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不朽—我的宗教

2021-01-21 飲冰歷史

不朽有種種說法,但是總括看來,只有兩種說法是真有區別的。一種是把「不朽」解作靈魂不滅的意思。一種就是《春秋左傳》上說的「三不朽」。

胡適

(一)神不滅論:宗教家往往說靈魂不滅,死後須受末日的裁判:做好事的享受天國天堂的快樂,做惡事的要受地獄的苦痛。這種說法,幾千年來不但受了無數愚夫愚婦的迷信,居然還受了許多學者的信仰。但是古往今來也有許多學者對於靈魂是否可離形體而存在的問題,不能不發生疑問。最重要的如南北朝人範縝的《神滅論》說:「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神之於質,猶利之於刀;形之於用,猶刀之於利。……舍利無刀,舍刀無利。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宋朝的司馬光也說:「形既朽滅,神亦飄散,雖有剉燒舂磨,亦無所施。」但是司馬光說的「形既朽滅,神亦飄散」,還不免把形與神看作兩件事,不如範縝說的更透切。範縝說人的神靈即是形體的作用,形體便是神靈的形質。正如刀子是形質,刀子的利鈍是作用;有刀子方才有利鈍,沒有刀子便沒有利鈍。人有形體方才有作用:這個作用,我們叫做「靈魂」。若沒有形體,便沒有作用了,便沒有靈魂了。範縝這篇《神滅論》出來的時候,惹起了無數人的反對。梁武帝叫了七十幾個名士作論駁他,都沒有什麼真有價值的論議。其中只有沈約的《難神滅論》說:「利若遍施四方,則利體無處復立;利之為用正存一邊毫毛處耳。神之與形,舉體若合,又安得同乎?若以此譬為盡耶,則不盡;若謂本不盡耶,則不可以為譬也。」這一段是說刀是無機體,人是有機體,故不能彼此相比。這話固然有理,但終不能推翻「神者形之用」的議論。近世唯物派的學者也說人的靈魂並不是什麼無形體,獨立存在的物事,不過是神經作用的總名;靈魂的種種作用都即是腦部各部分的機能作用;若有某部被損傷,某種作用即時廢止;人年幼時腦部不曾完全發達,神靈作用也不能完全,老年人腦部漸漸衰耗,神靈作用也漸漸衰耗。這種議論的大旨,與範縝所說「神者形之用」正相同。但是有許多人總捨不得把靈魂打消了,所以咬住說靈魂另是一種神秘玄妙的物事,並不是神經的作用。這個「神秘玄妙」的物事究竟是什麼,他們也說不出來,只覺得總應該有這麼一件物事。既是「神秘玄妙」,自然不能用科學試驗來證明他,也不能用科學試驗來駁倒他。既然如此,我們只好用實驗主義(Pragmatism)的方法,看這種學說的實際效果如何,以為評判的標準。依此標準看來,信神不滅論的固然也有好人,信神滅論的也未必全是壞人。即如司馬光、範縝、赫胥黎一類的人,說不信靈魂不滅的話,何嘗沒有高尚的道德?更進一層說,有些人因為迷信天堂,天國,地獄,末日裁判,方才修德行善,這種修行全是自私自利的,也算不得真正道德。總而言之,靈魂滅不滅的問題,於人生行為上實在沒有什麼重大影響;既沒有實際的影響,檢直可說是不成問題了。

