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餘學斌ACS NANO:納米紅磷負極助力高比容量鈉離子電池

2021-01-15 騰訊網

研究背景

鈉離子電池在大規模儲能中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而尋找合適的高比容量負極材料是其進一步發展的挑戰。磷單質因具有2596 mA h g-1的高理論比容量和~0.45 V (vs. Na/Na+) 的安全工作電壓而備受關注。在眾多種類的磷單質中,儲量豐富、價格低廉、環境友好且在室溫下穩定的紅磷脫穎而出,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卻發現,低電導率和近五倍的體積膨脹使得大顆粒尺寸的商用紅磷難以發揮其獨特優勢。近年來,為減小紅磷的尺寸提高導電性,研究者們分別從物理和化學角度探索製備手段,然而物理方法中的球磨和蒸發-冷凝不僅耗能高,還會伴隨易燃白磷的產生,且紅磷尺寸不能得到控制;採用化學溶劑熱法合成時,雖然能夠實現尺寸的控制,但是毒性中間產物的生成和難除去的雜質使這一方法難以實現大規模應用。

成果簡介

近日,復旦大學餘學斌教授(通訊作者)和Weili Liu(第一作者)在ACS NANO期刊上發表題為「Phosphorus-Amine-Based Synthesis of Nanoscale Red Phosphorus for Application to Sodium-Ion Batteries」的文章。

該文報導了一種基於磷胺並採用商業紅磷作為前驅體定量製備納米紅磷(NRP)的合成方法。該方法可通過改變H+的濃度來控制反應速率和NRP尺寸大小,並且可實現NRP在rGO上均勻可控地原位沉積。將合成的NRP−rGO複合材料作為鈉離子電池負極時,在100 mA g-1的電流密度下放電比容量可達2057 mA h g−1,在2000 mA g-1的電流密度下循環1400周後容量保持率達85.5%,在5000 mA g-1的電流密度下循環5000周容量保持率仍為65.6%。相比於其他報導的物理或化學合成方法,該法更加安全高效,易於大規模合成。

研究亮點

本文巧妙地利用紅磷在乙二胺中較高的溶解性並在酸性條件下可以再次析出的原理成功地將商用大顆粒紅磷轉化為納米級的紅磷,實現了在rGO上定量均勻的沉積,合成效率高,成本低,對今後紅磷基材料的合成和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章解讀

1.NRP的製備及形貌表徵

圖1.(a)乙二胺溶液,紅磷-乙二胺絡合物溶液以及紅磷-乙二胺絡合物與稀鹽酸和(b)NRP粉末照片;CRPNRP的(c)XRD和(d)Raman表徵;不同H+濃度的NRP尺寸分布圖:(e)H2O,(f)0.01 M HCl,(g)0.05 M HCl和(h)0.1 M HCl 以及對應的SEM(i-l)圖;(m,n)和(o,p)為0.1 M HCl的TEM和HRTEM圖。

商用大顆粒紅磷可溶解於乙二胺形成紅色溶液,加入不同濃度鹽酸後,納米尺寸的紅磷又能夠從乙二胺溶液中逐漸分離出來,這是因為在溶解過程中,胺基可作為親核試劑攻擊紅磷的3d空軌道,使P-P鍵斷裂形成多磷胺。而在加入H+中和後,Pn環閉合成核逐漸從混合溶液中分離出來,從而得到NRP。在整個實驗中調節H+的濃度可以有效調製NRP成核速率,隨著H+濃度增加,Pn團簇生成速率增加,因而在相同時間下,高H+濃度的溶液中形成的顆粒尺寸越大,並且從HRTEM中可以發現,此法形成的NRP均為非晶態。

2.NRP−rGO複合材料合成及形貌結構表徵

圖2.(a)製備NRP-rGO的示意圖(bRP−ENrGO和(cRPrGO的結合能計算。

根據反應時間與產物均一性,選取0.05M HCl的實驗條件進行後續NRP−rGO複合材料的合成。從圖2中可以看出,RP-EN中間體與H+的化學反應發生在rGO的表面。第一性原理計算表明穩定吸附構型下RP-EN和rGO之間的結合能高達2.554 eV而NRP和rGO為1.614 eV,這使得NRP可以在其表面均勻沉積。

