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唐穎:文學一定要超越世俗意義上的道德是非觀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在中國文壇,許多作家為上海這座城市提供了個性化的想像與呈現,女作家唐穎也是其中之一。她的作品被認為是了解當代上海的「必備指南」,尤擅書寫繁華都市中女性的生活、情感、心理與命運,追問歷史與人性、女性的自我認知、青春的追憶、個人與時代的關係等人類永恆的問題。

評論家項靜評價唐穎的寫作「以一種鬆弛的方式呈現上海空間和生活的緊實內核」。作家陳村說:「唐穎是在記錄上海這座城市的情感脈動,她的底色就是其筆下的『淮海路的小姑娘』,那些年輕、可愛、嬌氣、洋氣、敏感,憂傷、強韌、擁抱時尚,不鄙薄物慾、講究品味的女性。」

11月8日,唐穎做客華東師範大學創意寫作專業第七期「名家作家談」,以「城市寫作中女性角色的『非道德化』」為題,分享了她對「什麼是好文學」、「寫作應當注意什麼」以及一些具體寫作技巧的看法。本次分享由項靜擔任主持。

11月8日,唐穎做客華東師範大學創意寫作專業第七期「名家作家談」。攝影 葉楊莉

文學,把生活的真相撕裂開來

「非道德化」是現代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命題,而在唐穎看來,這也是文學上某種應當正視的傾向。

所謂道德,就是社會上長久以來形成的是非、善惡標準;寫作中的「非道德化」,就是指不完全按照社會既定的道德主張進行書寫,儘量去呈現離經叛道的一面。

她以小說《傾城之戀》為例,分析張愛玲小說中「深愛只是為了謀生」的悲涼底色。在她看來,「傾城」一詞看似轟轟烈烈、前無古人,實則是對愛情的嘲諷與解構。

小說用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描寫白流蘇那個蒼涼敗落的舊式家族。父母的離異、哥嫂的欺辱、家族的腐敗、父權的壓迫,這一切讓白流蘇想方設法逃離那個壓抑窒息的場所。她不惜以愛情為代價,換取求生的籌碼,從一開始便有所圖謀。

她所做的第一件「非道德化」的事就是把妹妹可能的未婚夫(範柳原)搶到手。「在一般人看來,那人是給妹妹介紹的,你怎麼能搶了風頭?但這個選擇裡有白流蘇的個人內心的反抗,她要抓住這個機會。」

唐穎解釋說:「張愛玲這個人非常叛逆,她寫愛情關係的時候,起初不是為了愛情,是這個女子要在家人面前爭口氣。」

對於範柳原「死生契闊,與子相悅」那樣一份不做承諾的告白,白流蘇憤怒了,她直接挑明自己的意圖——我來見你,是奔著結婚來的。「但像這樣一心奔著結婚的目的,是愛情嗎?不是,所謂愛情道德就是說我們不應該是功利的。」

白流蘇來見範柳原是想通過結婚離開封建大家庭,她採取的方式是老式女人的「守」。她以守為攻,對他露骨的調情不做直接反映。唐穎分析道:「她能看出範柳原這個人講精神戀愛,而所有的精神愛戀是走向婚姻的,一旦和他上了床,發生肉體關係,他們就完了。她有這個意識,所以兩人之間始終沒有實質性進展。」

傾城的戰火似乎促成了故事圓滿的結局。香港淪陷了,範柳原沒有走,他回來找白流蘇了。「但是在淺水灣酒店,兩個人睡在一起的時候,從她在想我們至少可以和諧十年、八年,你就能看出她對山盟海誓沒有信任。」

「道德化的愛情,本應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般,是非功利的,不顧一切的。而《傾城之戀》裡面的愛情關係是什麼?充滿了利益的考量,有人形容那是蠅營狗苟的愛情。」唐穎指出,「我們平時看到的愛情都經過了修飾、美化,而張愛玲不是,她從來就是要把生活的真相撕裂開來,這正是她深刻的地方。」

文學本身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唐穎從30歲開始寫小說,她的第一篇小說是模仿新小說派作家米歇布·託爾的《變》,近年來的作品《上東城晚宴》也是受到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蒂的影響。她表示自己「年輕的時候對現代派的東西更感興趣,但漸漸成熟以後,還是對寫實派的小說更喜歡,覺得那個東西更紮實、走得更遠。」

《上東城晚宴》書影

在她看來,好的文學更接近生活的真相。張愛玲筆下的男女關係如此,卡波蒂的《蒂凡尼早餐》也是如此。小說中,女主人公郝莉·戈萊特麗是一個紅牌交際花,是風塵女子,為了賺取一小時五十美元的交際費,不惜到監獄與黑手黨老大「社交」。

「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作家在寫風塵女子的時候沒有貶義,郝莉個性活潑、陽光,是很好玩的一個人,是作為一種正面形象去書寫的。我們很少能在中國故事中看到這樣的人物。」唐穎說。

