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5最新進展:改進幅度很大,機體已接近殲20,發動機依然是難題

2021-02-20 軍工黑科技

雖然國內網絡上關於31001/殲31戰機的爭論很多,但是關於上艦這一點,大家還是有共識的,那就是想要上艦,31001/殲31必須進行改進。

《艦船知識》雜誌發布的新年掛曆,就疑似出現了改進後的31001/殲31艦載機,目前國內網絡給這款31001/殲31版隱身艦載機取名為殲35。相比目前狀態的31001/殲31,殲35的改進幅度很大,主要集中在機體,該機的機體更大,至少看上去已經接近殲20。客觀來講,這個版本的殲35,是能夠滿足國人期待的。

31001/殲31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使用兩臺發動機引發的各種麻煩。毫無疑問,以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目前的技術實力,想要研發成功美國F135那樣的超大推力高性能渦扇發動機,根本沒有可能。至少在短期內,完全做不到。

所以,中國的中型隱身戰機,包括隱身艦載機,就必須選擇兩臺發動機,31001/殲31選擇兩臺發動機的設計必然是缺陷,但這個缺陷不是31001/殲31的研發者造成的。很明顯,兩臺發動機的設計,再加上原本體積就更小的中型隱身戰機的定位,必然帶來一堆麻煩。

最大的麻煩就是航程性能。內置彈艙可提升戰機的隱身性能,但也會擠佔機體的內部空間,而這些被擠佔的空間,原本可以用來裝載燃料。因此,31001/殲31目前狀態的航程和作戰半徑,必然很難看。此前企業發布的所謂1200公裡作戰半徑,根本沒有多少人認同。畢竟米格29的例子就在那擺著,同樣的發動機,31001/殲31想要做到遠超米格29的作戰半徑,基本沒有可能,尤其是在內置彈艙還佔據部分機體內空間的情況下。

而這個問題,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限制了31001/殲31艦載機的多用途性能,其遠程對地打擊能力,必受影響。增大機體和更高性能、更省油的發動機當然是重要改進思路,但是高性能發動機是中國製造的瓶頸,增大機體就成了幾乎唯一的選擇。但是,增大機體必然會帶來其他問題,一個不慎就會滿盤皆輸,殲35似乎很好的避免了這些。

疑似殲35在增加翼展的同時,機體也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大,再加上細節方面的修形,殲35遠比31001/殲31美觀。更關鍵的是,這樣的殲35,完美的解決了31001/殲31的缺陷。殲35內置彈艙似乎並未過多的增大,依然是採用兩個機腹彈艙,並未像殲20一樣在前機體兩側設計彈艙。

這項設計,最大的好處就是增加了機體內空間,可以增加更多燃料,增大航程和作戰半徑。而且,雖然目前還沒有證據,但是機腹兩個彈艙的容積比31001/殲31更大,也值得期待的。如果目前公開的疑似殲35設計完全實現,上艦,就不會有任何問題,在空軍服役、在國際市場受到追捧,也是可以預見的。

目前關於殲35的改進,包括最新新年掛曆當中出現的疑似殲35,還都只是猜測,但是綜合來看,如果能改進到這個狀態,31001/殲31必定會收穫更多的好評。成為中國第一款隱身艦載機,也不會再有問題。只不過,殲35目前的外形,似乎還有些中庸,以中國航空工作者目前的水平,絕不會滿足於此,未來真正的殲35,極有可能會更好,更加驚人。

