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業現增長瓶頸,低成本模式成香餑餑

2020-12-06 第一財經

不久前,所有國內航空相關上市公司都公布了三季報,儘管與去年相比,油價上漲和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帶來的匯兌損失影響在減弱,但大部分國內航企的淨利潤仍同比下滑。

這與上半年的趨勢是一致的。今年上半年,民航全行業累計盈利316.1億元,同比下降2.4%,其中航空公司盈利同比減少的幅度更大,達到24.5%。

不過,依然有上市航司在盈利普遍下滑的大環境下逆勢增長,比如春秋航空(601021.SH)三季度的淨利潤就同比增長17.19%,以相當於南航十分之一的營收,實現了相當於南方航空(600029.SH)四成的淨利潤。

低成本航空的盈利秘密

若以能反映各家剔除規模因素後盈利水平的「收入利潤率」(淨利潤除以營業收入)做比較,今年以來,春秋航空的收入利潤率也是在所有上市航空公司中一直排名第一的:三季度高達14.86%,遠遠領先於排在第二和第三的吉祥航空和華夏航空(分別為9.5%和9.08%),三大國有航空中收入利潤率最高的中國國航(601111.SH)也只有6.56%。

如果將範圍進一步擴大到更多非上市的國內航空公司,最賺錢的航空公司也會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今年上半年,中聯航以16.5%的收入利潤率,位列國內航司盈利能力第一位。

中聯航和春秋航空的共同點,是兩家都是低成本的運營模式。作為東航的全資子公司,中聯航於2014年完成了低成本運營的轉型,按剔除規模因素後體現盈利水平的「收入利潤率」計算,中聯航已經多年位居中國最賺錢航司之列。

只有49架飛機的中聯航,也是擁有700多架飛機的東方航空(600115.SH)重要的利潤奶牛,以佔比7%左右的運力,為東航貢獻了20-30%的淨利潤。

中聯航和春秋航空如此賺錢,與其低成本的運營模式不無關係。如今,在全球摩擦與宏觀經濟減速綜合作用下,民航需求也受到直接影響,低成本模式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

都說民航「靠天吃飯」,意思是航空公司的業績極大地受宏觀經濟、油價、匯率等客觀因素的左右。去年幾家上市航企的業績不理想,就是因為油價同比上漲,以及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帶來的匯兌損失擴大。

但從今年上半年各航司公布的財報來看,油價和匯率並沒有帶來太多負面影響,新的問題則來自於客運增速的放緩,以及客票收入的難以提升。

相比之下,春秋航空上半年的客座率和客公裡收益則是雙升,再加上成本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主營業務成本低62%,管理成本低50%,財務成本低60%,營銷成本少78%),盈利空間的差距自然進一步拉大。

國外全服務航司與低成本的融合

放眼國際,低成本航空在全球航空市場上佔據的優勢更是越來越明顯。

比如在歐洲市場,儘管從銷售額來看,低成本航空尚難與擁有眾多國際遠程航線的傳統航空集團相比,但從客運量統計數據的變化,依然可以看出歐洲的低成本航空正在顛覆市場競爭格局,並在全球中短程航線上佔據絕對優勢。

比如從2016年開始,歐洲的低成本航空公司瑞安航空公司就首次超過漢莎航空,成為歐洲運送乘客最多的航空公司。在歐洲排名前20位的航空公司中,大部分增長最快的成員也都是低成本航空公司。

而歐洲三大傳統航空集團中,集團旗下的低成本航空也成為主要的增長點。包括漢莎集團旗下的低成本航空歐洲之翼航空(包括德國之翼航空),國際航空集團旗下的伏林航空已經成為集團內旅客運輸量增長最快的航空公司,法航-荷航集團旗下的低成本航空公司泛航的旅客運輸量增加也遠高於集團旗下的全服務航空公司。

再來看看美國,目前,美國航空、達美航空、美聯航等傳統航空公司,已經在國內的中短程航班採用以往低成本航空才會使用的收費模式,包括選座收費,託運行李收費等,這些也被稱為輔助性服務產品,已經逐漸成為很多國外航空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