在一次派對上,「我」和一位好萊塢導演聊天得知,他們本打算培養郝莉成為明星,但到試鏡的時刻郝莉卻跑到紐約去了。「這裡面『非道德化』的描寫是什麼?就是這個女生寧願成為一個被人看不起的交際花,也不要成為明星,因為她要保留自我。對她來說,當明星有很多限制,做交際花至少可以保留個性。」

經典的那一幕出現了——郝莉穿著黑色晚禮服,待著假珠寶項鍊,打扮入時,佇立在蒂凡尼珠寶店前,吃著早餐,豔羨地觀望店內的一切。「她說自己每一次到蒂凡尼的時候,心裡便安定了。那個地方很高貴、安靜,都是一些體面的人出入。女孩子喜歡名牌沒有錯,但如果為了名牌出賣自己,那就是價值觀的問題。所以她說,我可以喜歡它,但只是看看而已。」

唐穎認為,卡波蒂寫出了一個「立體、複雜的都市女孩」形象,一個風塵女子可以和各種各樣的有錢男人打交道,但同時也要保留自己的個性和自由。「按照我們一貫的道德來看,我們不會這麼寫,我們會寫她做這個行業沒有辦法,充滿了悽慘和無奈,是生活把她變成了這樣。但卡波蒂不是這麼寫,他說這一切都是她自己選擇的。」

「他非常真實地寫出了這樣一個角色,多年以後,這本書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被大家認可。」唐穎說:「我們的文學一定要超越世俗意義上的道德觀、是非觀,這個是文學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另一座城》書影

寫作是對社會規則的挑戰

在課程最後,唐穎對加拿大女作家愛麗絲·門羅的短篇小說《漂流到日本》進行文本分析,並鼓勵青年寫作者「如果要成為一名好的小說家,就要捕捉一些別人沒有發現而你發現的瞬間。」

小說一開始就以簡單樸素的形式勾勒了一幅火車站送別的畫面。夫妻恩愛、堅定不移,然而看似平淡和睦的生活之下卻埋藏了一股細細的暗流,這股暗流最終導致了妻子格麗塔走上了婚姻的歧路。

二人到了加拿大以後,丈夫學商業英語、做工程師,而妻子卻在讀《失樂園》。「作者用一句話就寫出了兩人之間的差異——丈夫學的都是『有用』的東西,而妻子則希望她所學離『有用』越遠越好。」

在與丈夫分別後,妻子參加了一個派對,醉酒後被派對主人的女婿送回家。路上,那個男人對她說,原來你已經結婚了,否則我想吻你。「這句話在女詩人心裡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她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在思念這個邂逅的男人。」

後來,她查到這個男人在多倫多的一家報紙寫專欄,就找到男人上班的地方,給他寫了一封不具名的明信片:「寫這封信就像把一張紙條放進漂流瓶——希望它能漂流到日本」「就像打一個謎語,也許你懂我,也許你不知道。」

此後,門羅筆鋒又一轉,寫格麗塔在火車上與陌生男子格雷格豔遇導致了女兒的丟失。「這時,她身上母親的角色突然被喚醒了。在這個女詩人想要去找尋浪漫的時候,孩子的短暫失去喚醒了她的母親身份,她開始懺悔、慚愧、自責,甚至想要為此封筆。」

在唐穎看來,門羅寫出了平凡生活中女性的危機感。在一生漫長的時間中,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充滿了風險,這種風險不只是生病和死亡,還有在平淡生活中出軌、意外的可能。「它的確是不道德的,卻始終在人性當中潛伏著。這就是門羅對人性深刻洞察的地方。」

唐穎總結道:「寫作是對社會規則的挑戰。在一個事件當中,有什麼東西是你覺得值得寫的,如果你有看法,一定要把這個東西抓住。寫作就是這樣,只要有一個小片段有你自己的東西,而且和別人不一樣,那就夠了。」