圖3.NRP-rGO複合材料的(a,b)SEM圖像,(c,d)TEM圖像,(e)HRTEM圖像,(f)rGO上的NRP尺寸分布,以及(g)元素圖分布(P,C)。

從圖3中的SEM和TEM以及P和C的元素分布圖中可以看到,NRP均勻分布在rGO的表面,尺寸經過統計大約在5-10 nm之間。

圖4. NRP和NRP-rGO的(a)TGA;(b)FTIR光譜(c)P 2p和(d)C 1sXPS測試。

隨後對其NRP-rGO複合材料進行P質量的確定和化學價態的表徵(圖4)。從圖4a中可以看到,該方法可以實現P在rGO上的定量合成。在FTIR光譜測試中,P=O(1138 cm-1)和P-O(1039 cm-1)處的峰來源於外部氧化磷薄層,而在931 cm-1處的新峰值表明P-C鍵的形成(圖4b)。與NRP(1157和1049 cm-1)相比,P=O和P-O的峰移至較低波數說明其強度減弱,表明NRP和rGO之間的較有利的相互作用。在XPS測試中,P的2P譜可分為P−O(133.6 eV), P−C (131.2 eV), 2p1/2P−P (130.5 eV),和2p3/2P−P (129.7 eV)四個峰。與單質磷(130.7和129.9 eV)相比,複合材料的2p1/2P-P和2p3/2P-P的結合能減小,說明可能存在P–C。在C 1s譜中可看到289、287.2、284.6和283.4 eV的四個峰,分別對應於O-C=O,C-O,C=C/C-C和C-P,而P-C或C-P鍵則表示NRP和rGO之間的化學鍵,與前述第一原理計算相符。

3.NRP−rGO複合材料的電化學性能測試

圖5.NRP−rGO複合材料的電化學性能測試圖

對NRP−rGO複合材料的循環測試表明,從第二次循環開始,NRP-rGO-56.3%複合材料可保持穩定的容量,比容量可達1450 mA h g-1並且100次循環後庫侖效率超過95%。圖5b得到的循環伏安測試圖可知,在首次放電1.0至0.5 V之間出現的不可逆寬還原峰為電解質的電化學分解和表面SEI膜的形成;在0.30至0.05 V區間的峰為鈉離子在NRP中的嵌入;而在0.53和0.63 V的兩個氧化峰則對應於NaxP中鈉的逐步脫出。隨後的反應中,還原峰穩定在0.32 V,氧化峰與第一次循環重合,說明嵌鈉動力學和循環穩定性的提高。此外,在2000和5000 mA g-1的高電流密度下,NRP−rGO複合材料可保持約837和718 mA h g-1的容量,並且當電流密度回到100 mA g-1,容量可恢復,表明NRP-rGO具有出色的倍率性能和穩定性;且在2000 mA g-1的大電流循環條件下,NRP-rGO經過1400次循環後容量為662 mA h g-1,在5000 mA g-1的電流密度條件下經過5000次循環後容量為390 mA h g-1,對應的容量保持率分別為85.5%和65.6%。

4.NRP−rGO複合材料的儲鈉機理探究

圖6.NRP−rGO複合材料的儲Na+動力學和定量分析

為了探究鈉離子嵌入脫出的反應動力學,對NRP−rGO複合材料進行不同掃速的CV測試,如圖6所示。經過計算可得到,該複合材料的b值為0.73,說明該反應過程同時受到擴散機制和電容機制的影響,較高的電容貢獻主要來源於該複合材料較高的比表面積,從而促進其進行較快的電化學反應和穩定的循環性能。

圖7.NRP−rGO複合材料的儲Na+穩定性機理分析

此外,NRP與rGO,Na3P與rGO之間的化學鍵也促進了該材料較好的循環穩定性。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可以得到,在放電之後,Na3P與rGO之間仍保持較強的化學鍵,結合能高達1.272 eV,這使該複合材料能夠在長循環中保持較穩定的結構和電化學性能,從經過2000次循環後的TEM圖和元素分布圖中可以看到,NRP仍在rGO中保持較好的分散狀態,沒有發生聚集和脫落。

總結展望

此工作報導了一種採用商用紅磷作為前驅體基於磷胺定量製備納米紅磷(NRP)的合成方法。通過改變H+的濃度來控制反應速率和NRP尺寸大小,並且可將NRP均勻可控地沉積在rGO上。NRP/Na3P與rGO之間的較穩定的化學鍵使NRP-rGO複合材料能夠實現穩定的循環,並且rGO導電網絡的構建也縮短了電子/離子的擴散距離,使得NRP-rGO複合材料具有優秀的儲鈉能力以及長循環穩定性。這項研究將對今後紅磷基材料的合成和應用提供新的思路。

