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指數全球科研機構排名 中科院奪得「八連冠」
中新網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中科院)4月30日消息,當天正式發布的2020自然指數年度榜單顯示,中科院再次名列全球首位。根據此前發布的自然指數數據,中科院已連續8年位列該排行榜全球第一,實現「八連冠」。
-
自然指數發布全球科研機構排名,中國這些機構躋身前十
近日,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公布了2020年度榜,包括全球科學研究十大國家、十大科研機構、十大升幅最快機構等最受關注的排行榜。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居全球高校四強。
-
中科院各研究機構在自然指數排名中表現優異
中國科學院研究機構在12月17日最新發布的「2015中國自然指數」(Nature Index 2015 China)中表現優異,在中國綜合排名前10位的研究機構中佔據三席。需要指出的是,此次的自然指數針對中科院100多家研究機構單獨進行考量,而非將中科院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排名。
-
這一重大科研進展,遠超中國同類技術最高水平,引發人民日報、新華社關注!
8月22日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科技日報、環球時報等眾多媒體發布《國際學術期刊:&34;在軌驗證的技術指標均超預期》這一重大科研進展。報導中引用國際學術期刊《經典和量子引力》(Classical Quantum Gravity)中的表述,實驗結果顯示&34;在軌驗證的所有技術指標不僅超過任務預期目標,也超過中國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部分技術指標比國內現有指標提高兩個量級及以上。
-
世界最權威的反映科研進步排行榜上 中國屠版了
「中科院之聲」微信公眾號28日發文稱,7月28日凌晨出版的《自然》增刊「自然指數2016新星榜」顯示,中國科研機構正引領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的快速增長。
-
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啟動,中科大在中科院的地位還能保持嗎?
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深圳在國內的地位越發吃重,近期更是被國家賦予建設先行示範區的重擔。但作為一個新興城市,高等教育領域一直是深圳的短板。儘管近年來深圳通過培育本地高校和引進國內頂尖高校的優質資源來深圳異地辦學,已實現了深圳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
提升國產科研儀器研發水平
一些高端科研儀器的開發,往往依託理論的創新。中科院電工所研究員肖立業認為,我國高端科研儀器研製要突破,必須加強原始創新。面對國際上比較成熟的科研儀器,我國追趕起來並不容易。通過理論創新,發展出自己的系列高端科學儀器,不僅能夠滿足國內需要,還能夠為國外科研所用,從而形成「你需要我、我需要你」的局面。
-
2060年前要實現的碳中和 中科院成立專門機構來研究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董瑞豐)全國首家從事碳中和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24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立,旨在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科學路徑和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曹軍驥說,新成立的碳中和研究中心將通過建制化的科研隊伍,聯合中科院內外相關單位,預估2030年和2060年我國及全球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碳中和最優路徑,評估可能的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 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碳源排放和人為碳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
-
中科院院長:按美制裁清單設立科研目標籤軍令狀
中科院院長:按美制裁清單設立科研目標籤軍令狀綜合 鳳凰網 今天國新辦網站消息,9月16日,國新辦就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進展情況舉行發布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作為一個科研機構,不能包打天下,還是要聚焦關鍵的核心技術,有效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
國際科技競爭中如何突圍?中科院:加快推動科研平臺海外布局
中美貿易摩擦影響之下,中國科學院在國際科技競爭中如何實現突破?9月16日,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會上就此問題回應稱,中科院將積極融入國際科技創新網絡,加快推動科研平臺海外布局。突圍國際科技競爭白春禮:中科院在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進一步提升在積極融入國際科技創新網絡方面,自2018年以來,中科院已陸續與俄羅斯科學院、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籤署了科技合作協議。除此之外,白春禮表明,中科院也將加快推動科研平臺海外布局。
-
與煙臺共建研究所 中科院緣何新建5個研究所
昨日,煙臺與中科院籤署了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共建協議未來6天內,中科院還將與另外4地籤署協議共建研究所 據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記者李斌)城市環境、納米技術、生物能源……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圍繞這些新的研究領域,未來6天內,中科院將通過與地方政府籤署協議書的方式,共建5個研究所,
-
中科院提醒: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
中科院提醒: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 「中科院之聲」微信公號 2019-04-30 12:45
-
中科院海洋農業科研成果助力我國"藍色農業"發展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長期以來,中科院相關研究所和科研人員積極開展高效海水健康養殖體系、海洋養殖新品種培育、近海養殖病害防控等海洋農業科技研究,為我國「藍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據了解,我國海水養殖約佔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二,產業發展基本依靠我國自主研發的技術。
-
中科院這個科研部門,一個月投中2篇Science!
來源 | 募格課堂、中科院金屬所、新華社、材料學網、百度百科 編輯 | 學術君 一個月內連投,38歲增選為中科院院士,擁有「超音速」科研進程的他,帶領著大家共同奮進。
-
全球學術機構排名:中科院全球第一,22所國內大學進前100名
近日,Nature指數公布了最新的大學/機構學術排名,評估周期為2019年6月1日到2020年5月31日。經過數據的觀察和對比:在綜合排名中,中學科學院位居榜首,在國內大學也是排在第一。另外有22所國內大學/機構成功的挺進了全球前100名,真是可喜可賀,我國的教育每一年都有著顯著的結果。其中山東大學首次進入前100強中,更有多所大學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份榜單!最大的亮點就是中科院大學位列榜首,超過了許多世界頂級大學/機構。
-
中科院將研究所分四大類 調整優化科研布局
白春禮:全面深化改革是中科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率先」要求的具體行動。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中科院時,提出了實現「四個率先」的要求,即「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
看科研「國家隊」亮十八般武藝——走進中科院公眾開放日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看科研「國家隊」亮十八般武藝——走進中科院公眾開放日 新華社記者嶽冉冉 董瑞豐 董雪 沙子如何變身晶片?如何實現從「風雲不測」到「風雲可測」?在2019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公眾在中國科學院多個科研院所享用到了一道道精美的科普大餐。
-
中科院就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髮出提醒
中新網4月30日電 日前,中國科學院科研道德委員會就生物醫學研究中有悖於倫理規範的常見問題發出「倫理提醒」,倡導在科研實踐中恪守各類倫理要求,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圖為節律紊亂克隆猴寶寶。文/孫自法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供圖 (圖文無關)科研道德委員會在此次提醒中指出,恪守科研倫理是科研機構的基本社會責任。中科院屬各有關單位是科研倫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應切實提高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思想意識,高度重視科研倫理工作,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其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2018年,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科院神經所誕生的消息發布,這是當年全球科學界最引人矚目的進展之一。這一重大突破的背後是一支年輕的「土博士」團隊,劉真是其中一員。 劉真的脫穎而出得益於中科院神經所創新的機制體制。多年跟蹤採訪中科院神經所,記者發現,在這裡,最好的科研土壤正在積澱。二十載求索,探路科研體制改革,這個年輕的研究所正向著成為世界頂尖科研機構的理想邁進。
-
背靠中科院,仕佳光子搶佔世界光通信晶片技術先機?
與中科院半導體所合作研發,仕佳光子能否實現技術突破,搶佔世界光通信產業先機?光器件在性能提升、成本控制等方面,又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光晶片,尤其在中高端器件中,光晶片成本佔比已超過50%。深耕於光晶片技術研發的仕佳光子,在5G技術帶來的光通信行業新機遇下,有望在出貨量、銷售額上實現大幅增長。中科院持股「以芯為本」光晶片位於光通信產業鏈上遊核心地位,重要性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