耶穌

(二)三不朽說:《左傳》說的三種不朽是:(1)立德的不朽,(2)立功的不朽,(3)立言的不朽。「德」便是個人人格的價值,像墨翟、耶穌一類的人,一生刻意孤行,精誠勇猛,使當時的人敬愛信仰,使千百年後的人想念崇拜。這便是立德的不朽。「功」便是事業,像哥侖布發現美洲,像華盛頓造成美洲共和國,替當時的人開一新天地,替歷史開一新紀元,替天下後世的人種下無量幸福的種子。這便是立功的不朽。「言」便是語言著作,像那《詩經》三百篇的許多無名詩人,又像陶潛、杜甫、蕭士比亞、易卜生一類的文學家,又像柏拉圖、盧騷、彌兒一類的文學家,又像牛敦、達爾文一類的科學家,或是做了幾首好詩使千百年後的人歡喜感嘆;或是做了幾本好戲使當時的人鼓舞感動,使後世的人發憤興起;或是創出一種新哲學,或是發明了一種新學說,或在當時發生思想的革命,或在後世影響無窮。這便是立言的不朽。總而言之,這種不朽說,不問人死後靈魂能不能存在,只問他的人格,他的事業,他的著作有沒有永遠存在的價值。即如基督教徒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他的神靈永永存在,我們正不用駁這種無憑據的神話,只說耶穌的人格,事業,和教訓都可以不朽,又何必說那些無謂的神話呢?又如孔教會的人每到了孔丘的生日,一定要舉行祭孔的典禮,還有些人學那「朝山進香」的法子,要趕到曲阜孔林去對孔丘的神靈表示敬意!其實孔丘的不朽全在他的人格與教訓,不在他那「在天之靈」。大總統多行兩次丁祭,孔教會多行兩次「朝山進香」,就可以使孔丘格外不朽了嗎?更進一步說,像那《三百篇》裡的詩人,也沒有姓名,也沒有事實,但是他們都可說是立言的不朽。為什麼呢?因為不朽全靠一個人的真價值,並不靠姓名事實的流傳,也不靠靈魂的存在。試看古往今來的多少大發明家,那發明火的,發明養蠶的,發明繅絲的,發明織布的,發明水車的,發明舂米的水碓的,發明規矩的,發明秤的……雖然姓名不傳,事實湮沒,但他們的功業永遠存在,他們也就都不朽了。這種不朽比那個人的小小靈魂的存在,可不是更可寶貴,更可羨慕嗎?況且那靈魂的有無還在不可知之中,這三種不朽——德,功,言——可是實在的。這三種不朽可不是比那靈魂的不滅更靠得住嗎?

以上兩種不朽論,依我個人看來,不消說得,那「三不朽說」是比那「神不滅說」好得多了。但是那「三不朽說」還有三層缺點,不可不知。第一,照平常的解說看來,那些真能不朽的人只不過那極少數有道德,有功業,有著述的人。還有那無量平常人難道就沒有不朽的希望嗎?世界上能有幾個墨翟、耶穌,幾個哥侖布、華盛頓,幾個杜甫、陶潛,幾個牛敦、達爾文呢?這豈不成了一種「寡頭」的不朽論嗎?第二,這種不朽論單從積極一方面著想,但沒有消極的裁製。那種靈魂的不朽論既說有天國的快樂,又說有地獄的苦楚,是積極消極兩方面都顧著的。如今單說立德可以不朽,不立德又怎樣呢?立功可以不朽,有罪惡又怎樣呢?第三,這種不朽論所說的「德,功,言」三件,範圍都很含糊。究竟怎樣的人格方才可算是「德」呢?怎樣的事業方才可算是「功」呢?怎樣的著作方才可算是「言」呢?我且舉一個例。哥侖布發現美洲固然可算得立了不朽之功,但是他船上的水手火頭又怎樣呢?他那隻船的造船工人又怎樣呢?他船上用的羅盤器械的製造工人又怎樣呢?他所讀的書的著作者又怎樣呢?……舉這一條例,已可見「三不朽」的界限含糊不清了。

柏拉圖

因為要補足這三層缺點,所以我想提出第三種不朽論來請大家討論。我一時想不起別的好名字,姑且稱他做「社會的不朽論」。

(三)社會的不朽論:社會的生命,無論是看縱剖面,是看橫截面,都像一種有機的組織。從縱剖面看來,社會的歷史是不斷的;前人影響後人,後人又影響更後人;沒有我們的祖宗和那無數的古人,又那裡有今日的我和你?沒有今日的我和你,又那裡有將來的後人?沒有那無量數的個人,便沒有歷史,但是沒有歷史,那無數的個人也決不是那個樣子的個人:總而言之,個人造成歷史,歷史造成個人。從橫截面看來,社會的生活是交互影響的:個人造成社會,社會造成個人;社會的生活全靠個人分功合作的生活,但個人的生活,無論如何不同,都脫不了社會的影響;若沒有那樣這樣的社會,決不會有這樣那樣的我和你;若沒有無數的我和你,社會也決不是這個樣子。來勃尼慈(Leibnitz)說得好:

