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有重量嗎》教學設計(黃來渙)

2021-01-15 溫州小學科學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2.過程與方法:

在稱量的過程中,了解一些因素會影響稱量結果,產生誤差,學習準確稱量。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及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知道並能設計實驗證明空氣有重量,但很輕;初步建立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

體系。

【教學難點】設計多種方法,重複驗證空氣有重量,但很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天平稱重,練習導入。

2、學生討論,怎麼讓天平平衡。

3、出示支架、塑料管組裝成簡易天平,並規定當天平不搖晃就是基本平衡。

二、空氣有重量嗎

任務一:

教師演示給平衡的簡易天平兩端分別加上吸管和充好氣的氣球。

提問:有什麼辦法讓天平重新平衡。

學生討論交流實驗方案。

總結並動手實驗,並在記錄本完成觀察記錄。

匯報交流(平衡之後的天平兩邊重量怎麼樣)

任務二:

提問:如果將充了氣的這邊氣球的氣放掉,天平會怎樣?

學生回答交流

動手實驗並記錄。

匯報交流(現在的天平兩邊重量怎麼樣)

天平失去平衡的原因是什麼?

任務三:

再次動手調平天平,並記錄

(減吸管這端的橡皮泥)並一起把減下的橡皮泥送交老師展臺。

匯報交流

三、整理拓展

1、用天平分別稱量出未充足氣的皮球和充足氣的皮球的重量再次驗證空氣有重量嗎?(保持皮球大小一致)

2、將更多了解的新知識補充到單元概念圖中。請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可以補充,原有內容中哪些是不正確的,需要改正。


