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為什麼能成功?這件裝備功不可沒,助力其停得穩、落得準

2020-11-30 龍之鑑

2019年我國航天領域的第一個明星非嫦娥四號莫屬了,1月3日,嫦娥四號帶著玉兔二號月球探測器成功著陸月背,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月背旅行,這代表了我國在太空領域發展取得了新的高度,同時也是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嫦娥四號著陸之後,對月背進行了多方位探測,傳回了一張又一張月背高清圖片,並首次完成了月背生物養殖。總之,這次探月之旅給全世界帶來了太多太多的驚喜。

嫦娥四號成功登月之後,我國受到了許多國家的讚揚,更有多個國家請求與我們合作,就連已經九年沒有和我國在天空領域展開任何合作的美國,也發出了橄欖枝,希望我們能夠通力合作,共同探索月球未知領域。美國NASA這次真的算是誠意滿滿,不僅兩次為我國嫦娥四號發聲,證明嫦娥四號登月的真實性,同時願意與我國交換月球信息。說到底美國這些做法還是為了自己之後探索月背之路能夠更順暢,不過一定意義上對我國的探月工程給予了肯定,也帶來了一些便利。

嫦娥四號無疑將我國在太空領域的地位提升了一個檔次,不過很少人知道,嫦娥四號能夠成功登陸月背,多虧了有這件裝備——7500N變推力發動機,這是為嫦娥四號量身打造的太空「舞鞋」。嫦娥四號要想成功登陸月背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找好著陸位置,在嫦娥四號找著陸點時就涉及到「太空剎車」這一動作,「太空剎車」的關鍵就在於變推力發動機,也就是我國科研人員給嫦娥四號「穿上」的這雙「舞鞋」,它幫助嫦娥四號停得穩,落得準,最終成功在月背著陸。

據說這雙「舞鞋」從2006年就已經開始研製了,當時無經驗無材料的科研團隊,憑藉一腔熱血和自主創新思維,頂著巨大壓力在5年內取得了成功。7500N變推力發動機首先安裝在嫦娥三號上面,幫助它實現了「探月夢」,同時也實現了我國的「探月夢」。現在嫦娥四號安裝的7500N變推力發動機要比之前的性能更好,所以這才使得嫦娥四號探月能取得如此成功。在此,我們也向所有背後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科研人員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關焦點