這個世界乃是一片大充實(Plenum,為真空Vacuum之對),其中一切物質都是接連著的。一個大充實裡面有一點變動,全部的物質都要受影響,影響的程度與物體距離的遠近成正比例。世界也是如此。每一個人不但直接受他身邊親近的人的影響,並且間接又間接的受距離很遠的人的影響。所以世間的交互影響,無論距離遠近,都受得著的。所以世界上的人,每人受著全世界一切動作的影響。如果他有周知萬物的智慧,他可以在每人的身上看出世間一切施為,無論過去未來都可看得出,在這一個現在裡面便有無窮時間空間的影子。(見Monadology第六十一節)

從這個交互影響的社會觀和世界觀上面,便生出我所說的「社會的不朽論」來。我這「社會的不朽論」的大旨是:

我這個「小我」不是獨立存在的,是和無量數小我有直接或間接的交互關係的;是和社會的全體和世界的全體都有互為影響的關係的;是和社會世界的過去和未來都有因果關係的。種種從前的因,種種現在無數「小我」和無數他種勢力所造成的因,都成了我這個「小我」的一部分。我這個「小我」,加上了種種從前的因,又加上了種種現在的因,傳遞下去,又要造成無數將來的「小我」。這種種過去的「小我」,和種種現在的「小我」,和種種將來無窮的「小我」,一代傳一代,一點加一滴;一線相傳,連綿不斷;一水奔流,滔滔不絕:——這便是一個「大我」。「小我」是會消滅的,「大我」是永遠不滅的。「小我」是有死的,「大我」是永遠不死,永遠不朽的。「小我」雖然會死,但是每一個「小我」的一切作為,一切功德罪惡,一切語言行事,無論大小,無論是非,無論善惡,一一都永遠留存在那個「大我」之中。那個「大我」,便是古往今來一切「小我」的紀功碑,彰善祠,罪狀判決書,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的惡諡法。這個「大我」是永遠不朽的,故一切「小我」的事業,人格,一舉一動,一言一笑,一個念頭,一場功勞,一樁罪過,也都永遠不朽。這便是社會的不朽,「大我」的不朽。

資治通鑑

那邊「一座低低的土牆,遮著一個彈三弦的人」。那三弦的聲浪,在空間起了無數波瀾;那被衝動的空氣質點,直接間接衝動無數旁的空氣質點;這種波瀾,由近而遠,至於無窮空間;由現在而將來,由此剎那以至於無量剎那,至於無窮時間:——這已是不滅不朽了。那時間,那「低低的土牆」外邊來了一位詩人,聽見那三弦的聲音,忽然起了一個念頭;由這一個念頭,就成了一首好詩;這首好詩傳誦了許多人;人讀了這詩,各起種種念頭;由這種種念頭,更發生無量數的念頭,更發生無數的動作,以至於無窮。然而那「低低的土牆」裡面那個彈三弦的人又如何知道他所發生的影響呢?

一個生肺病的人在路上偶然吐了一口痰。那口痰被太陽曬乾了,化為微塵,被風吹起空中,東西飄散,漸吹漸遠,至於無窮時間,至於無窮空間。偶然一部分的病菌被體弱的人呼吸進去,便發生肺病,由他一身傳染一家,更由一家傳染無數人家。如此展轉傳染,至於無窮空間,至於無窮時間。然而那先前吐痰的人的骨頭早已腐爛了,他又如何知道他所種的惡果呢?

一千五六百年前有一個人叫做範縝說了幾句話道:「神之於形,猶利之於刀;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這幾句話在當時受了無數人的攻擊。到了宋朝有個司馬光把這幾句話記在他的《資治通鑑》裡。一千五六百年之後,有一個十一歲的小孩子——就是我——看《通鑑》到這幾句話,心裡受了一大感動,後來便影響了他半生的思想行事。然而那說話的範縝早已死了一千五百年了!

二千六七百年前,在印度地方有一個窮人病死了,沒人收屍,屍首暴露在路上,已腐爛了。那邊來了一輛車,車上坐著一個王太子,看見了這個腐爛發臭的死人,心中起了一念;由這一念,展轉發生無數念。後來那位王太子把王位也拋了,富貴也拋了,父母妻子也拋了,獨自去尋思一個解脫生老病死的方法。後來這位王子便成了一個教主,創了一種哲學的宗教,感化了無數人。他的影響勢力至今還在;將來即使他的宗教全滅了,他的影響勢力終久還存在,以至於無窮。這可是那腐爛發臭的路斃所曾夢想到的嗎?以上不過是略舉幾件事,說明上文說的「社會的不朽」,「大我的不朽」。這種不朽論,總而言之,只是說個人的一切功德罪惡,一切言語行事,無論大小好壞,一一都留下一些影響在那個「大我」之中,一一都與這永遠不朽的「大我」一同永遠不朽。