相關焦點

  • 初中化學《空氣的成分》教案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教師之夢微信公眾號在之前也發過不少教學設計模板和一些萬能模板,需要的同學可以在後臺回復教學設計進行查看。《空氣的成分》教學設計1.通過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含量,並對空氣的成分有進一步的了解。【教師提問】有硫、木炭、磷、石蠟、銅等實驗材料,我們在消耗氧氣時,該選用哪種?為什麼?為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而運用化學方法除去氧氣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 STEM小實驗系列(一)力 :空氣有重量麼?怎麼稱空氣的重量?
    系列一:力實驗一:空氣有重量麼?空氣存在於我們周圍的任何一個地方,空氣非常輕,那麼空氣到底有沒有重量呢?能不能做一個稱空氣重量的實驗來說明呢?科學的研究基本過程是:第一步:發現問題第二步:提出假設第三步:實驗求證第四步:數據分析第五步:對比假設第六步:得出結論稱空氣重量就按照這個過程來實現如下圖的實驗。
  • [親子科學實驗]空氣的重量
    實驗開始前,爸爸媽媽先和寶貝們討論一個生活中的小現象吧:空氣有重量嗎
  • 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空氣,但它有重量,那地球上所有的空氣重多少?
    毫無疑問,空氣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看不見也摸不著它。此外,空氣沒有氣味,但它無處不在。空氣似乎絕對沒有重量,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想知道,科學家是否進行過稱重空氣的實驗,他們是否帶來了任何結果?空氣有重量嗎?
  • 《光合作用的過程》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1.概述光合作用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2.在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通過對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的比較,樹立事物之間存在區別和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光合作用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
  • 初中物理《密度》教學設計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學會用比值的方法定義密度的概念,並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應用。【難點】在實驗的探究的基礎上,利用比值定義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三、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教師出示一杯水、一杯酒精、鐵塊、鋁塊。提出問題:1.如何區分一杯水、一杯酒精?
  • [實驗天地]稱空氣的重量
    空氣看起來根本沒有重量,但是你如果把一些空氣放在天平上,就能表明事實上空氣是有些重量的。  1.用尺子量出木片的中間位置,並在上面畫一條線。氣球重量一樣,所以它們應當是平衡的。  7.拿一隻氣球給它充氣。繫緊氣球頸口。  8.再把氣球粘回到木片上,木片就傾斜了,因為充了氣的氣球比沒有充氣的氣球重。
  • 《電解》教學設計
    《電解》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電解池的形成條件,能夠正確判斷電解池的陰陽極及兩極所發生反應的類型;能正確書寫典型電解池的電極反應式和電解池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第二環節:新課教學【演示實驗】浸入CuC12溶液的兩根碳棒分別跟直流電源的正極和負極相連接。接通電源,學生觀察兩極現象。(一個碳棒覆蓋有一層紫紅色物質,另一個碳棒表面有小氣泡生成,用溼潤的碘化鉀澱粉試紙檢驗產生的刺激性氣體,試紙變藍色,說明該氣體是氯氣。)【得出結論】氯化銅溶液受到電流的作用,在導電的同時發生了化學變化,生成銅和氯氣。
  • 《波面與波線》教學設計
    《波面與波線》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能夠理解波面與波線的概念,能夠判斷波的傳播方向,知道球面波與平面波的傳播形式並能正確的用圖示法描繪出來。四、教學過程環節一:新課導入師:以生活經歷導入,當我們向平靜的水面上扔一塊石頭後會看到什麼現象?為什麼水面上的波紋能不斷的向外擴散呢?生:思考,回答,水面上會激起波紋,會一圈一圈的向外擴散。設計意圖:以生活常識為例進行導入,能引起學生們的共鳴,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起了很好的課堂鋪墊。
  • 阻力低/重量輕 寶馬iX3推"空氣動力輪圈"
    網易汽車2月6日報導 日前,根據寶馬官方信息:寶馬iX3將配備「空氣動力輪圈」,輪圈採用全新的設計,旨在提高空氣動力效率和減輕重量。與寶馬X3的普通輪圈相比,iX3配備的這款「空氣動力輪圈」的阻力降低約5%;同時,它也比寶馬其他的空氣動力輪圈的重量輕15%,以幫助寶馬iX3降低了2%的功耗,並在歐洲WLTP測試周期中,幫助寶馬iX3的續航裡程增加10km。
  • 雲有重量嗎?為什麼雲不會掉下來?
    小的時候大家都看過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吧,對於孫悟空能夠駕駛「七彩祥雲」「騰雲駕霧」自由穿梭很是羨慕,那你知道孫悟空的雲是如何形成的嗎?雲的形成我們生活在大自然界中,在自然界中像海洋,植物表面,湖泊,土地的水分,以及人體都在無時無刻蒸發著,水就會從液態水變成水汽。
  • 初中物理《大氣壓強》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能說出大氣壓產生的原因,能簡單描述託裡拆利實驗,知道標準大氣壓的數值。【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託裡拆利實驗,知道如何測量大氣壓強以及大氣壓的數值。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大氣壓存在的原因和大氣壓的測定【難點】大氣壓的測定三、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教師拿出馬德堡半球進行講解:這是兩個半球,將兩個半球靠在一起,抽去裡面的空氣製成馬德堡半球,在上課之前,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實驗名字叫拔河,請幾位力氣大的同學上臺來與馬德堡半球進行拔河,在規定時間內
  • 2019教師招聘面試技巧:《光合作用的過程》 教學設計
    本文整理2019教師招聘面試技巧:《光合作用的過程》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1.概述光合作用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2.在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通過對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的比較,樹立事物之間存在區別和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 機翼能承受那麼大的重量嗎?
    相信大家看到飛機起飛的時候心中都會有好奇,這樣巨大的一架飛機究竟是怎麼起飛的?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飛機起飛的原理。即空氣流動得越快,空氣的壓力就越小。大家可以試著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左右手各拿一張紙,保持一定的距離放在嘴前,嘴在兩張紙前輕輕吹氣,你會發現兩張紙是不是從兩側向中間貼起來。這是因為兩張紙間的空氣流動壓力變小了,兩張紙外側的一面空氣不流動,壓力相對變高,紙被壓到了中間。
  • 2020年度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研討會主席李椿萱院士對本次交流給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是目前航天航空類院校最應注重的教育教學科目,應為我國航空航天領域培育出更多的人才做出貢獻。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唐志共研究員代表空氣動力學會發表了講話。
  •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3頁的內容、第84頁練習。教學重點:認識周長的含義,會計算出周長。教學難點:引導學生了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教具準備:樹葉、尺子、軟尺、細繩。
  • 《生物入侵者》教學設計案例精選
    《生物入侵者》教學設計案例精選 2012-03-16 17:21 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
  • 人教鄂教版科學二年級下冊《各種各樣的天氣》教學設計
    教師準備:各種不同天氣的圖片、視頻、教學課件、畫圖用紙、活動手冊等。【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1.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下面我們就來開動腦筋猜一猜吧!自己設計,用符號表示不同的天氣現象。(1)同學們有觀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嗎?(2)日常生活(天氣預報等)中人們用什麼方法表示天氣?
  • 《紀昌學射》優秀教學設計附板書
    【設計理念】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去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在課堂上加強對學生指導、引領和點撥的作用,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
  •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計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計教學內容:《面積和面積單位》是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0至74頁的內容。教學目標:1.在實際情境中,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你用什麼別方法嗎?(剪)還有嗎?(割補法)師:我這裡有一張方格紙,它每個小方格的邊長都是1釐米,你能用它來判斷嗎?你怎麼判斷的?(測量法1)生:數格子師:誰來數一數?我們就說這張紙的面積有邊長是1釐米的方格(x)個這麼大;另一張有(x)方格大,所以()比()大。1.數一數誰的面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