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呼吸困難、氣緊,讓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質量極低,而目前最常用的藥物治療方式,也只能減緩慢阻肺患者病情的惡化而不能改善。
2018年1月12日,華西醫院呼吸內鏡中聯合麻醉科成功完成了亞洲首例在電子氣管鏡下熱蒸汽肺消融術,利用適當能量的水蒸汽輸送到慢阻肺患者病變的肺段,使膨脹的肺組織逐漸收縮,提高通氣功能,從而改善慢阻肺患者病情。目前,該技術主要針對因慢阻肺而導致的肺氣腫患者。
1月12日,患有慢阻肺十多年的65歲的患者周全貴(化名)接受了一個特別的手術,在電子氣管鏡的輔助下,醫生將一定體積的熱蒸汽輸送到周全貴的肺部病灶,在熱力刺激下,病變嚴重的肺組織會產生炎症反應,隨著炎症反應的消散伴隨的纖維化,膨大的肺部組織逐漸萎縮,從而改善肺部通氣功能,手術過程僅15分鐘。
「肺氣腫是慢阻肺的一個重要病理改變,主要表現就是氣緊、呼吸困難。」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羅鳳鳴介紹說,肺部組織發生了結構性改變,膨大的肺部組織失去了收縮功能,同時也擠壓了正常的其他肺組織,導致患者呼吸困難,靠藥物治療,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病情發展。而對於部分嚴重肺氣腫患者,通過傳統的外科肺減容手術切除部分嚴重充氣損毀的肺組織,可以改善患者相對正常肺組織的通氣功能,提高活動耐力,但由於圍手術期死亡率較高和術後併發症多,因此目前臨床應用較少。
「要根據肺組織的量來計算需要輸入的水蒸氣量,少了沒反應,多了會燙傷過多肺組織。」羅鳳鳴介紹說,目前,該技術主要針對慢阻肺中的非均質性肺氣腫患者,年齡在45歲到75歲之間,「主要是上肺部的病變,靶向性地針對病變最嚴重的部位。」
據相關文獻報導,做該手術後,一年之內,患者肺功能呈改善狀態,運動耐受力增加,生活質量得以提高。「一般來說,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在傳統藥物治療下,仍然是逐年下降的。」羅鳳鳴說,對醫生來說,也有了一種新的治療方式。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於遵素
受訪者供圖
編輯|餘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