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對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的研究簡史

2020-10-21 戰支特色醫學中心科普

——「健康高原行」系列醫學科普(17)


鄭冬 林甜 賈化平 摘譯,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 援藏醫療隊

醫研部醫學科普中心 編輯

在身體的所有部位中,中樞神經系統(CNS,central nervous system)最容易發生缺氧。因此,海拔的增高往往會改變神經心理功能,包括特定感官,例如視覺,及更高的功能,如記憶和情感、情緒等行為。學者們已經在急性缺氧的個體、原久居平原而寄居在高原的人和在高原本地人中觀察到了這種變化。除了在高海拔地區看到的個體神經心理功能的變化外,還有證據表明,在高海拔地區嚴重缺氧後返回海平面時,CNS功能仍有持續缺陷。這些發現現在特別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高海拔登山者越來越多,而他們往往是在沒有攜帶足夠氧氣補給裝備狀態下進行高空攀登。而這是令人擔心的,正是有些登山者在嚴重低氧環境中做出的不合理決定,而導致在極端海拔探險中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因此,對人類在高海拔地區的精神表現異常引起足夠認知是必要的。

很早以前,人們在爬山時就認識到高原情緒和行為變化。根據記載,高海拔缺氧對中樞神經系統最極端的影響是在早期氣球駕駛者中看到的,包括部分癱瘓、視力困難、情緒變化甚至意識喪失等都有詳盡記錄。例如,在Tissandier和他的兩個同伴於1875年著名的氣球天際飛行期間的日記中寫道:在大約7500米高度,我們中一個人經歷著從未體驗過的全身麻木,這時根本就體會不到疼痛的感覺;另一個人卻內心總是充滿莫名的快樂,覺得周邊的空氣散發著迷人的光芒;而還有一個人卻變得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


一些氣球駕駛者出現癱瘓,如1862年Glaisher和Coxwell在氣球上升期間所描述的。在他們飛行最高的高度,Glaisher昏迷在籃子裡,Coxwell趕快準備進行操作從氣球中排出氫氣以降低高度。然而,Coxwell的手卻不能動彈,迫不得已用牙齒控制閥門的繩索,艱難的低兩三次頭以操縱繩索。同時,這次飛行也證實了高海拔嚴重急性缺氧是可以快速恢復的,因為當氣球降落時,Glaisher說他覺得「沒有什麼不便」,他們都走了7到8英裡到最近的村莊。實際上,在急性高海拔缺氧中,癱瘓並不常見,而Doherty在2003年的研究認為Coxwell可能患有減壓病


當登山者開始達到很高的高度時,神經心理障礙經常被報導。例如,在珠穆朗瑪峰的早期探險中,有幾種關於感知和情緒的奇怪變化的描述。在1933年的珠穆朗瑪峰探險中,當Smythe看到天空中漂浮的雲時,戲劇性地描述了一種幻覺。Smythe報告說,他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他有「第二個人」陪伴,以至於他甚至把食物分給他不存在的同伴一半。有時,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往往提示短暫性腦缺血的發作。例如,在同一次探險中,非常有經驗的登山者Shipton在大約7000米的高度上有一個顯著的失語期。他報導如下:如果我想說「給我一杯茶」,我卻會說一些完全不同的話—也許是「電車,貓,放......」,我當時頭腦非常清醒,但我的舌頭卻拒絕執行所需的動作。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對高原的神經心理效應越來越感興趣。例如,1971年,波蘭登山者和精神病學家Ryn在已經上升到5500米以上的登山者身上發現了一系列精神障礙。他還報告說,類似器質性腦症候群的症狀,如注意力不易集中,思維、判斷和綜合能力均減退,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差等,在探險後持續了數周。一些登山者在攀登到很高的高度後出現了腦電圖異常。Sharma在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戰爭時發現,印度軍隊大多被迅速空運到高空,會出現精神運動功能的變化,而當他們返回海平面時仍會有殘存症狀。1984年,Townes對美國醫學研究遠徵隊的成員在海拔5400~8848米約3個月後返回海平面時進行了體檢,發現神經心理表現的殘存異常。作者假設,儘管返回海平面後的個體有較高通氣反應而低氧血症較輕,但由此產生的更嚴重的低碳酸血症可能導致了相對較明顯的血管收縮,從而降低了大腦的血流量,繼而引起神經系統缺氧。