近幾年的全球輔助服務收入報告就顯示,自2007年至2018年,前十大航空公司的輔營收入從21億美元增長到352億美元,增幅接近17倍。並且2018年排名前十的航空公司輔營收入全部超過了10億美元,而在2009年只有3家航空公司進入10億俱樂部。

其中,瑞安航空和易捷航空的輔營收入全部來自輔助性服務產品,精神航空97%的輔營收入來自輔助性服務產品。一些全服務航空公司,如法荷航、漢莎航空、加拿大航空的輔助性服務產品收入也超過了三分之二。

從這一角度看,傳統的「全服務航空公司」和「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分類方法,已經過時,兩者正在不斷融合。

國內航司的轉型探索

中國的航空公司也在緊隨這樣的變化趨勢,在賣機票的同時發力輔助業務,希望從每一位旅客身上收到更多的錢。

「公司的輔助業務主要來自國際選座,行李託運,餐食,保險,接送機服務等,其中在拓展跨境電商這塊,由於我們的客人平均年齡比較輕,海淘購買慾比較強,我們通過春秋日本聯繫當地第三方公司來採購乘客比較喜歡的產品對接國內報關,乘客通過網上和機上購買,可以在國內提貨,機上零售的客單價也提升了幾倍。」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對記者透露。

而對於國內傳統的全服務航空公司來說,這塊市場蛋糕也開始嘗試。今年年初,東航就在部分航線上推出了一項全新的「基礎經濟艙」產品。

與國內傳統的經濟艙按照價格劃分艙位不同,「基礎經濟艙」等產品,是按照服務的不同進行區分。

通常,基礎經濟艙不包含免費託運行李額度,也不支持選座、升艙、改期,旅客需要排在最後登機。由於減少了運輸之外的服務,降低了運輸的成本,基礎經濟艙的票價普遍比標準經濟艙更低。

比如東航推出的「基礎經濟艙」,就是在原有座椅、餐食、娛樂設施及客艙服務基礎上,有條件地提供更優惠的票價和有限制的行李額,並且退改、升艙、選座、值機權益也會有所限制。

「基礎經濟艙」只是第一步,東航還推出了 「靈活經濟艙」(改期免收手續費,允許升艙,可免費選擇優選座位)和「超級經濟艙」(擁有專屬物理艙位及更寬敞舒適座椅,旅客改期免收手續費,優先升艙),通過把經濟艙這一標準化的服務產品,細分為基礎經濟艙、標準經濟艙、靈活經濟艙、超級經濟艙四大產品,讓經濟艙的旅客由「不同票價一個服務「變為「按價服務」。

事實上在全球最大的30家航司中,已有20家實施了經濟艙分級的「品牌運價」體系,亞太區的澳航、國泰和新航3家航司也已實施,在國內,海航,廈航等也在東航之後上線「品牌運價」。

不過,民航業內人士林智傑對記者指出,要在國內實施「品牌運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現有系統的升級改造。不同艙位的旅客要有不同的行李配額,以及不同的選座權限,這些現在的航信系統都不支持。

二是服務流程的改造和國內運輸客規的調整。不同艙位旅客要有不同的登機順序,以及不同的餐食,現行的「一視同仁」服務和客規限制條件的升級改造在所難免。

三是市場的培育。由於大部分旅客還是乘坐全服務航空出行,旅客習慣了「一票即走」的體驗,認為機票本就該包含所有服務,這也使得很多國外能做的收費,國內卻做不了,比如國內航線的選座收費就是不被允許的。這也是東航的「基礎經濟艙」產品率先在上海-曼谷、上海-普吉2條國際航線上試點銷售的原因。

