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慢阻肺患者,茶鹼作為抗炎藥物能否改善全身性感染患者預後?
茶鹼是一種二甲基黃嘌呤藥物,已被用於治療哮喘和慢阻肺超過70年。其是作為一種支氣管擴張劑開始使用;但是,由於較高的副作用和有效治療範圍窄而使用受限。近期,其用於危重症患者的治療而重新成為研究熱點,有研究顯示,茶鹼在低濃度下就具有抗炎作用。
全身性感染是危及生命的疾病,數據顯示2000年至2008年間其發病率增加一倍。全身性感染是美國醫療費用最高的臨床疾病,每年住院費用約240億美金且仍在不斷升高。對慢阻肺患者而言,全身性感染並不罕見,且病死率高。為說明這一問題,臺灣的研究者進行了一項研究,以確定合併全身性感染的慢阻肺患者早期使用支氣管擴張劑茶鹼能否降低病死率及改善他相關預後。
這項傾向性評分匹配的研究納入了超過100,000例慢阻肺患者,均分為茶鹼組及未使用茶鹼組。茶鹼組在入院前使用茶鹼至少30天。主要終點為診斷全身性感染住院後30天病死率。
兩組患者在藥物使用、基礎疾病以及其他重要的人口統計學指標方面均衡性較好。一項重要的特徵是超過20%的患者使用全身皮質激素,而僅有0.6%的患者吸入激素。此特點在兩個研究組間並無差異,但與美國的情況完全不同。而且,在臺灣,很多慢阻肺患者使用維持劑量的茶鹼,這在美國也不常見。
與未使用茶鹼者相比,使用茶鹼者30天、180天及1年病死率顯著降低,總體病死率降低約4%。使用茶鹼者住院病死風險及機械通氣使用較低。作者認為,上述差異部分是由茶鹼的抗炎症作用引起的。
圖1 茶鹼使用者和非茶鹼使用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線
研究非常有趣,但主要問題為回顧性研究。我們是否能夠肯定茶鹼使用者與未使用者的基線特徵方面沒有差異?兩組患者人口統計學特徵及臨床特徵極為相似,上述事實支持茶鹼使用者與未使用者並無顯著差異,使用茶鹼而非其他原因可能解釋茶鹼使用者的良好預後。
試驗完全在臺灣進行,這引發了茶鹼療效是否同樣適用於其他種族的疑問。還需要其他研究支持此結果。
茶鹼的作用非常有趣。有時茶鹼作為抗炎藥物,其抗炎作用由多種腺苷受體介導。慢阻肺患者可以考慮適當使用茶鹼。
參考來源:
[1]In COPD, Are Sepsis Outcomes Better When a Bronchodilator Doubles as an Anti-inflammatory? Medscape.2017
[2]Shih YN, Chen YT, Chu H, et al. Association of Pre-hospital Theophylline Use and Mortalit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 With Sepsis. Respir Med. 2017;125: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