隨著神經心理學測試技術有了穩步的改進,可以越來越明確的是,在高海拔地區,神經精神功能的微小變化是非常常見的,並且一些殘留的損害往往仍然存在於一些從高海拔地區返回海平面的登山者身上。


現實意義是,不在少數的飛機駕駛員缺乏急性缺氧對神經系統危險的認識,而以上的研究令各家航空公司有嚴格的規定在某些高度以上強制使用氧氣,儘管飛行員可能不覺得需要它。同樣,對於那些準備高空登山者及急進高海拔地區的人們,一定要注意神經心理方面的保障。

(本文節譯自West JB 等編著的《High Altitude Medicine and Physiology》第五版)

(配圖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幹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領域的研究進展與面臨的挑戰!
    截止到目前為止,有相關研究結果證實的,幹細胞所能有效幹預的人類疾病已達140餘種,涉及免疫系統、神經系統、代謝系統、血液系統等方面的多種病症。今天,我們主要來看一看,幹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領域所取得的研究進展,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
  • 霍金的《時間簡史》,創作的背景,對以後研究宇宙產生的影響
    史蒂芬·威廉·霍金的《時間簡史》,全書一共十二篇,在1998年進行出版,它講述的都是有關於宇宙世界的形成和發展,他描述了時間、空間的不同,還對黑洞、粒子、反物質以及對宇宙的起源進行了闡述。》,但是他在進行量子物理研究實驗的時候,不小心感染上了肺炎,由於霍金先生病的很嚴重,所以不得不推遲了書寫《時間簡史》這本書。
  • 高海拔地帶對身體的影響 山友必需認識的切身安全問題
    為了個人的切身安全問題必需了解高海拔地帶對身體的影響。  本文目的是希望用簡單的問對形式常用的生理名詞,配合國內的山峰地理,使山友、驢友易於了解,並能夠在山上對自己的身體時刻關注。文中資料數據來自數章研究報告。為保持以上所說文章風格,並沒有為資料數據註明出處。山友如有興趣知道,只要來信定當提供詳細來源。  1.什麼是高海拔地帶?
  • 超聲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腦組織在加熱的情況下其組織蛋白發生變性,從而使腦腫瘤組織的細胞死亡,超聲的空化效應產生的機械性破壞使腦組織細胞液化壞死或失活,能夠高精度作用於靶組織,對周圍組織影響小,且該方法可以檢測和控制。由於血腦屏障的存在,阻礙了許多有治療作用的大分子物質進入腦內,影響了治療效果。 最近研究表明,超聲可用於去除動物腦內的澱粉樣蛋白沉積,並改善記憶認知功能。
  • 【醉仁心胸】高海拔人群生理特點 ——基於藏族及夏爾巴人研究的論述
    高海拔健康個體適應低氧低氣壓基因型/表型的研究,或許對重症低氧血症患者有益。高海拔人群和平原居民之間的生理差異已多有報導,本文主要對藏族和夏爾巴人對高海拔生理變化進行系統論述。 全球很多3000米以上地區有常住人口居住,大多數人在低壓缺氧環境中表現出特定的生理變化。
  • 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
    闡明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認識實現各種功能的神經迴路基礎,提示腦的高級功能機制,闡明神經系統疾患,從病因機制去探索新的治療手段,為人工智慧提供啟示等都是對大腦進行研究即腦科學研究的主要目標。在構造上,按部位的不同分為前腦、中腦和後腦三大部分,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
  • 藏羚羊高海拔生活揭秘
    通過對藏羚羊基因組的研究,科學家揭開了這種可以在高海拔平原地區高速奔跑的瀕危動物的奧秘。對藏羚羊絨毛圍巾的需求已經將藏羚羊逼到了滅絕的邊緣。在青藏高原的山區乾草原和半荒漠地帶,時而可以看到藏羚羊優雅漫步的身影。包括人類在內的非本地物種到了青藏高原可能會患上嚴重的高原病。
  • 《NCCN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指南》中文版翻譯定稿
    作為全球公認的癌症診療指南,《NCCN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指南》中文版翻譯將對神經腫瘤正規化、精準化的治療提供莫大幫助,未來如果再結合我們中國自己的指南以及分子指南,相信將對中國神經系統腫瘤的研究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 智能科考無人機完成高海拔應用實驗
    為持續服務支撐國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深入實施與創新成果產出,在科考隊長辦公室組織下,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高海拔環境科考輔助機器人」項目組,克服高寒缺氧等惡劣氣候環境,在青藏高原組織實施了首次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科考無人機自動化輔助科學考察研究應用任務。
  • EMBO reports:sncRNA715水平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髓鞘的形成
    2012年11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美因茨大學醫學中心科學家們發現一種分子在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髓鞘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生理學研究所的Robin White博士將此研究結果發表在雜誌EMBO Reports上。