上文我批評那「三不朽論」的三層缺點:(一)只限於極少數的人,(二)沒有消極的裁製,(三)所說「功,德,言」的範圍太含糊了。如今所說「社會的不朽」,其實只是把那「三不朽論」的範圍更推廣了。既然不論事業功德的大小,一切都可不朽,那第一第三兩層短處都沒有了。冠絕古今的道德功業固可以不朽,那極平常的「庸言庸行」,油鹽柴米的瑣屑,愚夫愚婦的細事,一言一笑的微細,也都永遠不朽。那發現美洲的哥侖布固可以不朽,那些和他同行的水手火頭,造船的工人,造羅盤器械的工人,供給他糧食衣服銀錢的人,他所讀的書的著作家,生他的父母,生他父母的父母祖宗,以及生育訓練那些工人商人的父母祖宗,以及他以前和同時的社會……都永遠不朽。社會是有機的組織,那英雄偉人可以不朽,那挑水的,燒飯的,甚至於浴堂裡替你擦背的,甚至於每天替你家掏糞。倒馬桶的,也都永遠不朽。至於那第二層缺點,也可免去。如今說立德不朽,行惡也不朽;立功不朽,犯罪也不朽;「流芳百世」不朽,「遺臭萬年」也不朽;功德蓋世固是不朽的善因,吐一口痰也有不朽的惡果。我的朋友李守常先生說得好:「稍一失腳,必致遺留層層罪惡種子於未來無量的人——即未來無量的我——永不能消除,永不能懺悔。」這就是消極的裁製了。

胡適

中國儒家的宗教提出一個父母的觀念,和一個祖先的觀念,來做人生一切行為的裁製力。所以說,「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父母死後,又用喪禮祭禮等等見神見鬼的方法,時刻提醒這種人生行為的裁製力。所以又說,「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又說,「齋三日,則見其所為齋者;祭之日,入室,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這都是「神道設教」,見神見鬼的手段。這種宗教的手段在今日是不中用了。還有那種「默示」的宗教,神權的宗教,崇拜偶像的宗教,在我們心裡也不能發生效力,不能裁製我們一生的行為。以我個人看來,這種「社會的不朽」觀念很可以做我的宗教了。我的宗教的教旨是:

我這個現在的「小我」,對於那永遠不朽的「大我」的無窮過去,須負重大的責任;對於那永遠不朽的「大我」的無窮未來,也須負重大的責任。我須要時時想著,我應該如何努力利用現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辜負了那「大我」的無窮過去,方才可以不遺害那「大我」的無窮未來?

(跋)

這篇文章的主意是民國七年年底當我的母親的喪事裡想到的。那時只寫成一部分到八年二月十九日方才寫定付印。後來俞頌華先生在報紙上指出我論社會是有機體一段很有語病,我覺得他的批評很有理,故九年二月間我用英文發表這篇文章時,我就把那一段完全改過了。十年五月,又改定中文原稿,並記作文與修改的緣起於此。

(選自歐陽哲生主編《胡適文集》,原載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2號)