  • 7500N發動機100公裡高空點火成功!總師當場飆淚
    今年年初,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這個過程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其中設計師蘭曉輝帶領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究團隊更是當場喜極而泣,因為嫦娥四號能否順利抵達月球表面的最後一步,就取決於他們打造出的那臺7500牛變推力發動機。為什麼呢?
  • 揭秘嫦娥四號、玉兔二號關鍵技術
    據航天科工三院新聞發言人黃程友介紹,這一組合的核心部件——石英撓性加速度計稱得上是「功勳神器」,其產品性能在國內首屈一指,曾先後助力神舟系列飛船的11次飛行任務和嫦娥三號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助力落月優美姿態在歷經奔月旅程和繞月飛行後,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著陸,開啟全球首秀。由航天科工三院研製的γ關機敏感器肩負的任務就是讓嫦娥四號在最後的旅途中準時「剎車」,精準落月。要讓探測器踏上月球,必須實現月背「軟著陸」。
  • 嫦娥四號為啥能在月球背面幹成這件大事?
    嫦娥四號為啥能在月球上幹成這件大事?)1月11日下午,探月工程傳來捷報,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實現了月球背面與地球的測控通信,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人類探月的第一行足跡,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新篇章。而這是中國航天科技人員,不畏高風險和高難度,攻堅克難,勇於創新的結果。
  •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開啟探月工程新篇章,這3所高校功不可沒
    嫦娥4號探測器自主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著陸,實現了人類探測器的首個月背軟著陸,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上首次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受到了世界媒體的關注,據外國媒體報導,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同類登月活動,揭開了人類探月的新篇章。
  • 中科院上海分院五家研究所助力嫦娥四號探月工程—新聞—科學網
    三維成像敏感器光纖雷射器(來源:中科院上海技物所) 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著陸探測之旅,為了「嫦娥四號」此次遠行,中科院上海分院「五朵金花」——上海技物所、上海光機所、上海天文臺、上海矽酸鹽所和上海有機所精心裝扮
  •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
    騰訊科技 文/喬輝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成為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通過中繼衛星通信。嫦娥四號將對月球背面環境進行研究,對月球背面的表面、淺深層進行研究,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等。一、嫦娥四號如何降落在月球背面?
  • 奮進中國2019|嫦娥四號月背著陸 玉兔二號成功落月
    2019年,我們有一隻奮進的兔子在月球上創造紀錄,這就是玉兔二號月球車。2019年1月2日,嫦娥四號完成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玉兔二號月球車也成功落地,在月球遠端留下了第一條軌跡。大屏上的兩張照片就是成功著陸後,玉兔二號和嫦娥四號互相給對方拍的第一張照片。
  • 嫦娥四號為什麼要去月球背面?
    自去年12月8日從地球出發後,嫦娥四號探測器經過26天約38萬公裡的「長途跋涉」,1月3日10時26分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  在這裡,嫦娥四號將探索月球最深層的秘密,比如對撞擊坑下方的結構進行雷達探測,為這些地貌的形成提供解釋;深度繪製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同時結合撞擊坑規模、月壤厚度等數據,提供著陸區地層剖面信息。之後,嫦娥四號將通過2018年5月份發射的中國「鵲橋」號通信中繼衛星與位於中國、阿根廷和納米比亞的地面站進行聯繫,傳遞無線電信號,同時發回電視圖像。
  • 揭秘嫦娥4號能成功登陸月背的關鍵裝備,義大利人:不能小瞧中國
    儘管距離任務圓滿結束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但仍然有關於嫦娥四號的消息傳來。隨著有關嫦娥四號的消息越來越多,人們對嫦娥四號探測器也越發好奇,畢竟能夠探測月球背面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要想抵達人類太空飛行器從未去過的月球背面,想也知道嫦娥四號從研製到發射要闖過多少個技術難關,例如:選擇在哪兒著陸,中繼星「鵲橋」的研製等等。近日,觀察者網就為我們揭秘,嫦娥四號能夠成功登陸月背的關鍵裝備——一雙神奇的太空「舞鞋」。
  • 緊跟嫦娥四號腳步!4國9艘飛船蓄勢待發,已有兩艘折戟月球
    從1月3號10時26分著陸月球那一刻算起,嫦娥四號已經在月球上生活工作了整整255天,連續經受住了8輪月夜極低溫考驗,再過兩個月玉兔二號還將創造一個世界紀錄,那就是成為正常行駛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別看咱走得慢,但卻行穩致遠。
  • 總師談嫦娥三號成功:越是難走的路越想走一走
    讓我們走近他們——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三號探測器研製團隊,悉心傾聽中國探月「夢之隊」創新成長的故事。  有夢:創新放飛「嫦娥夢」  2008年3月,探月工程二期立項,我院作為項目的主承制單位,及時召開了啟動會,任命了探測器系統兩總,嫦娥三號研製的大幕徐徐拉開。這是一項前人沒有做過的工作,是一次沒有退路、必須打贏的攻堅戰。
  • 嫦娥四號官宣圓滿成功,「小兔子」這期間經歷了什麼?
    1月11日,國家航天局局長、探月工程總指揮張克儉宣布: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工作正常,達到工程既定目標,轉入科學探測階段。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那麼,嫦娥四號1月3日在中繼星的支持下就順利著陸了,為什麼在11日才宣布任務取得成功呢?
  • 嫦娥四號究竟有多難?美國航天局宣布一項決定,供應商如釋重負
    ,我國嫦娥探月工程自2004年定名啟動以來,迄今已經發射嫦娥一號、二號、三號、五號T1試驗器、四號共五艘月球探測飛船,以及一顆部署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鵲橋中繼通信衛星,成功率100%,其中難度最高的月面軟著陸任務成功率也是100%,嫦娥三號/四號連續成功登月的戰績已經讓我們成為人類21世紀無可爭議的探月先鋒主力。
  •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背,實現人類首次!劃重點,這是考試要考的!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背,實現人類首次!劃重點,這是考試要考的!一直以來人類對於外太空的探索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人類第一次見到宇宙,第一次登上月球,人類很多很多的第一次都需要科學家們不懈地努力去實現。而今天,人類再一次實現了首次,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背面,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了!
  • 嫦娥四號月背全球首秀 中國航天科工20餘項技術產品助力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電 題:嫦娥四號月背全球首秀 中國航天科工20餘項技術產品助力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護航嫦娥四號速度變化控制、γ關機敏感器讓嫦娥四號翩然著陸月背、連接解鎖機構保障嫦娥四號兩器分離、宇航特種電機助力玉兔二號月球車一展身手……  記者12日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獲悉
  • 「嫦娥四號」看到的月球和背後的故事
    自2003年起,電磁輻射與探測技術院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開展測月雷達的技術研究工作,在近十年間攻克了測月雷達的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成功研發出嫦娥三號測月雷達,國際上首次利用雷達技術實地就位獲取了月球局部地區月壤厚度分布和次表層地質結構數據。「嫦娥四號」測月雷達完全繼承了「嫦娥三號」測月雷達技術狀態。
  • 【2018年】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2018年12月8日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2018年12月8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航天科技抓總研製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由著陸器與巡視器組成,巡視器命名為「玉兔二號」。
  • "嫦娥"飛九天,"玉兔"遊廣寒,這位專家功不可沒
    就這樣,葉培建率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科研團隊,用3年時間穩打穩紮,先後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最終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的研製。2007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嫦娥一號"探月衛星不久,科研人員對是否發射"嫦娥二號"衛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面對很多反對意見,葉培建反問道:"中國探月,難道只有這一次嗎?
  • 揭秘嫦娥四號年輕團隊:成功是差一點失敗
    現在,我宣布,此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王夕說:「火箭點火起飛之後,確實鬆了口氣,才發現自己心跳很快,然後就靠在椅子後背上面,有一種出冷汗的感覺。」同樣在西昌發射現場的34歲的劉適,參與了嫦娥四號中繼鏈路的頂層規劃、設計,並作為嫦娥四號著陸器測控數傳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全面負責分系統的研製工作。
  • 24歲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如今他的發明助力「嫦娥四號」成功奔月!
    1962年底,剛滿24歲的趙淳生僅憑手繪的圖紙,便成功研製出了在振動實驗中必不可少的儀器——電動激振器,打破了該儀器一直被國外技術壟斷的狀況。1992年,趙淳生在海外訪學第一次了解到超聲電機時,他決定立即改變研究方向。他不顧在美國家人的挽留,帶著五大包資料和元器件,毅然孤身一人回國,開始了超聲電機的研究。當時沒經費、沒場地,一切都得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