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生部駁斥「中國隨意取死刑犯器官移植」謬論
解放日報 新聞晨報 新聞晚報 申江服務導報 報刊文摘 I時代 房地產時報 支部生活 上海小說每日經濟新聞人才市場報IE版本需6.0或以上 今日要聞國際新聞中國新聞晨報熱線實用新聞都市經濟財經新聞娛樂新聞晨報閒話晨報閒情晨報慈善證券期貨教育周刊晨報傾訴環球明星開心超市體育新聞都市社會都市教育都市時政 中國新聞 2006
-
死囚器官移植:要禁就禁徹底
「從明年開始,我國人體器官來源只能採用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12月3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教授在「2014年中國OPO聯盟(昆明)研討會」上作出這樣的宣布。該消息不僅引起了國內關注,也很快得到了外媒的廣泛報導。
-
中國完善公民器官捐獻體系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萌 李懷巖 王子辰)「2015年1月1日,中國全面停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3月11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說,今年1月1日至3月3日,中國公民捐獻器官381例,近1000個器官,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1倍。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死刑犯器官不能被任意剝奪
北青報:在給法國駐華大使的致謝函中有段話這樣寫道,「當得知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已經宣布從2015年1月1日起,將公民自願捐獻器官作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中國器官自願捐獻流程完全符合國際標準流程之後,其父母主動向院方提出自願捐獻小奧的器官並知會法國大使館」。這是否意味著,小奧父母的「義舉」是在中國承諾拒用死囚器官的前提下進行的?
-
第四次「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舉行 10秒即可完成器官捐贈登記
央廣網北京6月12日消息(記者孫冰潔)「器官捐贈需要全社會關注,希望更多人參與進來,讓更多的患者獲得『新生』。」在6月11日第四次「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的現場,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說。
-
張智霖器官捐贈!普羅大眾的你我該何去何從?
器官捐贈的困境首先,器官捐獻,是指自然人生前自願表示在死亡後,其執行人將遺體的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或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獻意願的自然人死亡後,由其直系親屬將遺體的全部或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在我國,主要影響器官捐贈的是倫理觀念的影響。眾所周知,傳統中國是個倫理社會,古代社會的一般道德準則是將死者入土為安。很多人對於捐出親屬或自己的遺體,感情上很難接受。
-
國家衛健委:我國所有移植的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
2018年7月31日上午,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我國於2015年成功實現移植器官來源轉型,所有移植器官均來源於公民自願捐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7月31日上午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雙提升有關情況。
-
中國器官捐獻數量世界第二 是否可給捐贈人部分補償?
中國器官捐獻數量世界第二 是否可給捐贈人部分補償?2月28日,2019年中國器官獲取組織大會在武漢召開。2018年我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6302例,加上2545例親屬間移植,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PMP)達到6.8,創歷史新高;182家具備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共完成器官移植手術20201例,較2017年增加21%,捐獻、移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本次大會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器官移植界的380多名專家和多名國際器官捐獻和移植專家參加會議。
-
器官移植「推手」黃潔夫的二十年
從醫學角度看,使用死囚器官由於場地、技術等手段的限制,在死刑執行後即進行移植手術,很不衛生,易發生各種感染,降低了移植質量。從倫理角度講,死囚在囚禁的狀態下,很難有選擇是否捐贈器官的權利。更甚者,死囚器官移植涉及大量經濟利益並長期處在灰色地帶,難免產生權錢交易,腐蝕到司法界和醫療界。但由於沒有成熟的器官捐獻體系,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不得不依賴死囚器官作為器官移植的重要來源。
-
人民日報不吐不快:停用死囚器官 彰顯生命尊嚴
