彈,即將研製完成。
  • 耗時14年F-22終於完成升級,與殲20比起來依然過時,單挑几几開?
    而美國是唯一一個擁有兩款五代戰機的國家,F-22更是坐穩了戰鬥機榜首十多年,但是F-22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的榜首寶座會隨著蘇-57和殲20的問世而受到嚴重的衝擊,F-22還是上個世紀末的產物,到現在已經有20多年,按道理來說年代已經久遠,不得不說F-22依然老當益壯,雖然受到了新生代的殲20和蘇57的衝擊,但是F-22在諸多方面還是處於領先位置,但是年代久遠顯然為F-22的沒落埋下了伏筆,尤其是F-
  • 解讀殲20戰機航電系統
    如果依然靠傳統的機械傳動裝置,飛行員必須像章魚一樣長出很多隻手才夠用。因此,這種飛機的控制不是機械傳動所能勝任的,必須採用自動化飛控系統,吧陀螺儀、姿態傳感器等發出的信號傳入計算機,再由計算機發指令給作動器。但是,為了給飛行員一個模擬的反饋,操縱杆上特意設置了杆力機構,讓飛行員體會到操縱的幅度。  從嚴格意義上說,「電傳」和「飛控」是兩套組件。
  • 殲20的優勢在哪裡?美國專家發現不對勁,差距會越來越大
    20雖然並未表現出明顯的性能優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殲-20的改進潛力優勢將越來越明顯,美軍的F-35甚至F22戰機與殲-20的性能差距將會越來越大。F-35採用了單發設計,雖然F-135的推力達到了180千牛,讓F-35戰機擁有了媲美第四代重型戰鬥機的起飛重量,但是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第五代重型戰鬥機的起飛重量將遠高於30噸,F-35在第五代戰鬥機中依然無法歸納為重型戰鬥機
  • 殲20開始裝備國產發動機,推力超130千牛,大於俄制發動機
    空軍官方宣傳帳號"空軍在線"在5日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可以看出有一架殲-20戰鬥機已經換裝國產"太行C"型渦扇發動機,初步實現了殲-20戰鬥機發動機的國產化,並且表示以前生產的殲-20戰鬥機一直使用的都是俄羅斯進口發動機。
  • 改進型殲16現身,擁有世界第二的火力,國產發動機果然給力
    個武器掛載點(機翼下方6個、翼尖2個、進氣道下方2個、進氣道中間2個),與蘇-30、蘇-35的武器掛載點數量相當。而最近空軍公開了一張殲-16進行地面維護的照片,畫面顯示殲-16的左側機翼擁有5個武器掛載點(機翼下4個、翼尖1個),說明這是一架改進型的殲-16戰鬥機,進一步增加了載彈量。
  • 「殲-31」、「殲-35」還是FC-31?海外專家看中國另一款隱形戰鬥機(1)
    這使得FC-31確實獲得了「殲」開頭的編號。目前,有消息將這款戰鬥機稱為「殲-35」,但是這樣的命名與「殲-20」相比,在數值上發生了相當大的跳躍,與先前的命名規範不同。在此前的命名規範中,飛機的編號更為連續(可以參考殲-10、殲-11、殲-15、殲-16)。這個數字與美國F-35的編號相同,不知是不是一個巧合。目前來看,僅這款戰機的名稱,就有很大的思考空間。
  • 殲20剛進入量產,我國自研6代機就曝光
    2019年,殲-20正式服役,發展到現在,我國已經有了量產殲-20的能力了。
  • 我國艦載機殲-15或已換裝最新的WS-10B發動機
    殲-15戰機是我國參考從烏克蘭獲得蘇-33戰鬥機原型機T-10K-3以國產殲-11戰鬥機為基礎進而研製和發展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殲-15在世代劃分上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即第四代半戰鬥機。殲-15在殲-11戰機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對鴨翼,現了機翼摺疊,全新設計了增升裝置、起落裝置和攔阻鉤等系統,使得飛機在保持優良的作戰使用性能條件下, 實現了著艦要求的飛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