相關焦點

  • 宗教捍衛人性,追尋不朽?宗教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12月21日,8位頂尖青年學者攜手愛道思人學學社和曉島圖書館從「自黑」開始,將象牙塔中「學科偏見」下的「失敗之處」娓娓道來本文為精編文字版,全文約3218字,細讀大約需要7分鐘有人問我宗教是什麼?我想宗教大概可以被總結為一套技術,一套追尋不朽的技術。但是,在人類所有的技術裡,宗教似乎最失敗,因為要把我們這副碳基組成的肉身弄成不朽,實在太難了!01.人類的終極問題生物學告訴我們,我們的肉身其實是由一堆碳基組成。碳基生命有一個特點,可以迅速產生化學反應。
  • 現代新道家:湯用彤、蒙文通、胡適、陳攖寧、陳寅恪
    筆者在校理湯用彤遺著的過程中,深感他於道學文化實有真知,並與蒙文通、胡適、陳攖寧、陳寅恪等名家交集甚多,他們都可謂現代新道家的代表性人物。故試作此文,期以引玉。劉鹹炘的祖父劉沅(1767~1855)著《槐軒全書》融道入儒,旁通禪佛,創立槐軒學派,同時形成了一個民間宗教派別即劉門教,至今仍盛行不衰的中醫火神派系其支脈。經過湯用彤、蕭天石、肖萐父、李學勤、馬西沙諸先生的開拓,近年來海內外已展開對劉門教的系統研究。
  • 【大家】胡適與兩個山西人
    據晚年的張友漁回憶:這個時期,我還參加過一個學術界的社會主義組織,其中的成員現在還在的有鄧初民。鄧是山西法政學校的教授。他們辦了個刊物叫《新覺路》,主要成員是教授,只吸收了兩個學生參加,我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是法政學校的高叔康。(張友漁著《報人生涯三十年》重慶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80頁)當時,兩個人都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對胡適充滿了崇拜之情。
  • 胡適對蔣介石的承諾
    他說只要胡適不走,就讓他做北京圖書館館長。對此,胡適沒有理會,他乘坐蔣介石派來的飛機,和陳寅恪一起,離開了北平。胡適為何離開?對這一問題,學界的一個解釋是「胡適擔心大陸沒有學術自由與思想自由」。對這一解釋,我很贊同。不過,我以為胡適離開北平,似乎還與他對蔣介石的承諾有關。一胡適對蔣介石有什麼承諾呢?這還得從胡適給傅斯年的一封被刪節的信說起。
  • 未見胡適已傾心,一見胡適誤終身,細數胡適的紅顏知己
    與民國文人們娶三妻四妾、隨便結婚離婚相比,胡適一輩子沒換過老婆,與他的原配妻子江冬秀相伴到老。1962年胡適逝世後,蔣介石寫了這樣的輓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代表。事實卻並非如此,胡適在婚姻家庭上其實算不上好男人。
  • 施蟄存寫給胡適的六首舊體詩
    作者:林建剛(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胡適迷,巴薩迷)2015年第2期的《隨筆》雜誌刊登了臺灣學者翟志成的《胡適的馮友蘭情結》一文。文中引用臺灣胡適紀念館的檔案,披露了一封唐錫如寫給胡適的信。饒有趣味的是,信函中有施蟄存寫給胡適的六首舊體詩。
  • 無論邀請胡適留下還是回到大陸——胡適都拒絕了
    胡適的實用主義胡適先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期間,師從實用主義大師約翰·杜威,所以胡適先生終生服膺實用主義。胡適先生的學術思想,富有實用主義的精神。胡適強調,做學問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並不是避開事實問題而去空談理想主義,也不是拋棄現實問題而去重建社會。需要有一種實踐的精神在事實中發現問題,並改善現實。
  • 大師難言之隱:胡適為何愛講怕老婆的笑話?(圖)
    該書作者「大膽假設」,認為與胡適豐富的感情世界有關。   收藏洋火盒終不勝其擾  1958年12月,胡適出席臺灣南港「中央研究院」同仁的慶祝宴會,受邀即席講話。胡適說:剛才董作賓先生將本人的生日和內人的生日做了一個考證,說我是肖兔的,內人肖虎,當然兔子見了老虎就要怕。他這個考證,使我想起一個笑話。
  • 胡適的英語不丟份
    原標題:胡適的英語不丟份 胡適的英語,似乎以前有人談過。如一切非母語者的讀音一樣,胡適英語中也帶有一些「不精純」的鄉音味道,一般學過他種語言者都能夠體會。
  • 校長胡適2:物質與精神
    校長胡適2:物質與精神文/弧度度胡適:「我們深信,精神的文明必須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之上。
  • 曹誠英愛了胡適一輩子,不過三個月回憶:終是飛蛾撲了火