軍工黑科技小店鋪

相關焦點

  • 殲35的改進幅度很大?發動機依然是難題,機體已接近殲20?
    《艦船知識》雜誌發布的新年掛曆,就疑似出現了改進後的31001/殲31艦載機,目前國內網絡給這款31001/殲31版隱身艦載機取名為殲35。相比目前狀態的31001/殲31,殲35的改進幅度很大,主要集中在機體,該機的機體更大,至少看上去已經接近殲20。客觀來講,這個版本的殲35,是能夠滿足國人期待的。31001/殲31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使用兩臺發動機引發的各種麻煩。
  • FC31總師表示3.0版將亮相,未來可能命名殲35,取代殲15定位彈射
    殲-15是一款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與2009年實現首飛,2012年首次在遼寧艦上降落,目前已將量產。殲-15戰鬥機機長22.28米,翼展15米,高5.92米,空重17.5噸,最大起飛重量約為32.5噸,最大飛行速度為2.4馬赫,最大航程約3500公裡。殲-15在外形上與俄制蘇-33非常的相似,殲-15在殲-11的基礎上新增鴨翼、裝配2臺大推力發動機,配置了國產的雷達機械掃描系統、數字式多餘度電傳作業系統、雙向數據鏈系統、機體建造使用了超過8%的複合材料等。
  • 臺灣宣布自研隱形戰機 欲與殲20一戰?
    而在大陸先後曝光了殲-20和殲-31兩款隱身戰機後,臺灣「自行研發」隱形機的呼聲可謂更加高漲。那麼,經過多年的發展後,臺灣究竟有無能力打造出一款堪與殲20對抗的隱形戰機?然而,當前全球範圍內,符合下一代戰鬥機標準的飛機可謂屈指可數,除了中國大陸的殲-20和殲-31,俄羅斯的T-50,美國的F-22和F-35,基本就再沒有投入使用或即將達到使用條件的隱形機了。在這其中,臺灣最有可能獲得的就是F-35戰機。
  • 我國艦載機殲-15或已換裝最新的WS-10B發動機
    殲-15戰機可以看為殲-11B戰機的海基版本,裝備了最新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能一次跟蹤30個目標,並且對威脅最大的6個發動打擊。與蘇-33戰機相比,殲-15戰機在隱身、火控、電子系統、雷達、機體壽命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改進和創新。
  • 殲-11D「受蘇-35刺激復活」?yes……and no!
    11D的新原型機,然後一頓說什麼蘇-35啊,殲-11D啊,14所啊,607啊的一頓想像……對於此,列車長首先要同情一下這幾位以20元一篇的稿費為某網站寫文章,還要求「圖文並茂」的寫手。這種殲-15改進型,和此前傳聞中的「海三代半」方案並不同,「海三代半」方案還涉及對機體結構、飛控系統的全面改進,在「海四代」研製已經基本確定要進行的情況下,這個方案自然也就(至少現在是)偃旗息鼓了。只是當然了,殲-15現有的航電設備,基本可以說是「改進版殲-11B」水平,在我軍已經對有源陣雷達的重視程度已經達到歷史新高的情況下,未來不改是說不過去的。
  • FC31變身為殲35,為上艦機體全面放大,性能真能比肩殲20?
    海軍版「FC-31」也就是外界所說的殲35戰鬥機,與原型機FC-31相比,外界一致認為殲35將會進行較大的改變,當然這樣改變類似於F/A-18C/D變成F/A-18E/F戰機,在保證機體氣動外形整體不變的情況下,對部分機身設計重新進行調整
  • 俄空軍最新米格35戰機曝光!雷達罩細節,藏著殲20隱形的秘密
    ▲抵達庫賓卡的米格-35,背後是「雨燕」的老「支點」米格-35是「支點」家族迄今為止改進幅度最大的型號。它的改進核心就是「甲蟲-AE」有源相控陣雷達,這也是「支點」家族首次採用這種三代半、四代機標配的先進雷達,多目標、抗幹擾和隱形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米格-35才還用了RD-33MK渦扇發動機,單臺加力推力達到90KN,機上的電子戰套件全部換成新品,還在機鼻等位置加裝了可探測來襲空空飛彈的分布式光學定位系統(OLS)。
  • 150架對21架,中國殲-20戰鬥機和日本F-35戰鬥機攻擊力橫向對比
    F-15J戰鬥機普遍採用AIM-9L和AAM-5近距格鬥飛彈,相對俄羅斯R-73近距離格鬥飛彈遜色不少,即使AAM-5近距格鬥飛彈採用推力矢量系統,機動性顯著增強,最大射程達到30千米,但面對解放軍空軍三代半戰鬥機,其輝煌戰機依然是明日黃花,根本無法同三代機深度改進型相比,空戰上經佔不上任何便宜。
  • 關於殲-11D
    網上流傳出殲-11D的圖片,這是殲-11的最新型號。
  • 殲20換裝WS15發動機後 將實現超音速巡航?