文獻信息

Phosphorus-Amine-Based Synthesis of Nanoscale Red Phosphorus for Application to Sodium-Ion Batteries (ACS NANO, 2019, DOI:10.1021/acsnano.9b08282)

深圳華算科技專注理論計算模擬服務,是唯一擁有VASP商業版權和全職技術團隊的計算服務公司,提供全程可追溯的原始數據,保證您的數據準確、合法,拒絕學術風險。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超過500個服務案例,客戶工作在JACS、Angew、AM、AEM、Nano Energy、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等知名期刊發表。

相關焦點

  • 雪梨科技大學汪國秀教授ACS Nano:MXene-磷烯納米異質結助力Na+存儲
    【背景介紹】近年來鈉離子電池(SIBs)作為鋰離子電池的理想替代品受到廣泛關注,然而鈉離子相較於鋰離子具有更大的離子半徑,這導致鈉離子在電極材料中的遷移受限以及鈉嵌入後電極材料更大的體積膨脹。因此針對鈉離子存儲的新型電極材料亟待開發。
  • 負載MnO納米顆粒的氮摻雜多孔碳用作鋰離子電池和鈉離子電池負極...
    可充電電池(如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等)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已被廣泛應用於電子設備和電動汽車中。目前,許多研究都致力於尋找合適的鋰離子電池和鈉離子電池電極材料。MnO作為鋰離子電池潛在的負極材料,具有氧化還原電位低和理論容量高等優點。但與其他金屬氧化物類似,也具有耐久性低和導電性差的缺點。
  • 鈉離子電池助力電網儲能、硫硒化鉬雜化負極、陽離子COF、硝酸鋰...
    這些結果表明,對金屬硫化物進行陰離子摻雜是開發具有高能量和功率密度以及長壽命鈉離子電池的可行策略。(LIBs)和鈉離子電池(SIBs)的一類潛在負極材料,但是,由於其巨大的體積變化和不良的導電性,其循環壽命很短。
  • 北航:異質結結構對鈉離子電池負極的巨大提升作用
    導讀:本文通過構建金屬硫化物/硒化物異質結結構,大幅提高了電極在鈉離子電池中的電化學性能。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對於電化學反應過程中的界面上的協同效應進行了分析證明。該研究為後續鈉離子負極材料異質結結構的研究設計提供了借鑑和指導。
  • 高比能、長壽命的柔性固態鈉離子電池問世
    鋰離子電池發展勢頭強勁,但鋰離子電池本身卻開始面臨著增長的極限,尤其是使用壽命與能量密度的提高越來越困難,因此在尋找鋰離子電池替代技術方面,鈉離子電池成為一個新的極具應用潛力的方向。鈉離子電池是一種二次電池(充電電池),主要依靠鈉離子在正極和負極之間移動來工作,與鋰離子電池工作原理相似。
  • NML研究論文 | 高性能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rGO@FeS2複合材料
    894 mAh/g,被視為一種非常有前景的鈉離子負極材料,但由於其電導率低、體積膨脹大、導致可逆容量低、循環穩定性差,限制了材料的實際應用。得益於兩者的複合效應,FeS2/rGO負極材料同時具備高比容量、高倍率性能、和優異循環穩定性:在100 mA/g和10 A/g條件下的初始放電容量分別高達1263.2和344 mAh/g。循環100個周期後,放電容量仍保持在609.5 mAh/g。該方法為製造高性能金屬硫化物/rGO複合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可將其應用於鋰離子電池或鈉離子電池。
  • 東京理科大等開發出超高容量鈉離子電池用碳負極材料
    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部第一部應用化學科的駒場慎一教授(責任作者)、理學研究科化學專業的神山梓(碩士畢業,第一作者)和研究推進機構綜合研究院的久保田圭委託副教授,與日本物質材料研究機構(NIMS)能源環境材料研究基地的館山佳尚組長、NIMS的博士後研究員Youn Yong以及岡山大學研究生院自然科學研究科的後藤和馬副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合成了容量遠遠高於以往的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硬碳
  • 日本科學家新開發具超高容量的鈉離子電池用碳負極材料
    近日,東京理科大學發表與物質材料研究機構、岡山大學共同開發了一項適用於超高容量鈉離子電池之碳負極材料。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高性能鋰離子/鈉離子電池磷基負極材料最新研究進展及展望
    作為新一代高性能儲能裝置,鋰離子電池已經在可攜式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等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 復旦大學彭慧勝團隊新突破:鋰電池容量接近理論值