而在全球低成本模式越來越盛行的大勢之下,推行「基礎經濟艙」將是未來的趨勢,預計也將有更多的航空公司跟進。

相關焦點

  • 航空業復甦之路漫長艱難
    中國航空報訊:全球航空業正在與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作鬥爭。儘管還有部分國家情況仍不容樂觀,但航空業正積極採取措施恢復業務,由於疫情的深遠影響,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航空運輸量才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經濟景氣時期,航空公司有足夠的財力來應對一些表現欠佳的市場。
  • 航空業大災年
    全球近3萬架民航飛機,被現實剝去了主角光環,直到「末日」來臨,都沒能帶著航空業逃出生天。到明年年初,全球與航空業相關的8800多萬個工作崗位中,近4600萬個將被削減。也就是說,在今年一年中,航空業的失業人數將超過全行業從業人數的一半。
  • 全球航空業緩慢復甦(國際視點)
    核心閱讀 全球航空業近期繼續緩慢復甦,多國國內客運市場恢復速度明顯快於國際市場,整體貨運業務收入出現逆勢增長。國際航協預計,航空業復甦之路依然漫長,客運量最早要到2024年才能恢復至2019年水平。
  • 疫情期間的世界航空業救星:隨心飛
    最近東航的周末隨心飛產品著實火了一把,如一把火炬點亮這個航空業寒夜,引來各形各色的人關注。產品雖然有限制性,但是無法掩蓋住自身的魅力,就連平常飛行需求不高的旅客都「蠢蠢欲動」,思考是否該入手,可見隨心飛產品真的走進了許多旅客的內心。這是一款有溫度有感情的產品,正如它照亮了復甦中的航空業,同時也如傳遞火炬一般傳給了下一個火炬手—海航。眾所周知,海航更需要也更有能力接任下一位火炬手。
  • 全球航空業以貨運求生存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參考消息》22日刊登源自日本《富士產經商報》的報導《全球航空業以貨運求生存》。報導摘要如下:新冠疫情的蔓延導致旅行需求「蒸發」殆盡,在這樣的背景下,航空業界正在竭力通過發展貨物運輸求生存。一方面,疫情期間人們減少外出使得貨物運輸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航班削減導致運力下降,運費飆升。
  • 仿真和數字孿生,驅動新航空業成功的秘訣
    更大的機遇同時意味著更大的挑戰,航空業的工程師們的壓力和加班也在大幅增長現代的商用飛機越來越電氣化,系統集成化,不同子系統之間的動態交互越來越多, 控制軟體呈指數級增長,虛 擬 集 成飛機 (VIA) 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呈現價值,包括從設計早期到硬體在環和虛擬鐵鳥的所有 V 循環,使得不同部門可以跨越鴻溝並檢查自身與整個系統環境的集成情況。同時,高度的電氣化和集成化,和複合材料等結合應用,帶來了更大的熱量與能源管理挑戰,包括電氣設備的散熱、機艙的熱舒適度。
  • 聽,航空業的「潮聲」
    新華社發(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西南分公司供圖)新華社成都11月14日電 題:聽,航空業的「潮聲」!新華社記者丁玫、謝佼、劉昕宇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能聽到一種「潮聲」。中國民航西南地區管理局的機場生產統計顯示,全球航空業疲軟背景下,雙流機場今年5月以25299起降架次在全球領先,9月、10月在大型機場中率先實現起降架次同比正增長,進入冬春航季日均航班計劃1100架次,同比增長5.1%。這轟鳴就是中國航空業復甦進取的潮聲!潮起,來自經濟和社會活力的牽引。這裡晝夜車水馬龍,人們行色匆匆。
  •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航空業復甦 百名專家建言獻策
    出境遊方面,國際疫情仍有反覆,建議本澳建議政府可仿效當年 「關愛四川」 的模式,補貼澳門居民經由澳門機場飛往國內出遊,既可以幫助出境遊旅行社及從業員困境謀生,又可雙向客流拉動航空業恢復。澳門定位世界休閒旅遊中心,傳統的「港澳遊」將澳門作為尾站式傳統旅遊模式亟待改變,旅遊資源亟待重新整合。產品設計應轉型為澳門主目的地,深度挖掘旅遊資源,提升旅遊服務質量。
  • 低成本航空模式開創者西南航空前總裁Herb逝世
    航空模式開創者西南航空前總裁Herb逝世" title="低成本航空模式開創者西南航空前總裁Herb逝世476165_" style=";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 ; line-height: 26.6px
  • 全球運力僅恢復至全年同期50% 拉美航空業成「重災區」