相關焦點

  • 生態文學的文化建構意義
    國外生態文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範疇:生態文學的思潮、思想內涵的宏觀性研究;對於古代、近代生態思想的清理與研究;有關生態文學發展歷程的研究;對於各國各地區具體作家、具體文本的研究。大致看來,中國生態思潮的真正興起要比西方晚20年到30年。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文學界才開始有了較為清醒的、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生態主義及其文學。
  • 獨家|青年文學「破圈」:意義與方法
    書商說,一本200多頁的書,讀者拿起來大概率會從後往前翻,我們要算準他的手第一次停在什麼位置,比如說第120頁左右,這時候必須出現床上的描寫。一個人不會停一次,他可能繼續再往前翻,大概三四十頁的時候還會停一下,這時候你必須再出現一次床上的東西,這樣的書(這都是地攤文學)一定是好賣的。
  • 奧斯卡經典《英國病人》:一部超越了世俗,像詩歌一樣唯美的電影
    該電影篇幅宏大,特別是艾瑪殊和凱薩琳的愛情被世俗不容,然而他們的愛情非常唯美,讓人感動。《英國病人》這部電影像一首詩,是一部超越了世俗,像詩歌一樣唯美的電影。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北非,盟軍發現有一架英國飛機被德軍炮火擊落,隨後盟軍救下機師,但機師被燒傷,受傷嚴重,以至於失去記憶。機師很少表達,但是英語非常流暢,大家就叫他「英國病人」。
  • 文學品質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這四個層級是逐級遞進的,層級越高,作品的文學價值越大,「具有形象化哲學高度的作品,是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作家的關注點在哪裡,視野有多寬,對生活、生命和世界的思考有多深,就能夠創作出——而且只能創作出——哪一個層級的作品來。或者說,作家人生理想、心靈追求的不同,形成了作品的層級差別,不存在作家會寫出超越個人視域範圍、精神寬度和脫離作者個人價值觀念、理想追求作品的例外。
  • 兒童文學作家湯素蘭:對我們而言,文學到底有什麼用
    不久前,兒童文學作家、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湯素蘭來到「齊魯大講壇」,以「文學的力量」為題,講述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文學之於我們的意義。文學作品正是作家用自己的眼睛發現這個世界,然後再把這些發現寫出來。作家格非說過,作家就是觀察者。當然,這個觀察者要有足夠的敏感性,需要有一定的學識,也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當你學會了像作家那樣觀察時,你也就有了一雙發現這個世界的慧眼。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有方向的,也是比較持久的。所以,我們把觀察叫作「眼睛的採訪」。
  • 世界文學維度下,青年作家寫什麼
    7月6日,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主辦方供圖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上海和南京兩座城市有著密切的「文學雙城」傳統。7月6日,由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市作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
  • 文學「內卷」了嗎?來自不同文學圈層的作家說:文學的天空從未像...
    參與討論的嘉賓有大眾印象中的「純文學」代表人物,如作家金宇澄(代表作《繁花》)、《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也有網絡文學「大神」作家貓膩(代表著《慶餘年》《間客》)、懸疑作家蔡駿(代表作《謀殺似水年華》)、諜戰作家海飛(代表作《麻雀》)、編劇常江(代表作《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沒藥花園」自媒體號創始人何襪皮等類型文學作家。
  • 人民日報評網絡文學:既要高質量也要正能量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 網絡文學:既要高質量也要正能量(藝海觀瀾)作者 張珊珊網絡文學日益成為新中國文學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重要引擎。網絡作家當銘記文學價值與使命,以精品力作回應時代關切和讀者期許最近一段時間,《龍嶺迷窟》《我是餘歡水》《清平樂》《傳聞中的陳芊芊》等幾部口碑上佳的電視劇、網絡劇閃耀大小屏幕,好不熱鬧。這幾部劇集有一個共同點,即皆由網絡文學改編而成。事實上,網絡文學已成為近年來影視改編的富礦和重要創意來源,而這正得益於網絡文學巨大的體量和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
  • 專訪閻連科:想像力超越今天豐富的現實寫作才有意義
    [導讀]當現實生活過分豐富,你的想像力已無法超越這種生活的豐富性,你所有的想像都已經確實的在生活中發生了,那基本上作家已經沒有寫作的意義了。一定程度上講,中國近現代文學史就是一部鄉村文學史,當然裡面也有張愛玲這樣的城市文化支流存在。但眼前的現狀是,鄉村正在消失,鄉村文學讀者也越來越少。城市的人口和城市孕育的作家越來越多,80、90後的孩子大多來自於城市,無法理解鄉村生活和鄉村文學。除了現實,我們的寫作本身也出現了問題。我這一代人仿佛只能寫二三十年前記憶裡的鄉村,而不是當下鮮活的這個鄉村。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在當今世界聯繫日益緊密、文化格局日益關聯的條件下,和平與發展、合作與共贏日益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但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因素也在增加,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需要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應對挑戰。
