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也稱畢達哥拉斯定理)
希臘人則不同,因為對宇宙感興趣,所以自然哲學非常發達。又因為經常辯論,所以邏輯學也特別發達。比如歐幾裡德幾何學,就是邏輯推理的最高典範,而邏輯正是中國文化中最缺乏的。
古希臘人遇到一個問題,不是就事論事,而是要一直窮追下去,依靠邏輯推理推出抽象的規律。「找規律」是西方人的最愛,經常為此著迷到了瘋狂地步。
比如阿基米德,不光發現了浮力定律,而且還發現了槓桿定律。他看到古代奴隸利用槓桿翹石塊,小力量居然能夠抬起大重量,當時人們都以為這是「魔性」,但阿基米德經過仔細研究,實驗,發現只有當力臂比重臂長時,小力量才抬起大重量,而且力臂越長,能抬起的重量越大,而且能計算出它們之間是成正比的,最後終於總結出了槓桿定律。
阿基米得據此提出了一句驚人名言:「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翹起地球!」這個思想就攀上了理論的高峰。
再拿前面所說的稱王冠來說,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泡澡時,苦苦思索著稱王冠的問題。他發現自己一進入浴缸,滿缸的水漫了出來,馬上聯想到王冠放入水中也會漫出來,立刻高呼「尤裡卡!尤裡卡!(我找到了!)」,光身跳出浴缸,滿大街狂跑。現在的「尤裡卡獎」就是世界發明大獎。
(阿基米德在浴缸裡高呼「尤裡卡!(我找到了!)」)
但稱完王冠,他並沒有就此完事。而是繼續深入研究,他發現泡在浴缸裡時,泡得越深,自己的體重越輕,而這正是所謂「浮力」,浮力的大小恰與排出去的水量多少有關。就這樣,他終於總結出了浮力定律。
規律性的東西比具體問題更抽象,一定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才能推得出來,中國恰恰缺少這種思維方式。
另外,定理、定律,必須包含嚴密的數學關係,否則不能算數。中國人往往不大注意數學關係,只是個大概齊。
就拿槓桿原理來說,中國古人玩槓桿也不少,比如「桔槔汲水」、「驢拉石磨」、「拋石機」等等。而且墨子也同樣總結出了這個規律,比阿基米德還早一二百年。
墨子說:「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權重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他已經很清楚,當槓桿兩邊的力一重一輕時,只要兩邊的臂一短一長,它也能平衡,離槓桿定律只一步之遙,可惜就是沒能計算出這個反比例的數學關係。非常遺憾。
(墨子研究桔槔)
阿基米德則不同,一定要通過實驗,計算出這個反比數學式才算罷手。照我們今人想,墨子只要再多做幾次實驗,精確一點兒,對比一下,計算一下,公式不就出來了嗎?可惜中國人對數學關係式不大在乎。從整體說,中國人對自然科學就不重視,發現一個定律又能如何?誰把你當回事了?
由此可知,即使當年曹衝真的研究出了浮力定律,也決不會興奮得光著屁股滿街亂跑,說不定還得挨他爹一頓臭罵,因為曹衝正是曹操培養的未來太子,還指望他「治國平天下」呢,浮力定律對「平天下」有什麼用?可惜曹衝少年早殤,沒接上班,只留下一段稱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