    目前亞洲地區的運力水平已經從今年4月的最低值(-53.9%)恢復至去年同期近七成的水平。拉丁美洲與西太平洋地區(澳大利亞、紐西蘭)最不理想,兩者8月整體運力均僅為去年同期四成左右。拉丁美洲成為航空業受疫情衝擊最嚴重地區一直以來,由於各地區航空業對全球行業影響的權重不同,大家的聚焦重點都在亞洲、北美以及歐洲地區。
  • 全球運力僅恢復至全年同期50%,拉美航空業成「重災區」
    目前亞洲地區的運力水平已經從今年4月的最低值(-53.9%)恢復至去年同期近七成的水平。但也很令自己驚訝的是,拉丁美洲的個別國家的航空業竟然成了受本次疫情衝擊最為嚴重的地區,自4月運力降至去年同期一成左右後,在此後四個月的時間內一直處於冰封的狀態,毫無任何復甦的跡象。
  • 突破低溫瓶頸,長春應化所開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雷射器
    集微網消息,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秦川江課題組、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研究室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的雷射器。這種雷射器突破了其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實現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 中國學者破解低成本有機電致發光器件應用瓶頸
    (黑龍江大學提供)   7月12日,黑龍江大學發布消息,該校許輝教授領導的磷基光電功能材料科研團隊,首次破解低成本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應用瓶頸。
  • 「硬著陸」後,全球航空業何時「啟航」?
    【財經】(財經天下)「硬著陸」後,全球航空業何時「啟航」?中新社北京10月8日電 (劉亮)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全球航空業損失慘重,多家全球知名航空公司營收大幅縮水,降薪潮、裁員潮正暗流湧動。在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硬著陸」之後,業界估計,全球航空業至少需要四年以上時間才能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疫情對全球航空業造成了歷史罕見的嚴峻衝擊。
  • 二氧化碳也能轉換成航空燃料 將徹底改造航空業!
    這很關鍵,因為整個航空業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例如,一個人從土耳其伊斯坦堡飛往美國紐約的單程航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便達到驚人的1.3噸。為了阻止全球暖化的進一步發展,一個人每年最大CO2二氧化碳產生量最好限制在0.6至1.5噸之內。
  • 成電創業丨專注小型化與低成本毫米波微系統,天成電科獲A輪融資
    天虎科技聯合電子科技大學創投聯盟開設《成電創業者》欄目,長期聚焦致力於發展硬核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力爭市場上遊的電子科技大學校友們,從中發掘優秀的創業者。目前已報導《成電創業者丨在成都開車,你一定用過他們的智慧停車系統》《成電創業者丨這些500強企業採用的高精度定位方案,源自成都科技》《成電創業者丨讓攝像機學會「思考」,是這家成都企業的看家本領》。
  • 春秋航空的體系和三大航經營模式的差異
    雖然國內外很多學者對航空公司商業模式進行了研究,但對航空公司經營模式的劃分並沒有取得共識。,我們一談到低成本,必會聯想到低成本航空公司。事實上,低成本戰略是中國企業運用最廣泛的戰略,成本領先是一切戰略的基礎,是最為基本的競爭能力。所以,低成本並不是低成本航空公司與全服務航空公司經營模式的根本差異。春秋航空則、是公認的、典型的低成本航空公司,中國國航、東方航空、南方航空則是公認的、典型的全服務航空公司,本文通過對春秋航空與中國國航、東方航空、南方航空運營數據均值的比較,建立數學模型,以量化分析兩種經營模式的差異。
  • 國泰「壟斷」香港航空業局面將被打破?
    疫情對全球航空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香港航空業卻有望迎來新的加入者。東海航空董事長黃楚標成立的大灣區航空(Greater Bay Airlines)已在7月向香港民航處提交航空營運人許可證申請(AOC),有望成為香港本地註冊的第五家航空公司。香港民航處對媒體確認,已於7月收到申請,目前仍在處理中。