●不破除依賴死囚器官的「小氣候」,就無法形成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的「大氣候」 從今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此舉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讚譽,標誌著中國器官移植走上法治軌道。 禁用死囚器官,是全球公認的器官移植原則。
-
告別「死囚器官」,重建倫理底線
所不同的一個背景在於:2014年底,黃潔夫在國內某研討會上透露,從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將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自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也正是這個對中國器官移植有標誌意義的時間節點,讓黃潔夫近來成為多家媒體專訪的對象。在鏡頭面前,黃潔夫談論和披露的中國器官移植現狀與發展,相比此前要更詳細、料也更多。
-
外媒稱中國從死刑犯身上取器官移植是別有用心
2頁:現在愛滋病病人的發現率仍然不高第3頁:我們倡導的惠民濟困醫院有以下幾個特點第4頁:境外媒體蓄意編造中國從執行死刑的犯人身上隨意取出器官進行移植為了全面履行我國政府對國際社會的承諾,落實《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1-2010年)》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以下簡稱《兩個綱要》)目標,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高度重視下,衛生部會同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和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了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項目(以下簡稱「降消項目」)。「降」就是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消」就是消除新生兒破傷風。
-
瑞士推出器官捐贈網絡登記系統 已有百名患者受益
15:55:5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艾京 該系統從現在開始,將接受已故人員親屬或法律委託人對器官捐贈的最後法律確認。 據報導,根據醫療機構的統計數據,目前在瑞士醫院重症監護病房的彌留患者中,大約50%的人不會向親屬說明過世後是否願意捐贈器官,只有5%的重症患者生前會隨身帶著器官捐贈卡。對此,醫療機構表示,由於60%的重症患者去世後,親屬無法確認患者生前曾有過捐贈意願,最終患者的捐贈意願因無法得到法律確認,醫療機構只好放棄。
-
衛生部副部長:對器官捐獻者採取經濟補償政策
11月13日,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18歲青年袁振的母親陳愛雲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表》上簽字按手印。這是媒體報導的菏澤市首例器官捐贈案例。幾日後,11月22日,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廣州表示,我國正在創建符合國情的器官捐獻和移植體系,並擺脫對死刑犯器官捐獻的依賴,中國的器官捐獻體系將考慮納入一定的刺激機制,給予一定的人道救助經濟補償。
-
每年器官移植僅1萬例 中國器官捐獻需跨哪些坎
黃潔夫說,孔子談仁愛之心,孟子談人要有惻隱之心,中國傳統文化裡也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觀念,器官捐贈恰恰說明中國傳統文化中始終閃耀人性的光輝。 「我們要在全社會營造公民志願捐獻器官的愛心、文明、人道的社會氛圍,促進人們觀念的改變。」黃潔夫說。
-
黃潔夫:中國努力拓寬遺體器官來源
黃潔夫:中國努力拓寬遺體器官來源 日期:2011-03-0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任沁沁 羅沙)全國政協委員
-
中國器官捐獻日 微信掃一掃便可完成器官捐獻登記
「611,路遙遙」,6月11日,是第二個中國器官捐獻日,今年的口號是「器官捐獻我願意」。6月11日上午10點,四川省人民醫院臨床器官移植中心在門診大廳外舉行器官捐獻宣傳和肝腎移植、肝腎疾病義診活動,微信二維碼「掃一掃」,即可完成器官捐獻志願登記。
-
衛生部原副部長:器官移植有望納入大病醫保
8月6日至8日,2015年中國器官移植大會在武漢舉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衛生部原副部長黃潔夫表示,中國器官移植迎來新的拐點,移植數量已經超過歷史紀錄,越來越多的公民將加入自願捐獻的隊伍,我國也準備著手將器官移植納入醫保大病救助的範疇。
-
法國出臺「預先默認同意」器官捐獻制度 你怎麼看?
「預先默認同意」器官捐獻制度哥倫比亞2016年8月8日,哥倫比亞總統桑託斯批准了一項有關捐獻器官的新法規,規定所有哥倫比亞公民都被默認為器官捐獻者,除非公民在生前表達過不願捐獻器官的意願。新法律取消了死者家屬對於遺體捐獻器官的自主決定權。
-
捐贈器官:患者必須符合哪些標準,才可以捐獻遺體?
首先,對於有捐獻意願的人群,在自願實施捐贈的情況下,優先考慮自主選擇捐獻的人群。也就是說,並非所有不能延續生命的患者都有捐獻的義務,只有在患者本人自願的情況下才能實施捐獻,而非採取各種非法強迫手段對患者實施買賣或捐贈等。與此同時,我國法律規定能夠實施捐贈的患者年齡應該滿18周歲以上,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個人才能夠有資格進行捐獻,但是對於沒有成年的患者,也必須由監護人和本人都同意以後才能夠實施捐獻。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法律規定捐獻應該是自由意願下的個人行為,而非個人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