  • 法語文學翻譯家談文學與城市:現代都市是作家的鏡子
    文學的互動其實從作家的互動開始,他們的交流會產生思想的碰撞。城市文學空間的拓展需要作品來說話,中國有多少作家來書寫上海,又如何來書寫上海?書寫上海當然包括對人的書寫、生存環境的書寫、城市風貌歷史的書寫,這需要文學作品來說話。真正要推動城市文學空間的建立,需要有一系列的作家、作品書寫出上海的靈魂。
  • 作家劉廣元:文學是世界的語言 人性是文學的氣質
    中新網杭州2月3日電(見習記者 高怡)叱吒風雲加勒比,南洋巨賈是作家。在朋友們的眼中,劉廣元便是這樣一位集政治、經濟、文學三方面成就於一體,又頗具氣質和情懷的成功人士。  劉廣元將自己的成就淡然歸因於勤於思考生活所衍生出的立意和格局:「我覺得還是要找出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寫出自己的觀察角度。」
  • 韓 晗 | 從預設立場到內在超越:海外中國文學研究中「現代性」範式嬗變及多元面向
    比較來看,夏濟安在立場的表露上比夏志清更加克制,他以中國左翼文學為切入點,試圖推動「文學現代性」與「政治現代性」對話,其代表作《黑暗的閘門》一書深入細緻地研究了瞿秋白、魯迅、蔣光慈、胡風等左翼作家,認為左翼作家們的「小我」與左翼政治的「大我」本身具有一體性,文學現代性正是通過政治現代性得以彰顯,這與夏志清在《現代中國小說史》當中對張天翼等左翼作家的評述非常相似,即將左翼作家定位為
  • 書寫島嶼記憶——蘭嶼海洋文學作家夏曼藍波安
    他的故事來自蘭嶼這座島嶼,島上的家族有起有落,他的家族是航海家族,他們很喜歡說故事。他的古典文學就是家族的傳說故事,從他的祖父開始跟他講起,讓他愛上這座島嶼。達悟族語沒有「星星」這個字,他們說那是「天空的眼睛」。海的顏色在陸地上是湛藍的,可是湛藍是一種視覺美學,當然你從自然科學來水,那是經過太陽光折射。
  • 當基因科技遭遇世俗觀念,「轉基因人類」將何去何從?
    近日,新書《轉基因人類:幸福的尤剛》由作家出版社推出。這部作品展現的是基因科技與世俗觀念的碰撞,科幻也能折射人性的善良與醜惡,荒誕的劇情中是人性與人倫的悖論。作者吳楚,江蘇揚州人,新銳科幻作家。作品包括《無光之地》《記憶偏離》等,《無光之地》獲第二屆燧石文學獎最佳幻想小說獎,《記憶偏離》入圍2020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獎。《轉基因人類:幸福的尤剛》中,尤村的潑皮尤二接連迎來先天性肛門閉鎖的孩子。經檢查,可能存在遺傳因素。在醫生的建議下,尤二咬牙花了兩萬塊,帶著第三次懷孕的妻子紅梅去省醫院做了基因矯正治療,這一次,紅梅生下一個健全的嬰兒——尤剛。
  • 黃孝陽:大數據時代,作家要有跟得上時代的經驗和知識儲備
    另外讓我覺得特別苦澀的一點是:理工男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步步前進,積跬步以致千裡,我們才有了眼前這個廣袤壯麗的現實,又或者說中國改開四十年的成就,除了全球產業鏈轉移、制度紅利、人品紅利等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工程師紅利。但文科男,真是在一個不斷推倒重來的輪迴裡,到今天,不少人對於那些基本倫理觀、生命觀與數千年前的古人相較,沒有一丁點改變(進步)。
  • 劉劍梅:我始終通過閱讀跟文學書籍裡偉大的心靈在交流
    ,況且自己還是學院派出身的「文學博士」,「危機感」頓時油然而生,劉劍梅下決心一定要好好「補課」。2012年,我從馬裡蘭大學轉到香港科技大學任教後,我和父親劉再復創辦和主持一個創意寫作項目,請到很多著名作家來駐校訪問,讓我感到吃驚的是,這些著名作家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量遠遠超過我這位學院派出身的「文學博士」,我頓時有了危機感,下決心一定要好好「補課」。非常幸運的是,自2016年起,閻連科每個春季都會來香港科大教一個學期的創意寫作課,成了我的同事。
  • 文學理論考研名詞解釋匯總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王國維,與對共同生命著,為入;體驗又要反芻,進行自審,為出;兩者辨證統一。  文本:語言的實際運用形態,根據一定的語言規律和語義規則組成整體語句,未經讀者閱讀只是語言產品(如書)。  文學文本:構成文學這種語言藝術品的具體語言形態。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馬克思曾指出,沒有物質財富,那就只會有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是對人類幸福實踐的片面理解,並非是哲學範疇內特別是唯物主義哲學意義上的幸福觀。
  • 妥建清:中國眼光,世界意義——中國哲學「主體」思想的現代價值
    中國崛起的事實以及文化自覺意識的顯現,致使探尋中國哲學文化的歷史不僅是為了理解中國哲學的發展理路、彙編思想清單以期認識自身,而且更是以「中國的眼光,為人類目的」,藉由對中國哲學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來獲得方向感,尤其是在此不斷籲求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反思宰制中國傳統哲學主流的儒家「道德主體」觀,以此特殊性的中國哲學思想的闡釋來澄明時代精神,超克現時代的困境與危機,意義自然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