    中國殲-20的問世標誌著中國躋身於世界前列。但是從飛行訓練,技術分析上看,中國殲-20戰機確實存在著一個大問題,這也是中國一直以來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眾所周知,中國在航空發動機技術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並且由於五代機同三代四代機有著巨大區別,對航空發動機也同樣有著巨大要求。中國殲-20原型用的是俄制的AL-31F-M1發動機,後來逐漸用上了中國國產渦扇-10發動機。
  • 殲-20的發動機技術,不比美國F-135和俄羅斯「產品30」發動機差!
    不少人認為殲-20採用圓形的三元噴口,天生不利於隱身,沒法像F-22的二元噴口那樣實現紅外和雷達隱身,而且其性能也比不上俄羅斯剛剛露面的第五代渦扇發動機「產品30」以及F-35戰鬥機使用的F-135發動機,事實是這樣嗎?殲-20的發動機尾噴管能不能隱身?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其發動機外部與機身連接處的包覆部分,採用了一種奇特的結構——鋸齒形裙邊結構。
  • 臺灣首批F-16V開始升級,臺媒竟稱它可戰殲20……
    據中時電子報報導,此次臺灣空軍選擇了機體最老,壽命損耗程度比較嚴重的4架機體先在漢翔公司進行硬體維修,然後再由美方進行軟體的檢測和升級。洛克希德·馬丁的F-16升級型號F-16V於2012年在新加坡航展上首次亮相,基於老舊的F-16A/B Block20型,其主要改進為更換了AN/APG-83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
  • 全球戰鬥機排行:殲20位居頂峰
    資料圖:殲20戰機原標題:世界戰鬥機天梯圖:國產殲-20首次登上頂峰原作者:光頭藍雲時間進入
  • 殲- 20首飛十年,期待下個X-20
    如果說當年首飛的屬於驗證機或說原型機,從那架飛機到最新公開的使用帶鋸齒尾噴管的新型發動機的最新型號,殲-20在十年中經歷了很多改進,性能不斷提升。《環球時報》記者簡單梳理了一下殲-20這十年中的一系列高光時刻:首飛之後進行後續研製工作的殲-20一直處於很神秘的狀態,在公眾面前公開亮相是2016年11月兩架殲-20現身珠海航展,首秀雖然只有一分鐘,卻引爆全場。
  • 殲20批量生產,殲31還能開花結果嗎?艦載機還是外貿出口?
    殲20的批量生產早就開始進行,隨著殲20數量的增加,它的地位也將愈發重要。殲20的成功,讓許多人都遺忘了沈飛研發多年的另一款隱身戰機殲31,這都2021年了,殲31還有可能開花結果嗎?至少從沈飛自己來看,他們依然對殲31信心滿滿。
  • 殲20最新改進型換塗裝亮相 國產航發泛金屬光澤(圖)
    該機就是被網友們推測為殲-20第二種生產型的殲-20B,與安裝俄制發動機的早期型相比,最大改進就是換裝了我國自主研製的國產  自殲-20 10年前首飛以來,該機到底採用的是俄發還是國發就讓人們爭論不已。現在一般認為殲-20原型機和早期生產型安裝的是俄制AL-31FM2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是蘇-27 AL-31F的增推改進型,加力推力從12.5噸增加到了14.8噸,以滿足殲-20對推重比的要求。
  • 解讀殲20戰機航電系統
    最新曝光的2015號殲-20四代機試飛照片,拍攝角度獨特可以感受到這款中國最先進戰鬥機的弧線之美。  世界上最早採用電傳操縱系統的戰鬥機是歐洲聯合研製的「狂風」。如果依然靠傳統的機械傳動裝置,飛行員必須像章魚一樣長出很多隻手才夠用。因此,這種飛機的控制不是機械傳動所能勝任的,必須採用自動化飛控系統,吧陀螺儀、姿態傳感器等發出的信號傳入計算機,再由計算機發指令給作動器。但是,為了給飛行員一個模擬的反饋,操縱杆上特意設置了杆力機構,讓飛行員體會到操縱的幅度。  從嚴格意義上說,「電傳」和「飛控」是兩套組件。
  • 全球戰鬥機排行榜:中國殲20位居前沿
    資料圖:殲20戰機世界戰鬥機天梯圖:國產殲-20首次登上頂峰
  • 「殲-31」、「殲-35」還是FC-31?海外專家看中國另一款隱形戰鬥機(1)
    這使得FC-31確實獲得了「殲」開頭的編號。目前,有消息將這款戰鬥機稱為「殲-35」,但是這樣的命名與「殲-20」相比,在數值上發生了相當大的跳躍,與先前的命名規範不同。在此前的命名規範中,飛機的編號更為連續(可以參考殲-10、殲-11、殲-15、殲-16)。這個數字與美國F-35的編號相同,不知是不是一個巧合。目前來看,僅這款戰機的名稱,就有很大的思考空間。
  • FC31再傳新消息,離上艦成為殲35還有多遠的路程
    應該來說,這個消息還是比較符合艦載機改進的常識的。以F-35A為例,其翼展為10.7米,空重為13.3噸,內油為8.3噸,最大作戰半徑為1080公裡。為了上艦,F-35C翼展增加到13.1米,空重增加到15.8噸,內油增加到8.7噸,最大作戰半徑增加到1140公裡。F-35C所增加的重量,一方面是以為為了提高升力對翼展的增加,一方面是為上艦而進行的對起落架、機身等機體結構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