    近日,復旦大學彭慧勝團隊將取向碳納米管層層交錯組裝作為鋰金屬骨架成功實現了具有超高比容量(3656 mAh/g)、無枝晶的複合鋰金屬負極,並基於此負極大幅提升了鋰氧電池的循環性能,為高性能鋰金屬負極及鋰氧電池的材料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上海大學/西湖大學Nano Letters:富含有機硫化物的界面保護層用於穩定鈉金屬負極
    鈉(Na)金屬因其較高的理論容量和較低的電化學氧化還原電位而被認為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大規模儲能技術的負極候選材料。
  • 最新研究:構建親鈉性界面實現超高比容量、超長穩定性鈉金屬負極
    因此,如何在電池循環過程中穩定鈉金屬的沉積剝離、抑制鈉枝晶的生長,是推進鈉金屬電池實際應用的關鍵,同時也具有很大的挑戰。工作介紹近日,復旦大學彭慧勝教授及其團隊提出通過溫和的氧等離子體處理方法,在取向碳納米管膜上修飾「親鈉」含氧官能團,實現了可調控「無枝晶」鈉金屬生長的「親鈉」碳納米管界面(Of-CNT)。
  • 高比能高倍率準固態鈉離子微型電池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開發出具有高比能、高倍率的準固態鈉離子微型電池,並揭示了鈉離子多方向傳輸機制。 近年來,無線傳感器、植入式醫療設備、可穿戴電子器件等微電子和微系統發展迅速,高性能的微型電池開發需求迫切。鋰離子微型電池是目前最流行的微型電源,但是存在鋰資源稀缺、成本升高等問題。相對於金屬鋰,鈉資源豐富、成本低廉,與鋰的電化學性能相似,因此發展鈉離子微型電池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然而,電池負極材料在鋰離子嵌入和解嵌過程中發生的巨大體積變化會引起電極材料的坍塌和非晶化,造成電池性能的全面劣化。當前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主要關注於解決電極結構坍塌的問題,並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對電極材料非晶化問題一直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案。因鈉資源更為廉價、易得的優勢,鈉離子電池成為替代鋰離子電池的首選,並有望在智能電網等規模儲能應用中發揮巨大作用。
  • 湖南大學張明教授課題組在新型負極材料及器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張明教授課題組在ACSNano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Sulfur-Rich (NH4)2Mo3S13as a Highly Reversible Anode for Sodium/Potassium-Ion Batteries」。
  • 助力鈉離子電池高性能正極材料
    鈉離子電池由於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等優勢,在大規模儲能、低速電動車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儘管鈉離子電池與鋰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類似,Na+較大的半徑和質量導致電極材料反應動力學緩慢,體積變化較大,制約其廣泛應用。
  • 北京大學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 研究領域取得系列...
    鋰電池(屬於鹼金屬電池,AMB)因其比容量高,氧化還原電位低而成為了最有前景的下一代高比能電池體系。然而,枝晶生長和嚴重的安全隱患限制了鋰電池的產業化。經過多年的發展,在鹼金屬負極的產業化的過程中,其在安全性和循環壽命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戰。
  • 中南《ACS nano》:石墨烯助力增強快速儲鈉性能
    鈉離子電池(SIBs)憑藉更低的成本,儼然成為最有希望替代鋰離子電池的新型儲能設備。但是鈉離子電池同樣也在電極材料方面陷入了瓶頸,如何更高效的釋放電極材料的潛力已成為SIBs走向商業化應用的關鍵問題。近日,中南大學的張佳峰教授及其團隊基於能帶理論,對於活性物質與炭材料之間的分層誘導結構進行了深入探索,證明金屬與炭之間的鍵對材料良好儲鈉性能的關鍵作用。
  • 青島科大ACS Nano:藉助缺陷,大幅提高材料儲鉀性能
    利用MoS2中豐富的缺陷,大大的提高了材料的儲鉀性能,為後續鉀離子電池的開發提供了很好地思路。金屬硫化物由於自身較高的理論容量而在鉀離子電池(PIBs)中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然而,金屬硫化物在PIBs的實際應用中依舊沒有很好地解決他們自身電導率低和體積膨脹過大的缺點。
  • 華中科大孫永明教授團隊在高鎳/矽碳高比能電池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以高鎳三元正極(LiNixCoyMnzO2,x≥0.6)和矽基負極組成的高鎳/矽基電池是最有希望廣泛應用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之一。然而,高鎳三元正極材料電化學循環過程中表面發生副反應以及其晶體結構具有不穩定性,其容量隨著循環進行迅速衰減,限制了其規模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