  • 高海拔帶電作業間隙操作衝擊放電特性及放電電壓校正
    ,分析海拔高度和作業人員姿態對間隙放電特性的影響,並基於試驗數據分析現有IEC標準中推薦的m參數法在高海拔地區的適用性。為保證高海拔地區帶電作業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研究高海拔地區空氣帶電作業間隙放電特性並選用合適的放電電壓校正方法,進而確定高海拔地區帶電作業所需的最小安全距離。在海拔高度對電力系統外絕緣放電特性的影響方面,國內外均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國外就對高海拔下的空氣間隙放電特性開展了大量試驗。
  •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新希望?
    今天福布斯著名醫藥評論家Matt Herper發表題為「There's New Hope For Alzheimer's, Depression, And Other Brain Illnesses」的文章,簡單介紹了當前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的研發
  • 幹細胞移植在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的臨床價值
    1.多發性硬化症:自身免疫相關性中樞神經脫髓鞘疾病,使信號通道在大腦和身體之間傳導受阻,臨床表現多樣性,肢體無力是首發症狀,可發生神經系統運動障礙,可影響生活自理能力。2.視神經脊髓炎:一種主要累及脊髓和視神經的炎性脫髓鞘疾病,其病程較多發性硬化進展更快,致殘率更高,好發於青年女性。
  • 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恢復:轉化神經科學原理綜述
    關於對中樞神經系統如何對損傷作出反應以及如何關鍵及時的予以幹預措施並做出反應的最新研究正在轉化為臨床應用,這些應用有能力顯著改善因脊髓損傷、中風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而導致的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患者的預後。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實際有效的治療方法需要涉及神經外科醫生、臨床醫生、治療師、科學家和工業界之間的戰略協作。因此,對關鍵的神經科學原理共識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
  • 高海拔生活改變的不只是基因
    未參與研究的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研究高原適應性的人類學家Cynthia Beall說,這項「開創性的」研究表明,這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可能涉及表觀遺傳變化。環境會對人們的DNA進行化學修飾,從而打開或關閉基因,降低或提高某些基因的活性。不過,表觀遺傳學在幫助人們適應高海拔生活方面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仍不清楚。
  • 中樞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   腦可分為腦幹、小腦、大腦兩半球三部分。      在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胞體集中的部分稱灰質(gray matter),不含胞體只有神經纖維的部分稱白質(white matter)。大腦和小腦的灰質位於腦的表層,故又稱皮質(cortex),皮質下是白質。
  • 揭示高海拔地區肺癌人群基因突變特徵
    來源:泛生子基因 正文共:1641 字 預計閱讀時間:5 分鐘 近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影響因子IF 12.46)發布了由華西醫院胸外科與泛生子合作完成的重要研究成果
  • 2020 ESMO:III期ADAURA臨床研究結果,泰瑞沙在治療中樞神經系統...
    一項基於獲得陽性結果的III期ADAURA臨床研究的預設探索性分析顯示,阿斯利康公司的泰瑞沙(化學名:奧希替尼Osimertinib,商品名:泰瑞沙Tagrisso)在對接受過完全腫瘤切除術的早期(IB、II和IIIA期)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EGFRm)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輔助治療中,可帶來具有臨床意義的中樞神經系統(CNS)無病生存期(DFS)改善
  • 漏洞百出的"簡史",為什麼也能暢銷?
    在圖書市場,以「簡史」命名、並以此作為後綴的圖書與日俱增。「簡史」無疑已經成為一種出版現象。20世紀90年代,論最暢銷的「簡史」,必然少不了霍金的《時間簡史》,但那時並未引起效仿。這些年則正在發生變化。2014年,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此後另有《未來簡史》《今日簡史》)中譯本出版,至今高居國內各大網店前列。
  • ...功能的階梯式演化,為解讀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起源提供了重要...
    作者|nagashi 來源|BioWorld(ID:ibioworld)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擁有現生生物中最為複雜的中樞神經系統,揭示其如何起源一直是進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