    但是在一般人看來,這個名字可能還是比較陌生,隨著關於胡適的研究越來越多,這個名字才被很多人都熟知。曹誠英算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因為她一方面是胡適的表妹,一方面也是胡適的「婚外戀人」。她痴情於胡適一生,還為他墮過胎,卻只擁有了一段短暫的情緣,一生也沒有嫁給其他人,遇到了心儀的男人,也被胡適的正牌妻子搞破壞分手了。活成了悲情電視劇女主角的曹誠英,到底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會如此痴戀胡適呢?
  • 胡適的晚年生活如何?妻子江冬秀一句話道破真相
    58歲的胡適,既沒有選擇留在大陸,也沒有選擇奔赴臺灣,而是到美國生活。但他在美國的生活,卻有些悽慘。胡適和江冬秀到美國之後,他滿心以為自己可以在哈佛大學一類的學校當漢學教授。然而那些洋人似乎不希望他去搶自己的飯碗,所以沒有聘請他當教授。胡適只好去普林斯頓大學應聘圖書館的館長,名義上是圖書館館長,地位卻很低,只相當於大學一個系中資料室的主管而已。一代文豪淪落到給人看守圖書,實在是令人感慨。
  • 寧靜、恆定與不朽:大量高清圖片帶你參觀省博木乃伊展覽
    山東省博物館年度爆款大展3月31日,山東博物館「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觀」正式開展,展覽通過100件(套)珍貴的古埃及文物,為觀眾講述了古埃及人獨特的生死觀。本次展覽以古埃及人的「不朽生命觀」為題眼,展出文物大部分與古埃及人的喪葬儀式、宗教觀念相關,圍繞古埃及木乃伊與古埃及宗教文化的核心命題,分四個板塊表達古埃及人喪葬習俗、信仰文化與生活內容。
  • 比林徽因優雅,和胡適傳緋聞,全世界欠她一個諾貝爾獎
    曹誠英和吳健雄很熟,胡適也知道吳健雄,所以,胡適每次和曹誠英約會,都找吳健雄出來做「電燈泡」。久而久之,胡適也開始和吳健雄通信,關係越來越好。吳健雄在上海工作以後,胡適曾經去探望她,支開了身邊所有的人,單獨和她聊了很久。吳健雄去了美國,胡適出訪的時候也專門探望過她。
  • 塔爾寺,觸摸神秘而遙遠的宗教
    而我的遠方是西北大漠,一個讓人魂系夢牽的地方。那裡,有荒蕪,有厚重,有大漠孤煙,有長河落日,有藍天白雲,有繁花似錦。那裡,有天空之境,有塞上江南,有高原藍寶石,有水上雅丹,有夢中的德令哈,有不朽的莫高窟。更重要的是,那裡,有你的夢想,有你的一路陪伴。我的遠方,除了你,只有遙遠。「生命是美麗的,可我們卻在死亡。」
  •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咽下苦果,臨死仍不肯相信兒子已自殺
    很顯然,直到死時胡適依舊不相信,他的次子胡思杜已經在5年前自殺身亡了。胡適對次子胡思杜的「不相信」還有很多,將時光倒回胡思杜自殺前7年,當他寫的《對我的父親——胡適的批判》發表時,胡適的態度也是不相信。
  • 逼胡適、陳獨秀寫稿,給四大名著加標點,出版界傳奇終成「化石」
    《胡適留學日記》原本魯迅有言:「我以為許多事是做的人必須有一門特長的,譬如標點只能讓汪原放,做序只能推胡適之,出版只能由亞東圖書館。」胡適一生,上至達官顯貴,下及走卒販夫,交遊之廣舉世皆知,故有「我的朋友胡適之」一說。但在胡適心中,知己並不多,許怡蓀便是其一。胡適與許怡蓀是安徽績溪同鄉,又是上海中國公學和中國新公學的同學,在校時同住一室,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 胡適著作《中國哲學史大綱》將面世(圖)
    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胡適著作《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卷中)即將面世。其中,首次公開出版的卷中是最大的亮點,這是胡適1919年在北大哲學系二、三年級講授中國哲學史中古部分時的講義。卷中雖然只有54000字左右,但是它反映了胡適當年與《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一脈相承的治學方法和治學理念。另外,卷中有大量顧頡剛的手批(還有20%的可能是胡適本人)。
  • 胡適提倡世界公民——只論是非、常識和公義,不講國家和民族主義
    做世界公民,中國知識分子中由胡適最先提倡和引入中國。1914年,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爆發七個月的戰爭。其時美國為強權,墨西哥為弱國。當時胡適正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這時康大所在小城的綺色佳雜誌(Ithaca)有一篇社論:「My country,right or wrong,my country」,大意為:美國即使欺壓弱小的墨西哥,佔奪其土地,不管自己國家行為的是非,它總是自己的國家,只要我是美國人,就要支持。這是一種明顯的」國家主義「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